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無法再改變某個狀況時,
改變自己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
親密關係進入停滯期的原因,
通常是雙方一致認為是時候該改變了,
卻覺得是 #對方應該要改變 。
當他們企圖迫使改變發生,
或是等待改變自然發生時,
其實是在 #拒絕全然接受對方。
它引發的往往是 #反抗 ,
而不是 #合作,
最後不但沒有人成功改變,
兩人的關係還會被怨懟和憤恨汙染。
因此,最常見的離婚原因,
大概就是其中一方無法變成另一方心目中的樣子。
📍接受對方原本的樣子,再期待他做出改變
與其不接受伴侶的現狀直到對方改變,
不如 #接受 伴侶原本的樣子,
並 #期望 對方改變。
先接受,再期望。
「我愛你,但這個問題讓我很困擾,
我真的很希望有所改變」
這樣的訊息,會比
「你最好趕快做出改變,
不然就看著辦」
這樣的說法激發出更正面的回應。
比較有可能發生的狀況是,
你厭惡的那項特質正好也讓對方感到困擾,
而你的接納也許會讓對方擁有足夠的安全感,
來開始著手改進。
與其讓自己感覺像是無助的受害者,
不如主動且有意識地選擇讓對方做自己。
如果要真正接受對方,
花點時間培養欣賞對方正面特質的能力。
將心態從 #需要 對方改正負面特質,
轉換成 #期望 對方改變。
#你的身心安康不該取決於他人的改變。
如果你選擇告訴對方希望他改變,
可以用讓步的方式問:
「你希望我做出什麼改變嗎?」
在調整到雙方都公平的狀態之後,
你會讓對方更有動力付出努力。
.
摘錄自《#別再扯自己後腿了》
作者:馬克.葛斯登, 菲利浦.高德堡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這段摘文的概念,在理解上會需要花一點時間,要體會這種態度也不容易。這裡面第一個困難點,就是「全然接受」這個人,對大部分人來說,實在匪夷所思,也不知道有什麼具體策略可以做到。
第二個困難點,是從要求變成請求,這是非暴力溝通的重點。對方可以拒絕我們的請求,接下來我們也可以自我請求,自我請求的動作常被忘掉。其實這也不容易講清楚,用文字真的不方便完整表達。
但我猜,對版面上常在聽直播的老朋友來說,「知道」大概相對容易,儘管不一定能「做到」。
祝願您,能試著感恩對方,這有助於接納!
.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295039951984541
.
以上文字摘錄自
《#別再扯自己後腿了:全美最佳精神科醫師教你戰勝自我挫敗,解決各種難題》
練習解決40個常見的自我挫敗行為
每章均附自我改善練習步驟
博客來 https://bit.ly/2M0UFdu
誠 品 http://bit.ly/3bSbOB7
金石堂 http://bit.ly/2XSYGDs
圓神書活網 http://bit.ly/03900171
電子書同步不拖延上架
Readmoo http://moo.im/a/47bglA
Kobo https://bit.ly/39CFssg
作者:馬克.葛斯登, 菲利浦.高德堡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
【 鄧惠文X洪仲清 深度對談《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753272205582160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非暴力溝通誠品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底線〉
為了成功劃下界線,你必須洞悉現實,
認清你想要什麼、願意付出什麼,
然後懷抱尊重的心和對方溝通。
劃下相處的底線並非懲罰,而是帶著尊重,
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期望與能力。
這些界線可以讓我們認清現況,
否則我們可能會口吐白沫,大發雷霆。
一旦無法設定有益身心健康的底線,
我們就會變成滿懷怨恨、
怒氣填胸與偏狹小器的人。
.
摘錄自《#我們要有足夠的勇氣讓自己心碎》
作者:雪兒.史翠德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對我來說,「界線」與「底線」有些不同,但在這篇文中似乎可以互換。界線,主要是我們跟人互動的規則,基本上是建立在對彼此的尊重;底線,則是我們選擇是否疏遠或離開關係的依據。
有時候對方無意中侵犯了我們的界線,我們可以藉著非暴力溝通,適當表達。但多次侵犯界線,又被我們判斷是明知故犯,那我們可能開始跟對方保持距離,或者乾脆不見面,這就跟我們的底線有關。
但不管是界線或底線,我們都要在對自己有深刻的了解之後,會比較妥適地拿捏出來。這需要表達與試誤,也可能隨著時間稍有修正調整,這跟我們內、外在轉變息息相關。
祝願您,能設立健康的界線,也能堅持自己的底線!
.
以上文字摘錄自
《#我們要有足夠的勇氣讓自己心碎》
雪兒.史翠德最珍愛的132則生命靈光【插畫典藏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8335
時報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readingtimes.fans
.
贈書直播_那聲永遠說不完的抱歉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398379907901315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非暴力溝通誠品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每個人內心,都有四個我:
公開我:別人知道,自己也知道,例如履歷表上的那個我。
隱藏我:自己知道,但別人不知道的我。就是你的缺點、隱疾或慾望。
盲目我:別人知道,但自己不知道的我。缺乏自信的人,過度膨脹的人。
未知我: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就是俗稱的潛意識。
沒有人能同時拿出四個「我」來面對世界,問題來了:
你願意公開的我、和隱藏在你面具下的哪個「我」,哪個受歡迎?
