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預告:
1)緣起:每次我都盡量抽時間,安排跟吾兒聊天,吾兒就談到一個話題,他的托育班和補習老師都很懂得尊重學生的,他記得在一年級的時候他一位國語老師(馬來文老師)在叫李子時(LEE ZI),不小心唸成壁虎英文,而且每當叫李子就故意唸成壁虎。
唸了大概半年之後,大多數的同學都開始吾兒做壁虎了,此事我從不知情,是這幾天聊天時才知道的。
2)事件觸發:這是吾兒與吾女的聯合故事,話說吾女在周會結束後,排隊上課室,因為吾女走得慢於是被後面的男同學推了一下,然後吾女轉頭問你為何推我,男同學就再推了她一下,還想掌摑吾女,此事吾女在學校告知吾兒,於是吾兒帶著吾女上教師辦公室內跟老師報告,老師問李小:他有掌摑到你嗎?
吾女說:沒有。
李子據理力爭說,這是霸凌!
老師安撫著李子說,放心排隊這種推撞隨時都有的⋯⋯
此事也不了了之,擱置一旁。
3)借題發揮:其實清朝時代的劉鴻典對當時的學館,大小混合,還有在學館的老師來說,當然越多人報讀這個私塾越好,可是劉鴻典在《村學究語》就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人數多就複雜,然後大小混合,大會帶壞小,還會有霸凌現象大。
昨天大視頻談到大嚴師是指老師要自重,切勿將孩童之間的互動都機械化視為理所當然,要細膩入微的觀察,因為很多時候,學童之間的互動會從語言霸凌延伸到肢體的霸凌,老師是要自重的啊!
在現代,我們做父母的,也要小心這種先是語言霸凌的得寸進尺的現象,我們為人父母都要用細膩入微的心觀察之。
4)其中我很欣賞他的三個環節:耐煩,人數,強弱。
如有人數限制,你才比較容易看出誰強誰弱,誰強誰弱,你才有辦法因材施教,而其中關鍵中的關鍵,就是做老師的要耐煩,這個耐煩一句話,我們身為父母的,也要謹記這個耐煩為上的警惕。
有了耐煩,我們才不會遇到弱的就心煩,而是要將進度速度程度慢慢調回合適的方法。
5)很多人說儒家教學很刻板,都是背誦背誦,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正確的儒家是很重視生機活潑的,而回到現代,我們也要反思,當你孩子進入小學時,又是不是只是功課功課功課,考試考試考試呢?
6)這些理論,大多數人都很難想像到原來是儒家的教養觀點吧?!很多時候,那些人罵的看到的也許根本就不是正統的儒家。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是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學家。在當時是一個混亂的時代,即使是魯國素稱禮樂之邦,也面臨分崩離析的命運,面對亂世,孔子決定以教化出發,廣納弟子,20年內他收了超過三千名弟子,有十哲、七十二賢之稱,也因為他的因材施教,被後人尊為至聖先師! 孔子及弟子的言論,彙編《論語》,影響中華...
儒家 因材施教 在 找愛4人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們如何跟孩子講述生死議題呢?
亡可以是結束,或是靈魂旅程的開始!
—《禮物,給我愛的你》的另類思考
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 執行長 許禮安 醫師
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連續七期製作「本土生命繪本」,感謝高雄市文化局的補助。接續《阿公打暗號》、《今生與來世之間》、《再見,環環!》、《紅豆牛奶冰棒》、《生之鑰》和《山魂》,這本《禮物,給我愛的你》是「本土生命繪本」系列第七集,作者是官孟穎,2011年第三屆「本土生命繪本暨動畫創作徵選」繪本銀獎。張啓華基金會「本土生命繪本」系列到此暫時告一段落,期待未來因緣具足,可以繼續把許多精采的得獎繪本製作成書。
有人說:華人不談死,都是因為孔子不談死,然後半吊子的舉例: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這是很多人不讀論語、不認識孔子,就隨便給孔子貼標籤。其實孔子「因材施教」,因為「問死」的弟子太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才提醒他要先「問生」。再者古文「互文換義」,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多的意義,所以同樣也在說「未知死,焉知生」。意思是:不知道如何善生,就不會知道怎樣善終;不知道死到臨頭,就不會好好認真的活著。而且,論語裡面就有:「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儒家不論生和死,都是以禮相待。
故事一開始的問答,就展現大人習慣給孩子的「白色謊言」!大人們為什麼不願意「誠實最為上策」: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並不丟臉;不知道卻不肯承認,還要「編故事」來「自圓其說」,就需要用更多的謊言,來圓最開始的謊言,這是很糟糕的示範!我認為:如果大人一直認為孩子不懂事,不肯對孩子「從實招來」,孩子一直不能懂事就只是理所當然,這樣才符合大人給他們的設定與期望。我們應該要把孩子當成可以懂事,好好教育和溝通。孩子才有可能慢慢懂事。
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連大人都會有情緒,孩子當然一樣可以有情緒;悲傷不是不好的事,而是遭遇生離死別的必然情緒;悲傷可以表達,情緒需要適當的宣洩。不然,等孩子長大變成新一代的大人,就會強迫別人和親人不能悲傷,繼續壓抑悲傷而形成情緒暴衝,以及只敢在大眾面前假笑,不敢在別人面前真哭!我的恩師余德慧教授說:其實「家破人亡」是人生的定局,但是因為我們把「家破人亡」想得太悲慘,所以我們的結局都會是悲慘的。
