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2020/02 高勝算決策
副標:如何在面對決定時,降低失誤,每次出手成功率都比對手高?
這本書是近期讀完,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書中使用各種機率計算各種決定,包含賭博作決定時的策略、事件機率、期望值、未來資訊與過去資訊。
使用賽局理論基礎讓人思考,每個決定最後要面臨的期望值。
生活如同打牌,而非下棋,不確定性高過我們想像,思考一下我們如何知道決策品質的好或壞? => 結果好或壞? 這是一直以來大家認為的謎思,好決策有好結果、壞決策有壞結果;職業玩家卻不是這麼看,認為前者的謎思是後見之明,實務上好決策代表的是各方考量後往機率高的方向做決策,而反向的負面機率決策雖然低但也可能發生,作者這邊舉例美國在川普與希拉蕊選前各家媒體的民調顯示 川:30-40%贏,希拉蕊60-70%勝選。
結果選舉後川普勝選,一堆選民與媒體互相批評民調失真,裡面潛藏的是機率問題,而非單純數字決策,作者比喻這就像好決策遇到壞結果,這是機率性問題,應該思考並學習,而非排斥並辯駁決策錯誤。
#若我們陷入結果論看事情,就犯了後面之明偏誤。
接下來他以眾多科學數據及實驗證明,人類大多數決策都是靠反射思維,而非細算過機率、期望值後的決策。這裡延申討論出避免以結果論看事件(世界)才能進步;也提到賽局理論是研究多數決策的基礎。
作者舉出他當德州撲克轉播時的一場賽事(作者為德州撲克牌職業選手20年)。甲玩家有76%機率贏錢、乙有24%贏錢,當最後一張牌發出,乙玩家贏錢,觀眾歡呼並且說作者妳說錯啦,搞錯了,乙贏錢了;舉例任何機率都是大或小而非0,再好的決策也可能成功或失敗,必需要接受這一點才會成長進步,若以結果回推,後續可能會不相信自己的決策、進而放棄思考決策改以反射思維做決定。
要進步需要練習為結果正確歸因。
流程是這樣的,每次決策都是對未來下注 ex:
信念->下注->一系列結果
第一種決策學習: 信念->下注->結果->再下注->返回信念
第二種決策學習:信念->下注->結果:分為技巧 或運氣
技巧:回到信念的決策樹
運氣:學不到經驗,後續歸0 (我認為沒幫助)
補充我之前讀這本書做的筆記:
任何決策你要用四個象限劃分(數學X,Y,X表決策好or壞,Y表結果好or壞)。
1.決策好=>結果好。
2.決策壞=>結果好。
3.決策壞=>結果壞。
4.決策好=>結果壞。
依照正常機率,1,3應該正常出現機率較高可能7~8成。2,4應該機率較低2~3成,但還是會出現。
當你遇到決策與結果不符合,別以後見之明,用結果論回推決策是錯的。
這些決策有個盲點,人們做決策都會有自利偏差,也就是成功歸於自己、失敗歸於運氣,了解這種思維,考量每次決策是實力的技巧或是無法碰觸的運氣才能讓決策的品質提高。但這裡面又有一項非黑即白的灰色地帶,因為未來的不確定性,導致決策與結果並非只有技巧與運氣能夠完全朝某個面向去下注做出明智的決策,並不能完全掌控,這裡需要給自己一點彈性,尤其是在學習的路上。
後續作者傾向新手加入團體,尋求有經驗的人幫忙提供指導(決策後的指導),團隊有經驗的稱讚獎勵會提升思考的決策。
最後作者以多本書及多種實驗來敘述納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你會如何做當下的這個決策做結尾。利用三個不同時空的自己會如何調整與改進決策?
1.時間折價
2.遺憾的力量
3.當下的感受
4.最近發生的事(影響決策因子變大)
5.別在失常時魯莽做決應
6.提高非理性行為的障礙
7.偵測未來提高決策品質:下念->下注決策->未來A、未來B、未來C、未來D (決策樹的概念),牽一髮的動全身,也類似蝴蝶效應,每個未來都受你現在決策的影響而改變。
8.情境規劃
9.向後預測:從正面的未來向後回顧(向現在)
10.事前驗屍:從負面的未來向後回顧(向現在)。
(ps. 9+10 的機率為100%)
最後一點:知道結果後,別砍了決策樹,別把當初做決策,但沒發生的機率與決策樹,這些事情推想、事中驗證,事後當然要做回測,回去看你當初做的這些決策,才能持續回饋,讓未來的決策有更大的幫助,也學到更多經驗,持續增強自己決策的技巧、降低運氣或擁抱運氣的成份,與大家分享最近我愛的這本書:)
直接分享只剩博客來連結,所以copy內文,再把原文連結附在文末
https://www.facebook.com/michael.xie.79/posts/10213382897800579
非理性信念舉例 在 麥克風的市場求生手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轉載】#2020/02 高勝算決策
副標:如何在面對決定時,降低失誤,每次出手成功率都比對手高?
