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利斯的理情治療法
最近無論是與讀者們的書信還是好友們的暢聊都發現一個問題:所謂的非理性信念
當然似乎我自己也有一些
我們常常覺得很多事情就是應該這樣的
不然就是我們的錯
別人都是這樣的
來非理性的要求自己
導致負面情緒爆棚長期有挫敗感覺得自己沮喪和無能
而心理學家艾利斯的理情治療法就列出十一條來矯正我們最常見的錯誤信念
1⃣️一個人應該被周圍的每一個人所愛與稱讚!
2⃣️一個人必須非常能幹、完美及成功,如此他才有價值!
3⃣️有一些人是不好的、邪惡的、卑鄙的;他們應該被責備、被處罰!
4⃣️期待不得償,或計畫不能實現,是一件可怕的災禍!
5⃣️不幸福或不快樂是由外在情況所引起,一個人對不幸福、不快樂是無法可施的事實!
6⃣️對危險、可怕的事情我們必須非常關心,而且必須時時刻刻憂慮其危險性及可怕性!
7⃣️逃避困難及責任,是比面對它們容易!
8⃣️一個人應該依賴他人,且必須有一個強者為靠山。
9⃣️過去的經驗與事件決定影響目前的行為,而那些影響是永不消失的。
🔟一個人應為別人的問題與適應不良感到難過。
🔟1⃣️每一問題都只有一個正確、完善的解答,我們必須找到它,不然,那將是災禍。
艾理斯相信
上列十一種非理性觀念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根本沒有人做到過
就算是備受尊重的偉人也沒有做到過
沒有人是完美的就連人見人愛的金錢也都不是每個人都希望擁有
你又何必逼迫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人
你又何必如此要求自己讓自己焦慮
下一次讓我們以「如果成功是很好的」的理性思考取代「我必須成功」的非理性思考吧😉
然後把「非理性思考」都留在美好的事物上
比如照片的 #DiorCaro #InvitedByDior @dior
非理性信念與負面情緒 在 吳姵瑩Chloe Wu 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什麼不快樂?學習三步驟,讓快樂成為你的人生選擇
希臘哲學家Epictetus曾說:「其實令我們不快樂的,並非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
一個人不快樂,往往因為事與願違,情人對自己不關注、老闆對自己不重視、事情進展不如意、朋友沒有搭理自己等,而不快樂的發生,容易有兩個歸因:
1.歸咎到外面—外控:認為他人找自己麻煩、都是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
2.歸咎到內在—內控:都是自己不好、太笨、太慢、太沒用等。
然而這些歸因並沒有真正解決「不快樂」的困擾,只是讓情緒有個導向的出口,可以對他人發怒,可以對自己批評或自責,而造成負向情緒在自己與人際間無限負向循環。
真正創造不快樂的核心,是#非理性信念,此概念是心理治療學派中理情行為治療(REBT)大師Ellis提出,認為它會創造「責備」的行為,因為它具備武斷與絕對性的「應該」、「必須」等要求和命令,例如:
1.我必須得到生命中所有重要人物的愛與讚賞。
2.我必須完美地執行重要的任務。
3.因為我非常希望別人能體貼和公平的待我,所以他們一定得這樣做。
4.如果我得不到我所要的,那就會很糟糕,會使我無法忍受。
5.逃避面對生命的困難與責任,比起接受更多自我成長的訓練來得容易多了。
這是Ellis在他歷時五十年的心理治療生涯中,觀察到一定會不快樂的非理性信念,一定!一定!一定!很重要要說三遍,這五項信念,會讓你不停想要責備他人或責備自己,讓你無法真正為生命負起責任,又偏要他人對你負責,而這些信念也常見於憂鬱症者以及長期受情緒困擾者身上。
如果你開始認為,快樂可以是一種選擇,那麼以下三件事你可以為自己開始學習:
1.學習偵測與看見:自我覺察、看見信念,是改變內在運作歷程最重要的一步,當你看不見,你就會一直覺得生命處在被迫與無力的狀態。
