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問》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兩本
讓我們一起回想一下,自己最近遇過「最難說服的對象是誰?你想說服他什麼?」我們從說服小孩整理房間,到進行提案希望獲取他人支持,往往會急著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對別人的意見難以採納,導致對話陷入僵局。然而,爭吵解決不了對立,有效提問,才能讓人不知不覺被你打動。如何善用「提問」來說服對方?
部落格圖文 https://readingoutpost.com/doesnt-hurt-to-ask/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好問》的作者是前聯邦和州檢察官特雷.高迪(Trey Gowdy),他曾擔任四屆美國眾議會的議員。他在這本書裡分享如何透過有效的「提問」來說服陪審團(泛指你想說服的對象),說明各種不同的提問技巧和效果,也引用自己擔任檢察官時期的法庭案件進行補充。
他認為:「最有說服力的人傾聽跟講話一樣多;最有說服力的人,問的問題與回答的問題一樣多。」提問不僅是獲取訊息的必要條件,如果你想讓別人更瞭解你的立場,或者只是讓他人相互瞭解,那麼在對的時間用正確的方法提問,可能會是你最有效的工具。
這本書教我們如何確認自己的提問「目標」,辨認自己的「陪審團」是誰,評估支撐自己的「證據和論點」是否與預期的目標相符。對我自己而言,或許沒有法庭的嚴肅議題需要面對,但是學習一些提問技巧仍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以下分享四個實用的例子:提問可以建立和破壞信任,也可以推捧和削弱對方。
.
【提問可以建立信任】
如果你想透過提問,來達成特定的目標,例如請求對方幫忙、說服對方轉換成你的思考方式、達成共識、異中求同,那麼就必須要注意「舉證責任」(burden of proof)是否能支撐得起你的目標,也就是「我需要多少證據和支持論點,才能贏得辯論並達成我的目標?」訴求越大,就需要越大的說服力。問題越具爭議性,說服力就要更強。相反的,訴求或問題越小,就能以更少的事實或更少的說服力來達成目標。
而通常,當對方跟你之間的信任逐漸累積起來之後,你可以更有效說服對方,或是達成請求的目的。在作者擔任議員的生涯中,有一位名叫雪莉亞的議員很擅長利用「舉證責任和目標不對稱」這個招式來累積信任。
她的典型開場白經常是:「特雷,我想請你幫個大忙。如果你不答應,我可以理解。我真希望自己不必開口,但我沒別的人可以問了。」這常讓作者會以為是什麼天大的請求。
但她下一句的請求通常是:「我可以跟你借支筆嗎?我的不能寫了。」
雪莉亞前面鋪陳的敘述與後面的請求「極不協調、且不對稱」,讓作者經常在聽到請求那麼小之後就鬆了口氣,然後立刻答應她。雪莉亞故意讓她的要求和作者的預期不對稱,結果每當她要求什麼,作者都很容易下意識地說「好」。在小事上答應的反射性作用,讓作者很有可能在對方提出更大的要求上說「好」。
另一種相反的例子是作者曾在超市買菜的時候,鄰居跑來問她:「嘿,特雷,可以耽誤你一下嗎?」作者當然沒什麼心防,「一下」是吧?那就聽聽看對方要說什麼囉。
鄰居:「你覺得邪惡的起源是什麼?我…(以下省略百字)」
作者:「你現在是問了我一個困擾偉大哲學家幾個世紀之久的問題嗎?」然後兩人只好尷尬地結束這場對話。
這是標準的提問目標和請求不對稱的例子,但這種例子會破壞你在別人眼中的信任。因此,提問就像逐漸累積信任的過程,你如果覺得對方提出小要求都這麼謹慎,那麼提出大需求的時候一定也是如此。若對方會認為你對自己的請求沒有審慎評估,漸漸會失去對你的信任,之後你再提出類似的問題時,對方會先採取防禦心態來應對,甚至果斷拒絕。
.
【提問可以破壞信任】
作者在書中提到,尼采曾經說過一句經典名言:「我難過的不是你騙了我,我難過的是我不知道將來何時才能相信你。」友誼、婚姻和商業關係之所以破裂,都是因為起初的微小謊言,最終使人對更大的真相產生懷疑。如果一個人會在小事情上撒謊,那在大事情上面會不會也撒謊?書中有一個作者擔任檢察官的時候的起訴案例,同時展示了利用提問「破壞信任」和「重複提問」的力量。
有一個男子名叫蓋瑞,他被指控殺害了分居的妻子弗里達。弗里達的屍體被人發現在一輛掉落水溝的車子裡,身上有九處刀傷。根據蓋瑞的說詞,當時他獨自開著車子跟妻子在道路上相遇,兩人把車子停在路邊之後,弗里達提出跟他性行為的要求,但他拒絕了,接著弗里達拿刀威脅他。經過一番爭吵後,兩人進到弗里達的車上,蓋瑞說他想阻止弗里達把車開進水溝裡,但他失敗了。接著弗里達拿出刀來說要殺了蓋瑞,所以他為了自我防衛,只好奪刀反刺了弗里達一刀。最後,弗里達身中九刀死亡。
由於蓋瑞始終以自我防衛自居,作者認為他不會說出自己的動機,而且陪審團成員說不定有些還對事實麼真相半信半疑。這時候,作者採取了一個方法來達成目的,他對蓋瑞提問,讓陪審團的十二人從這些問答中聽出端倪。
作者:「蓋瑞先生,你第一次刺在你妻子身上的什麼地方呢?」
蓋瑞:「我不記得了,我想應該是在手臂吧。」
作者:「車內只有一把刀,你奪來之後可以掌控那把刀,你沒有把他丟出窗外,而是刺向她的手臂對嗎?」蓋瑞沉默不語,作者接著問:「你第二次刺你妻子時她說了什麼?」
蓋瑞:「沒有。」
作者:「你想讓陪審團相信你用刀刺了一個女人,她卻連『住手』或『很痛』之類的話都沒說嗎?她真的什麼都沒說?」
蓋瑞:「沒有。」
作者:「你對她曾經向你求歡的細節記得非常清楚,那你記得你第二次刺她的時候,她說了什麼?」
蓋瑞:「沒有。」
作者:「那你第三次刺她的時候呢?」蓋瑞開始保持沉默,作者繼續一字一句問出後面的問題。
那你第四次刺她的時候呢?
