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文章這麼多,怎麼知道真還假?】
好像很久沒有破解迷思(明明昨天才寫)。
有朋友轉貼這篇文章問我是真是假?
月經沒有在滿月時候來,真的是身體失調嗎?
滿口古中醫,我是蠻好奇這個理論來自於哪個文獻、哪篇條文的。
剛好藉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怎樣在在這個「人人衛教大師」、「各種學派理論」的環境,如何思辨健康知識的合理性。
要知道一個理論是在胡說八道,還是真有可能性,可以從幾個面向切入檢視:
1. 案例實證性
2. 通則合理性
3. 因果邏輯性
▎案例實證性
這個應該不用解釋,就是有越多研究、越多實驗,最好是隨機對照實驗的證據等級最好。
那很多人說,可是中醫理論(多樣變因性)不容易設計實驗,怎麼知道這個理論是否合理?
這個時候臨床實證案例就很重要。
因為醫學本來就不是物理、化學,即使設計再好的實驗,有時候也很難得到非黑即白的研究結果。
這部分無論中西醫,其實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所以臨床上有很多藥物實際在使用,確實有效果,但是其中達到療效的機轉原理可能是尚未確定的。
這時候至少我們要有證據等級最低,但是依然可以證明有效的方式:臨床實證案例。
除了驗證證據之外,我們還需要知道事件之間是否確實合理,也有明確的因果關係,才能知道這個理論是可能存在的。
這部分就要從下面兩件事情來討論了。
▎通則合理性
通則合理性是什麼?
就是已經廣為人知,也被反覆驗證確實沒有問題的已存在理論,或者是大家都知道、能夠明確觀察的事情。
即便是新的假說或是理論,原則上都不能打破已經被確定的事實。
舉例來說,如果有人說「有一種藥物一天可以讓人體減少5公斤的脂肪」。
這個就是違反通則合理性,因為人體一天是不可能代謝這麼多脂肪的。
但是如果換作是「有種藥物讓人一天減少5公斤體重」。
這是有可能的,利尿劑+強瀉藥就有可能達成,只是減少的5公斤體重應該都是水跟大便。
▎因果邏輯性
這個就是最容易被錯誤倒置的情況。
有些人會倒果為因的方式,去描述兩個鄰近存在的事實,藉由錯置邏輯來達到看起來創新理論的情況。
例如,大家都聽過的生理痘現象,有人會說「妳這個下巴長痘,表示婦科一定有問題」。
這是錯誤的,因為有其他的情況也可能導致下巴長痘,而婦科問題的患者也不一定會在下巴長痘子。
而即便確實是婦科荷爾蒙失調導致痘瘡增加,也是「因為有婦科問題,或許會觀察到生理痘現象但並非絕對」。
所以只能說,我們可以觀察到在接近時間發生的兩件事情,其實不一定有直接因果,或是因果關係被錯置。
回到這篇貼文來說,該作者提出了一個理論「認為月經不是滿月來,可能增加婦科問題」。
這個很明顯犯了上面說的第二條情形:
「沒有遵循通則合理性」
女生月經確實具有時間性、會受到生理時鐘影響,但是生理時鐘是與「日夜時間」「溫度」相關,與月亮運行的週期並沒有直接相關。
如果月經應該在滿月的時候才叫做正常,那全天下多數月經不是在滿月時候來的女性都算是「異常現象」,也容易得到婦科問題囉?
事實觀測當然不是如此。
月經本來就不一定在滿月時候來,即使沒有在那個時間點,只要是28-35日行經的週期、穩定規律,基本上就算是非常正常的情況,也不會因此有婦科問題。
#邏輯零分
#知識零分
#誤導一百分
-
#假中醫人不要再鬧了
#中醫理論就是這樣被搞臭
#大家真的有疑問請諮詢合格醫師
實證醫學證據等級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依附關係 #依戀關係 #不可思議的機制
#安全堡壘 #回應性 #感受性
.
依附機制其實與我們人類健康及生存息息相關且不可或缺,這點在上世紀末已經闡明,近年更加受到矚目。
.
依附機制一方面與男女交往成家、生育子女有關,一方面則與遠離壓力,順利融入社會有關。換句話說,最近社會上急速增加的虐待問題,以及與憂鬱、壓力相關的障礙問題, 這些都和依附脫離不了關係。
.
