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百病毒】是什麼?專家說它比新冠病毒可怕?陳時中:「4大恐慌因素仍須警示」:新冠病毒還在肆虐,外國媒體又報導警告另一種病毒「立百病毒(英文:Nipah)」可能引發下一波大流行,而且立百病毒人畜共通,比新冠病毒更容易傳播。到底立百病毒是什麼樣的病毒,它對人類真有迫在眉睫的威脅嗎?【註1】
1999年首次由豬隻傳染給馬來西亞農民的「立百病毒」,症狀包含嘔吐、痙攣與腦腫脹,部分患者還會有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等嚴重呼吸道問題,嚴重者會出現腦炎與癲癇,並在24到48小時內發展成昏迷狀態,WHO指出,立百病毒死亡率為40%至75%,遠高於新冠肺炎。【註2】
總統蔡英文於2月9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後發表談話,其中對於疫情後的衝擊,不得再忽視新興傳染病,從「立百病毒」來看,我國仍會面臨挑戰,因此她已委請副總統賴清德,前副總統陳建仁針對「立百病毒」做超前部署。【註3】
■立百病毒疫情
「立百病毒」具高致死率(40-75%)、且人畜共通,比「新冠病毒」更容易傳播的「立百病毒」曾於1999年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造成疫情,且2001年起在孟加拉陸續有疫情通報,但該病毒與1999年造成馬來西亞疫情的病毒為不同株,除此之外,印度也陸續出現疫情。
1998年第一次在馬來西亞發現立百病毒(Nipah virus),1999年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流行,孟加拉在2001年、2003年、2004年的冬天皆發生流行,是人畜共通傳染病,人感染死亡率高,從印度至西太平洋在果蝠分離出病毒,可能為自然宿主。
▶馬來西亞
1998年第一次在馬來西亞養豬戶爆發腦膜炎,進而發現立百病毒,對該國的143個屠宰場的668工作者篩檢,只有7個工作者有立百病毒陽性抗體反應且集中於爆發疫情的三個省份,陽性抗體反應者皆位於有養豬的農場,沒養豬的農場的工作者皆呈陰性反應。
從1998年9月到1999年5月在馬來西亞三個省份爆發265例腦炎,多數為養豬的農人,在豬隻及受感染的病例身上的有呼吸道及神經症狀,並且分離出同樣的核酐酸序列。1638位軍人參與撲殺疫區約一百萬隻豬後有兩位軍人發病。
2001年1月至2月在印度的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的Siliguri發生流行,在18個病人中有8個病人有IgM及IgG,此處鄰近孟加拉,經基因定序發現與孟加拉流行的品系較靠近而與馬來西亞流行的品系較遠。(備註:「IgM抗體」是病毒感染後,最早出現免疫反應的抗體,大約在感染後1~2周出現,濃度會隨著清除病毒的作用遞減,之後人體會產生「IgG抗體」,可能在體內停留數月之久) 【註4】
▶新加坡
1999年:在新加坡有11個屠宰廠的工作人員因為接觸由馬來西亞輸入的豬隻而受到立百病毒感染,造成1人死亡。【註5】
▶孟加拉
2019年2月:孟加拉西北部巴利亞丹吉區(Baliadangi Upazila) 發生5人死亡之家庭群聚案,其中1人檢驗陽性。
2019年6月:於同地區發生疑似家庭群聚案例,3人住院中,發病前一天皆曾食用棗類,檢體檢驗中。
▶印度
2018年:印度喀拉拉邦(Kerala)更發生該國第3次疫情,累計17例死亡,與受感染果蝠有關。
2019年6月:喀拉拉邦也公布1例確診,監測的86例接觸者中,包含2名曾照護個案且有發燒症狀之護士。
■立百病毒傳播方式
立百病毒可藉由蝙蝠及豬隻傳染給人類:
▶人類大多數是「直接接觸」生病豬隻或經由呼吸道飛沫、接觸生病動物之口鼻分泌物或其組織所感染。
▶「食用」到受感染果蝠尿液或唾液污染的水果或椰棗、樹汁等,也可能導致感染。
立百病毒也有有限的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案例:
▶在孟加拉與印度疫情均發現,立百病毒可經由接觸患者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引起人傳人。
■立百病毒感染後症狀
▶感染立百病毒後:
初期的症狀與流感類似,有些無症狀,有些呈現輕微或嚴重急性呼吸道症狀。嚴重個案可導致腦炎及抽搐,並於24─48小時進展至昏迷。