那你第五次刺她的時候呢?
那你第六次刺她的時候呢?
那你第七次刺她的時候呢?
那你第八次刺她的時候呢?
那你第九次刺她的時候呢?
作者並不期望蓋瑞自己認罪,而是透過重複的提問,一字一句地讓陪審團透過九處不同的刀傷感到難受,然後難以相信一個被刀子襲擊的受害者竟然什麼反應也沒有。最後,透過對事實的提問,讓所有陪審團對被告僅存的信任感徹底瓦解,排除所有懷疑的因素。這就是重複提問的力量。
.
【提問可以推捧對方】
有一種提問叫做「軟球問題」(softball question),指的是容易回答的問題。軟球問題可以佐證事實、鼓勵對方表達、建立雙方信任、培養親和力。
例如在白宮記者會上,記者如果想讓總統發表正向的言論,可能會問:「總統先生,你的勞動節假期過得愉快嗎?」或者是面試官對求職者問:「你最大的優點是什麼?」這類型的提問,讓對方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還有鼓勵和邀請的成分,間接地達到推捧對方的效果。
有時候你可能會看到一些候選人被問這類型問題:「你為什麼是最有資格的候選人?請問你一直以來表現這麼出色是什麼感覺?你已經厭倦了完美的形象嗎?」這些都是軟球問題,讓回答問題的人可以侃侃而談,提升正面的形象。下次你如果想藉由問題推捧對方,不妨試試看問一些這種軟球問題。
.
【提問可以削弱對方】
另一種提問叫做「硬球問題」(hardball question),指的是難以回答的問題。這類型的提問可以用來反駁、削弱或質疑事實。仔細觀察以下提問,會發現這剛好跟軟球問題是相反的作用。
例如記者如果想要削弱一位候選人,可能就會問:「你當州長時調整了三次稅,那你這次說的不加稅是怎麼回事?你什麼時候停止上班喝酒了?你的民調為什麼能夠超越XX%呢(刻意問一個很低的數字)?這些問題會讓回答者很難招架,也會被其他聽眾投以防禦性或負面的眼光。
通常採用硬球問題時,希望達成的目的是:降低回答者的信用、信賴度、親和力。在我們平常生活中,你或許也可以察覺人與人之間的提問,誰會對誰提出軟球問題?誰又會對誰提出硬球問題?當我們自己想達成特定目標時,又該怎麼利用不同的提問方式來達到預想中的成效?
.
【說服是一種藝術】
我很喜歡書中這句話:「要成為一個很好的說服者,得讓自己先成為一個可以被說服的人。」只有當一個人的心胸夠開闊,能夠廣納不同意見和想法之後,才能產生最有說服力的論點。說服不只是單純以邏輯和證據出發,更多的時候你要訴諸同理心和情緒的感受,和對方產生情感上的連結,在異見當中尋求共同的特點。
作者在接近結尾的時候總結到:「說服是漸進的、細微的,有時甚至無法察覺。人類天生不喜歡承認錯誤,我更擅長合理化。讓人重新思考立場是成功的說服,讓人不帶偏見地傾聽你的立場是成功的說服,讓人理解你的來意是成功的說服。」
因此,成功說服的定義「不是強求對方徹底改變想法」,而是在對方心底埋下願意傾聽的意願、讓對方產生新的想法、開始從不同的觀點看待事情,這就已經是很成功的說服。畢竟,能夠說服人們的,通常只有人們「自己」。我們只是利用提問,埋下一個種子,讓它自己茁壯。
.
【後記: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好問》這本書的內容偏硬,或許是作者檢察官的資深經歷,在書寫的時候他用了很多法庭的專業術語,有些段落對於沒有相關經驗的我稍嫌難懂。幸好作者在每個方法和觀念之間,都以實際的案例進行說明,這才讓我比較能進入狀況,進而發揮跟日常生活的聯想力。
作者提到,沒有人天生就是一個良好的溝通者,他們大多經歷過痛苦的成長,遭逢諸多溝通上的失敗和挫折之後,仍然努力改善自己的溝通技巧。作者也不斷強調「準備」的重要性,在進行任何溝通時,事前的準備、蒐集、規劃都不可或缺,如通他很喜歡說的:「雖然準備並非成功的保證,卻是避免失敗的唯一最好辦法。」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良好溝通的準備工具。
讀完之後,我仍不斷思考作者給的建議,如果你不是一個有趣的人,那麼用笑話展開互動就沒什麼道理;假如你天生是個嚴肅的人,那就找些嚴肅的話題來貫穿談話的內容。或許每個人都應該給自己機會去持續練習,準備,失敗,然後再準備,再失敗。一步步前進,去成為你希望別人成為的那個人。
.
感謝 堡壘文化 提供抽獎贈書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590的網紅林俊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近來美國大選出現了「硬碟門」事件,有許多不利於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的醜聞爆發。面對這些負面消息,拜登乾脆直接宣布神隱,要到最後一場辯論會才要出現。 從最近的民調與公開造勢來看,雖然川普一直處於劣勢,但在拜登停止公開露面的這個禮拜,川普幾乎是每天全美四處跑,而且所到之處都人山人海,氣勢完全壓過拜登。其實...
「訴諸情感例子」的推薦目錄:
訴諸情感例子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認真聽】#說真話與後真相 | 陳時中部長的政策溝通 | 風險時代的語藝 | 說真話的勇氣 // 李長潔 🗣
.
