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天性內向者 ]
很久以前就發現,這個世界似乎對「外向者」比較好。
外向的人總是看起來很自信,與人交往時也游刃有餘,整個人的存在是如此理所當然,給人一種值得信任的強者印象。相反的,內向者總給人一種「不夠大方」的感覺,好像總在隱藏著什麼,又或是害怕被人看見什麼。
不知多少出於天性,多少受到後天環境影響,曾經我也是個極度外向的人。但是隨著年歲漸長,20 出頭的內向開始出現了奇妙的「質變」,使我慢慢成了一個「後天性內向者」,而我發現身邊許多朋友,也經歷了這個成長過程。
(以下內容節錄自新書《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
初上大學時,朋友成群,夜夜笙歌,好一陣子,一週七天有四天都泡在夜店,期間還曾做過DJ與派對公關。成群結黨,熱鬧歡騰,三天一小會,五天一大聚,通訊軟體像火車總站一樣繁忙,而我周旋其中樂此不疲,敞開身心任友情愛情與激情灌溉,花凋謝一朵又盛放一朵,生命力無限循環,生猛刺激。然而,外向的我卻不擅獨處,閒置的夜晚使我暗暗恐慌,像是浪費青春,更像是不知拿自己如何是好,但我無暇細想,依然不可自拔於人際關係的迴旋舞中,就像乘著盛大嘉年華裡的旋轉木馬,週而復始地轉啊轉,身邊景色糊成流麗繽紛的一片,從未有過暫停歇息的空檔,好好地看一看圍繞身邊的人事物。
/
那時候,身邊有一群關係緊密的朋友,彼此時而欣賞,時而互相競爭,為了獲得認同,許多事我不為自己而做,而是為了團體中他人的目光而做。表面從容,實則彈精竭慮,沒想到幾年過後,畢業來臨,出國的出國,搬遷的搬遷,失聯的失聯,大夥頭也不回各自踏上人生道路,一下子人去樓空,頃刻間,我精心搭蓋的華廈成了廢墟,喪失了它的價值與意義,就像那些為了國際名望而建造的遊樂園、模範住屋與高速公路,華美巍峨卻乏人問津、無人在意,僅是一場瞎忙碌空歡喜。這才發覺,原來無論幻術怎麼變,人到頭來,真正擁有的只有自己。
大夢初醒。世界不是巴黎,人來來去去,始終有筵席散盡的一天。
驚醒的力道像一把煞車,放慢了旋轉木馬的速度,我跨腳下馬,終於走出那小小的圓周之外。
/
外向者的能量,往往來自外在的關注與刺激,身邊的每個人都像一面鏡子,無限反射著他的倒影,顧影自憐,也自證存在。
那些年抽的菸,喝的酒,熬的夜,多半屬於社交性質,其實敏感體質如我,只要一點點尼古丁與酒精,便會讓我隔天生不如死。但為了符合某種文化符碼,為了獲得同溫層裡的認同,那些痛苦總在幾顆止痛藥與一場長長的睡眠後被拋諸腦後。事後看來,這一切並不如想像中值得。
/
一直以來,是我誤會了外向與內向的定義,誤以為外向代表強者,內向只能是弱者。就像從前在班上後來在職場,那些說話最大聲的、活動參與最活躍的、性格最不怕生的、最勇於表現自我的,即便實際上不是最優秀,卻總能獲得更多關注與認同。
然而,外向或許吸引目光,卻不一定等於堅強自信,而內向看似沈靜收斂,卻不代表虛弱無能。外向與內向是一個光譜,就和世上許多事物一樣,中間存在著無限排列組合的可能,我們在其中游移,時而內向時而外向,時而是披著內向皮的外向者,時而是披著外向皮的內向者。沒有那麼多絕對,沒有那麼容易定義,然而正因如此,我們才能給彼此更多的仁慈與餘地,在寬敞的自由之中認識自己,而不被區區外向與內向的形式給束縛。
/
而自由,是在光譜之間自在游移而不受懲罰壓抑,自尊自信也不被外界眼光左右,外向內向也不再蒙蔽一個人的全部。
於是隨著年歲增長,外向磨去了浮躁的銳角,內向的溫柔轉成了力量,曾經的外向者們,漸漸長成了後天性內向者。
後天性內向者孤獨卻不孤僻,懂得享受獨處時光,必要時也能大方成為派對焦點;後天性內向者不畏懼社交,只是挑剔與誰社交;後天性內向者依舊懂得玩耍,只是不再盲目追隨外在的遊戲規則,也不願為了獲得他人認同而犧牲自己。
成為後天性內向者,是一個過濾雜質的過程,心的樣貌整齊清晰後,對於身邊人事物的要求也跟著提高,就再也不願違背本心,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情。
後天性內向者知道,即便世間最繁華的筵席都會散盡,但流動的燈火從來不在他方,而始終在自己心底。
✨《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誠品: https://bit.ly/3ryMu8N
誠品【限量簽名版】: https://bit.ly/36ZO8a5
誠品蝦皮【限量簽名版】:https://bit.ly/3i2sb0y
歡迎追蹤我的 IG:abby_chao_
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少女A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教授鼠鼠,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天是420國際大麻日,在這個許多國家都已開放的風氣下,我們台灣還是聽到大麻就聞weed色變,從來沒有人去思考為什麼大麻是非法的,這其中有什麼樣的歷史真相,又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呢? 今天鼠鼠將跟大家分享關於一株美妙的天然植物被邪惡人類污名化的淒美故事。 ps:跟各位說個抱歉,這次的影片因為我在...