第一個注意到依附現象並將其理論化的,是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他剛當上心理醫生不久時,參與了一項針對不良少年實施的臨床研究,調查四十四名犯下竊盜案的少年,結果發現這四十四名少年都有缺乏母愛的問題,於是,鮑比開始將注意力放在個案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英國遭納粹德國空襲,為避難產生大量「疏散兒童」,鮑比又注意到這些與家人分離的孩子身上出現各種身心問題。大戰結束後,世界衛生組織委託他著手調查戰爭中失去父母的兒童狀況,證實失去母親會對兒童身心造成嚴重傷害。
.
當時的主流精神分析理論更重視子女與父親的關係,認為兒童與母親之間只有哺育照護等功利性的關係,甚至流行一股強調兒童與母親關係過於濃密將有害兒童身心發展的風潮。
.
相較之下,鮑比秉持自己的研究成果,認為與母親之間的連結會對兒童產生更重要的作用。起初他使用「母愛剝奪」(maternal deprivation)一詞,強調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連結遭到破壞時會造成負面影響,之後轉而著眼於此一連結帶來的正向效果。他將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連結稱為依附(attachment),認為依附機制不只人類,在哺乳類身上也可看見,是一種生物學上的機制。由於重視生物學的一面,依附療法成為與精神分析等心理療法有決定性差異的理論。
.
一九七〇年代前後,鮑伯和他的共同研究者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幾乎確立了今日為人熟知的依附理論架構。
.
根據他們的依附理論,年幼的孩童與特別關愛這個孩童的養育者(通常是母親)之間,會產生一種名為依附的特殊連結。在此一連結的作用下,幼子產生跟隨在養育者身邊的欲望,養育者也會在與幼子分離時感到不安與警戒,藉此防禦外敵加害幼子。
.
依附機制的作用還不只如此,唯有從安全穩定的依附關係中產生依附連結,孩子才會開始關心外在世界,展開探索行為,進而促進社會性與知性的發展。相反的,沒有安全穩定的依附關係,就會出現在父母的疏忽下分離,必須自己守護自己的孩子,或者孩子反過來無法脫離父母,對探索行為造成妨礙的狀況。
.
除了先進國家,愛因斯沃斯也在烏干達等發展中國家觀察母親與子女的關係。結果,她在建立了安全穩定依附關係的親子身上發現「安全堡壘」的機能,認為孩子是否能獲得安全的依附,取決於母親的反應。
.
依附可大致分為安全型與不安全型兩種。不安全型又可再分成反抗/矛盾型與逃避型、紊亂型。母親與孩子之間的依附屬於哪種類型,明顯表現在母親將孩子一人留下時孩子的反應,以及母親回來後的反應上。
.
◼️擁有安全型依附的孩子,就算母親不在身邊,也只會呈現少許不安,等母親回來後,孩子亦能坦然表達喜悅。
.
◼️相對的,反抗/矛盾型的孩子一看到母親不在就會展現過度不安,母親回來時更無法坦然撒嬌,而是呈現出生氣或拒絕母親擁抱的反應。逃避型的孩子則是無論母親離開或回來都不在乎,注意力只放在自己的遊戲上。
.
◼️至於紊亂型則沒有固定反應,孩子對母親的表情態度非常敏感,配合母親的態度做出反應,不同狀況下甚至可能出現完全相反的反應。有些孩子只要母親一靠近,身體還會瞬間僵硬。這種類型的特徵,是孩子臉上會同時出現渴望關愛與驚慌恐懼的扭曲表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受虐兒或長期籠罩在父母陰晴不定支配下的孩子。
.
幼兒期的依附類型具有持續性,有七成的人成年後仍維持一歲時的依附穩定性。青年期前確立的依附類型稱為依附形式。成人的依附形式多半可區分為焦慮型(受困型)、逃避型(輕視依附型)、恐懼.逃避型、未解決型等等。焦慮型與逃避型分別相當於幼兒期的反抗/矛盾型及逃避型。恐懼.逃避型則同時具備焦慮型與逃避型的傾向,未解決型則是與父母之間存在依附問題未解決所造成的傷害,也可以說與紊亂型相當接近。
.
另外還有一項重要發現,當他們在追究母親的哪種特性造成依附安全或不安全的差異時,發現答案就在上述愛因斯沃斯提及的「安全堡壘」中。當母親成為孩子稱職的安全堡壘,孩子身上就能培養出安全的依附。
.
更進一步來說,安全堡壘有兩項重要條件,那就是「回應性」與「感受性」。
▫️回應性指的是針對孩子的不同反應做出確實回應,
▫️感受性則是確實感受、讀取孩子的情緒與需求。
▫️可想而知,必須先具備高感受性才有可能達到高回應性。
.