「#人與人的連結」,這句話突然變成「年度金句」,人們讚嘆,他的講話總是令人同意也可以接受,這句「真話」同時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倫理。回顧這一年多以來,阿中部長的每場言談,總有許多令人欣賞的部分,像是2月時「#部長落淚」、4月時「#部長帶粉紅口罩」,當然還有更多是在直播記者會上與記者們的對話,時而嚴正指明,時而溫馨幽默。
.
許多研究者開始對陳時中部長的「發言」、「政策溝通」進行分析,想要把握阿中部長的「語藝」(rhetoric)技巧。但就筆者自己的研究,部長的個人風格(Charismatic Leaders)應該佔語藝技巧的大部分比例。也就是說,天時地利人和(疫情風險中的領導期待)加上本身的人格特質與說話習慣,讓他的溝通成為某種典範。今天的節目中,我想指出,「#說真話」(parrhesia)的重要性,也簡單討論與之相伴隨的「#後真相」(post-truth),它們同時都指向民主體制,也是在我們這個疾病風險時代,可以深思的事情。
.
📌 #今天的節目有:
.
▶ 人與人的連結
▶ 部長的政策溝通
▶ 語藝學的傳統
▶ 傅柯的權力與論述
▶ 說真話的勇氣
▶ 說真話與後真相
▶ 疫情時代中最需要說真話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onj5y3w9rpd0816spjpnypl?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Pat9P9A4vBG_v5KsTT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6hNr2xExQuCW01m154STIb?si=H6wmKVqJSNiFDbi047ye6w&utm_source=copy-link&dl_branch=1
.
📢 #apple 聽這裡: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p-45-%E8%AA%AA%E7%9C%9F%E8%A9%B1%E8%88%87%E5%BE%8C%E7%9C%9F%E7%9B%B8-%E9%99%B3%E6%99%82%E4%B8%AD%E7%9A%84%E6%94%BF%E7%AD%96%E6%BA%9D%E9%80%9A-%E9%A2%A8%E9%9A%AA%E6%99%82%E4%BB%A3%E7%9A%84%E8%AA%9E%E8%97%9D-%E8%AA%AA%E7%9C%9F%E8%A9%B1%E7%9A%84%E5%8B%87%E6%B0%A3-%E6%9D%8E%E9%95%B7%E6%BD%94/id1516956557?i=1000521650755
|
////// 完整論述 /////
.
這一年中,我們每天都看到部長在談疫情,在危機時刻,或許我們不得不信任,但整體而言,他的講話總是有著特別的說服力。他連續得到前所未有的超高民調,顯示人們對他有著高黏著度的信任與喜愛。有人批評這是一種造神或是偶像包裝,但我覺得不如仔細觀察與分析他的談話,可能對我們的人生更有幫助。
.
▓ #部長的政策語藝
.
今天部長講出「人與人的連結」,真是絕妙,文字精準帶有情感,溫暖幽默又不失正確性。一時間也成為社群媒體上瘋傳的名言佳句(當然有各種解讀啦)。相關的例子很多,他總是可以用沉穩冷靜的語氣,說明數據,鼓舞士氣,像是流下淚說出:「雖然不希望在統計上有相關確診病人,但反過來想,也等於是我們救他一命,讓我們的醫療界盡最大努力來幫助他」,或是,戴上粉紅口罩鼓勵正確的口罩使用習慣與扭轉性別意識形態,其他像是「人與人之間不信任,病毒就有機可趁」,「媒體在做利己利人的事,社會安定很多」等等。
.
在記者會上,他總是非常「真實」,是整個人格氣質、數據論點、口條表達上的真實。這正是語藝學中所強調的可信度訴求(#ethos)、感性訴求(#pathos)、理性訴求(#logos)。
.
▓ #語藝學傳統
.
簡單地介紹一下西方的語藝學傳統。語藝學(rhetoric)是個起源於古希臘時期的一門學問,這可說是最古老的傳播學與傳播教育。而我們人類最基本的溝通方式是以語言符號進行溝通。在古希臘誕生的傳播知識我們稱為語藝(rhetoric);在希臘開始的傳播教育我們稱為「語藝教育」,主要以說服為目的。這個語藝傳統包括創作、組織、風格、記憶、演述的技巧內涵。
.
語藝之所以重要,是因當時的公民因在民主體制與精神下,在參與公共事務時可以自由的發揮,因此思辯與表達能力也得以受到重視。語藝可以說是民主的基礎之一,但語藝與真實的關係也時常是哲學爭論的重點。
.
我們可以想像,雄辯滔滔與真實之間可能是有衝突,甚至是水火不容的,語藝技巧並不以真理或事物的本質為基礎:真理,信不信由你,都是語藝的效果。只要你能成功達到說服,那就成為某種真實。正因這個弔詭,法國的哲學家Foucault,在晚年便針對「語藝」與「說真話」進行區隔與辯論,兩者相互衝突,卻又模稜兩可,也同時是民主機制中的基礎與派生現象。
.
▓ #傅柯的論述分析與權力哲學
.
Foucault大概是二十世紀後半最有影響力的歐洲知識份子,有學者認為,他是一位「改變所有學者的工作基礎」的重要思想家;你可以說他是社會史學家、哲學家、文學家、社會學家。在1955~1969之間,Foucault在法蘭西學院有著一段知識的輝煌時間,而在1984年時,卒於自己的死亡實踐。
.
總括來說,Foucault的的主要學術工作有三,首先是新史學範疇下進行「瘋狂」概念的系譜分析,如《瘋癲與文明》(1961),第二條路線是對人文科學發展史的研究,如《詞與物》(1966),第三條路線是進行知識論述的語言學研究,為《知識的考古學》。此外也有一些單一主題,例如《臨床醫學的誕生》等等。而晚期Foucault則從是《性史》三大卷的艱鉅工作,並轉向自我的倫理技術探究,思考人的存有問題,包含《說真話的勇氣》、《主體詮釋學》等。
.