文化符碼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一篇來自【宅宅新聞】的趣聞,研究蒙古文化的日本文化人類學者島村一平,他在Twitter上發現蒙古竟然開始流行日本暴走族服飾,後來經網友提醒才知道是動漫的Cosplay。
這則新聞令人注意的其實不是蒙古年輕人的Cosplay,而是日本人需要透過蒙古人的媒介來發現日本文化的流動。這就很像許多台灣人到了美國吃了很久美式中餐裡的「左宗棠雞」很久以後,才偶然發現這道菜和台灣的淵源。又或著是,許多台灣人到東南亞旅遊,才發現有很多當地人看了很多自己都沒看過的台灣偶像劇。在今日網路便利的時代裡,文化符碼流動方式與速度往往超乎我們的想像。
————————————
日本一位文化人類學家島村一平最近發現了一件驚人的事情,他看到許多蒙古年輕人竟然穿上寫著「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特攻服」,這些是日本「暴走族」的傳統配備。他長年研究蒙古的文化,但是卻從來沒有想到日本的暴走族文化竟然會讓蒙古的年輕人深深著迷啊!然而這件事情立刻引來大量動漫迷糾正,大家紛紛告訴他,這只是最近動畫化的《東京卍復仇者》的COSPLAY罷了啦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引用網址:https://news.gamme.com.tw/1723655?fbclid=IwAR2GGpeCDYGH9vVpPKDaidtD3UF9m8g6ksaeKLJ2HJGIeypfDFfINqh3O-E
文化符碼 在 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原住民族沒有大自然——大自然也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自然」】
今天我們比較chill,因為其實官大偉老師在2017年的講稿就闡明過這個概念:荒野跟自然也是人的一種想像投射,你看到的、以為的部落的自然,都是部落幾百年經營的地景,這種對於空間的想像也是一種權力關係,站在現代社會的位置,進而投射部落未完全發展的視野。這裡也要來蹭一下那些蹭斯卡羅的人群,趁現在拋出線索,當大家開始理解文化的權力位階關係,是不是就可以戳破「原住民生活好自然」的幻想泡泡了呢?我想值得大家注意的另一個線索,打開原住民族線上辭典輸入「自然」兩個字,你會發現多數原住民族並沒有這種將世界與自然分割為主客體的概念,欸到這裡是不是以為不去區分主客體的原住民族就等於野蠻未開化?稍有不慎就會被偏見釣到的台灣社會,過去課本沒有告訴你的是文化並非不動的死水,原住民族各族群如何應對世界有其自身的動態實踐方法,過去從各種媒體套用的線性進步史觀本就無法呈現原住民族各族群的真貌。
接下來更chill的提醒,我們今天不會介紹原住民族的生態智慧,反過來我們特別想指出這種自原住民族社會汲取「生態」與聲稱「智慧」的稱謂,很多時候並沒有將原住民族視為主體,當眾多專家學者開始利用「原住民族生態智慧」來支持現代保育的時候,是站在國家政策的角度對原住民族人與部落下指導棋——因為你們有傳統文化的需要,所以我們開放你們狩獵,同時正好可以利用你們的生態智慧來保育——懸在空中的潛意識就是「尊重原住民正好有好理由」,結合現代科學與所謂尊重文化,擱置歷史正義的討論比如自治與補償,少數學者如莊慶信注意到環境正義必須關注原住民族歷史壓迫的處境,而疾呼政府與社會重視,不過畢竟是少數,查得到的文章多數停留在對原住民族生態智慧的讚揚上。這種偽善與雙重標準——chill一點來說好了,真的差點以為台灣多數人都在吸大麻縱容幻覺與族群共榮的慾望生長,就連原民會主委都吸到講出「不願意學習語言怎麼當原住民」了,人生短短幾個秋,秋的都是其他人,原住民負責人生短短。
