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x 簡報實驗室】#CEO作戰室-和碩董事長童子賢
分散式製造時代的來臨,大家的思考應對之道
#要是覺得有收穫歡迎幫忙分享喔~
和碩60%以上的營收來至於蘋果,
98%產能來至於中國
這次武漢疫情對他們的衝擊
在「預期中」應該是非常大的
結論先說,
他們的營收相較去年同期幾乎都是成長的
讓每一個CEO作戰室的聽眾都很驚訝
這一期其實童子賢董事長並沒有講太多的操作細節
操作細節可以看上一週我寫的
https://www.facebook.com/…/a.24047816604…/2833537963405754/…
這次的CEO作戰室反而讓我看到了
一個兆級公司董事長看整體經濟流動的高度在哪裡
我會分兩大段落介紹
第一段會是童子賢董事長對事物觀察的角度來分享
(很厲害真的)
第二段會跟大家分享所謂的「#分散式製造」
所以我們就從
這次直播裡面有兩個很有意思的問答
來看看童子賢董事長看待事物的判斷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在這次的疫情中,童董有看到新的商機嗎?
童:
#在疫情中看商機太殘忍
我們應該先求疫情穩定、社會安定,再看商業營收
這句話講得我瞬間好像懂了什麼
也看到了童子賢董事長看 #商業事業中的人性
二、在這次疫情後,#商業會如何復甦?
童:
我還在看,大陸這邊雖然有人說
目前疫情穩定下來尚待證實
但是就以製造業目前的復工現況來看,
算是可靠的
有些營收產能上面的損失
是會有『#報復性的成長』在下半年來補充
SARS那時候就是這樣,
所以還算是穩的,
真正的關鍵點來沒出現
問:所以報復性成長會發生在每個產業嗎?
童:不會,
手機是因為它已經從通話工具變成生產力工具了,
所以消費者會有定期更新的消費習慣,
尤其是在5G應用的來臨,
這些移動式工具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體驗
但是餐飲業這些非產品式的
就不會有這樣的情況,
因為不會憋了幾個月後
一次去餐廳把這幾個月的份量都吃回來
OS:關於5G對於手機的影響
童董也有很清晰的分享這邊就不贅述
問:那你剛剛提的真正的關鍵是?
童:「歐洲的疫情,所以我在看義大利疫情的發展」
#市場是由供需平衡的,
這些時間我們在談復工是因為『需求』還存在
要是歐洲疫情爆發了,『需求』就不存在了
還談什麼復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
OS:
突然間我看到了原來童董事長是這樣疫情影響的
我們都是從供給端(製造業)來看疫情影響,
卻沒從供需的需方來看
其實這次的直播有很多問題
我們都帶有點政治立場來看中國製造與疫情
但是童子賢在這次的直播中
童子賢 卻以他對歷史演進的掌握
對總體經濟的熟練 與清晰的邏輯
給了我們很多清晰的觀點
讓我相當佩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分散式製造的年代」
所謂的分散式是指過去的製造業
會以供應鏈的集中作為依據
也就是說零組件、組裝廠、系統商
可以聚集在一個幾百公里的範圍內
但是隨著中國這30幾年
讓國民所得提升到1萬美金的情況下
國家政策的調整:往設計、服務、品牌端走,
讓製造慢慢的在中國成長的比重中調降
還有社會趨勢的改變:
高齡化、少子化的衝擊
過去因為教育程度與勞動成本低而集中在中國製造業
將會開始往東南亞遷移
供應鏈將從原來的百公里的範圍
一瞬間的擴大到幾千公里
這就是分散式製造的年代
OS:童董他們會用
『#多中心的製造策略』來應對,這邊不贅述
分散式的製造年代
最大的衝擊就會是在終端產品的售價會提升
過去這十多年來以一個1500美金的產品來看
製造成本的比例都是非常低的
但是在未來將會成長兩到三倍
#會改變供應鏈中價值鏈(毛利結構改變)
#這樣的改變已經無法全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了
有人問,為什麼不整個遷到印度就好?
一樣可以將供應鏈下降到百公里的規模
為什麼要遷往勞動人口一億規模上下的菲律賓和越南?
註:
大陸是13億人口 7.7億勞動人口
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比例
大家可以查查看印度勞動人口的資料就會知道
製造業如何選擇製造地點?
低成本勞力不會是主要因素之一
#基礎建設:
港口、交通、政治文化、供電穩定性、法規政策的優惠
#員工條件:
人均所得、整體教育素質、語言能力、生活文化
#國家政策:
像是中國就要轉型品牌、設計
都是綜合考量的
而且 #中國製造業花了十多年建立起來的供應鏈
#說真的要移轉出去最少也要花個十多年
(OS:懂了,時間感很重要)
這不是片刻就可以改變的
疫情的影響是短暫的
而且在越南設置的生產線
也有了更高的自動化比例
過去這十年人力成本在某些產線已經下降到原來的25%了
#智慧製造 #關燈工廠
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後,#有人問到那這次台商的回流會對台灣
製造業有哪方面的衝擊?
童:台商的回流不是因為疫情,這一波五六年前就開始了
但關鍵是回台灣的時候我們要比的還是製造業嗎?
台灣要比的不是勞動力的多寡或是成本的低廉
#台灣的強項應該要是少量多樣的高價商品
這才是台灣的優勢
#為什麼要去便宜的人力呢?