對於Foucault而言,權力無所不在,這是一個文化中最複雜的論述實踐。因此,他並不會問:「誰是掌權者?」而會是問:「權力如何被配置,以及生了什麼物質效果」。例如,什麼標準被認定為患有精神病?需要如何被治療?這些問題持續成為Foucault工作中重要的興趣。
.
一般而言,我們探究權力問題時常會問的「制定法律者是誰」、「法案如何通過」,傅柯會認為這些問題預設了權力關係是穩定的、可預測的客觀事實;從其觀點來看,權力並非通過社會結構而下放的,相反的,權力是流動的,且透過論述蔓延開來,在特定的學科或實踐範疇內,我們的知識本身構成了經驗世界的真實,也內含了力量的運動。從此來看,Foucault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追尋權力的軌跡。
.
▓ #說真話的勇氣
.
Foucault去世前一年,1983年在法蘭西學院開了一堂討論班:「自我與他者的治理」。課堂中,他進行了此生中的最終回思辨,直指「說真話」(fearless speech)在論述形構、論述實踐、與主體詮釋上的歷史與作用,試圖解開「權力」的謎題與提供一個面對「權力」的解決方案。
.
「說真話」也是古希臘時代的一個政治行為的概念,意旨坦率直言、自由言說、思言不二,面對暴政權力時,依然敢直言不諱。Foucault在他的「主體詮釋學」講座課上,對「說真話」(Parrhesia)的分析已經提出了幾個深具意涵的問題,特別是在論民主體制之時也將是關鍵的:「說真話」與「語藝」(rhetoric)的區辨,以及「說真話」與逢迎者(flatterer)「說好聽話」之間的敵對。
.
簡言之,「說真話」牽涉了我們對自身的主權(egkrateia),也因為作用於他人,而更是一種言說的倫理。但「說真話」必須審慎於情境時機(kairos),需要選擇與決斷可與之言的對象。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掌握說服技藝的人能夠藉著話語而支配他人,「說得好聽」可能成為「講真話」的可怕敵人。另一方面,單是真理本身又未必足以說服人,仍然需要表達的藝術,才能發揮說服力,「令人相信」。(朱元鴻,2016)
.
不過,Foucault認為,「說真話」對真理的擔保,不在於理論與技巧,而是必須對照於說者實際生命格調的態度與行止。相對比,說服群眾的雄辯,不在於訴諸邏輯與真理的判斷,而在於召喚出聽眾的強烈情緒,就如同劇場裡的戲劇成分。以說服為目的,「說得好聽」的逢迎諂媚,看似跟從聽眾的討好姿態,其實在召喚聽眾的跟從。而「說真話」,不僅表現說者對自身的主權,也在鼓勵、支持聽者自主與獨立的判斷,助益而不操控,是一種對他人的慷慨。因此「語藝」說服裡說得好聽的逢迎諂媚,和「說真話」是絕不能相容的敵對者。(朱元鴻,2016)
.
Foucault在1982年3月3日講課結尾時用了很模稜的表述:「說真話」是一種特別的,「非語藝的語藝」(nonrhe- nonrhe torical rhetoric);既是一種技藝,也是一種倫理,既是一種判讀情境對象之藝,也是一種道德態度。
.
▓ #說真話與民主
.
後來,Foucault在「自我與他者的治理」講座課上,提了兩個概念「平等的自由言說」(lsegoria)與「說真話」(parrhesia)之間曖昧的關係。在專裁體制下,我們看見「說真話」的陰影:謊言、遮蔽、言不由衷、集體錯覺,所有人民注定要被擺佈。Foucault說,民主的基本特徵是「說真話」。但,奇怪的是,民主與「說真話」之間的惡質關係也可能毀壞民主,任何人都可以隨意發表,尤其當多數聲音代表主要意見,甚至我們去討好多數意見,產生民粹,卻也消滅了「說真話」與其主要的區辯能力。
.
我先回到另一個與「說真話」相關的概念:真相。一口氣可以拿出三個層次關於「真」的討論,即事實(fact)、真相(truth)、真實(reality):
.
(一) 事實,就是指實際發生和實際存在的事物狀態或狀況,某個程度上無法解釋,也比較難理解,無論是哪一種制度都無法完全承擔起呈現事實的重量,事實是自己存在在那。
.
(二) 真相,其相對於假象,是現象之下的二級概念,真相是指真實地表現了一定對象的實際情況或本質的現象,因此,真相和本質是一致的;假相則是指沒有真實地表現一定對象的實際情況或本質的現象,相反,假相是那種遮蔽了、掩蓋了一定對象實際情況的現象,因此,假相是和本質不一致的。具有交互主觀性,真相是透過觀察、理解、判斷等詮釋過程所得來的,是在(醫療、媒體等)論述下生產與再生產出來的「事情的面貌」,其包含了假象與真相,而呈現真相、符合事實是這些論述的終極目標。
.
(三) 真實,真實是個認識論概念,是指認識結果與認識對象間的一種關係。如果作為結果的認識與認識的對象符合,就說認識是真實的,如果不符合,就說認識是不真實的。也就是說,當呈現的真相與事實符合時,我們可以說我們創造了一個可以認識到的真實。
.
所以,我們能夠動用的是「真相」層次,主要的著力點也就是呈現真相或是排除假象。但是,真相不是自為的,而是人為的。麻煩的地方就在這裡。我們究竟要的是甚麼真相?如果真相如此多元。
.
所有這裡有一種「真相困境」。所有參與到疫情關係中的我們,都會從不同的角度訴說真相,形成一個程度式的真相,既然真相是一個光譜,那我們老百姓們所期望的是真相嗎?還是,我們要的是希望他們「說真話」?
