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段意想不到的美好對話。
從對話中看到了孩子的真心。
國七男孩的媽媽,說他的孩子一直滑著手機,問我該怎麼做?
同樣的,我邀請她來場模擬對話,她扮演兒子,而我扮演媽媽。
—
「兒子,你在做什麼啊?」我先發問。
「我在看Youtube。」扮演兒子的媽媽說。
「喔,這個影片還需要多久啊?媽媽有些話要跟你談一談。」
「不知道。」
「大概還有十分鐘,這個影片就結束了。看完了,先暫時把手機放下,我們談一談。」我假裝看了一下他的影片時間。
「談什麼?」
「談你的手機使用囉。」
「可以不談嗎?」
「如果你還在看影片,你就先看,媽媽不吵你。你看完了,我們再說。」我表示願意等他。
「到底要談什麼?」
「你願意現在談嗎?願意的話,也可以,我們談完,你再繼續看吧。」
「好,現在說吧。」
—
「兒子,你剛剛一回到家,媽媽在你旁邊,問你話,你都在滑手機。吃飯了,你也是一直都在滑,其實,媽媽的內心有點落寞,因為,媽媽好期待想多聽你說今天發生的事情喔。」我說。
「嗯。」孩子回。
「怎麼了?跟媽媽在一起相處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呢?」
「沒有啊。」
「既然沒有不好的感覺,之後回到家,是否可以留一段時間給媽媽,把手機收起來,我們一起聊天呢?」
「好,但是,#妳也不要滑手機。」
「當然,媽媽也不滑。」我停頓了一下,因為我從這句話,聽出了一些端倪。看著他,停頓了一下,再問:「所以,媽媽之前也有一直滑手機?是嗎?」
「對啊,我跟妳說話,妳都不理我。」
「你想跟我說話的時候,我是怎麼回應你的啊?」
「就眼睛盯著手機,”嗯、嗯、嗯”的敷衍我。」
「是喔,那個時候,你很難過嗎?」
「有。」這位扮演兒子的媽媽,眼眶有了淚水。
「所以,你是因為我都在滑手機,所以,你也一直滑手機的,是嗎?」
「對啊。」
「兒子,媽媽感到很抱歉,讓你難過了。謝謝你願意跟我說這件事,媽媽才能知道。媽媽想跟你說聲對不起,也願意改。之後,你一回到家,以及一起吃飯的時候,我都不用手機,你也收起來,然後,我們開心的聊天,好嗎?」
「好。」
—
我常在演講時分享,爸媽要戰勝手機的方法,除了堅持管教之外,就是要當個 #有趣的大人。當孩子認為,跟我們相處比手機更有趣,才能促使親子關係的連結度夠緊密,再加點適度的管教,他會主動願意收起手機的。
因為,孩子的內心,都渴望我們的真心回應。
後來,我跟這位媽媽說:「妳的兒子好棒喔,內心好想跟妳做出連結與互動,妳願意為了孩子試試看,試著克制用手機嗎?」
「好。」她點點頭。
「我明白,有的時候真的會控制不住。試著提醒自己,既然妳知道了孩子的真心,我們就跟著孩子一起努力吧!」
#問出孩子的內心話
#澤爸親子對話的新書預計七月上市
#願天下家庭的親子關係能更好
問出孩子的內心話 在 澤爸 : 親職教育講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位國中生的爸爸,在演講時提問:「當我在管教兒子時,他說“你為什麼要管我?”,該怎麼回答他?」
我先問這位爸爸:「那你是如何回答他的呢?」
「因為我是你爸。」這位爸爸說。
「兒子的反應是什麼?」
「沒反應,就不說話,但是表情很明顯根本聽不進去。」
同樣的,我邀請這位爸爸扮演兒子,而我扮演他,現場來個模擬對話。
--
「你為什麼要管我?」我先假裝在對他講道理,然後這位扮演為兒子的爸爸對我說這句話。
「兒子。」我輕聲地呼喊,稍作停頓並溫和地看著他。
「嗯?」在呼喊後的停頓,兒子自己回應了我。
「怎麼了?」我先關心地問他,並接著說:「你覺得爸爸有管你很多嗎?」
「有。」他沉默了一下,點點頭說。
「是喔,你覺得爸爸管你很多啊?」我重複一次做核對。
「對。」他的語氣變肯定了。
「兒子,爸爸很多事情都在管你,讓你有什麼感覺呢?」
「很生氣。」
「氣什麼呢?」