這本書是近期讀完,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書中使用各種機率計算各種決定,包含賭博作決定時的策略、事件機率、期望值、未來資訊與過去資訊。
使用賽局理論基礎讓人思考,每個決定最後要面臨的期望值。
生活如同打牌,而非下棋,不確定性高過我們想像,思考一下我們如何知道決策品質的好或壞? => 結果好或壞? 這是一直以來大家認為的謎思,好決策有好結果、壞決策有壞結果;職業玩家卻不是這麼看,認為前者的謎思是後見之明,實務上好決策代表的是各方考量後往機率高的方向做決策,而反向的負面機率決策雖然低但也可能發生,作者這邊舉例美國在川普與希拉蕊選前各家媒體的民調顯示 川:30-40%贏,希拉蕊60-70%勝選。
結果選舉後川普勝選,一堆選民與媒體互相批評民調失真,裡面潛藏的是機率問題,而非單純數字決策,作者比喻這就像好決策遇到壞結果,這是機率性問題,應該思考並學習,而非排斥並辯駁決策錯誤。
#若我們陷入結果論看事情,就犯了後面之明偏誤。
接下來他以眾多科學數據及實驗證明,人類大多數決策都是靠反射思維,而非細算過機率、期望值後的決策。這裡延申討論出避免以結果論看事件(世界)才能進步;也提到賽局理論是研究多數決策的基礎。
作者舉出他當德州撲克轉播時的一場賽事(作者為德州撲克牌職業選手20年)。甲玩家有76%機率贏錢、乙有24%贏錢,當最後一張牌發出,乙玩家贏錢,觀眾歡呼並且說作者妳說錯啦,搞錯了,乙贏錢了;舉例任何機率都是大或小而非0,再好的決策也可能成功或失敗,必需要接受這一點才會成長進步,若以結果回推,後續可能會不相信自己的決策、進而放棄思考決策改以反射思維做決定。
要進步需要練習為結果正確歸因。
流程是這樣的,每次決策都是對未來下注 ex:
信念->下注->一系列結果
第一種決策學習: 信念->下注->結果->再下注->返回信念
第二種決策學習:信念->下注->結果:分為技巧 或運氣
技巧:回到信念的決策樹
運氣:學不到經驗,後續歸0 (我認為沒幫助)
補充我之前讀這本書做的筆記:
任何決策你要用四個象限劃分(數學X,Y,X表決策好or壞,Y表結果好or壞)。
1.決策好=>結果好。
2.決策壞=>結果好。
3.決策壞=>結果壞。
4.決策好=>結果壞。
依照正常機率,1,3應該正常出現機率較高可能7~8成。2,4應該機率較低2~3成,但還是會出現。
當你遇到決策與結果不符合,別以後見之明,用結果論回推決策是錯的。
這些決策有個盲點,人們做決策都會有自利偏差,也就是成功歸於自己、失敗歸於運氣,了解這種思維,考量每次決策是實力的技巧或是無法碰觸的運氣才能讓決策的品質提高。但這裡面又有一項非黑即白的灰色地帶,因為未來的不確定性,導致決策與結果並非只有技巧與運氣能夠完全朝某個面向去下注做出明智的決策,並不能完全掌控,這裡需要給自己一點彈性,尤其是在學習的路上。
後續作者傾向新手加入團體,尋求有經驗的人幫忙提供指導(決策後的指導),團隊有經驗的稱讚獎勵會提升思考的決策。
最後作者以多本書及多種實驗來敘述納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你會如何做當下的這個決策做結尾。利用三個不同時空的自己會如何調整與改進決策?