.
▓ #做一個無畏的直言者
.
所以,問題的癥結點不在於真相如何,因為真相終究是論述的。問題的癥結在於我們是否展現了「說真話」的民主特徵。民粹主義這字眼在當代的語境中有點負面,就像我們表示每個人都有對公共事務發言的權利,可以「平等的自由言說」(lsegoria),不管其知識、美德之類的條件如何,這樣一來,無法區辯是否為真話,無法保證是否為真相論述,淪為民粹盲流。
.
Foucault認為,要確認是否為真話的條件有二,其一是要接受學習與教育(從詮釋學的角度來看,是教養的意涵),其二是要「重返自己」,不僅是有勇氣對他人說真話,還要有勇氣揭露關於自己的真相。
.
我想阿中部長的政策溝通技術,以及前幾波疫情全民的安穩處理,除了語藝的可信度訴求(ethos)、感性訴求(pathos)、理性訴求(logos)外,做為一個「無畏的直言者」,有足夠的「學習」與「重返自己」是非常關鍵的成功因素。疾病議題關乎生死,與「自己」密切相關,而密集的「健康傳播」也讓大家都擁有審時判斷的能力。而部長的「說真話」,不只是一種技巧,更直接地反映了風險時代道德主體的倫理態度。這一切才能運作的如此美好順暢,我相信之後也會是這樣。
.
▓ #後真相與說真話
.
這兩天的疫情升高,比定會相伴隨各種「假訊息」,這些訊息不一定是刻意造假,而是一種「平等的自由言說」下而形成的「後真相」。「後真相」(post-truth)一詞作為前年的代表詞彙,也與風險社會的局勢變化相關。所謂「後真相」指的是「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的種種情況」。換句話說,隨意散播驚悚的言論,比起事實真相更為重要。
.
另方面隨著民粹主義的興起,愈來愈多政治人物以此方式對待人民。對政治人物而言,奉行的是「有用者為真!」(what works is true!)(就像語藝學般),對「我的政治利益」有用的就是真理真相,沒有什麼永恆的價值與意義存在。如此的心態,加上大眾傳播媒體也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而推波助瀾,刻意扭曲的造謠、橫空出世捏造及帶風向的假新聞與假資訊等,搖身一變被包裝成為「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而獲得了合理性與合法性的地位。(楊州松,2020)
.
雖說這些「另類事實」經不起時間與查證的考驗,但在資訊氾濫至內爆的網路時代中,根本沒時間去考驗,因為更多、更新的另類事實持續不斷地湧現,覆蓋著前面的另類事實而不斷將其壓縮;且在速率的催趕下,公民及閱聽大眾無力、無心也無時去逐一檢視另類事實是否為事實。但是面對人類共同的敵人,所有的資料與資訊都應該完全公開、透明與真確,並能不經加工製造的真實傳播出去,以讓人民知曉真相,據以自主判斷。在這個「瘟疫蔓延+後真相」的時代中,「說真話」(fearless speech)更顯其價值與重要性,我們必須明白「無懼地說出真話」的真諦。(楊州松,2020)
.
回想一下,阿中部長早在2月13日的記者會上,說過「唯有選擇說真話,防疫工作才有可能成功」。分享給大家,也請大家銘記在心。
|
#參考文獻
.
1. 朱元鴻. (2016). 說真話與民主, 傅柯的最後一課. 思與言: 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54(2), 57-91.
2. UT, I. C. K. Truth-Telling in the Era of Post-Truth: Two Cases of Parrhesia for Democracy.
3. 楊洲松. (2020). 學在瘟疫蔓延時: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的教育思考.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5(1), 1-14.
4. Foucault, M., & 鄭義愷. (2005). 傅柯說真話. Fearless Speech.
|
#一起加油
#很好睡的一集
訴諸情感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分享一本比爾蓋茲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這是一本主要談全球暖化與溫室氣體排放問題的書。
以前聽到談氣候、全球暖化這類問題時,很多描述常常都是訴諸於情感、缺乏條理、缺乏數據與比較,例如說北極冰層融化、北極熊沒地方去。
這些說法雖然也對,也比較能打動人,但可能因為我是比較偏理工腦袋,總會習慣提出質疑,即便那些前提都是對的,也不能代表現在提出的行動和解法是對的。
比爾蓋茲在《如何避免氣候災難》這本書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在於,它並不是只談溫室效應很重要、也不是訴諸恐懼或情感,
這本書邏輯非常清晰,每個議題項目也都提供了數據,最重要的是它非常務實,包含成本問題、機會成本、代價,這些也都考慮進去。
書中很理性的提供各種數據,告訴你目前排放溫室氣體的重點項目有哪些、各占多少比重,付出乾淨能源取代石化能源需要多少成本、過程會遇到哪些兩難,以及針對各種碳排放大項目,目前所遇到的困難,以及相對較佳、有潛力的解決方案。
➡舉幾個書中印象比較深刻的例子:例如電動車技術
運輸產業有著很高比例的碳排放量,目前電動車技術發展,能否擴大到整個運輸產業,改變此情況?
