有時候我真的覺得宇宙很有趣,當我們開始順流的時候你會發現,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遇到什麼人、有著什麼樣的對話,真的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
從八月中開始至今,我就連續收到好幾個顯示者、身旁有顯示者的朋友私訊,或群組討論,關於顯示者的甘苦談。
#怎麼都沒有投射者來找我
#484都被我關在衣櫃裡了
#長文警告
#算了我覺得既然大家都沒在看
#這樣我課堂上可以不用換舉例也好w
最一開始是一位顯示者朋友感嘆他在網路上聽到有人說顯示者的告知已經過時了,現在已經沒有人要這樣的領導模式,他受傷地說:「生產者都是這樣看待我們的嗎?」
對,也不對。
首先,有在看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很強調定義,討論一個概念之前必須要先弄清楚定義,再來你要清楚討論的脈絡是什麼,策略是策略、內在權威是內在權威、非自己是非自己,不能大雜燴地把所有東西參雜在一起講。 #撒尿牛丸嗎你
所以,我先拉出一個以下討論的基本前題假設:
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獨立的,每一個人都要互相尊重。
有了這個前提以後,我們可以開始討論大家對「類型」的誤會。之所以會有不同類型,是因為有定義的能量中心不同、連接的方式不同, #想知道更詳細請到我的一階課堂 。因此這並不能是一個標籤,類型或許是一個方便討論該類型可能會有什麼特質的索引,但是不能直接用結果反推該類型必然有什麼特質。
就像是我是個胖子,我可能會有胖子的部分特質,但你看到這些特質就直接想到我,這是標籤。
#這樣可以明白我的意思吧
對於顯示者來說,他們封閉的能量場讓他們與外界並不是直接接觸的,同時這個類型的設計是有能力獨立完成任務的。不能直接認定他們很難搞、什麼都不說、每次都直接丟一個結果給你、無法溝通⋯等等偏見,會有這樣的行為出現,是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當中 #習得無助。
#習得無助的意思是
#事後學習來的無助感
#對失敗的消極行為
因此,我認為顯示者的告知,可以理解成他們與這個社會培養信任感的過程。
MaryAnn在線上課程中有提到對於顯示者小孩的請求允許你最好答應,並不是因為顯示者有多偉大,只是因為如果你直接拒絕他,顯示者就會開始認為自己的告知沒有意義,然後他就會決定再也不說,反正說了也會被阻礙,不如就算了自己做比較快。
但這也不是要你答應每一件顯示者小孩的要求,畢竟他還是孩子,他的各種認知功能和價值觀都還在發展,如果有件事情是家長無法立即答應的,你可以引導他回到內在權威與策略、跟他討論有沒有其他條件和方式,但他必須開口請求,他必須學習成年後如何告知。
因此,如果你身旁有一個顯示者,而你覺得他很「難搞」,每次都直接只丟結論出來,中間都沒有討論的空間,其實你要想想他所處的環境是不是讓他感受到不安全?是不是讓他覺得沒有討論的空間?畢竟沒有人想要成為一個別人口中的難搞人物。
#據說顯示者不告知
#60趴是覺得這不是大家都知道嗎
#40趴是講了會被抗拒那我還是不講
但顯示者們也不要誤會自己的告知了。
就像我最前面說的每個人要互相尊重,告知其實對於其他類型的人來說,就像是你轉彎之前打個方向燈、媽媽要進孩子房間前應該要敲門。
如果你是那種轉動方向盤的同時才打方向燈的人,後面的車子可能會來不及反應而撞到你。如果你在打開兒子房間門的那瞬間才敲門,可能會⋯看到不好說的事情。
