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talk物理治療-我的臉歪一邊,難道腦中風了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小中風這個名詞,這個意思指的是暫時性腦缺血(英文名稱: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簡稱:TIA),通常是缺血性腦中風的前兆,忘記缺血性腦中風是什麼嗎?(🔺延伸閱讀:物理治療師教你簡單認識十大死因之一的腦中風 https://behindthept.pixnet.net/blog/post/278541440),至於暫時性腦缺血會發生就是因為有血栓塞住血管,讓血流無法暢通,使神經細胞短暫性失去功能,但此血栓可能又很快地溶解,所以在暫時性腦缺血發生時所產生的神經症狀又會立即恢復,不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那這樣需要就醫嗎?🤔🤔🤔
建議還是要去給醫師做檢查,這個徵兆表示身體的血管中,可能有使血管塞住的因子,詳細的檢查出原因才能預防未來發生缺血性腦中風。
✔️我要如何判斷暫時性腦缺血的神經症狀?🤔🤔🤔
大家也許聽過判別中風四步驟:「F、A、S、T」,這四個音文字母分別代表什麼呢?
🔺F:Face,觀察患者臉部兩邊是否對稱。
🔺A:Arm,請患者雙手向前抬高,觀察患側是否無力而垂下來。
🔺S:Speech,觀察患者是否口齒不清、胡言亂語或是無法理解他人說的話。
🔺T:Time,記下發作時間,立即送醫或撥打119,把握黃金時間。
最後,提醒大家或各位的長輩不要忽視這些神經性的症狀,更要時常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定期的身體檢查,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飲食均衡,有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的人要按時回診及服藥,希望大家都有健康的身體啊!!!!!(小編非常激昂😅😆😆😆)
#Talktalk物理治療系列在週間不固定時間發文
#物理治療師告訴你物理治療小知識
#歡迎按讚分享或留言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想知道更多就繼續follow我們
#我們也有instagram#@behindthept
規律服藥英文 在 李介文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精神病患 = 社會的未爆彈?>>
在我還是見習生的時候,某天跟著一位精神科資深主治醫師的門診。
「新來的?幾年級?」主治醫師問。
「醫師好,我是新來的見習生,碩二。」我有點害羞的回答。
「你有沒有被病人打過?」他接著問。
「沒有耶…......?」我當下一頭霧水。
「喔,菜鳥!」然後他就不理我了。
直到我當了心理師的第一年,在精神科,「終於」被病人打到了。
那天回到家我還開心的在臉書發了一篇動態,「炫耀」我脫離了菜鳥。
還記得在研究所的前幾堂課,醫師來教精神病理,先教的是跟病人晤談的時候要坐在「病人一拳伸過來會打不到你」的位子,而且這個位子還要靠門、門上最好有一小片透明玻璃,即使病人打你的時候不能馬上逃走,路過的醫護人員也可以透過玻璃發現你被攻擊。
心理衡鑑室、治療室的桌子底下都有警鈴也就見怪不怪了,警鈴有多重要?從每個禮拜都有工務人員來測試它的功能是否正常,就可以想見。
上面這些經歷,說出來,都會讓人有一種「精神科病人很危險」的感覺。
一開始我也是這麼覺得,後來,在職業生涯裡,其實也只被打過這麼一次。
但連專業人員有時都會被精神病患者嚇到,一般民眾對精神病人有什麼觀感,也可想而知。
最近的鄭捷殺人事件、內湖女童割喉案,兇手也似乎都讓人有一種「他有精神病」的感覺。
對於精神疾病的印象 (大家嘴巴上說的「肖仔」、「神經病」),較為人所知的可能思覺失調症 (Schizophrenia, 舊稱精神分裂症),這是一種思考、感覺、行為與現實脫節的疾患,但「並不是」精神疾病的全貌。
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V),947頁的英文書中,洋洋灑灑的列出了18類的精神疾病,如果認真翻閱,會發現我們自己可能就符合其中的一些診斷準則 (如心情低落、失眠、酒精、尼古丁依賴),那不就如同食神所說:「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符合精神病」?
就像法律訂定的精神不是要入人於罪一樣,精神疾病的定義是確認出「精神狀態、自己主觀感受的痛苦、社會與職業的功能是否明顯偏離『一般人』」的這群人,給予幫忙。先說精神病不等同於大家說的瘋子,來精神科就診也不是要把這個人貼上標籤然後關起來,而是要幫助他能夠正常的回歸社會。
或許有人會覺得台灣或華人社會保守,對精神疾病了解不多,所以觀感不好。其實在自由民主開放的西方國家也有這個現象,一個在澳洲所做的研究,多數受訪者對於精神病患的印象為「低智商」、「不可信任的」、「不用跟他太認真」,看來我們對於精神疾病還需要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回到主題,究竟精神疾病跟暴力行為有沒有關係?
2009年有學者整合了過去研究精神疾病跟暴力行為的文獻,發現思覺失調症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暴力行為的風險是一般男性的1~7倍,女性則為4~29倍。
這樣的比例好像是高的,但有學者認為,不能這麼武斷的說這些暴力行為都是精神疾病本身造成的。精神疾病往往伴隨著許多問題,例如酗酒、吸毒等物質濫用、無家可歸、服藥遵從性不佳等等。
在2015年關於關於思覺失調症患者與暴力行為危險因子的整合研究裡,發現危險因子真是錯綜複雜,除了因被迫害妄想、幻覺產生的暴力行為外,包括反社會性人格、低的社經地位、負向的社會環境、不規律治療、病識感不佳等都是危險因子,很難從裡面找出一個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從新聞內容很難判定內湖女童割喉案的兇手到底有沒有精神病,若他真的有,首先應該問的是,「為什麼他沒有就醫?為什麼他會在那裡?」,台灣社會何時才要關注精神病患的醫療與汙名化問題,除了妥善的治療之外,也給他們一個可以生存的空間?
如同監獄與死刑的概念,我們對於精神病的態度不該只是「抓去瘋人院關起來」或「全部殺了算了」,而是得對於疾病有正確的了解,讓他們接受「規律」的治療,幫助他們回歸社會。
所以,像上述研究所提到,與其說是症狀本身,或許我們這個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不友善與歧視,可能也是產生暴力行為的原因。
我在臉書上看到一個網友的文章,大意是:「逃離並不能改變這個現況,去了解與付出關心,才能真正的改變」,正視精神疾病,了解與關心身旁可能有心理、社會壓力的朋友,或許才能真正讓暴力事件減少、讓社會更加祥和。
參考文獻:
Fazel, S., Gulati, G., Linsell, L., Geddes, J. R., & Grann, M. (2009). Schizophrenia and violenc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LoS Medicine,6(8), e1000120.
Freidl, M., Lang, T., & Scherer, M. (2003). How psychiatric patients perceive the public's stereotype of mental illness.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38(5), 269-275.
Lamsma, J., & Harte, J. M. (2015). Violence in psychosis: conceptualizing its causal relationship with risk factors.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24, 75-82.
規律服藥英文 在 國民健康署- 【#慢性疾病控制好#自我防護更EZ】 Q寶提醒 ... 的必吃
慢性疾病控制好#自我防護更EZ】 Q寶提醒慢性病朋友們,請務必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唷! 黃金八守則報你知 1️⃣三高控制,遵醫囑按時用藥2️⃣健康飲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