過去,大人們用「十八層地獄圖」恐嚇壞人,卻同時也嚇壞孩子。孩子可能會懷疑:難道爺爺是壞人,爺爺要去地獄嗎?問題是大人常會說:「囝仔人有耳沒嘴(台語)」,不准孩子「亂」講話,更不可以「亂」問問題。這樣除了扼殺孩子的好奇心,也讓孩子誤以為:死亡是可怕至極的事情,是連講都不能講的黑暗世界。其實,正如故事中「爺爺說過:每個人最後都會自己去旅行,我們不知道那趟旅行出發的時間,所以我們要珍惜和大家相處的時間。」因此我說:「死亡可以是結束,或是靈魂旅程的開始!」
媽媽說的「歡送會」,其實就是「葬禮」。假如真的像大人說的:「旅行是件快樂的事」,就不應該用可怕的「十八層地獄圖」,至少要是可愛版的貼圖,這樣鄰居的孩子們才敢進來參加。因此,假如「葬禮」真的是「歡送會」,就應該辦成一場「歡樂派對」,讓每個人都敢在場同樂也同悲、笑著流淚說再見。最後,這個孩子想到要送什麼禮物給爺爺,故事中沒有用文字描述這個禮物,卻是直接用圖像傳達。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圖說故事,那是用很多張彩圖組合而成的「家人同樂會」,可能連在天上的爺爺看了都會很開心。
許禮安108-09-28(六)教師節/亥時/高雄安居
儒家 因材施教 在 韓國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至聖先師孔子誕辰紀念】
今天是至聖先師孔子誕辰紀念。
無上榮幸能擔任此次高雄市祭孔大典的正獻官,我覺得祭孔大典的重要性絕不亞於一座城市的修橋鋪路,因為在佾樂舞儀、綬帶香花之間,我們虔誠以禮、莊重以敬的,不是一位古人、一段歷史或是一種迷信。我們禮敬的,是對於知識的傳承、是對於道德的景仰。
孔子生於一個禮樂崩壞、紛擾叢生的不平之世,他用並不符合當時主流的「禮制仁政」、「有教無類」等理想,締造了人類文明史上一個璀璨千年、流傳萬方的儒家思想。
也許兩千多年來不同政權對於儒家思想多有錯用,然而如果我們沉下心來仔細忖度,孔子所言的天下為公、大同社會、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詩樂美學、富國利民等等,哪一項不是21世紀台灣人民的所需所求?
其實2019年的台灣不也是一個禮樂崩壞、紛擾叢生的不平之世?上位者不講禮義廉恥、罔顧民生疾苦,除了既得利益者,百工百業都處處危機、各各困難,如今連承擔「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們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與保障,我們確實有必要在孔子的「仁、義、禮、智、信」裡溫故知新。所以,這不是一場幽思懷古的祭祀,而是一場繼往開來的祝福。
祝福各位勞苦功高的教育工作者們桃李芬芳、佳節快樂。也祝福台灣2300萬人民的未來,能有一個禮義廉恥的政府、國富民安的生活、是謂大同的社會。
➡️ 相關新聞:
https://h.richtw.tw/2mD9Z3J
儒家 因材施教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是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學家。在當時是一個混亂的時代,即使是魯國素稱禮樂之邦,也面臨分崩離析的命運,面對亂世,孔子決定以教化出發,廣納弟子,20年內他收了超過三千名弟子,有十哲、七十二賢之稱,也因為他的因材施教,被後人尊為至聖先師!
孔子及弟子的言論,彙編《論語》,影響中華文化幾千年,相信也是四五六年級生高中共同的回憶。讀書時死背活背強記孔老夫子說了甚麼,其實,長大出社會後才知道,這些仁義禮智大道理,其實是做人處事的準則呀!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儒家 因材施教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五十五歲起帶領弟子周遊列國的孔子,望能夠遇到明君重用他,以便「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達到世界「大同」的境界,當時正處於春秋末期社會大動盪、大分化、大改組的時期,因此孔子的想法並未被各國君主接受。但這十三年的時間,也讓孔子與其弟子更了解各國國情、民情,以及社會諸多亂象、民生疾苦之處。這些都成為孔子思想的重要養分。比如,孔子早年好禮,晚年重仁,應該就是與週遊列國有關!
孔子一生堅持理想,努力實踐,更因材施教,教出許多弟子,把他的學說發揚光大。他是一位浪漫的思想家、教育家!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儒家 因材施教 在 理解「仁」的意義!#九雅讀書會第92堂【《論語》與人生價值 的必吃
身而為人你必須懂「仁」!從孔子的 因材施教 ,理解「仁」的意義!【九雅】讀書會第92堂【《論語》與人生價值-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 <看更多>
儒家 因材施教 在 【金剛經分享】張俊邦師兄釋迦牟尼佛與須菩提曾有一段對話 的必吃
... 中,參悟金剛經中的禪意,俊邦師兄深深體會到世尊傳法的諄諄教誨,就如同儒家的孔子,因材施教,想盡辦法讓每位佛弟子,不論根器利鈍或因緣不同,都能予以教化。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