所以回流的關鍵應該是
在產業思維上面的改變
而不是依舊去尋求低成本的定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些關鍵的個案研究的連結
#簡報實驗室專屬連結
http://b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2020/pttlab/
#CEO作戰室一週一次直播
#我不知道要是你都看完之後
#你之後會有多強
#但是我可以慢慢感覺到我的進步
#想看到我每週心得文的可以留言與分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各國都開始對於全球化有了一些反彈。 因為這次疫情大家都發現,全球化之後國際之間的連結其實比想像中的還要脆弱。越依賴國際市場的國家,在這次疫情導致連結斷裂後所受到的衝擊就越嚴重。是時候該重新思考,到底全球化發展的風險跟利益之間的平衡在哪裡,大家以前是不是對全球化都太過樂觀。...
市場是由供需平衡的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各國都開始對於全球化有了一些反彈。
因為這次疫情大家都發現,全球化之後國際之間的連結其實比想像中的還要脆弱。越依賴國際市場的國家,在這次疫情導致連結斷裂後所受到的衝擊就越嚴重。是時候該重新思考,到底全球化發展的風險跟利益之間的平衡在哪裡,大家以前是不是對全球化都太過樂觀。
這次疫情,最明顯就是出現了斷貨的狀況,像是口罩,小小一個台灣短短一個月就突然變成第二大口罩生產國,這就代表其他國家幾乎是都沒有人在做,通通都移到國外去了。結果現在因為疫情大家都在搶口罩,要是各國原本自己都多少有在生產,是不是就不會搶這麼兇。
還有現在疫情嚴重的義大利,全國需要的抗凝血劑有三分之一是從中國進口,日本的抗生素原料也有六成是從中國進口。美國像是防護衣、護目鏡等等的個人防護裝備,還有將近200種日常用的藥品,也大部分都是從中國進口。這麼大的量,萬一人家今天突然說不賣了,就會出現斷或危機,直接影響的就是數千萬人的生命。
而且來自國外的投資也是全球化的一部分,所以現在有許多國家,除了要把產業中心從國外拉回國內自己做之外,也開始加強管制,希望自家企業不會因爲別人家不景氣立刻受到嚴重衝擊;現在反全球化比較像是對自己國家重新體檢,讓以後國內的產業跟經濟可以更有韌性,不要一出什麼事就直接全死光。
像是印度總理莫迪就宣佈要進行一個台幣八兆元的「印度自力更生」特別經濟計畫,要支持印度的經濟可以自給自足。另外像是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跟澳洲,都開始加強審查外國資金來國內的投資。歐盟則是警告說最近可能會有很多企業倒閉,請各國要小心不要讓這些企業被其他國家買走。
大家雖然都沒有指名道姓,結果實際上就是在把產業從中國拉走。因為中國這幾年也越來越積極投資外國的企業,有的交易就被認為帶有政治上的理由。而且中國自己當然也知道,這些國家在加強外資購買本國企業監管的時候,也是沒有說針對誰,結果中國就自己跳出來說這是歧視。
但這就是中國自己把China品牌弄臭的,像之前一帶一路講的要多偉大就多偉大,結果搞了半天就是出現壓榨沿路的貧窮國家來噱錢的案例。現在國際疫情正危急,結果出口的口罩、試劑問題都一大堆。中國這種爽賺的心態,很容易搞到沒有人要跟他們做生意。
所以現在說是反全球化,但其實這個概念跟反中已經有點混在一起了。到底是真的反對全球化,還是因為反中所以反對全球化,大家都有點搞不清楚。
不過反全球化等於全世界的經濟是要大轉型,這個衝擊相當的大。
現在供應鏈停擺、市場需求也縮小,就是各國之間的貿易幾乎等於停擺。某種程度就是去全球化之後的縮影啊。像是韓國就有統計,五月前十天的出口比去年同期減少了46%,直接砍半。WTO也估計將來的全球貿易規模會減少三分之一。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更預估未來的外商直接投資會減少30%~40%。光是現在的世界經濟就已經很慘了,之後難道不會更慘嗎?
而且全球貿易減少,接下來就是要衝擊到跨國貨運跨國服務,供需一減少成本就會增加啊。WTO就估計這些增加的成本,最後等於世界一起增加3.4%的關稅,這樣下去對於落後國家跟天然資源不夠的國家來說很嚴重耶。就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就是很多東西都要變貴了。
就拿藥來講好了,當初美國跟歐洲國家為了要省錢,製藥廠全都移出國。現在美國跟歐洲80%的抗生素要從中國進口,印度則製造了很多學名藥。但印度又要仰賴中國提供製藥的原料。如果要回到全球化前的狀況,大家拿回來自己做,就是藥會變很貴。台灣便宜的健保,其實也要靠這些便宜的藥品來源才能支撐。
雖然這可能就是轉型的陣痛期,各國都需要重新找到一個平衡,轉型帶來的衝擊也是需要被考慮進去的,但是在原本全球化的過程中,就已經有許多貧窮國家因為沒有夠好的談判條件,最終淪為只能依附在強國之下的籌碼。那在反全球化的浪潮之下, 對這些經濟的彈性跟韌性都不夠好的國家來說,轉變可能會是致命的危機。
反全球會的浪潮在疫情的影響下越演越烈,未來要走到什麼地步才能取得平衡呢?歡迎大家來留言告訴我們你的看法。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市場是由供需平衡的 在 在某個價格,市場的供給量和需求量相等,則達到平衡 的必吃
另一個要會判斷的是,需求曲線或是供給曲線「自己的變動」,上述的狀況都是在供需曲線不變動,單純價格改變,使供給量和需求量在曲線上移動,如果今天生產技術進步,則一樣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