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史上最大規格的巨作《斯卡羅》你看了嗎?!!! 帶大家認識幾位主要角色~~~
--走讀台灣--
【斯卡羅的「卡司(cast)」之二:必麒麟、劉明燈與卓杞篤的速寫】
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1840年-1907年)
有「台灣通」之稱的必麒麟,在西元1864年就來到台灣,由於有很好的語言能力,也時常扮演西方人和漢人通譯的角色。六月時,美國艦隊還在計畫進攻龜仔甪社時,就有人向李仙德推薦請必麒麟協助。
八月初,必麒麟受李仙德之託,透過龍鑾社人的協助,經過一翻折衝,先帶回杭特夫人的遺骸。李仙德於九月隨劉明燈出兵南征的過程中,原先的漢人翻譯建議李仙德不必如此大費周章和不見得會同意他的清朝官方、原住民周旋。李仙德便請必麒麟向劉明燈確切翻譯與傳達他堅定的意志給總兵劉明燈。
因為這兩件事,必麒麟獲得李仙德的充分信任,更因為對台灣地理環境的熟悉,能提供他適時的建議。李仙德說「我很慶幸有他陪伴,因為他不但深諳這區的地理、居民及他們的語言」。因此,後來在十月十日早上李仙德和卓杞篤在出火的和談會面,也是由必麒麟陪同。
劉明燈
因為得到福建巡撫的授權,九月初李仙德親自到台灣,要求出兵討伐。時任總兵的吳明燈,是台灣最高軍事統帥,自是無法逃避。因為面對剽悍的「生番」,加上當時自枋寮以南幾乎是完全未開發之處,原先打算採取拖延戰術的劉明燈,最終還是屈服在李仙德的堅持下,態度也漸漸轉向領軍出兵攻打肇事的原住民部落。
九月十日清軍自府城出兵南下,李仙德也親自隨隊,時值季風盛行無法取到海上,但陸路沿途險阻,期間更因道台(台灣最高行政長官)未能提供充足的經費,後來歷經五天艱苦行程,才終於抵達琅嶠。如今,車城福安宮廟門左側牆堵上的「劉明燈統帥過福安村題名碑」,就是這趟遠征的最佳見證。
卓杞篤
與李仙德和談締約的原住民代表卓杞篤,是十九世紀中,瑯𤩝地區排灣族斯卡羅政治領袖,瑯𤩝十八社的大頭目。十月十日,雙方在出火舉行了歷史性的會談。面對李仙德的質問,身材不高,但肩膀寬厚,體格結實的卓杞篤展現了不卑不亢的堅定態度。李仙德如此形容卓杞篤:” His physiognomy was sympathetic, showing great strength of mind and indomitable energy(他的面容親切,卻展現了強大的意志和不屈服的能量)”。雙方後來締結所謂的「南岬之盟」,卓杞篤保證日後在其統領範圍內,一定會提供發生船難白人的必要協助。
卓杞篤後來與李仙德也發展了不錯的交情,1869年,李仙德再訪卓杞篤,還準備了一些禮物給卓杞篤,還將原本只是口頭約定的南峽之盟以文字記錄下來。1872 年李仙得第三度拜會,卓杞篤對李仙德說,「希望每年我們都能見上一面,不然我越來越老了」,但這是兩人最後一次會面。
事件之後
羅發號事件中,看到西方人的決心霸氣、清朝的虛與委蛇、原住民的直來直往,但是也開啟了外國人,特別是日本,對台灣東部的覬覦,因為不久之後的牡丹社事件,可說是他們企圖併吞台灣的序幕。
(斯卡羅的「卡司(cast)」之一,刊登於8/30)
#走讀台灣
#斯卡羅
#婦女專欄
--------------------------------------
更多文章與新知~請上紫丁香官網:
https://new.lilac.org.tw/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補上禮拜的偷懶進度 內容勘誤:當年日軍登陸的地點為今日新北市的貢寮 #歷史上的今天 1895-JUNE-07 日軍佔領臺灣 / 乙未戰爭 我們在歷史課本上知道,中日甲午戰爭後,臺灣因為《馬關條約》被清廷割讓,日本接收台灣;但後續的「臺灣民主國」或是「乙未戰爭」,則鮮少被人提及,但這卻是與臺灣息...