離題了,作為分析,我們不反對用容易理解的概念來介紹原住民族各族群的世界觀,避免全稱與片面真的不容易,介於「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都追求和諧」與「布農族打耳祭是人定勝天」之間;重要的不是你翻《湖濱散記》得到多少自然的謬思,而是你有沒有意識到視角定向型塑的知識體系,以及你對於不同族群是否抱持開放理解的態度。每次講這個都很老生常談,老生講了好久2018年還是冒出「原住民族各族群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想法大同小異」這種說法,無法深究就不要簡化結論,哪個族群不想與自然和諧相處,國小教材也吸大麻,偏見純的極致。環境保護與原住民族權利不一定相斥,可是你看在這種簡直聖誕樹掛滿童真修辭的教材面前,拆一次禮物就是拆一次炸彈,「什麼原住民族沒有自然」,爆炸,「什麼原來泰雅族的gaga跟別族的世界觀就差那麼多了嗎」,又爆炸——由此你會發現原住民族「文化」又再一次被媒體淘選,祭儀與物質工具層面最具特色,深層思想內涵沒有能力與資源理解就浪漫化吧小朋友不需要懂太多。這也是本台長期的主軸了,詮釋權的問題有它的複雜性,比如以教材為例,布農族光是語言跟符號就可以吵很久,又或者布農畫曆被廣泛濫用成為文化符碼的問題,而站上教材的「八部合音」四個字長期以來凸顯的是「被驚嘆的音樂性」,詮釋的河流就往歌聲與聲部流去,pasiputput祈禱小米豐收的文化性質、曲式本來是祭儀一部份...等等相關討論就付之闕如。
謹慎仍然是必要的,開啟原住民族權利/權力的視野也是。忽略原住民族現實的詮釋,我們必須警戒看待。
#原住民族沒有大自然
#大自然也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自然
文化符碼 在 教授鼠鼠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今天是420國際大麻日,在這個許多國家都已開放的風氣下,我們台灣還是聽到大麻就聞weed色變,從來沒有人去思考為什麼大麻是非法的,這其中有什麼樣的歷史真相,又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呢?
今天鼠鼠將跟大家分享關於一株美妙的天然植物被邪惡人類污名化的淒美故事。
ps:跟各位說個抱歉,這次的影片因為我在國外ㄎ一ㄤ,整部影片是在high的時候拍攝並剪輯的,所以可能會有一點小瑕疵,但是內容絕對精實講究,致敬所有420飛行員,請大家原諒我的ㄎ一ㄤ
工商時間:
┃ 活動介紹 ┃ 🌱
每年的4月20日正是大家所知悉的「國際大麻日」,而420也漸漸成為大麻愛好者之間溝通的文化符碼,可以代表一切與大麻有相關的事物。但從今年起,慶祝大麻的國際節日不再單單只侷限於4/20,今年我們將舉辦活動在4/22(Four-Twenty “too”),與去年最大的不同是,我們想藉由傳統節日的置換,讓大眾理解到其實喜愛大麻大可不必被文化表象所框架,其實只要有心,天天都可以是420!本次活動除了有嘻哈、雷鬼、搖滾的表演元素之外,更有活動開場的知識性講座,針對大麻的國際現況與大麻的歷史源流、醫療、工業用途做完整的論述,並進一步拋出420Taiwan對於社會大眾的呼籲。
購票資訊:https://goo.gl/dDioHK
Beats:
Mac Miller Type Beat - "Snakes"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3g5...
Joakim Karud - Dream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O8e...
教授鼠鼠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professorsusu/
文化符碼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台灣鬼仔古」新書介紹
專訪:楊佩穎主編
送別亡者,安慰生者的文化潛意識。
從民俗與儀式,看見台灣人最細膩的情感!