2.學習停下與反思:當你可以停止去說「我也沒辦法」「我就是這樣不然要怎樣」的消極話語時,你基本上就開始掌握你的生命,讓生命轉向「我可以」「我會」的境界。
3.學習接納與包容:當我們嘗試接納與包容,就在拓寬我們認知與心的寬廣度,讓自己的心思不受限在狹小的範圍,認為需要符合某特定標準才是好的狀態。當你願意接納自己的樣貌,接納對方的樣貌,如實地理解彼此,你會感受緊抓的手鬆開了,緊縮的心也放開,而如此,人生將有許多可能。
親愛的,邀請你開始練習,選擇快樂、擁抱快樂。
--
讓心敞開的工作坊:
1️⃣9/12.13【裸愛工作坊】卸除身心盔甲,真實柔軟去愛
課程詳情:https://www.iiispace.com/registerevent/20200912/
早鳥至8/12為止
2️⃣第四期【暗黑的愛】愛情裡令人負面的六種感受
9/17~10/29 週四晚上班共六堂
課程詳情:https://www.iiispace.com/registerevent/20200917/
非理性信念與負面情緒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懷有的善意與期待會反過來折磨我們。
你很努力地成為帶著善意去替他人著想的「好人」,結果卻怎麼樣呢?你老是期望落空,越想就越覺得自己被反咬了一口,於是感到怒火中燒。
時間久了,你甚至怪罪起相信那種人的自己,所以想放下對他人的期待、努力變得冷漠無情。被他人所傷,憤怒累積久了,最後找上門的就只有悲傷。
取自《為什麼你替別人著想,自己反而受傷》
*********************************
各位朋友,晚安:
「對某人懷有期待,而這份期待又能完全得到滿足,無疑是最完滿的結局,但有時期待會帶著通往失望的快速鍵。」
當我們對人「失望」的時候,請回頭檢視我們的「期望」。
我們的「失望」,跟我們的「期望」,息息相關。我們「失望」了,不代表就是對方的錯。
要願意這樣想,真的很難,也可能很痛。我們信仰的某種價值,可能就此崩解。
不過,痛苦是成長的開始。藉著痛苦,我們接納屬於我們的痛苦,並且藉此滋長能讓我們自由飛翔的翅膀。
祝願您,當我們痛苦時,能多看見自己事前的種種期望,而非直接認定對方有錯!
*********************************
【文/ 李東龜】
怎麼能這樣對我?
我是屬於會在人際關係中犧牲自己的類型,也經常聽到別人說我善良,我總是優先考慮別人,盡量不把自己的立場強加在他人身上。
可是,事情卻與我的付出背道而馳,要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真的好難。就算剛開始關係良好,但只要對方說出一句無心的話,我就會感到很受傷,關係疏遠的情況也反覆發生。
我對男友也是全心全意付出,漫不經心的他總是忘記家人的生日,所以我事先打聽了他家人的生日,在前兩天事先傳訊息提醒他,有時還會代替他準備生日禮物。要是男友有一點小感冒,我就算是熬夜工作,也會親自熬煮木瓜茶,裝在保溫瓶內拿去給他。
我從三個月前開始偷偷編織要送給男友的背心。因為想在聖誕節給他一個驚喜,所以我目測他的體型後,經歷了不斷拆開重織的過程,最後終於完成了誠意十足的禮物。
後來,引頸期盼的聖誕節到來,我懷著興奮的心情把禮物遞給男友,得到的卻是冷冰冰的反應:「哦,我什麼都沒準備耶……畢竟我本來就不做這種事。還有,雖然很謝謝你送我禮物,但我原本就不太穿背心之類的。穿在夾克內感覺很笨重,在室內穿又覺得悶,你怎麼不事先問我一聲啊?」
雖然我很想大吼:「我花了多少功夫才織完這件背心,你怎麼可以說這種話?」當場卻什麼話都說不出來,因為咄咄逼人不是我的作風。我帶著很失落的心情回家,忍不住為過去花在男友身上的時間和努力感到空虛。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我似乎該離開這個男人了。
***
體諒與期望的相互關係
你現在覺得很失落、很受傷,正處於氣頭上。
「他怎麼可以這樣?」
「是人就不該這樣對我吧!」