「台灣最後一任巡撫」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最後一任巡撫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最後一任巡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最後一任巡撫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最後一任巡撫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最後一任巡撫 在 [記憶] 河南兵- 看板Hakka-Drea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台灣最後一任巡撫 在 台灣賦格Taiwan Fugue,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台灣最後一任巡撫 在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01|再現歷史風雲變幻演繹金戈鐵馬的 ... 的評價
台灣最後一任巡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找不到關門古道蹤跡的我們,有點悵然的離開關門水池,一頭栽進細雨迷濛的濃霧之中,在長箭竹草原間尋找隱約的路跡。走著走著,雨勢漸歇,跟到布條後,才有比較明顯的路徑可跟。
一會兒後路就彎進了森林,然後就遇到階梯遺址了,是清朝的石階啊!!!行程至此,終於有走在遺跡上的感覺了,我的心裡滿是雀躍之情,甚至有些激動:終於看到了,是傳說中的關門古道!
在這趟行程前,關門古道對我來說,是個連照片、資料都找不太到的神秘遺址。和其他林業時代、日本時代的遺跡相比,簡直可以說是「被山林回收」的程度,也無怪乎照片不是找不到,就是覺得看不出所以然了。
遙想光緒12年,劉銘傳巡撫任內,為了延續沈葆楨開山撫番政策,花了半年時間闢建了集集水尾道路,今日的關門古道。它從集集經過民和(拔社埔)後,往北翻越稜線到巴庫拉斯社、卡社,再翻過拉夫郎山,從三分所附近下到加年端社,繼續蜿蜒在帖鹿桑山的南側山腹,漸次下降到丹大社,抵達布農族丹社群的聚落核心。接著,再從丹大社一帶爬上關門山長長的西稜,告別哈巴昂社後,蜿蜒上中央山脈主稜,並在我們剛才抵達的關門水池往南轉,沿稜線起伏一公里後,在巖山腳下轉折向東,以旋轉石階之字下行抵達馬太鞍溪底的Tongqolan,小歇後攀上倫太文山,最後沿著山稜一路下降抵達拔子庄,今日的富源。
這是清代最後一條橫越中央山脈的路,也是丹社群布農族人們在昭和年間離開家園,搬家到馬侯宛社,今日馬遠部落附近時所走的遷移路徑。
它是一條承載著百年故事與記憶的道路,猶如一部濃縮的台灣歷史,在這荒遠的南三主脊上隱隱發光。
從遇到階梯開始,我們便走在真正的關門古道上,又好走又大條,幾段完整的階梯以外(好像是4個),還有夾道鐵杉行道樹、疑似浮築橋的駁崁以及開挖山壁的痕跡。
行走期間,遙想百年前清兵駐紮在這空氣稀薄又寒冷的中央山脈上時,不知是作何心情?而丹社族人們攜家帶眷途經此地,手上拎著鍋碗瓢盆、背上背著一兩歲的小小孩,回首遠眺故鄉美麗的丹大溪谷時,心中又是何等不捨與無奈呢?