聽起來很理想,實際上目前技術仍有待加強。
1. 飛機、卡車、貨船這些大型運輸工具,消耗了大多比例的石化能源,這些石化能源燃燒是產生大量碳排的主因。
2. 用生質燃料(例如把玉米或甜菜做成燃料)代替汽油,聽起來可以減少汽油用量,實際上要考慮種植過程肥料產生的碳排放。此外汽油現在比水還便宜,很多新技術需要慢慢大量普及後,成本才會降下來。
3. 用電池來解決可能是一個方向,但是同樣重量的電池和汽油,即使用上目前最好的鋰電池,汽油提供的能量仍是它的35倍,這代表著飛機、卡車、貨船上,需要目前油槽35倍的重量來放電池,才可能完全靠電運轉。
4. 重量又會進一步減少效率,飛機裝了個大電池就飛不上去了。
目前短程運輸上,完全改用電動車是個可行的減碳趨勢。長途運輸現階段技術還不可行,但未來也許可以。
➡再舉個例子:種樹。
過去曾聽到很多人提倡,應該要多植樹來減少二氧化碳。
這大前提沒錯,種樹也很好,但實際上植樹也有很多問題要考慮,例如:
1. 有些寒帶地區的樹,實際上排放二氧化碳比吸收還多;
2. 許多地區之所以砍伐,是為了有更大面積種植糧食,所以實際上想減少砍伐,其實是要解決糧食問題。
3. 把土地挪來種樹,必須是原本不會長出樹的土地,否則對減碳並沒有幫助。例如有些人在山林中種樹,實際上那裡原先就會長樹出來,此舉並沒有減少更多碳量。
4. 把土地挪來種樹,原先地面上的農作物減少,勢必引起其他連帶影響。例如你把一塊種大豆土地拿來種樹,導致大豆供給減少價格上漲,可能就會有另一塊林地被砍掉拿來種大豆。
5. 種多少樹才夠?如果要吸收全美國人的碳排放量,大約需要2500萬平方英里的土地面積種樹,這大概佔全球陸地面積的一半。這還只是美國人而已。
書中對各種人們常關心的減碳議題,都會像這樣提出客觀且有數據依據的解說。
其他還有很多也許你我都曾經關心過的議題:
用核能發電的利弊?風力和地熱發電好不好用?鋼鐵、水泥很好用,但製造過程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該怎麼解?等等。
如果你對於環境議題有關心,這本書算是很清晰的解答了各種疑問,非常建議一讀。
很少看到一本書在陳述一個問題條理這麼清晰,和比爾蓋茲之前推薦的《真確》這本書類似,談論每個議題時都提供數據與客觀的結論,你會感受到他是真心想解決問題,而不是在呼口號而已。
---
這本書讓我覺得另一點最特別的是,它展示了
➡「如何去思考解決一個複雜的問題?」
如果你問其他人:「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基本上,大多數人應該不用10秒鐘就放棄思考。包含我自己當初看到這本書之前也是如此。 (#放棄思考的自己舉手)
但其實任何複雜的問題,也都有它分析解決的脈絡。包含定義問題、拆解問題造成原因、不只從單一面向去看問題、關注可執行性等等。
在開始閱讀之前,我建議可以自己先思考一下:「如果換成是你要解決氣候問題,你會怎麼去思考問題、找到解決的重點和方向?」
先自己想過一次,再回頭來看這本書,順著比爾蓋茲的思考脈絡走一次,會更有收穫。
畢竟我們總有一天都會需要去面對解決一些相對複雜的問題,
如果能體會到書中思考解析問題的脈絡,我覺得對個人事業、收入、投資上也都會很有幫助,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這本書我覺得也非常適合拿來做中小學的自然教科書或課外讀物。以後這本會列為我小孩的必讀指定書,倒不是說一定要他對氣候問題感興趣,但多看別人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方式是非常有用的。
#跟聰明的人學習思考的脈絡
剩下有興趣的自己去看書囉。
市場先生 2021.03
#有看完本書也歡迎留言分享心得 😄
---
以下有出版社和博客來提供本書30元折價券,我放在留言第一則,有需要可自取。
訴諸情感例子 在 林俊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近來美國大選出現了「硬碟門」事件,有許多不利於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的醜聞爆發。面對這些負面消息,拜登乾脆直接宣布神隱,要到最後一場辯論會才要出現。
從最近的民調與公開造勢來看,雖然川普一直處於劣勢,但在拜登停止公開露面的這個禮拜,川普幾乎是每天全美四處跑,而且所到之處都人山人海,氣勢完全壓過拜登。其實政治上來說,選擇神隱是最不好的做法,因為這會讓對手完全主導選戰議題走向跟節奏。台灣今年才有一個示範的例子:韓國瑜。
大家還有印象的話,韓國瑜在投票前最後幾週幾乎完全神隱,沒有公開行程,頂多就是在自己的粉專直播洗衣服、孵個蛋,反而蔡總統最後幾週幾乎是行程滿檔,四處跑,氣勢越來越高,最後獲得破紀錄的得票數。
即使有再多科學分析的方法,其實很多時候選舉還是訴諸情感的動員。而且人都希望自己是贏的那一方,支持者會看你有沒有這個「勢」,一邊是完全神隱,另一邊是天天看得到人、造勢場場爆滿,那些還在搖擺不定的選民看到兩邊的差距,會投給誰?而這些人往往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大選還有兩個禮拜,但是每天都有新的爆料出現,這場選舉不到投票最後一天,真的很難知道結果。無論如何,這是屬於美國人民的選舉,期待他們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最好選擇!