「那人不能這樣對我吧?」
「我付出了多少啊,他把自己想要的都拿去,卻只因為不喜歡而說出那種話!」
你很努力地成為帶著善意去替他人著想的「好人」,結果卻怎麼樣呢?你老是期望落空,越想就越覺得自己被反咬了一口,於是感到怒火中燒。時間久了,你甚至怪罪起相信那種人的自己,所以想放下對他人的期待、努力變得冷漠無情。被他人所傷,憤怒累積久了,最後找上門的就只有悲傷。
被曾經深信的人拋棄或背叛,猶如尚未穿上鎧甲之前就被長矛刺中般疼痛。碰到這種經驗時,會失去對人的信賴、不自覺地關上心扉,從這些角度來看,無疑是一大損失。或許,此時也有許多人像你一樣,對曾經深信的人感到失望,活在痛苦之中。
但首先,我想對你說的是,結果不好並不代表過去付出的努力就一文不值。在你想為男友付出的行為背後,有著珍惜兩人關係的情意,你為了讓這段關係更加美好,所以才會欣然投資時間與努力,朝著期望的方向竭盡全力。我希望你至少別忘了自己曾經喜歡那個人,而且一起共度的美好時光,也還猶如昨日般歷歷在目。
男友怎麼可以這樣?當然有可能了。假如你經常在被某人傷害後反問這個問題,就有必要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性格。希望你第一步先想想,你在這段關係中「期待」的是哪一點。想必你在編織要送給男友的背心時,一定想像過他收到這份驚喜後大受感動的模樣。
對某人懷有期待,而這份期待又能完全得到滿足,無疑是最完滿的結局,但有時期待會帶著通往失望的快速鍵。聽到他說「我不怎麼喜歡背心」時,你的期待落空,產生惆悵的情緒。假如「期待」是銅板的正面,自然就有「挫折」在背面伺機而動。
男友收到了一份心意滿滿的禮物,卻說出如此冷酷的話來,這種行為當然不可取,而且我也能理解你傷心、生氣的原因。只不過假如類似的事情一再發生,而且與他人的關係中也持續受到相同的傷害,你就有必要深入思考其中緣由了。
在心理學中,我們通常會著眼於受傷的人擁有何種「常識」。常識通常以「假如A,就應該B」或「當然應該怎麼樣」的形式出現,有人稱之為「責任」或「道德法則」。可是,當這種常識與為某人著想的行為、對某人的善意混為一談時,對那人的期待就會跟著上升。期待越高,也就越容易失望。
假如你認定自己的行為是為了那個人好,而且如果去問一百名路人,有九十名以上都會同意這是「好的」行為,你對於那人應該要表示感謝的期待也會跟著提高。換句話說,我們懷有的善意與期待會反過來折磨我們。
我們會下意識地相信,其他人的想法與自己差不多,但實際進行問卷調查,就會知道大家意見紛歧的程度令人瞠目結舌。針對同一個問題,也會根據報紙是保守派或激進派,產生喜歡或不喜歡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多數人贊成的某個提案,對其堅決反對的人也不在少數。這種現象之所以出現,原因就在於各人性格與成長環境不同,偏好的價值與看待世界的觀點自然會有差異。
心理學稱此為「主觀現實」。大部分在人際關係中出現的衝突,都是因為對彼此的世界理解不足,無法將真心傳達給對方所致。
每個人都透過大小不同的格子觀看世界。比如說,有些人把紅色、橘黃色、赤紅色都簡約為紅色,以鏤空的格子觀看世界,有些人則會根據明度和彩度,將紅色至少區分成五種以上顏色,用很細密的格子觀看世界。
可以接納每個人的差異到什麼程度,還有將這差異視為「不同」而非「錯誤」,正是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到頭來,願意認同與我不同的人,能夠合作到什麼程度,即顯現了那人的成熟度。
認知治療師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說明,使我們維持發怒狀態或更怒火中燒的,不是對方的行為本身,而是我們對於該行為的解釋,並將此稱為簡單好記的「ABC理論」。儘管我們很容易認為,在產生衝突的兩人之間,是促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引起了情緒結果C(Consequence),但事實上引發負面情緒、使其加劇的關鍵要素,在於解釋該事件的個人信念系統B(Belief system)。這個信念系統是由個人認定的期待與常識所構成。