我剛剛說告知是顯示者與這個世界培養信任感的過程,過程當然是互相的,顯示者們希望其他人能夠尊重你們經過內在權威所做的決定,那麼顯示者們也應該認知到在最後關頭才「通知結果」,也許會讓其他類型的人對你們有更多的抗拒。
#接下來討論領導
我們日常生活中說的領導跟類型無關。討論完畢。
我幾個月前寫了一篇文章在討論顯示者是唐太宗,並不是說他們是皇帝你們都要聽他的,當時的脈絡是在討論其他類型和顯示者互動時,比較適合的方式是給予顯示者資訊,其中真正蘊含的權力流轉,是要讓顯示者去做經過他們內在權威後的決定,其他類型再依照自己的內在權威與策略來反應。
所以,所謂顯示者是舊時代的領導類型,那其實是不同的面向的討論,告知這個概念與領導角色是不同話題,不能放在一起討論,告知僅是顯示者這個類型,因應這個設計所適合的策略罷了。
#後記:
有朋友向我抗議(why!?)顯示者很強勢,我的感覺啦,許多顯示者因為長期被壓迫、被制約,他也許會表現出很強勢的態度,彷彿對方一定要聽他的告知,但那些強悍,其實你可以從盔甲的縫隙中看見他害怕受到阻礙的受傷內心。那,大家就回到自己的內在權威來回應吧。
———————手動置底——————
下次一階課程預定:10 / 17 - 18, 還沒有報名表因為我還沒找到場地,但時間確定
下次讀書會:11月,新主題敬請期待。
下次夥伴時段:9 / 20 (日)主題:情緒中心與6號閘門:https://www.surveycake.com/s/ZqZR6
圖片來源:vector stock
40趴是講了會被抗拒那我還是不講 在 黃若昕,40歲不乖又如何 - Facebook 的必吃
黃若昕,40歲不乖又如何. 33598 पसंद · 6070 इस बारे में बात कर रहे हैं. 40歲之後,我不想再當乖乖牌的老花女孩。我有三寶,璞姐, ... ... <看更多>
40趴是講了會被抗拒那我還是不講 在 S.H.E [Only Lonely] Official MV - YouTube 的必吃
誰說容易我才容易都怪我話不太會說不能逗妳開心但你也有點小題大做 ... 我無法抗拒憂鬱竟讓你更有魅力全世界都在戀愛You're only lonely 那你說我該 ... ... <看更多>
40趴是講了會被抗拒那我還是不講 在 [好雷] 在同一片天空各自孤寂:《日麗》 - 看板movie 的必吃
本文涉及劇情,且具個人觀點,推薦觀影後再讀。
本片已上映第二週,有意者請把握本週時間。
圖文網頁版:
https://vocus.cc/article/63eec762fd8978000187d76c
預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8CR219R1s
~*-*~*-*~*-*~*-*~*-*~*-*~*-*~*-*~*-*~*-*~*-*~*-*~
在同一片天空各自孤寂:《日麗(Aftersun)》
「我喜歡我們共享同一片天空,就算不在同一個地方,也算在一起了。」
蘇格蘭新銳導演夏洛特‧威爾斯 (Charlotte Wells)執導的第一部長
片《日麗》來自於私密記憶,片中使用大量的 DV 畫面,瑣碎而不連貫,片
斷記錄了蘇菲(法蘭琪‧柯芮 Frankie Corio飾演)不帶成見的童稚靈慧,
與父親(保羅‧麥斯卡 Paul Mescal)總是背過的身影。那是31歲生日的
女兒蘇菲(Sophie),藉由11歲時錄下的影像,回顧當年亦31歲、陪伴
彼此過生日的老爸卡倫(Calum) 去土耳其渡假的片段與回憶,試著去捕捉
當年父親陪伴以外、亦存留於心的蛛絲馬跡。
這些回顧當中,有試圖重組詮釋,有想要再現與確認當年相伴的美好快
樂,以及父親強調的「我很愛很愛你,千萬不要忘記」。然而那樣強顏歡笑、
迴避鏡頭的動作太過鮮明:無論是窗外那麼久的菸與孤寂,3:08到3:09