這就是認識自己。
◎我是誰?臉書上面有答案
每天至少花一半時間關注社交媒體,這代表你的哪個「我」欲求不滿?
你在臉書常分享哪些資訊?工作、美食、愛情……代表你心中最缺乏那一塊。
◎老是焦慮、不快樂?因為你內心的三個小人常打架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三個小人:本我、自我、超我,
動不動就跟人發生衝突,這種人多半自我太強烈,
過分在意他人看法,總是活得很累,代表你的超我太認真。
◎找到我,讀懂自己的內在需求
至今還難忘初戀?這是心理學的未完成情節在作祟。
一定要男友有房妳才嫁?妳被這個社會的集體無意識綁架了。
誰說中年危機一定是壞事,這是你重新認識自我的機遇。
對生活總感焦慮,對自己沒信心?覺得前途一片迷茫?
那是因為你從未和自己在一起,得從認識自己開始。
取自《面具下的哪個我更受歡迎》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這本書所使用的概念,我會融入非暴力溝通的架構中,談「事實」。對我來說,不同的「我」的說法,很容易讓讀者理解,也常收到聽眾的正面回應。
下文是我寫的推薦序,把這本書的內容簡單整理了一遍,介紹給大家。
祝願您,能跟自己在一起,好好認識自己!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 ... ... ... ... ... ... ... ... ... ... ... ... ...
心裡想著母慈子孝,卻活得雞飛狗跳
【文/洪仲清】
忙碌的生活,經常會讓人迷失自我。
尤其是扮演「媽媽」這個角色,家務繁雜,又同時要應付多元關係裡的情緒勞動,體力、腦力、心力常常捉襟見肘。緊張焦慮的情緒基調是常態,心裡想的,跟實際做出來的,常常落差大到讓人懊惱。
精神分析理論對於焦慮有獨到的見解,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試著把我們的內在分成不同的人格結構,來解釋與焦慮相關的心理疾病,他把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結構之間的運作失衡,可能是造成焦慮與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
複雜的社會更強烈衝擊著我們內在的穩定,讓我們不斷在失衡與再平衡的循環中,掙扎著要達到我們心目中的完美。從現實到理想的遙不可及,形成了慣性的壓力,我們所熟知的「壓力」這個詞彙,慢慢變成了一種對感受的描述,跟緊張、焦慮關係密切。
「從小到大,你頭腦中的哪些聲音,經常跳出來阻礙你更輕鬆的做自己?」
我們可以把本我、自我、超我,看成心裡的三個小人,這三個小人重視的價值觀不太一樣。簡單來說,可以將本我看作重享樂、自我重現實、超我重道德。在我們文化中的媽媽,困囿於傳統賢良母親的形象,在巨大的道德壓力之下,時常喘不過氣來。
現代媽媽要負擔的工作,早就不同以往。不僅育兒要付出更多心力,長照的辛勞也跟農業時代不可同日而語,有些媽媽還要一肩扛起家中的經濟重擔,超我的聲量時不時就會大過本我與自我。
特別是孩子生病的時候,內疚與罪惡感更是止不住的翻騰。不少媽媽分享,自己都生病了,還要照顧家裡生病的老小,難以好好休養,自責還像暗處的小蛇那般,不經意的咬得自己心疼。
有時拖著疲憊的身軀,好不容易熬到夜晚,負責兼顧現實處境的自我,也開始耗弱。這時本我可能就會突然大呼小叫,不少媽媽也都坦承有過這種經驗,開始報復性追劇,就算犧牲睡眠、健康、情緒穩定,也要享受得來不易的休閒時間。
這三個小人如果沒有互相了解,達到一個整合與平衡的狀態,要輕鬆做自己,就會特別難。然而,我們要意識到這些,就得要好好藉著獨處,來面對自己才行,但這可能對某些媽媽來說,是一種認知上的奢侈。
每天花個20分鐘,好好閱讀這本書,其實也就足夠。作者已經把很多難解的糾結,先幫我們梳理開來了。隨著我們的目光在文字中移動,我們便能感覺被同理;在作者提供的問句之後,展開自問自答,讓我們傾聽自己內在微弱的聲音。
我雖以女性角色為例,但這本書一樣適合男性。像是溝通句型中常使用的「我訊息」(這本書寫成「我句式」),男性經常練習,也可以讓伴侶感覺更親近。多認清自己能力上的限制,而不是只將雙眼緊緊盯住他人的認同肯定,可以讓我們緩解不少焦慮。
「在所有焦慮的背後,都隱藏著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祝願你,能允許沒有確切答案的問題存在,認識自己沒有終點,每一天我們都能多靠近自己一些!
.
以上文字摘錄取自
面具下的哪個我更受歡迎:公開我、盲目我、隱藏我、未知我,每個人都有四個我。哪個「我」才能讓我有自信、不焦慮、過得快樂?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5938
任性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willfulpub/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