▶康復後:
可能有後遺症,如抽搐或人格改變。【註6】
英國衛報等多家歐洲媒體報導指出,英國和荷蘭政府資助的獨立組織「藥品普及基金會(Access to Medicine Foundation)」,點名「立百病毒」是下一個可能引發大流行的傳染病種,理由包括:
▶潛伏期更長(有病例顯示長達45天才發病)
▶傳染物種更多種(豬、馬、羊、狗、貓等)
▶傳播途徑更直接(直接接觸病毒,或吃下受污染的食物)
▶感染立百病毒會引發嚴重的呼吸道症狀、腦炎,致死率最高可達到75%。【註7】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明,總統對立百病毒的狀況很擔心,且也召開過相關會議,他表示,立百病毒對我國威脅小,各界對於立百病毒會出現恐慌,主要有四個因素:
1.自然宿主為蝙蝠
2.會人傳人
3.致死率達4到7成
4.沒有藥物及疫苗
這四大恐慌因子,讓人容易聯想到新冠疫情的初期,易令人感到害怕,不過日前衛福部與農委會召開過會議討論,認為立百病毒在台灣引起大流行的風險低,但礙於新興傳染病的種類多,只要有潛在風險,都應該提醒社會要提高警覺。
■陳時中分析立百病毒不會在台灣大流行的原因
(一)蝙蝠不會飛這麼遠,難從印度、孟加拉飛至台灣
(二)立百病毒除了蝙蝠以外,豬為主要宿主,但台灣為了防範非洲豬瘟,對豬的管制相當嚴苛,養殖業的感控能力也好,難以藉此傳播至台灣。
立百病毒雖致死率高,不過染疫者會出現發燒症狀,台灣目前廣設發燒篩檢站,還有TOCC(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群聚)的詢問,絕對能阻絕立百病毒入侵台灣。立百病毒也不是透過飛沫傳播,主要是透過接觸或體液接觸,只要環境衛生做好,都可以大幅降低傳播的可能性。【註2】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註1】
( ETtoday健康雲 | ETtoday新聞雲)「新冠還沒走...更致命「立百病毒」又來襲?人畜共通恐更易突變傳播」:http://bit.ly/3kbVnSl
∎【註2】
(ETtoday新聞雲)「WHO列9種「最強病毒」清單 它狠甩新冠肺炎!致死率竟高達75%」:http://bit.ly/3kgh3g9
∎【註3】
(聯合報)「立百病毒並未於中國爆發 陳時中指4大恐慌因素仍須警示」:http://bit.ly/3bzxfoA
∎【註4】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新興傳染病-立百病毒」 :https://bit.ly/3u6orz3
∎【註5】
(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立百病毒感染症」:https://bit.ly/3ulPiXX
∎【註6】
(Heho健康)比新冠還致命的「立百病毒」疫情全在亞洲!5招預防一次看:http://bit.ly/3bsafrO
∎【註7】
(康健雜誌)「新冠病毒還沒走,更厲害的立百病毒又來犯?病毒專家憂人畜共通更易突變傳播」:https://bit.ly/3aK06rh
➤➤照片
∎(環境資訊中心) 印度爆發人畜傳染病立百病毒累積11死,國內暫無威脅仍須注意防治:https://bit.ly/3pJwAGl
∎ ( VMEDO ) nipah virus infection:https://bit.ly/3aylkIz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新興傳染病 #立百病毒
衛生福利部 /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行政院農委會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急性腦膜炎後遺症 在 小魚醫師育兒秘笈-Dr鄭芳渝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發燒到第五天
手腳紅腫、雙眼紅、身上起疹子......孩子怎麼了???
今天來聊聊,一個特別的疾病, #川崎氏症 👩⚕
✅川崎氏症是怎麼來的呢
目前沒有明確的病因
是一種急性全身的血管炎
好發於 #五歲以下幼童👶
零星的研究關於 #病毒 #免疫系統
但目前醫界並無共識
✅典型川崎氏症的診斷標準是什麼呢?