#南三屋脊大散步・關門古道百年石階
台灣最後一任巡撫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歷史課本內刪掉的眉角
提到大清福建臺灣巡撫一等男爵劉銘傳,就不能不說直轄台北市政府有個房間叫做劉銘傳廳。這個房間是號稱沉浸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馬英九前總統在台北市長任內親自命名的。講真的,馬前總統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不知道是誰敎的,在中華傳統文化體制中,連名帶姓叫一個人,是極端失禮的行為,連皇帝都不會這樣叫重臣,一般而言,稱呼人家的"字"(子牙,孔明,仲達等)已經算是平起平坐了,仰慕一個人的話應該用敬稱,司馬溫公,左忠毅公。中國人馬英九竟然這樣尊(ㄗㄠ )崇(ㄊㄚˋ)中華文化,真是讓我這個台灣人嚇到吃手手。
不過,這邊不是要討論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而是,劉銘傳跟直轄市台北,到底有什麼關係。
雖說劉銘傳在巡撫任內,辦公室設在臺北府淡水縣(大約是今天雙北+東桃園,但不含山地鄉),感覺上似乎跟直轄市台北關係匪淺,但台北市早在1967年就脫離台灣省,獨立為直轄市,米國人會紀念開創英格蘭王國的征服王威廉一世(William I, the Conqueror)嗎。
況且,劉大人一心想把省會從臺北府淡水縣搬到臺灣府臺灣縣(今日不含山地鄉的台中市及南投縣南投市一帶)。雖然說把福建臺灣省的省會設在臺灣縣是朝廷的一貫的基本政策,但劉銘傳確實很認真在當脫北者,比對後任巡撫邵友濂放棄新省府計畫,全力發展臺北府,對台北市來說,騎驢找馬的劉銘傳難道比海枯石爛的邵友濂更值得留念?
在清法越南戰爭(西仔反,1883年12月-1885年7月)中,劉銘傳所謂擊退法軍保衛北台的戰功,其實仔細來看,並沒有像中華民國史書上說的那樣用兵如神,克敵制勝。1884年10月,法軍攻佔基隆後,戰神劉銘傳第一個反應是收拾金銀財寶準備往竹塹城方向轉(ㄖㄠˋ)進(ㄆㄠˇ),走到艋舺時,被民眾從轎子中拉出來毆打,並痛罵劉銘傳是懦夫,然後監禁在龍山寺內,直到淡水縣士紳們確認劉大人願意領導作戰後才被放出。所以有段時間,大清朝的作戰指揮命令,蓋的關防大印不是福建巡撫而是龍山寺。至於劉銘傳為什麼要去竹塹(新竹市)呢,我以為,竹塹城是北台灣防禦工事最完整的中式城池,撫台大人想要恃城堅守,其實也算合理。可是,戰神劉銘傳似乎沒有想過一點,打從鴉片戰爭以來,所有固若金湯堅如磐石的中式城池,在西洋新式炮兵的眼中,不過是一道竹籬笆,劉大人真要倚竹塹城以拒法蘭西,恐怕被西方列強俘虜的大清朝方面大員又要增添一位。台北市政府紀念意圖棄守臺北的臺北防禦總指揮官,邏輯上不會有問題嗎?還有,基隆港區在被攻陷後,法軍之所以沒有沿著基隆河長驅直入,是因為阿罩霧(霧峰)林家的林朝棟率領的本土民兵(台勇)在暖暖一帶阻截法軍。
直轄市台北,無論建置或取名,也是都看不到劉銘傳的身影。
臺北這個地名,最早應該是閩浙總督沈葆楨在1876年1月(光緒元年十二月)奏請在臺灣府的北部設立臺北府,臺北這個名字最有可能就是沈葆楨或他的幕僚想出來的。在此之前都是自然發展的市街,如艋舺,大稻埕,大龍峒,貓里錫口(松山),士林等。臺北府第一個是首長是臺灣府知府署理的向熹,首任正式知府是林達泉,他也是將臺北城設在今日"城中"位置的人,臺北城建城開工者是知府陳星聚,臺北城格局最終規劃者是風水大師臺灣兵備道劉璈。至於臺北市則是日本時代1920年(大正九年)10月1日成立,首任市尹是武藤針五郎(Shingoro Mutou,所以今年是台北市成立百周年祭,但我想兼任市長的台民黨元首柯丕(Führer KP),對這件事應該沒什麼感覺吧。)