◇第1本從台灣民俗談「鬼」之專書
◇第1本結合人類學田野調查+文學創作之鬼話+人類學者的民俗觀察
◇每章均有改寫之精采鬼話,兼顧田野調查之嚴謹與文學閱讀之樂趣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送別亡者,安慰生者的文化潛意識
每一則故事,都是一群人的悲歡離合生離死別
禁忌延伸為恐懼,標誌著日常幽微之處的未知
讓我們從真實檔案,跨過模糊的人鬼界線
藉由民俗與儀式彰顯出台灣人對待生死最細膩的情感
台灣有俗諺云:「有山就有水,有神就有鬼」
真人真事、隨機探訪的台灣鬼仔古(鬼故事)
分門別類歸納整理,兼附與鬼有關的民俗問答-
告訴你,在台灣民俗中:
什麼是鬼、什麼是孤魂野鬼、玩筆仙碟仙背後的民俗概念
什麼是「夢倀」、為什麼土地公跟鬼魂有關!
本書特色:
●靈異經驗是訪談節目與網路論壇不衰的話題王,但是隨著台灣民俗不被重視,就連鬼,都被日本貞子伽椰子、泰國鬼妻娜娜、香港僵屍群給搶占文化符碼。
●地縛靈、背後靈,都不是台灣民俗中鬼的模樣。
●本書將藉由引人入勝的鬼話、真實的採訪檔案、與鬼有關的民俗問答,勾勒出台灣人心靈深處、生命終點的冥界想像。
作者介紹:林美容
台灣南投縣人。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畢業。
美國加州大學爾文(Irvine)校區社會科學博士。
現任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文化符碼 在 典藏ARTouch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典藏藝術網】https://artouch.com/
►【典藏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artxartouch/
Plus系列展是以時間脈絡下流動的藝術語言為命題,意圖探討時代脈動下的美學延異。其精神由TKG+所具備的顛覆性視野作為對話起點,並納入溯源的紋理脈絡裡尋找TKG經典美學中類同的內在觀點與文化符碼,以此擴展圖像視覺外的感知與經驗,承繼現代語境外的敏銳探索,進而開啟世代之間美學及思想對話的光譜。
延續Plus I林鉅、陳敬元的雙個展,Plus II將合併展出藝術家蔣友梅與蔡佳葳的作品,呈現旅外女性藝術家穿越自身風景、凝聚而成的哲思與信念,以其作品的交錯對望,探討「空」與無常。耿畫廊代表藝術家蔣友梅善於解構現象並篩落元素,以細膩深沈的實相召喚視覺背後的虛無。她的創作長期關注於宇宙萬物的生住異滅,生死、蛻變與再生則是作品中反覆埋藏的敘事線,華麗蒼涼的視覺生出沉默,同時引人思索究竟現實與相對現實的跨越。映照蔣友梅的作品,TKG+的藝術家蔡佳葳的創作更是近乎全然地專注於「空性」這個概念,將心經反覆書寫於各色媒介之上,近年作品更如回手拈花,由無常的探討開展至對宇宙天地的思索,尋求著空性的內觀。
此次,Plus II以蔡佳葳從未於台灣曝光的錄像作品《阿爾巴的朝聖》為展覽核心,一併展出其新作《自虛空中迴旋而來》大尺幅系列,以及蔣友梅最新系列作品《無題》、新詩集《赤裸的心》,呈現二位藝術家由沛然萬緒的自身,探索至如夢初覺、一無雜念的澄澈歸真。
Plus II-蔣友梅+蔡佳葳
展期|2015.12.11-2016.02.05
地點|TKG+ Taipei
網站|https://goo.gl/CcY9y9
文化符碼 在 翻閱「府中」走讀「雙城」!《畫繪枋橋》工地圍籬再設計✨ 的必吃
... Facebook Watch Videos from 新北市文化局: #2022閱讀新北1001頁近期來到府中 ... 透過在地踏查故事採集, 以「府中雙城」為核心, 將在地的 文化符碼 轉化為設計 ... ... <看更多>
文化符碼 在 工藝師與設計師跨界合作將文化符碼注入時裝 - YouTube 的必吃
服裝設計師Pahah與傳統織布工藝師Umay,透過線上方式,發布了時尚設計結合傳統工藝製作的服飾系列作品,藉由跨界的合作,鼓勵工藝師勇於嘗試跨界合作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