那一分鐘的漫長;不記得何時摔倒、沒發現手腕骨折、經過巴士被按喇叭仍
未停下的恍惚;「我沒看見你扔給我」、來不及讓女兒接住的潛水面鏡;期
待落空,說著「無法想像活過四十歲」的茫然笑意;女兒說「你有沒有過那
種好累、心情好差,骨頭都不能動,就像沉到水底一樣」時的沉默;買下有
故事的地毯後頹軟放鬆、蜷縮其上的似喜而悲;傾訴11歲生日無人記得,
只得到責備、體罰與紅色電話,隔了二十年方能連線給女兒為他慶祝的驚愕;
在陽台上張開雙手猶如飛翔幾乎墜落的姿勢;女兒邀他卻無論如何無法上台
唱歌後被懊悔自厭幾乎擊碎,奔向海中被黑暗與濤聲淹沒、最終回來趴睡撐
過漫漫長夜;埃及豔后的死或許不是意外、「可能只是一根針」的交談;過
完生日後痛哭、以及最後鏡頭轉了一圈,最終頭也不回走入門裡的背影……
那些陽光普照之下、確實存在的魍魎幽冥。
卡倫確實是笨拙的,不僅是貫串全片「熱愛卻很尬」的舞姿與和困窘負
擔不起飯店服務的經濟狀況,包括婚姻和交往對象:二十歲即有女兒但無法
維持婚姻,似在追求的克萊兒選擇和前男友復合,和奇斯開咖啡廳、蓋房子
的新計畫都未成功,說欣賞女兒的馬寇老師漂亮連女兒都知道是玩笑;隔著
牆聽女兒述說七歲時以為父母會復合,卡倫獨自在浴室裡剪開石膏卻剪傷自
己的手,對「前妻」說的「愛你」實則是對家人的愛。與男潛水員聊天可以
說是他表情最明朗的時刻,卻在聞知對方有了孩子要「安定下來」時失去了
光彩,喃喃地說:「我沒想過40歲,能撐到30就很意外了」──多麼、
多麼熟悉的掩飾與失措,有那麼長的一段時間,無論是否深櫃,都自覺活不
過……18、20、25,或者30。但在女兒心中,他始終是那個「勇敢
的獨臂戰士」,即使沒有潛水執照,下水也沒有問題的崇拜。崇拜是離愛最
遠的距離,是卡倫最安全的盔甲,藏身其中不被女兒發現他的支離,有時間
能讓破碎固定原位不至崩解。他打太極,好時時提醒自己記得換氣:「舉起、
放下、吐納、閉氣」──We know the perfect place:活在,活在當下。
不只卡倫的「太老」,蘇菲的「太小」也使她只要離開父親身邊,就明
顯感受到被當成「孩子」的失落與忽視:在女廁聽少女談論性事不在乎她聽
見,把不停親吻的情侶推下水也下水後只能旁觀嬉戲,以及池中托球卻沒有
人傳給她的冷落。把全包手環給她的另一名少女,對她說「男生最噁心了」
也是對孩子的好和真心──他們都以為她不懂。只有父親,慎重教她防身,
對她的嘗試視為平常,只認真地對她說:「什麼事都可以跟我說,去什麼地
方、參加哪些派對、跟哪些男生交往,嗑了哪些藥……不去做也沒問題,但
做了要說」,「沒有理由我做過你卻不能做」,那樣的理解裡承受過多久無
人可訴、不被理解的孤寂?「一旦你離開長大的地方,你就不再屬於那裡了,
但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去向何方,你可以前往你想生活的地方,成為你想要成
為的人。」既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孩子未來的祝願,比起指責犯錯,有
人訴說與理解是多麼重要,重要到足以讓你蓄積踏出下一步的勇氣與信心,
而非傷己自厭至體無完膚、稍被觸痛就縮進殼裡。
父女的孤寂如同在海上孤懸的島,然而蘇菲的孤寂裡,大半有父親理解、
承接與陪伴;但父親的,終究是131歲與11歲的的巨大差距,是地面與
升空熱氣球、白日無法理解黑夜的間隔,是每次訪問與傾訴,明明正面拍攝,
卻在鏡頭裡錯身,只能用「大腦攝影機」反覆轉述播放的一再抗拒。當父親
只能隔窗對著外面做操,隔牆對鏡子裡的自己吐口水,在夜裡頭也不回的奔
向大海,那樣必須逼自己背過身去,才能轉過頭來給女兒平常的笑靨,是女
兒當下僅能隱約感受、卻來不及理解的錯過。當蘇菲從影像回顧記憶,總試
圖在舞廳的雜亂黑暗晃動裡,尋找父親的身影──
