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做一個XTERRA的勇士!
時間過的飛快,4年了,XTERRA來台灣4年了呢!2017年的一場分享會,改變了我這些年,喔不,是一輩子的運動生涯發展,讓我進入XTERRA這迷人的世界,並幸運的成為XTERRA Taiwan大家庭的一份子,與伙伴們一同堆疊夢想、無窮無盡的探索。
.
過去的一年對我來說格外辛苦,生活上的壓力引發了甲狀腺亢進,超高的心率和基礎代謝影響所及已不僅止於訓練,還有心臟問題、肌肉狀態、睡眠和心理...
從無法維持4公里的跑步,到全馬步兵5小時,最後年底台北馬以3小時10分完賽,有時候會力不從心,偶爾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能夠回復「正常」,甚至強度高到一個Peak時會有陰影,我仍盡力緊抓「運動員」的身份,並且努力讓自己維持這個身份該有的稱職模樣,因為,這是我熱愛的生活方式,雖然這樣想有點極端,但我希望這個身份能陪伴我一輩子。
當然,「回歸」不能只是掛在嘴巴上說說,或是看著Garmin上的訓練數據自high,如同訓練的邏輯一般,努力總要有個明確目標,選擇2021 XTERRA Taiwan做為回歸典禮對我而言別具意義。
.
一如往常,賽前團隊們提早來到了恆春坐鎮上工,每天叫醒大家的是熱情的陽光,以及對賽事的期待。平均23000步的賽道工作搭配在地飲食,隨著膚色逐漸熟成,大伙已深深融入在恆春的大自然和文化當中,我呢,是樂此不疲。
賽事日像潮汐般悄悄的到來,那種感覺一切都還沒ready好的心情,是種久違的賽前雀躍。
鳴槍下水的混戰中,泳鏡很快的浸了水,我快速處理後奮力的游回到軌道上,獨推前進。其實這是我最認真準備游泳的一次三鐵賽了,當然不可以就這樣得過且過,看著不遠處載浮載沉的泳帽與水花,我盡可能的跟上並試著不被拉開距離。當然,事後看了分段成績,游泳時間實在還是慢的很香菇,這個弱項總有一天要把它練起來!
飛奔800m進入轉換區之後,我快速掃視了對手車輛,心裡對目前排名大概有個概念後,騎上登山車就直接開啟turbo模式往前衝。玩XTERRA的朋友都知道,登山車項目相當關鍵。此時的心念大概就是:「我不能停止踩踏啊,當我停下來時,前面的選手們都在奮力踩啊!」
積極向前的同時,我努力做好補給,看似順利的一切就在最後一個長坡- 電塔路走鐘。兩腿的股四頭肌群開始劇烈的蠕動。天啊!! 我還沒開始跑步啊!! 我心裡祈求、嘴裡大聲禱告,求主釋放我糾結的大腿,讓我可以繼續前進下去。神似乎聽到了我的呼求,短暫的紓解了壓力使雙腳能繼續踩動曲柄,我小心翼翼的用較輕的齒比和利用身體的重量壓著我的愛車前進,緩緩來到T2
或許這就是賽事的有趣之處吧! 事情的發生總是意想不到。
我最擅長的越野跑項目,就在踏出T2後兩腿的瞬間緊縮下,信心碎滿地。此時我只有一個呼求- 回到終點。然而辛苦奮戰的路上總是不孤獨,我與昇諺學長、Jason哥前後出發,無語的交流中激勵著鬥志。我靠著經驗盡量避開抽筋的肌群,轉換著動作前進,無奈左膝已無法順利彎曲,一腳踢到石頭搏該在地,然後,趕緊起身繼續往前跑。
跑出山徑後是3公里的公路直達終點墾青,昇諺學長發力向前我已無法招架,只能努力的擺動難以彎曲的左腿,盡力向前,回到久違的T1心中有些悸動,我,即將完成這場回歸典禮了!
總時間:3小時20分11秒
總排名:2nd
.