上述的沈葆楨,向熹,林達泉,陳星聚,劉璈,武藤針五郎等,對直轄台北市的意義都讓劉銘傳看不到車尾燈吧,那為什麼北市府除了沈葆楨還被恩賞了一個房間外,其他幾個開創臺北的首長對北市府來說就像路人甲乙丙丁戊。
中國史學界很愛強調劉銘傳治台時的"自強新政",包含第二條鐵道(第一條是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基隆港建設的運煤鐵路)等,這些跟臺北確實是有點關係。但,劉銘傳的"建設",在接任的邵友濂任內,大部分都被廢除,新省府計畫中止,鐵道延伸台南也叫停,也廢撤西學堂及番學堂。邵友濂並不是劉銘傳的政敵,相反的,劉邵兩人都是屬於淮軍系統,也就是中堂大人李鴻章伯爵的人馬,邵前一個職務是布政使,是劉大人的屬下。可見,即使在當時,連劉的"自己人"都看不下去所謂的"中國最進步的一個省"。主要原因當然劉銘傳跟強國官員一樣喜歡面子工程,以致接任的人很難接手,而推動新政的燒錢問題,也讓課金玩北洋艦娘的李鴻章抓狂。
劉銘傳的"現代化"建設怎麼燒錢呢,光從基隆到新竹的鐵道就耗費129.6萬兩銀。建省前後,臺灣屬於省政府的稅收,依法行事的跟於法無據的(釐金等)也不過接近百萬兩銀,加上劉銘傳兼管的海關關稅,配合其他各省的支援,加起來還不到150萬兩銀,等於建設鐵道就吃掉福建台灣省一年的百姓血汗錢還不夠。還不只這個,劉銘傳當初在奏請朝廷請修鐵道時,報價是一百萬兩銀,嗯,超支30啪好像還好,公共工程那個沒有事後追加經費?最好是這樣,劉大人說的是基隆港到彰化縣城間二百多公里花費百萬兩銀啦,結果僅蓋了一半不到就把預算花完了,這種會計頭腦真是讓人欽佩得五體投地,最講究財政紀律的元首柯丕一定會想把他掐死。
有趣的是,劉銘傳卸任後四年,大日本帝國的臺灣總督就來履任了,當時東京當局看到一個沒有教育制度,沒有公共衛生,基礎建設趨近於零的"現代化模範省"時,很多人說,這種地方怎麼統治啊,感乾脆賣掉算了。就像後人傳誦的劉銘傳鐵路,被日本人砍掉重練一樣,劉銘傳的自強新政,在重視品質的日本人眼中,就是Made in China的淘寶天猫。
身為軍人的爵帥劉銘傳大人,雖然看到西洋夷狄就學會跑馬拉松,對於台灣番人卻是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剿完前山剿後山,征完平地征山地。劉大人另一項本領,雖然說是大清朝從政的基本技能,但劉銘傳絕對是神等級的,就是搞鬥爭。
釐清銘傳鬥爭傳前,先要提一下當時的派系。打從太平天國戰爭開始,大清朝官場就誕生三個有點類似政黨的政治團體。以曾國藩侯爵及左宗棠侯爵為領袖,湖南人為主的湘軍,奉李鴻章當老大,成員大多是安徽及江三角人的淮軍。朝廷中另外有一批不像湘軍淮軍靠戰績起家,全是考試及第當官的清流黨,清流黨人幾乎沒有人擔任過實際的行政官,大多數都在只要出一張嘴就有皇糧可以吃的耍廢官署,翰林院跟都察院等(嗯,怎麼好像我國的小黨呢)。湘軍跟淮軍,基本立場並沒有太大差異,都是主張學習西洋船堅炮利,所以鬥來鬥去爭的不過是官位跟銀兩,把政敵割喉實在不多。而且更多時候,湘淮兩系人馬是聯合起來鬥清流黨跟守舊派,像福建台灣省建置,就是湘系的閩浙總督楊昌濬跟淮系福建巡撫劉銘傳在地方上全力配合的成果。
但,清法戰爭的無敵戰神劉銘傳,戰後卻火力全開,清算在滬尾(淡水)戰役中奮戰卻敵的擢勇巴圖魯福建陸路提督孫開華,及守備南台灣讓法軍不敢覬覦府城的台灣兵備道劉璈,兩位抗法有功的湘軍大將。孫開華因為劉銘傳的彈劾,黯然離開已經駐防了快十年的台灣,回到福建,後來又在閩南因傷卒於任內。孫開華還只是被趕跑,劉銘傳對劉璈卻是羅織罪名,誣陷劉璈涉及不法貪瀆18款,致使劉璈先是被革職查抄,後又被處以斬監候(斬首刑但暫緩執行),改流放黑龍江,最後在流放中病歿,當時朝野都有人為劉璈喊冤。劉銘傳指控劉璈貪贓枉法,劉璈在定罪斬候監後,照例是可以拿出家產來贖罪,可是劉璈卻連保命錢都拿不出,是他擔任過知府的浙江省台州仕紳募捐才躲過一死,可證劉銘傳才是真正的玩弄法律,構陷忠良。劉璈精通堪輿地理,台北府城最初的設計是直對北斗七星,劉璈認為這樣城池,沒有靠山,「一路空虛,相書屬五兇。」於是劉璈更改城基方向, 將整座城廓向東旋轉13度,使北城牆後方有七星山可做為倚靠,城座方向變為向東北、西南傾斜。但是,府城內的街道官衙已經蓋好了,無法更動,所以台北府城是最奇特的中式城池,有規劃筆直的街道,但街道又跟城牆沒有平行垂直。