「生氣你都不相信我。」
「所以,你說“為什麼要管我”的意思,是希望我能多相信你一點,是嗎?」
「對。」
「兒子,謝謝你告訴我。或許爸爸從以前就是這樣管你,只是,忽略掉你現在已經長大了,卻沒有跟著放手,這是我的不對。我應該要更相信你才是,因為你是個這麼棒的孩子。」稍稍停頓一下,再繼續說:「以後有事情是希望我能夠相信你,不用再管這麼細,請你好好跟我說就可以了,爸爸會試著接受並調整的,好嗎?」
--
孩子的反抗只是表現,行為的背後肯定有著相關聯的感受與想法。如果我們只是用權威的方式把反抗壓下去,就無法得知他真正的感受和想法了,我們之間的連結也就會越來越遠。
看到孩子的反抗,把對話先聚焦在『關心人』,反抗行為才會跟著融化,我們就能穿越心中的防護牆,知道他在想什麼,進行更好的溝通。
#親子間的深度對話
#問出孩子的內心話
問出孩子的內心話 在 澤爸 : 親職教育講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位爸爸問我:「小班的兒子在學校都表現的很好,但是一回到家就好像在發洩壓力,會亂發脾氣,像昨天一生氣,把書櫃上的書全部翻下來。」
「孩子跟我們一樣,懂得區分外人與自己人,如同我們待公司與在家是不同的面相。所以,有些孩子會在學校壓抑情緒,回家釋放,也是正常的。」我接著問:「他發完脾氣後,有問他怎麼了嗎?」
「有,但是問不出來。」爸爸回。
「首先,孩子用破壞物品的方式來宣洩情緒,我們還是要制止。抓住他的手說:”怎麼了?爸爸感覺你好生氣。生氣了,可以跟爸爸講,而不是這樣把書都翻下來。”然後,我們可以讓他生氣,但是,他翻下來的書,最後要要求他歸位。」
「這個我知道。」這位爸爸說。
「等他的情緒穩定了,我們再來試著跟他對話。」
—
我邀請爸爸扮演他的兒子,而我扮演爸爸,試試看,能不能問出什麼原因。
「兒子,你剛剛一回家就好生氣喔?」
「嗯。」
「怎麼了嗎?是在學校有不開心嗎?」
「不知道。」爸爸扮演的孩子,先想了一想。
「你在學校,有胸口悶悶的、皺著眉頭、有著我不喜歡這樣...等,這樣的感受呢?」我猜想三歲的孩子,對於感受性的情緒詞彙認識不多,試著用身體的感受來喚起記憶。
「忘記了。」
「忘記的意思是,你有這樣的感受,但是忘記什麼時候有了,是嗎?」
「好像是。」
「如果有的話,你記得是誰讓你有這樣的感受呢?是老師?還是同學呢?」我採取有範圍的選擇題,引導他思考。
「是同學。」
「是A同學?還是B同學?這兩個你比較常提到的同學呢,或者是其他的同學嗎?」
「是A同學。」
「你跟A同學發生什麼事,讓你有不舒服的感受呢?」
「我想要跟他玩,但是他說不要。」
當然,以上只是個模擬對話,讓這位爸爸知道方法回家去試著詢問孩子,探索孩子在學校發生了事情,導致回到家的情緒爆炸。
—
「兒子,謝謝你告訴我,原來你跟同學發生這樣的事啊,難怪你的心情不好了。」我繼續說:「你可以不開心,但是不能夠一生氣就把書通通翻出來喔。不開心了,你都可以跟爸爸說,爸爸很願意聽你的抱怨。如果還是很不開心,我們一起去做些開心的事,來抒發心情,好嗎?」
—
家裡是放鬆的地方,但不是肆意發洩情緒的出口。
當孩子在外有了情緒,我們關心他、陪伴他,挖掘他情緒背後的原因,再引導他用更好的方式來表達與抒發情緒。讓他知道,『#家人更應該要好好說』。
#問出孩子的內心話
#親子間的深度對話
圖片:pexels
問出孩子的內心話 在 澤爸: 親職教育講師-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適合學齡前的 ... 的必吃
自從《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於7月上市後,印刷量已經突破萬本,在各大排行版上均名列前茅。不過,我不時常收到這個疑問「這本書適合學齡前的孩子嗎?」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