.
等等... 我想把時間稍微往前推一點,聊一下在登山車及越野跑路段中一路領先的阿耕 許元耕Yuan-Keng Hsu 。
進入青蛙石步道不久後,我遇到步行的阿耕,他不曾回頭,但卻能知道我是誰,他抬起下臂拍了我一把,然後,然後賽後才知道他在那之後暫時昏了過去。晚宴上,阿耕親手將分齡第一的獎盃遞給了第二名的選手,讓有潛力的運動員有機會體驗XTERRA的最高殿堂- 夏威夷世錦賽,所有人都佩服他的企圖心和精神。
晚宴上選手們的故事很多,充滿了感謝、鼓勵和勇氣。投影布幕上輪播著賽事及實現環保的影片,最後的壓軸是攝影團隊濾過上百支畫面快剪出的賽事記錄,看著畫面上的種種,突然有個感動,覺得自己很幸運,在全球疫情嚴峻之時,還能與一群真正的XTERRA勇士們在台灣 墾丁這塊美麗的大地上享受這一切的美好。
.
後記:
回到終點後,昇諺學長親切的協助我處理抽筋的狀況,那一掐... 整個被一哥的魅力圈粉,這次,又是收穫滿滿的一趟旅程。
另外我反思自己抽筋的情況,應該還是與甲亢有關係,這幾個月真的比較常半夜抽筋,醫生也確實和我提醒過抽筋問題,雖然我還不了解其中的機轉,但能發現問題總是好事。
謝謝一路陪伴、支持我的家人、老師和朋友,還有我驕傲的學生們,沒有各位的加油和激勵,這躺回歸之路會更加顛簸,我們繼續一起加油!
#XTERRA l #XTERRATaiwan l #LiveMore l #XTERRAPlanet
#720armour專業運動眼鏡
#RaceOn
#飛跑健康世界
#愛run騎
#日出sunrise跑班
#感謝主的保守_榮耀歸給神
「t1 2nd直推」的推薦目錄:
- 關於t1 2nd直推 在 江晏慶 Cliff Chi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t1 2nd直推 在 3代T1簡短比較- 看板Headphon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t1 2nd直推 在 [問題] t1 2nd 與hd650的選擇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t1 2nd直推 在 [心得] Beyerdynamic T1-3rd 辣個男人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t1 2nd直推 在 t1 2nd ptt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t1 2nd直推 在 t1 2nd ptt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t1 2nd直推 在 耳機、喇叭發燒交流| 最近想收拜耳T1 2nd新品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t1 2nd直推 在 Re: [誠借] Beyer T1 3rd - headphone | PTT數位生活 的評價
- 關於t1 2nd直推 在 [請益] 拜耳T1 2nd 擴及dac選擇5-6萬- 看板Headphone 的評價
- 關於t1 2nd直推 在 [請益] 求推薦30k內終身退坑耳罩耳機 - PTT 問答 的評價
- 關於t1 2nd直推 在 拜耳T1二代黑色版和原版聲音差異 - 記者快抄 的評價
- 關於t1 2nd直推 在 [請益] Beyerdynamic DT1990pro、T1 2nd選擇| Headphone 看板 的評價
- 關於t1 2nd直推 在 [交易] Beyerdynamic A20 耳機擴大機- Headphone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t1 2nd直推 在 [心得] dynahi搭配耳機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t1 2nd直推 在 【心得】 非終點而是一個開始,RME ADI-2 - 耳機板 的評價