這些發現對精神療法或心理療法的思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當時卻很少被納入治療第一線,鮑比和愛因斯沃斯也沒能建立一套新的治療理論。他們雖然理解到依附現象真正的重要性,之後又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依附理論才實際運用於臨床診斷。
.
「重視與幼兒的互動」這一點,或許很容易和重視幼兒期的精神分析理論混淆。像「三歲兒神話」(譯註:兒童三歲前母親必須專注於育兒,否則會對成長發展有不良影響的說法)至今仍有負面批判,被視為不符科學想像。
.
之所以產生這類誤解,是因為提倡依附理論的,原本都是信奉精神分析的人。因為反對依靠任意解釋,沒有客觀證據理論的精神分析,時代潮流開始轉向基於實證的科學式心理學及精神醫學。帶領這股潮流的,正是行為心理學及精神藥理學。依附理論是立足於生物學基礎上的理論,與精神分析有本質上的差異,即使如此,依附理論依然被視為精神分析的旁枝,曾有一段時期,依附理論隨著精神分析學的衰退遭世人遺忘。
.
#依附理論之復權及推廣展望
.
不過,社會上虐待事件的增加及受虐兒身上明顯可見的依附障礙狀態又逐漸改變了狀況。依附障礙開始被視為一種心理障礙,過去鮑比在戰爭孤兒及疏散兒童身上發現的狀態,也出現在一般家庭之中。
.
比起發展中國家,受虐兒及孤兒身上看見的不安全型依附於近代都市出現的比例更是高得異常。最初發現這一點的就是愛因斯沃斯,她在烏干達研究時只發現極少數例外的逃避型依附個案(這種依附形式的孩子對母親不感興趣或不追求親密感),但研究據點轉移到波士頓後,這種依附形式的個案卻佔了極高比例。這個結果使她感到非常驚訝。
.
此外,根據緬因等人的研究,證實母親的依附類型以極高比例與孩子的依附類型相符。此後,依附不再被視為個人問題,我們開始明白,這是一個橫跨不同世代的連鎖問題。
.
無法從父母身上獲得安全穩定的愛,或是對父母出現不安全型依附的人,往往也無法對自己的小孩產生安全穩定的依附,連帶的,這個小孩也將擁有不安全的依附,這已是經過許多研究證實的事實。
.
依附理論另一個更大的進展是從生物學機制的角度分析依附到分子等級。二十世紀初期,人們發現名為「催產素」的荷爾蒙與授乳及分娩有關。事實上,現在我們知道催產素也支持著親子或夫妻之間的情感連結。
.
此外,進入本世紀後,又發現催產素有著更驚人的作用。包括融入社會、與他人目光相對、產生親密情感、勇於親切助人、寬容原諒、減輕壓力、消除焦慮、鎮定心情、冷靜沉著⋯⋯這些都與催產素的作用相關。催產素從前只被視為與懷孕生產有關的原始荷爾蒙,現在才知道原來還擁有這些促進社會化及共鳴的作用,甚至能發揮抗憂鬱的效果。因此,催產素也被冠上了「#幸福荷爾蒙」、「#愛情荷爾蒙」等稱號。
.
也有報告指出,人們會受幼年時的環境影響,使腦內催產素接收器分佈密度產生變化,導致成年後催產素的作用出現很大差異。這種說法正是從生物學的角度證明了養育環境對人格的影響。
.
如上所述,曾經受到輕視的依附機制,其實是支撐我們生命的根幹,其重要性如今也已再度受到重視。
.
伴隨而來的是嘗試運用依附理論的治療,以英美為中心已逐漸擴展。不過,現狀是多數人仍不明白依附的重要。一如本書即將展開的論述,發揮依附作用的療法將可能超越以往的醫學理論,催生出一個新的治療典範。
.
--
.
📖 https://reurl.cc/3aa3dV
.
本文摘自《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感,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作者岡田尊司,日本精神科醫師、作家。京都大學醫學院學士、醫學博士。著有多本心理、精神醫學之大眾書籍。
.
人們的幸福與不幸、成功與失敗、身心健康與否,其實都與「依戀」有關。當醫療觀點束手無策時,站在依戀觀點思考,往往能找到有效改善的做法,尤其對於子女問題、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等牽涉到親密依附的部分,特別能發揮獨一無二的力量,緩和壓力與創傷的影響,幫助當事者及家人修復僵化的病況與關係,走出傷痛,重建自我。
.