訴諸情感例子 在 聲音訓練專家-周震宇- 【口語表達的起點 的必吃
... 例子, 在需要理性表達時, 有些人就是很擅長「情感操控」, 把跟論述主題不相干的 ... 會知道這叫「訴諸情感謬誤」, 是邏輯表達的地雷之一。 難道會講好聽話,就代表 ... ... <看更多>
訴諸情感例子 在 【觀念】訴諸無知的思考謬誤 - YouTube 的必吃
【觀念】 訴諸 無知的思考謬誤. 32K views · 3 years ago ...more. Try YouTube Kids. An ... 情感 故事#子女不孝#唯美频道#婆媳故事. 你的愛好暖 New 14K ... ... <看更多>
訴諸情感例子 在 [教學] 24種邏輯謬誤- 看板TG_DEBAT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必吃
有鑑於好的資料應該留存,故轉貼於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種邏輯謬誤】
第一條:稻草人
歪曲了別人的觀點,使自己能夠更加輕鬆的攻擊別人。
你誇張、歪曲,甚至憑空創造了別人的觀點,來讓你本身的觀點顯得更加合理。這是一種
極端不誠實的行為,這不但影響了理性的討論,也影響了你自己觀點的可信度。因為如果
你可以負面的歪曲別人的觀點,你就有可能從正面歪曲自己的觀點。
例子:小明說國家應該投入更多的預算來發展教育行業,小紅回應說:“想不到你這麼不
愛國,居然想減少國防開支,讓外國有機可乘。” 。
第二條:錯誤歸因
從兩個事物可能存在相關性,就得出一個事物是造成另一個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兩個事物同時存在,就覺得其中一個事物是另一個的起因。你的錯誤在於,同時
存在的兩個事物未必有因果關係,可能這兩個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兩個事物根本沒有
因果關係,它們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一個事情比另一個事情先發生,同樣不能說明兩個
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例子:小紅指出,過去幾個世紀全球海盜數量減少,全球溫度在升高,從而得出是海盜的
數量的減少造成了氣候變化,海盜能夠降低全球溫度。
第三條:訴諸感情
試圖通過操作別人的感情來取代一個有力的論述。
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懼、嫉妒、憐憫、驕傲等等。一個邏輯嚴謹的論述可能激起別人
的情感波動,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邏輯論述,那你就犯了訴諸感情的錯誤。每個
心智健康的人都會受感情影響,所以這種謬誤很有效,但這也是為什麼這種謬誤是低級和
不誠實的手段。
例子:小紅在飯店看到小明吃狗肉,於是上前訓斥:“你怎麼可以吃狗肉,小狗多麼可愛
,就像小朋友一樣,你忍心傷害小朋友嗎?”。
第四條:謬誤謬誤
看到別人的論述水平很低,或者別人的論述裡面有謬誤,就認為別人的觀點一定是錯誤的
。
很多時候,辯論的贏家獲勝並不是因為觀點正確,而是因為辯論技巧更好。作為一個理性
的人,你不能因為別人的論述中存在謬誤或者錯誤,就認為別人的觀點一定是錯誤的。
例子:一個提倡健康飲食的人在電視上發表了很荒唐的飲食理論來推廣健康飲食理念,小
紅看後覺得健康飲食就是騙人的,於是開始每天暴飲暴食。
第五條:滑坡謬誤
如果A發生了,那麼Z也一定會發生,以此來表示A不應該發生。
你不討論現下的事物(A),而是把討論重心轉移到編造出來的極端事物(Z)。因為你沒
能給出任何證據來證明A的發生一定會造成極端事物Z的發生,所以這是一種訴諸恐懼的謬
誤,也影響了人們討論A時候的客觀性。
例子:小紅反對同性戀婚姻,因為她認為如果我們允許同性戀結婚,那麼就會有人想要和
桌子、椅子結婚。
第六條:人身攻擊
討論時針對對方的人格、動機、態度、地位、階級或處境等,而進行攻擊或評論,並以此
當作提出了論據去駁斥對方的論證,或去支持自己的論點
人身攻擊時不一定是直接進行攻擊,也可能是通過背後捅刀子、暗示聽眾等等方式來造成
對對方人格的質疑。你試圖用你對別人人格的攻擊來取代一個有力的論述。
例子:當小明提出了一個很合理的關於基礎設施建設的提議的時候,小紅說她不相信任何
小明說的話,因為小明不愛國,經常批評政府,不懂得感恩。
第七條:訴諸虛偽
不正面回應別人的批評,而是用批評別人作為回應“你不也曾經.....”
你想要通過用批評回應批評的方式,免去你為自己辯護的責任。你通過這種方法來暗示對
方是個虛偽的人,但是不管別人虛偽與否,你都只是在迴避別人對你的批評。
例子:小明在和小紅爭論的時候指出小紅犯了一個邏輯謬誤,小紅不正面捍衛自己,反而
回應:“你之前也犯了邏輯謬誤。” 。
第八條:個人懷疑
因為自己不明白或者知識水準不夠,就得出一個事物可能是假的說法。
一些很複雜的概念,比如生物進化等等需要一些基本的理解和知識。有些人因為不理解這
些複雜的概念,而覺得這些東西是錯誤的。
例子:小紅指著塊石頭說:“你說進化論是真的,那你讓這塊石頭進化人給我看看。”。
第九條:片面謬誤
當觀點被證明是錯誤的時候,用特例來給自己開脫。
人類都不喜歡被證明是錯的,所以當他們被證明是錯的時候總會想辦法給自己開脫。人總
是覺得自己以前覺得正確的東西必須是正確的,所以總能找到理由讓自己阿Q一下。只有
誠實和勇敢的人才能面對自己的錯誤,並且承認自己犯錯了。
例子:小紅說自己有特異功能,能用塔羅牌算出未出生小孩的性別,但是孩子生下來後發
現錯了,於是她就說是算命的人缺乏信仰。
第十條:誘導性問題
在提出問題的時候加入了誘導的成分,使得對方只能按著你的意思來回答。
你試圖用誘導性的問題來逼對方回答你提出的低級問題,從而破壞理性的討論。
例子:小紅懷疑自己的丈夫搞外遇,為了一探究竟,於是就問他:“那個xx女人的屁股上
是不是有個胎記?”。
第十一條:舉證責任
認為舉證責任不在提出觀點的人,而在於質疑觀點的人。
當有人提出一個觀點結果被人質疑後,你認為舉證的責任不在提出觀點的人,而在質疑者
。不能證偽一個事物,或者舉出反例,並不能證明這個事物的合理性。當然,如果只因為
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一個事物是合理的,並不能肯定的說明它是不合理的。
例子:小紅說她相信宇宙是一個叫KengDie的全知全能神創造的,因為沒有人能證明
KengDie不存在,所以KengDie是存在的。
第十二條:語義模糊
用雙關語或者意思存有歧義的語言來歪曲事實。
你使用雙關語或者意思存有歧義的語言,當你被別人批評的時候又利用這些有歧義的語言
作為自己的擋箭牌。
例子:地上一個猴,樹上若干猴,一共幾個猴?