回想起來,那不僅是舞,是在黑暗的死意裡生的掙扎,是給她看的活的
證據。相較於她的頻頻回首,最後父親送她離開,關掉錄影,在她的想像裡,
從白幕到白牆,卡倫頭也不回的走向那在黑暗中閃爍的舞廳──那樣輕輕的
推開、走入,不再需要搖醒自己、或大動作的投擲進去──而他再也不用在
女兒面前跳舞了。
「剩最後幾天了,會很好玩的。」
《日麗》沒有《親愛的童伴》裡跨越時空與11歲的爸爸相遇的魔法,
即使在最後的時日,幾乎一無所有的父親還是想滿足女兒所有的快樂、盡其
所能陪伴的愛與溫柔,讓蘇菲在餘下的日子,努力的藉由回憶靠近父親、感
受陰影、水面下的冰冷絕望。然而這同樣是跨越時空,父女向彼此靠近的過
程,只是當親密一旦張開了防衛的刺,就會直傷對方最為脆弱之處──「打
腫臉充胖子」是蘇菲洞悉父親經濟狀況、卻來不及洞悉其生命的真相。儘管
他們能用道歉、互相抹泥和好,用溫熱覆蓋抹不到的背避開受傷的肩,但沖
掉之後,那傷害與無能的痛苦仍然存在──即使親密也無法到臨、即使相愛
也難以傾訴,本是人與人之間的日常。卡倫每一次生死交關的掙扎,在風和
裡因沉默而無聲,日麗下因壓抑而暴烈,在人生的最後陪伴女兒的最後一段,
是他的愛也是她的愛,是他投擲向死之前對生最後的回望,那回望裡有對生
者的異怪荒謬(女兒請遊客為他慶生)與眷戀疼惜。那留不住所愛之人的一
再重複,都透過11歲、正邁入青春年華、探索人生,以及31歲、應已經
歷過愛與絕望的女兒心底映現。甚至,藉由展現女兒31歲的同性伴侶,反
射在她11歲時與同齡男孩麥可親吻後看見同性接吻的視若平常,目光總是
停駐在少女身上,都展現出對同類的敏感與捕捉:那是不是、父親絕望的部
分理由?為什麼你列出的、未來嘗試的可能裡,都是「男生」?
「為何不能留在這裡?……又不能下半輩子都住旅館。」
當創作者將觸及的記憶與虛構交織,唯有選擇對自己誠實,方更能揭示
真實。電影裡的回憶與情感舉重若輕,重是憂鬱、傷痛、孤寂、錯過與死亡,
輕是用全部的愛維持相伴時的日麗,和靠近理解的竭盡全力,傾訴「你不是
我悲傷的來源」。然而生命終歸屬於個人自己,有些傷害與痛苦是愛與陪伴
來不及治癒的,只能在某些時刻減緩、換一口氧跨過一次,最終還是要各自
前進,一如熱氣球到了黃昏就得降落,白日盡了就是黑夜(Aftersun)。蘇
菲最終陪了父親跳了一段舞,即使很尬仍跨越時空給予困窘擁抱,道別時對
彼此說了「我愛你」──無論是生命或記憶,在相會的那一刻對彼此溫柔與
珍惜,讓回顧與思念成為彼時彼刻,足以收藏的片段,和確實曾經相愛的禮
物,就會牢牢記得,我們共有過同一片天空。
--
一隻鳥飛過去了,天空還在。就是這樣。
我懷疑,但,就是這樣了。
有時候,眼睛只肯告訴我這麼多。
陳斐雯 貓蚤札(其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5.43.4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76596095.A.8E8.html
別人怎麼想我不知道,如果這是國片,我會非常開心然後多刷(目前二
刷,第二週場次變得很少了,敬請把握機會)。我也認為台灣拍得出這樣的
電影,但要有夠多願意放下成見欣賞的觀眾去鼓勵。而若它是國片,真心喜
歡《日麗》的觀眾相信還是會喜歡的,因為這部就是那種會召喚記憶、和過
去感受共鳴、得到理解與寬慰的作品。
確實喜好最重要。有興趣的話不會因為是國片而放棄或刻意挑剔,
沒有的話無論是不是國片都看不下去。
我認為這部電影是導演事後的詮釋與補全,但記憶是片斷的,感知也會
隨著年紀增長,再加上情感上的不捨,才會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吧。
結尾後勁真的很強!