・增加對話、接觸與彼此往來頻率
・開始訴說內心話,願意提及受傷害的心情
・逐漸自省,面對問題,採取改變自我的行動
・從微不足道的成功經驗中,找回自我肯定感
・開始對別人懷抱體貼與感謝之情
・內心建立穩固的安全堡壘
.
知名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援引古今,並透過諸多案例探討依戀療法,無論是自身願意透過諮商與練習解決困難,或是想為孩子、親友提供支持,這本書都能給予有力的指引,幫助你超越醫學診斷標籤,積極尋求自救。
實證醫學證據等級 在 陳家駒中醫師.門診不能說的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於愛莉莎莎與蒼藍鴿事件】
這幾天這件事情在各大媒體與社群軟體上面吵的沸沸揚揚。
兩邊的粉絲都有各自的立場。
就像過去有許多人討論過無數各種類型的「經驗性療法」一樣。
這些眾多的方式,到底有沒有「醫學證據」、「醫療價值」或者「可不可行?」、「可不可信?」
在討論這個事情之前,想先提及一個觀念,
就是所謂的「可控風險」。
其實無論是中醫或是西醫的醫學發展,
最早都是從「經驗醫學」開始的。
先有個人經驗,然後群眾實驗,
再來規避風險,重複驗證理論。
以中醫來說,
古代中醫發現硃砂具有鎮靜安神的效果
但是在現代科學研究之下,
發現其效果是來自於重金屬影響。
評估之下我們可以知道
「使用風險>治療效益」,
於是現代中醫便不再使用。
以西醫來說,
曾經有過使用瘧疾治療梅毒的療法,
一位奧地利醫學家Julius Wagner-Jauregg,
藉由讓患者感染瘧疾,引發身體免疫反應來治療神經性梅毒,他在當時因此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但是隨著醫學治療方式進步,這種療法一樣在「使用風險」過大的原因之下,被取代淘汰。
許多療法都是如此,
先有了臨床經驗,然後看看是否能夠反覆驗證,同時要在「當今醫學知識所及範圍內盡可能的控管風險」。
其實今天的事件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此。
不是因為這個「號稱能排膽結石的療法」
不具有實證所以絕對不能使用嘗試。
而是這個療法,是否能在可控已知風險下進行研究,同時證實效果?
很顯然的,要能夠判斷新療法的風險,
需要相當程度的專業知識能力,
這就是醫療人員的專業價值。
臨床上無論中西醫,
其實都具有許多所謂的「經驗用藥治療」。
這些治療方式或許沒有大型實證研究證據,但是在豐富的使用經驗與專業謹慎評估之下,是具有可控風險的。
了解這個治療模式的安全底線在哪裡,
才能夠不斷嘗試找出更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法。
是否能夠在可控風險的情況下同時幫助患者,
這也是中西醫與「偏方療法」之間最大的不同。
另外,有許多人會提到實證是否為醫療技術發展的絕對必要性?
我們需要先了解,
要驗證一種治療方式是否可行,
往往需要非常龐大的資源,
同時如果是「複合性治療」,
往往因為可變因素過多,較不容易設計實驗。
許多中醫治療模式都是「複合性治療」,
能夠看到成效、治療案例,
但是很難將統一用藥處方給予不同類型的人,
因此也不容易滿足現代實驗的要求。
或是同樣五十肩治療,
有的人問題卡在腰,有的人問題卡在腳,
怎麼可能給予同樣的治療手法呢?
即便要達到實證證據等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無論中西醫,在嘗試新療法都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
First, do no harm.
#理性勿戰
#下圖就是在植入瘧疾來治療梅毒
#砒霜在可控風險下作為白血病治療藥物
#100年前後的醫學理論觀都可能改變
#睡眠生理時鐘也是近幾年才被重視
#人體非常複雜需要小心謹慎
#隨時保持尊敬新知識的心
-
-
-
#陳家駒中醫師
#門診不能說的事
#京水堂中醫診所
-
體態控制|埋線雕塑|婦科問題
內科雜症|過敏疾病|皮膚疾患
-
診所地址:台北市南京西路22號(捷運中山站)
聯絡電話:02-2558-5592
實證醫學證據等級 在 行銷資料科學- 【OCEBM牛津大學實證醫學中心證據等級表 ... 的必吃
「牛津大學實證醫學中心證據等級表」簡稱OCEBM(Oxford Centre for EBM Levels of Evidence),如表1所示。 *各等級可能會因為研究品質不佳、不精確、和研究PICO(病患、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