- 關於t1 2nd直推 在 [問題] 想入手人生第一支耳機- 看板Headphone 的評價
- 關於t1 2nd直推 在 [心得] Beyerdynamic DT990、T1 3rd - Headphone - PTT生活 ... 的評價
- 關於t1 2nd直推 在 [心得] T1 2nd - Headphone - PTT生活政治八卦 的評價
- 關於t1 2nd直推 在 [閒聊] T1 3rd 人生第一支旗艦 - PTT推薦 的評價
t1 2nd直推 在 [問題] t1 2nd 與hd650的選擇 - PTT評價 的必吃
rugger556612/22 01:43t1直推大概是裸裝打G級任務吧(? →. Reshiram12 ... ... <看更多>
t1 2nd直推 在 [心得] Beyerdynamic T1-3rd 辣個男人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必吃
等多用途的路線一些[2nd與3rd的相同] 3rd幾乎可以說是暖聲版的T1-2nd 雖然在音色和飽滿度的呈現上 ... 60 F →dzwei: 那個厚度接近我以前用ud505直推阿米龍 12/27 13:45. ... <看更多>
t1 2nd直推 在 3代T1簡短比較- 看板Headphon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必吃
因為有板友私下問,所以趁深夜簡短比較一下
那要先強調,這對年紀最小的3rd其實是相當不公平的
而3rd還在時靈時不靈的變聲期,所以3rd會特別取"最佳的表現"
而不是"平均的表現"來講
而我不確定3rd的耳罩是否和2nd可以完全互換,所以比較仍是原配耳罩為主
1.T1這系列耳機的共同特色:輕鬆龐大的中頻,彷彿只剩振膜懸空震動一樣
或者像是麥克風直出一樣的聲音
搭配可以往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像原廠A1那種通透快速活潑的路線
或者強調音色與餘音,放慢速度的路線
其實這也是Beyer真正的house sound,像空氣一樣發散,
正好跟Senns的流動感形成對比
但是,就是難搞,講白一點,系統需要特別去針對T1調整
耳機也需要相當時間的熟化
然後,先不說阻抗的差別
另一個麻煩的地方是 T1系的最佳"發聲方向",正好和HD800系相反
同一個系統都不做調整
HD800的聲音自然擴散出去了,那T1的聲音就會悶在耳機殼裡面
那T1的聲音自然衰減了,換HD800的中低頻一團混亂或發空發虛
2.前面推文有提到日日日的輕小說"鎖鎖美小姐@不好好努力"
裡面的腳色 邪神劍、邪神鏡、邪神玉三姊妹
其實算是某種程度的捏她XD
T1 1st (31歲合法羅莉)
最凌厲,初聽的印象可能最讓人有wow effect
高頻下段到中高頻這段特別強調,也可以說這是和她兩個妹妹差異最大的地方
主要也是靠這段來營造寬闊的空間感與臨場感
人聲相當靠前
遇到某些有開echo效果的人聲,那那種echo感會明顯再被強化
縱深感是比較弱的
中低頻到低頻上段算豐厚,但真正的低頻其實很少、散逸也很快
T1 2nd (16歲三無JK)
漫長的開聲期先不提,直接進入本題
跟 1st最大的差別在於收斂了高頻下段到中高頻這段
讓高頻和中頻得以凸顯出來,更清晰、中頻音色也更甜潤
人聲相比初代靠後一些,前述的echo感也相對不明顯
空間感而言,左右也沒有初代寬闊,而是往縱深方向發展
中低頻到低頻上段這段的制動比初代好一截,量感也多一些
但論真正的低頻,仍然只算是點到為止的程度
T1 3rd (9歲巨乳小學生)
雖然同樣維持Beyer傳統的house sound,龐大輕鬆的中頻
但是發聲方式跟前兩代完全不同
前兩代是靠半密閉的空腔共振來抵銷掉單體的背波,
所以有那種"振膜飄浮在空中運動"的感覺,背景異常乾淨通透