‧收到禮物就應該心存感謝。
‧就算禮物不合心意,也必須考慮到送禮之人的心意。
‧沒有準備聖誕節禮物,即是不愛對方的證據。
‧不想看對方臉色才送禮物,這種行為毫無意義。
‧雖然內心很受傷,但當面發火是一種非理性的行為。
依照你的信念系統,假如男友重視與你之間的關係,收到心意十足的禮物後就應該感到高興、心存感激,但他卻沒有表現出這些反應,讓你覺得很失望難過。可是,信念系統果真是大家一致認同的常識與認定的價值嗎?假如你期待對方也信奉那一套「假如A,就應該B」的常識,並對此懷著很高的期待,你的失望感自然就越大。
***
不表示感謝的權利
心理學家會建議,如果將這種認定的常識改成以下適應性的說法,就能減少相同情況下產生的負面情緒:
‧收到禮物的人表示感謝,我會覺得很高興,但不是非得如此。
‧喜不喜歡我贈送的禮物是那人的權利。
‧要是男友主動準備禮物給我,我會感到很開心,但如果真的很想收到,我可以主動開口。
‧生氣時能坦率地告訴對方。
送禮物時,如果對方表示感謝,我也會覺得很開心,但世界上並沒有對方一定要感謝我的規定。即便是花了再多心思所準備的禮物,對方都有不喜歡它的權利。
「你來我往」是人際關係中經常發生的遊戲。若是對這個遊戲上癮,就會不自覺地產生期待,認為對方為我著想的程度要與我相當,並視此為理所當然。當這種期待碰壁時,就會朝對方發火或感到受傷。然而,要對方察覺這種期待是很困難的。
「我並不是想收到什麼報答,但至少對他人好五次,那人也總會表現一次誠意,這才是人之常情吧?」我們經常聽到身邊的人這麼說。
雖然能夠理解你對他人產生期待的心,但我仍想和你分享以下兩點:第一,會對你好的人,就算不對他抱持期待,他也必定會這麼做;第二,不會對你好的人,你期待越高,就越容易失望。內心沒有任何期待,對方卻出乎意料地對你釋出善意,你就會獲得全然的喜悅。
假如你經常為人際關係感到失望,不如事先將「你來我往」這個想法抹去,改成「單純給予」怎麼樣呢?許多人都是在不求回報的分享中找到了幸福。不過,要是真的覺得很難做到,那就請盡量避免單方面地想要付出什麼。此外,既然已經高高興興地付出了,就試著別期待獲得回報,或對此大發脾氣吧。
.
以上文字取自
為什麼你替別人著想,自己反而受傷?:放下對他人的期待,活出內在價值,與不完美的世界和解
博客來:https://bit.ly/2Tmx3ks
誠 品:https://bit.ly/3g6yWeU
金石堂:https://bit.ly/2WO2y9d
木馬文化 ECUS Publishing House
https://www.facebook.com/ecusbook
.
已額滿 6/14已額滿_免費台南新希望健康講座_您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83251235180580/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非理性信念與負面情緒 在 三分鐘秒懂心理學非理性思想 - YouTube 的必吃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三分鐘秒懂心理學 非理性 思想開口暴徒埋口克警! ... 影響一個人心情不一定事情而是我們看待事情的心態而一切 負面情緒 都源自於『 非理性 思想』我們無法 ... ... <看更多>
非理性信念與負面情緒 在 就是駁斥這些非理性信念,包含「應該」、「一定」 - Facebook 的必吃
...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 提出情緒的來源就是我們對事件所產生的信念,而我們需要去做的, ... A(促發事件) 這件事對你帶來哪些不健康的負面情緒?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