第十三條:賭徒謬誤
認為隨機事物的發生和之前發生的事情是有相關性的。
有人在看到獨立的隨機事件(比如拋硬幣)時,總覺得會和前面的事情有相關性(前面連
著五個正面,下一個肯定要是反面了)。
第十四條:樂隊花車
試圖說明因為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相信同一件事物,這件事情就是對的。
一個事物/觀點的流行程度和它本身是否合理沒有關係。地球是球形的,在人們相信地球
是平的時代地球也是球形的,地球才不管你信不信它呢。
例子:看到《貨幣戰爭》這本金融科幻小說那麼暢銷,小紅就相信一定是羅斯柴爾德和共
濟會在背後操縱著整個世界。
第十五條:訴諸權威
利用一個權威人物/機構的觀點來取代一個有力的論述。
要證明一個觀點,只是摘錄別人的觀點是不夠的, 至少要知道所提到的權威為什麼有那
樣的觀點。因為權威人物/機構也是會犯錯誤的,所以不能無條件的假設合理性。當然,
權威人物/機構的觀點有可能是對的,所以不能只因為對方使用了訴諸權威的謬誤就認定
這個觀點肯定是錯的。
例子:小紅不知道怎麼反駁進化論,於是就說:“我老公是大科學家,他覺得進化論是錯
的。”。
第十六條:合成謬誤
認為一個總體的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性,對於這個總體的其它部分也是普適的。
很多時候,對於一個組成部分存在合理性的事物,對於其它組成部分並不具有合理性。我
們常能觀察到事物之間的一致性,所以當一致性不存在的時候也會不自覺的以為一致性仍
然存在。
例子:小紅買了輛自行車,當她看到自行車的車座是人造皮革的時候,她就覺得自行車的
其它部位也是人造革的。
第十七條:訴諸純潔
提出了一個觀點,受到了別人的批評,就試圖用“訴諸純潔”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觀點。
你試圖通過馬後砲和修改標準的方式來維護自己那有缺陷的觀點。
例子:
小紅:“所有荷蘭人都喜歡喝胡辣湯”。
小明:“小孫就是荷蘭人,他就不喜歡喝胡辣湯。”
小紅:“好吧,所有"真正的"荷蘭人都喜歡喝胡辣湯。”
第十八條:基因謬誤
通過一個事物的出身來判斷它的好壞。
你試圖逃避正面的討論,而轉而討論事物的出處。這種做法和本文第六條“人身攻擊”類
似,都是想試圖通過已有的負面印象來從側面攻擊對方,卻不能正面的回應對方的論述。
例子:
小明:“小孫不喜歡喝胡辣湯。”
小紅:“小孫是荷蘭人,怎麼會不喜歡喝胡辣湯?”
第十九條:非黑即白
把黑和白作為僅有的可能,卻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
你使用了簡單粗暴的假二分法,來掩蓋其它可能性的存在。你想通過非黑即白的選擇來誤
導討論,破壞辯論的建設性。
例子:在談到反恐戰爭時,總統說如果你不支持反恐戰爭,你就是支持恐怖分子。
第二十條:竊取論點
採用循環論證的方法來證明一個被包含在前提裡面的觀點。
這是一種邏輯智商破產的低級謬誤,因為你把你的前提假設默認為真的,然後利用循環論
證的方式來證明它。
例子:KengDie教的經文《KengDie Sutra》裡面說的東西都是真理,因為在《KengDie
Sutra》第一章第二段裡面提到了“KengDie所述都是真理。”
第二十一條:訴諸自然
認為一個事物是“自然”的,所以它是合理、必然並且更好的。
一個事物是自然的並不一定代表它就更好。互相殺戮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是大
多數人都認為我們不應該互相屠殺。
例子:小紅認為吃草藥肯定比吃人工製造的藥有效,因為草藥更加“自然”。
第二十二條:軼事證據
試圖用個人經驗或者單獨事例來取代邏輯論述或者有力的證據。
比起複雜而確鑿的證據來說,耳語傳言更容易獲得,但是卻要粗淺很多。在絕大多數情況
下,量化衡量的科學數據/確鑿證據比個人經驗/耳語傳言要更加可信。
例子:小紅爺爺是個30年的老煙槍,現在80多歲身體還很健康,小紅因此得出吸煙對身體
無害的結論。
第二十三條:德克薩斯神槍手
在大量的數據/證據中小心的挑選出對自己的觀點有利的證據,而不使用那些對自己不利
的數據/證據。
你先開了一槍,然後在子彈擊中的地方畫上靶心,搞得自己真是個神槍手一樣。你先決定
了自己的立場,然後才開始找證據,並且你只找對自己有利的,而對於那些對自己不利的
就選擇性忽略。
例子:基金會為了證明自己盡到了職責,到處宣傳自己撥出了xxx萬元的善款,卻隻字不
提自己公款消費的情況。
第二十四條:中間立場
覺得兩個極端觀點的妥協,或者說中間立場,肯定是對的。
雖然大多數時候,真理確實存在於兩種極端的中間地帶,但是你不能輕易的認為只要是處
於中間立場的觀點就一定是正確的。謊言和實話的中間地帶依然是謊言。
例子:小紅認為疫苗會造成兒童自閉症,小孫從科學研究的結論中得出結論認為疫苗不會
造成兒童自閉症,小明認為兩者觀點的妥協疫苗會造成兒童自閉症,但不是全部的兒
童自閉症才是正確的。
本文原始內容來自英文網站https://yourlogicalfallacyis.com
原始簡體中文內容,來自知乎專欄/謝熊貓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7.47.24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G_DEBATE/M.1442493462.A.808.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