1.時間折價
2.遺憾的力量
3.當下的感受
4.最近發生的事(影響決策因子變大)
5.別在失常時魯莽做決應
6.提高非理性行為的障礙
7.偵測未來提高決策品質:下念->下注決策->未來A、未來B、未來C、未來D (決策樹的概念),牽一髮的動全身,也類似蝴蝶效應,每個未來都受你現在決策的影響而改變。
8.情境規劃
9.向後預測:從正面的未來向後回顧(向現在)
10.事前驗屍:從負面的未來向後回顧(向現在)。
(ps. 9+10 的機率為100%)
最後一點:知道結果後,別砍了決策樹,別把當初做決策,但沒發生的機率與決策樹,這些事情推想、事中驗證,事後當然要做回測,回去看你當初做的這些決策,才能持續回饋,讓未來的決策有更大的幫助,也學到更多經驗,持續增強自己決策的技巧、降低運氣或擁抱運氣的成份,與大家分享最近我愛的這本書:)
直接分享只剩博客來連結,所以copy內文,再把原文連結附在文末
https://www.facebook.com/michael.xie.79/posts/10213382897800579
非理性信念舉例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正確思考,比正向思考還重要!
我自己在接觸許多學員和諮商個案時,時常會聽到他們心中自動出現的內在獨白,這些獨白常不經澄清和思辯的過程,以固定的思維方式,一旦認定了什麼,就非往那個自動化思考的死胡同鑽不可。
如果試著探究原因,不難發現,在我們文化與家庭中,乃至於學校教育和職場環境,處處都有失去思考能力的人,他們通常以獨斷的、絕對的、極端二分法的,去解讀和論斷周圍環境的事件,並以偏頗的、扭曲的方式看待自己。這也是許多人不自覺深陷在糟糕負面情緒的原因。
一旦那些自動化且主觀的思考啟動了,我們便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掉落在情緒汪洋中浮浮沉沉,而且還不知道自己為何「情緒那麼糟」。
根據理情行為治療法(rational-emotive-behavior therapy, 簡稱 REBT)的理論(一九五○年代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艾伯特.艾里斯〔Albert Ellis〕所發展出來的一種心理諮商理論):造成某種情緒的原因,通常來自對事情的看法或想法(一組固定的認知信念),若能先覺察究竟是哪些想法左右著我們的情緒,就較有可能將這些想法加以駁斥或鬆動,以調節並安頓我們的情緒。
讓我們陷落在糟糕的負面情緒不可自拔的原因,正是我們以偏頗、非理性的想法或信念,來因應外界的環境,並且主觀地以自我角度判斷並認定事件的現象,不顧及合理性、客觀性及現實感,所以產生脫離事實的負面情緒歷程,同時讓我們陷落於此循環裡。
舉例來說,我們可能具有的非理性想法包括:
✓ 一個人應被所有人喜歡和讚許,才是一個成功的人。
✓ 一個人必須能力十足,各方面都擅長,才是真正優秀的人。
✓ 當事情不順利的時候,是很可怕的,也代表我很悲慘,我是很無能的。
✓ 不幸福、不快樂都是別人害我的,我是沒有決定權的。
✓ 我必須時時刻刻憂慮及小心翼翼,才可能注意壞事是否再次發生。
✓ 一個人的力量很單薄,一定要找一個比自己強大的人來依靠才安全。
✓ 都是過去經驗的傷害和影響,導致我現在這麼淒慘,什麼都無法改變。
✓ 我們應該為別人完全付出,時時刻刻關心別人,這才是一個善人該有的表現。
✓ 人生中的每個問題,都有一個正確而完美的答案,一旦得不到答案,就會很痛苦。
✓ 如果我愛的人不聽我的、不照著我的期待走,我就是一個失敗的愛人。
以上這些非理性思考,都具有幾個特性:「絕對的」「應該的」「非如此不可的」,以及「決斷的」。人們內心的壓力與受壓迫的感覺,正是來自於失去彈性的自己,這種「必須」「一定要」的想法,使人沒有選擇權,沒有調動的可能,當然也變得硬梆梆的,而且固執認定到無法和外界協調互動、找到平衡點。
所以,才會有這樣的一句話出現:「人,大部分都是被自己逼死的。」
辨識出你的非理性思考及觀點,才能即時還給自己合情合理的對待。也還給他人合情合理的善待。
#別再把自己逼到懸崖
#放過自己的藝術
#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療癒人際關係的痛與情感內傷
非理性信念舉例 在 氣泡水(Plus+) - 非理性信念~有毒~ 那像壞皇后騙白雪公主 ... 的必吃
非理性信念 ~有毒~ 那像壞皇后騙白雪公主吃下的毒蘋果因為看似很有道理進入內心 ... 感這些信念導致~ 人生卡住與無法邁向目標的成功漸漸的不快樂與失去很多盼望舉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