🌟最重要的標準是 #持續高燒超過五天 ,並包括以下5種症狀的其中4種以上。
(1) 沒有分泌物的 #雙眼結膜紅腫 👀
(2) 嘴唇鮮紅乾裂出血💋,併有 #草莓舌👅 變化
(3) #頸部淋巴腺腫大(通常>1.5cm)
(4) 身體出現 #多型性紅斑 ,包括肛門周圍、卡介苗注射部位的發紅
(5) #手掌與腳掌發紅腫脹 、脫皮(可能會拖延至第二周才看到)
👉若發燒超過五天,須注意非典型川崎氏症的可能性,未必四個症狀都會出現,可以考慮安排 #心臟超音波💓💓💓
✅川崎氏症會造成什麼問題呢?
川崎氏症容易侵犯中型血管,尤其是心臟的 #冠狀動脈😰
不及時治療有20~25%會引起 #冠狀動脈瘤
也可能引發冠狀動脈瘤破裂、心肌梗塞或休克😈
合併症也包含 #關節炎 #膽囊水腫 #假性腸阻塞 #無菌腦膜炎 等等
✅川崎氏症的治療方法如何呢?
於發病十天內使用 #免疫球蛋白💉 以及 #阿斯匹靈💊
若無法於順利退燒,可能使用 #第二輪免疫球蛋白💉
或是部分孩童需要適用 #類固醇 或是 #其他免疫抑制劑👩🔬
🌟川崎氏症雖然可怕,但只要妥善的治療、及早的發現,都可以大幅的減少後遺症喔🌟
🌟小叮嚀,小朋友發燒到第五天,如果還沒有明確病因,都建議到醫療院所追蹤一次喔🌟
———— ✦ 預約諮詢 ✦ ————
小魚醫師 🕘 https://pse.is/QN3ZV
預約掛號📲 https://pse.is/SNMLZ
聯絡電話☎ 02- 23110353
診所地址📭 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99號
———— ✦ 預約諮詢 ✦ ————
#小魚醫師鄭芳渝 #育兒秘笈 #育兒 #台北小兒科醫師 #兒科醫師推薦 #小兒科推薦 #pediatrician #台北兒科推薦 #鄭芳渝 #育兒日記 #鄭芳渝醫師
#台北兒科醫師推薦 #小魚醫師
急性腦膜炎後遺症 在 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常有家長私訊問我,孩子已經確定有熱痙攣體質,這次發燒又短暫痙攣發作但很快停止,現在睡得很熟、呼吸平穩,需要馬上帶孩子到小兒急診室看診嗎?
我建議只要有疑似熱痙攣發作,馬上帶孩子到兒童急診給醫師檢查和留觀,原因是無法確定這次的痙攣發作是單純的熱痙攣還是其他原因造成的痙攣發作。
熱痙攣是排除診斷,基本上沒有檢驗可以確定診斷熱痙攣,必須先排除其他所有可能造成痙攣發作的原因,再配合病人年齡 (小於 6歲)和臨床症狀,才能診斷這次痙攣發作是單純的熱痙攣發作。除了熱痙攣體質外,其他可能造成痙攣發作的原因有:頭部外傷、低血糖、電解質不平衡、一氧化碳中毒、腦炎腦膜炎、腦瘤、或癲癇等。
我曾經遇過,原本以為是熱痙攣,檢查後才發現有低血糖,詳細詢問病史才知道病人偷吃家中長輩的糖尿病藥物;也遇過孩子發燒痙攣後,看似熟睡,但怎麼叫都叫不醒,接著生命跡象急劇惡化,檢查後才知道根本不是熱痙攣,而是快速進展的急性腦炎;更遇過不到一歲的嬰兒腸胃炎發燒,突然痙攣發作,抽血後發現鈉離子極低,追問家長才知道因為腸胃炎不敢給寶寶吃正常的配方奶和副食品,只餵寶寶白開水,嘔吐和腹瀉本來就會流失鈉離子,加上大量白開水稀釋,造成血液中鈉離子濃度極低,導致水中毒。
因此,即使已經確定有熱痙攣體質,每次發燒痙攣還是需要當作新發生的事件,馬上帶孩子到小兒急診室給醫師檢查,確定痙攣發作的原因,因為除了屬於良性疾病的單純熱痙攣外,其他造成痙攣發作的原因若沒有馬上立即處理、治療,可能留下神經學後遺症,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