沒錯,儘管導演還是有設計衝突,但主要還是著重在錯過和孤寂的呈現,
即使相愛也無法避免。
確實是這樣的感覺!QQ
這可能就個人解讀的不同,與其說喜歡,不如說麥可是旅程中唯一主動
認識她、接近她的對象,他提出要求的時候,她的反應比較像是:那就試試
看吧!告訴父親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態度。
我應該沒有寫性傾向是他們產生隔閡的原因?蘇菲還在探索,卡倫有意
隱藏,但蘇菲應該隱約有所感知,只是當時無法指名與確認,所以在回顧時
以她所見去暗示與推測,這部電影除了錄影之外皆是如此。
會一直不停回想。QQ
電影裡長大的蘇菲在回顧帶子時,自會從記憶裡,填補影像以外的可能,
從這點來看,確實是長大蘇菲的「全知視角」,是對過去記憶的整理。11歲
蘇菲當時記得的、存留的,在成長過程中反覆咀嚼的,就是設想的線索。
電影部分出自導演的私密記憶,但更多是虛構,創作大多是如此。
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11214
這個訪談應該可以提供一些理解。
不會,雖然這樣的想法確實讓我有點意外。^^||
我以為填補記憶缺口的同時,也在試圖彌補遺憾,是人之常情。
我想卡倫自殺應是事實,所以蘇菲在回顧時會去尋找當時的感知,進而
設想父親的感受與行動。那樣的設想裡有當時對父親的理解,也有後來際遇
裡加上對父親的諒解,以及對自己的不諒解:為什麼我沒發現?為什麼我那
時候要這樣傷害你?
那是有可能的,將回憶進行創作的時候,會不免加入創作者的意圖。但
我認為剛好相反:這種回顧裡有對自己的不諒解,但在知曉無論如何都不可
能懂得父親的全部之後(畢竟誰能真正懂得?這也是成長後的理解),會從
中產生對自己的諒解:我們是相愛的,我已經盡力做到向父親表達我愛他,
我相信父親也知道。所以我能做的,就是記得與你在一起的美好,記得我愛
你而不是怨你離開。因此雖然悲傷,卻是彼此諒解的過程,選擇愛離開的人,
也選擇、懂得去愛自己。這應該不只是生死,只要是捨不得的離別,或許都
要經歷這樣的過程吧。
是,我的意思就是走向大海那段是她事後的設想,因為她知道自己深深
傷了父親(那時父親不肯上台讓她難過,她是刻意要傷他),是少女送她全
包手環,使她體諒父親經濟困難、卻打腫臉充胖子的不得不然,所以回來後
接受父親的道歉。但她在父親自殺後,定會回想那最後一次旅行裡,她帶給
父親的傷害:父親為何不應門?他在房裡嗎?還是去了哪裡做了什麼,是我
當時不知道的?這種設想裡有自責,有愧疚。
那段確實令人心碎。我也相信蘇菲有很深的遺憾難以釋懷,或許每年生
日看那影片就是她度過(之後是父親)生日的方式,只是儘管難以釋懷,但
確認父親與自己的無奈之後,她選擇用愛來看待這份遺憾--而這也是這部
電影如此呈現的原因吧。跟著蘇菲回想之後,會諒解彼此的做不到,而珍惜
都做到的回憶。
※ 編輯: watercolor (118.165.86.219 臺灣), 02/17/2023 22:50:4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