如果風水真的有道理,那臺北建城一百多年來,始終是臺灣的政經中心,奠定臺北風水格局的劉璈,臺北市政府不但把他忘記,而且還紀念陷害他的兇手,劉道台地下有知,不知道會不會感慨臺北人都是智商157。
寫到這裡,突然有個感想。中國國民黨為什麼這麼愛劉銘傳,除了兩者都是中國人(廢話)外,KMT的文武百官還跟劉銘傳大人有87啪相像。
首先,從蔣太祖皇帝在台復行視事開始,中華民國分明就是靠臺灣島才得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追殺中留下小命,也是靠臺灣兵在金馬前線浴血才能保衛中華民國,就像劉銘傳在清法戰爭中的表現,但事後卻唬爛說自己是臺灣的救世主,而且還不會歹勢。
其次,在獅子面前裝綿羊,在綿羊面前充獅子的本領更是世界一流,尤其是,屠殺台灣人方面。
其他還有,都愛規劃不善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劉撫台蓋了一條砍掉重練比較快的劉銘傳鐵路,蔣二世皇帝則是聽到北京蓋地下捷運後,略過專業工程意見,直接指導台鐵臺北段地下化。內鬥內行,外戰外行也是傑出的一手。
也難怪馬英九前總統那麼愛劉銘傳了,他們根本是前世今生啊。
***************
重點言語:
1.劉銘傳跟直轄台北市是田無溝水無流。
2.總結劉銘傳在清法戰爭的表現,讓人不禁讚歎,真•戦神転生。
3.內鬥內行,外戰外行。
4.嘴巴上最愛說依法行政的人,身體往往最愛玩弄法律。
5.如果由富國強兵模範生的大日本帝國來打分數,劉銘傳的"自強新政",分數趨近於零。
台灣最後一任巡撫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補上禮拜的偷懶進度
內容勘誤:當年日軍登陸的地點為今日新北市的貢寮
#歷史上的今天 1895-JUNE-07 日軍佔領臺灣 / 乙未戰爭
我們在歷史課本上知道,中日甲午戰爭後,臺灣因為《馬關條約》被清廷割讓,日本接收台灣;但後續的「臺灣民主國」或是「乙未戰爭」,則鮮少被人提及,但這卻是與臺灣息息相關的故事。
▶ PODCAST收聽讓耳朵懷孕的聲音: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bfgpg2tsidy0873b2ermu7l
1894年,中日雙方因朝鮮問題爆發甲午戰爭;這是清朝推行「洋務運動」的總驗收,同時也是日本推行「明治維新」後的期末考。清朝的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期間重創,最後被迫簽下《馬關條約》;事實上,《馬關條約》在正式完成簽訂之前,中日雙方不斷交涉談判,清廷重臣李鴻章在割讓台灣澎湖與台澎附屬各島嶼的條件上爭論不休,甚至還為了條約內容的談判在日本挨了刺客一槍,相當狼狽。
直到1895年4月17日,中日兩國代表在日本下關的春帆樓正式簽署了《馬關條約》。完成簽約後,日本政府派出第一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海軍大將,在基隆外海與清朝官員交接,清廷則派出李經方辦理「交割」事宜,並命令臺灣巡撫唐景崧回京,所有在臺灣的文武官員內渡。但就在澎湖被日軍佔領的消息傳回臺灣本島後,臺灣地方仕紳開始與唐景崧等人籌組「臺灣民主國」,並推舉唐景崧就任總統,丘逢甲擔任義勇軍統領,準備與前來接收臺灣的日軍決戰,並等待清廷支持。此時,因為是甲午戰爭後一年,是為「乙未戰爭」