那3rd則是在前兩代的基礎上另外開了低音通孔來"拉抬"低頻段
那代價就是背景就不會那麼乾淨,如果說前兩代是"只有振膜漂浮在空中"
3rd"整個單體"的存在感會更強,差異真的很小就是
先不論改成低阻,驅動條件跟前兩代落差太大的問題
(原本很不能接受低阻化這個激進的改變,但看看最近森海發生的事,也就比較看開了)
還有就是前述低音反射孔的問題
我目前沒什麼比較好或具體一點的建議,就用這個影片做指標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636Rw_L3XU
樂器的腔體共鳴要自然發散出去,而非鼓脹突出,才是正常發揮
中低頻"發散出去" 和 "自然衰減"的處理手法差異,這就是3rd和前兩代最大的差異
連帶的也影響了空間感的呈現形式,我會說音像更大,更近一些
類似音樂廳中前排這樣的聽感
那真正讓3rd有超越前兩代潛力的,果然還是在泛中頻
一是低頻靠低音反射強化,所以3rd單體負擔相對前兩代輕鬆,
能更好的呈現整個泛中頻與高頻段,細節更清晰,量感也更豐富,更開闊自然
再來,新設計的吸音複合海綿很好的解決Beyer高音不容易控制的問題
以往的Beyer在中高頻-高頻下段容易出現尖利刺耳的問題
本質上是一種過載,或者過擺 (over-shoot)的狀況
那這個新設計的吸音海綿雖然很簡單,但相當有用
以不削弱太多能量感的手段解決了這個問題
一方面保留了初代T1的豐厚中高頻,卻又沒有那種凌厲到有時接近白熱的感覺
也因此純論音質,我覺得這次2nd到3rd的進步幅度是比1st到2nd大的
那這裡也要岔題一下,因為中高頻這段過渡本身就處理得相當好
所以更容易受到前端器材走向的影響
如果說前兩代高阻T1比較容易往"快"的這邊靠,那低阻的3rd正好相反
更容易往"慢"的這邊靠
恐怕大部分用家在耳機店試聽的第一印象都是偏暖偏糊的
論中頻的甜潤度,目前是遜色2nd一截,是三代T1中最素的
但我想耳罩吸多一點人油,應該還有成長空間
那3rd的低音基本上是發散的,雖然量感比前兩代T1多很多
所以大概也不是走所謂震撼的路線,論控制力或制動力,其實比前兩代還弱
主要是鋪陳鋪墊的作用居多
或者說,運用發散出去,"推出去"的低音營造出一種環繞的空間感
論規模感,也是三代T1中最龐大的,大概就是 3rd >> 1st > 2nd 這樣
相比初代T1,除了畫面更寬闊,縱深也拉出不少
但不是每種體裁音樂都適合這樣的空間感....這點其實蠻值得玩味的
那回歸最原始的問題:我比較推薦哪一代T1?
答案是:如果都沒有概念,先從次旗艦Amiron home 或 DT1990玩起
或者T8ie/Xelento這類IEM 也可以用相對少的成本正常發揮
正常來講,這些老廠的調音風格其實都頗一致的
先確定自己喜不喜歡這樣的聲音
像T1或HD800這些旗艦動圈耳機,不少為了榨出單體性能,把周邊條件調得很緊繃
犧牲了驅動上的寬容度,換言之,癖性更強,更容易被"推歪"
前端往往也需要特別去針對調整、量身打造
也不是像組電腦一樣,簡單照抄其他人的單完事的,還要看風水的 (半誤
在還沒確定自己的喜好之前,"直上"、"一步到位"個人覺得並不是個好選擇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615661658.A.DEB.html
T1 1st和2nd可以無縫切換比較沒問題,有問題的是3rd,只能分段聆聽
煎熬啊
三代一路下來,整體而言聲音風格是慢慢"去地域化"的
那系統走向也會有差別,像我自己的系統就是偏暗偏暖偏慢這邊
調成低阻檔位後,推3rd或有點過猶不及,猶恐失之的感覺
所以應該會再看看有什麼走向適合、足夠快速靈敏的低阻用晶體耳擴.....
△現實
▽理想
Beyer應該還有生產靜電振膜麥克風,所以也不是完全沒希望啦.....
尊貴不凡的電競耳麥套組 fox 就是靜電的
※ 編輯: takase (36.233.191.64 臺灣), 03/14/2021 18:45:05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