「乙未戰爭」就在5月29日日軍登陸新竹澳底後爆發,並花了十天的時間,在6月7日進入台北城,宣布日本開始殖民台灣。諷刺的是,「臺灣民主國」在5月15日成立,唐景崧卻在日軍登陸不久後在6月6日喬裝成老婦,潛逃至廈門;唐景崧潛逃後,民主國內部指揮系統大亂,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繼續在台灣中南部地區領導反抗勢力;直到同年10月底,劉永福陣前潛逃,日軍進入台南城,日本才認定「臺灣民主國」勢力滅亡,反抗勢力轉為地區性零星的游擊戰,乙未戰爭才告一段落。
這場戰爭在軍方死傷統計上,臺灣民主國與日軍方大約1500人死亡;但在這段期間受害的一般平民百姓,據估計有十萬人以上。「乙未戰爭」也象徵著清廷統治臺灣約200年間,一直無法有效建立起完整的管理機制,在割讓臺灣之後更放任臺灣自組組織武裝反抗,讓日本接收台灣的旅程變成征服的戰場。這也讓日本方在事後認識到必須從民政機關強力控制臺灣民眾,引進更為現代化的政府制度,以推動殖民統治工作,才有了後續日本建立警察制度,以有效建立起完整的殖民政權。
看完這則「歷史上的今天」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PODCAST - Firstory APP
📣 XX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What A MAXX!:https://open.firstory.me/user/whatamaxx
別忘了按讚追蹤XXY視覺動物
📣 XXY視覺動物 YouTube頻道 http://pcse.pw/9ZNYT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電影 #歷史 #點評 #影評 #知識 #解析 #movie #history #歷史上的今天 #甲午戰爭 #乙未戰爭 #日本 #清朝 #臺灣 #賽德克巴萊 #黑旗軍 #台灣民主國 #唐景崧 #李鴻章 #劉永福

台灣最後一任巡撫 在 台灣賦格Taiwan Fugue,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的必吃
台灣賦格Taiwan Fugue, profile picture · 台灣賦格Taiwan Fugue ... 台灣、中國、太平島姜皇池(台大國際法教授) ... 台灣最後一任巡撫是誰? ... <看更多>
台灣最後一任巡撫 在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01|再現歷史風雲變幻演繹金戈鐵馬的 ... 的必吃

於是急招歸隱已久的淮軍大將劉銘傳回京,臨危受命,以 巡撫 銜督辦臺灣軍務,擔負起保臺抗法的重擔……劉銘傳幾經周折,終於得到朝廷信任,總算得以成行, ... ... <看更多>
台灣最後一任巡撫 在 [記憶] 河南兵- 看板Hakka-Drea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必吃
最近羮幾位客家長輩打嘴鼓
他們跟我提到「河南兵」犟傳說ꄊ話說滿清敗給日本後
台灣最後一任巡撫唐景崧逃回大陸
一些軍隊被迫留在台北
唐景崧留下的軍隊只好載著軍餉金銀南下
據說南下至桃竹苗地區時
因與當地人民的語言不通
桃竹苗當地的客家人誤以為戰亂之時這些阿兵哥是盜匪
於是他們便被殺害
事後在一些客家地區便有祭拜「河南兵」的習慣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傳說
提供給各位參考
我知道中壢後站附近就有一座拜河南兵的廟
若大家知道哪裡有河南兵的廟
也不妨提出來分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1.184.12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