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認識老公這8年來,每一年我都至少會跟他回土耳其一次。只有今年例外,現在全球因為疫情關係變得更遠又更近。每天老公跟妹妹視訊,有時候甚至一天2-3次,任何台灣的小事都會跟妹妹說。
昨天他第一次去中醫診所拔罐,也立刻連線跟妹妹分享。因爲妹妹上次來台灣就愛上了刮痧,所以老公覺得妹妹也會想要體驗拔罐😆
每天Ekim姐和inci妹會對著手機喊hala (姑姑的意思)Ekim姐總是問:doruk哥哥在哪裡? 她也常常跟人家介紹她有一個哥哥11歲,只會說土耳其文,不會說中文😝
說著說著,總是想要規劃下一次見面的場景,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夠見面😣 雖然很多粉絲說妹妹可以來台灣,不過加上隔離與自主管理三週時間,妹妹至少要請假4-5個禮拜才值得飛來一趟,執行上有確實困難度😅
我也知道老公想家、想妹妹、想土耳其家人,也不想妹妹錯過兩姐妹可愛的成長過程,但目前除了等待,好像也沒別的方法。只能祈禱疫情趕快消失吧,讓相隔地球二地的人早日團聚🙏🙏🙏
#去年這時候inci妹妹還不太會走路,現在已健步如飛😆
hala意思 在 觀念座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2016.08.30 觀點—Hala Arafa ※
布基尼是有毒的意識形態,不是一種時尚
今夏,法國部分沿海城市在海灘禁止僅露出臉與手腳的全身泳裝布基尼,引起爭議。上週,法國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此禁令無效,但此爭議仍未落幕:法國某些地方政府表示拒絕接受此判決,其他歐洲國家也傳出效法之聲。
本文作者為穆斯林女權運動者 Hala Arafa,她出生於埃及,曾擔任美國之音阿拉伯語新聞編輯,目前是「穆斯林改革運動 Muslim reform movement」的成員。
------------
法國政府的布基尼禁令,令很多人難以理解。不過,這是伊斯蘭基本教義者在穆斯林世界以及歐洲造成混亂與動盪後,所引起的反應。
這些基本教義者,拒絕進入二十一世紀。他們寧可把自己封鎖在七世紀的意識形態和服裝中——即使沒有人限制他們在私人領域中奉行自己的信仰。但是,他們沒有權力侵犯到公眾領域,將他們服裝所代表的意識形態與信仰體系加諸於他人。
任何服裝都是社會經驗的累積、也代表著它的核心價值。二十一世紀的服裝,代表著我們在平等、人權、女性平權思想上的進步。
我們今日享受的自由,是文明國家歷經數世紀的努力成果。穆斯林基本教義派婦女所著的服飾,還是依循著七世紀的信念——女人的尊嚴建立在她所著的服飾;如果她使男人覺得被引誘,男人可不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種意識形態,不但為犯下強暴的男人卸責,還反過來怪受害者沒有把自己包起來,保護好自己的尊嚴。
如此古老的意識形態,在 1980 年代因伊斯蘭頭巾(希賈布 hijab)——在謙遜與虔誠的名目下,看起來無害的一塊頭巾——的推廣而開始復興。因此而死灰復燃的意識形態,包括女性奴隸性的順從、受到鼓舞的強暴文化、以及我們今日所目睹的政治與社會不穩定。
頭巾的文化,使得今日許多年輕穆斯林認為,他們有權性侵沒有把自己包好的女性。今年新年,德國科隆的穆斯林流氓集體性侵案,就是一個例子。同樣的性侵案件,三月也發生在瑞典、以及其他接受許多穆斯林移民的歐洲國家。
「布基尼禁令限制多元文化」這種說法,僅注意衣飾的表面,忽視了它所鼓舞的強暴文化。這種說法,也忽視了近年在激進意識形態加入後,穆斯林世界中社會與政治生活各層面的全面倒退。這不是選擇衣著:這是選擇一種特定、被證明對社會有害的意識形態。
說這樣的禁令限制宗教自由也是無稽的。宗教自由,指在個人領域中,可以不用擔心威脅與報復、自由地奉行自己的信仰。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可以任意將自己的宗教信仰加諸於他人。當然,伊斯蘭基本教義者宣稱,這些說法都出於「恐伊斯蘭 Islamophobia」——這樣的控訴,其實假設他們代表了伊斯蘭的一切,而不僅僅是某一個過時一千四百年的極端伊斯蘭分支。
法國政府的禁令,終於點出基本教義者言行之間的明顯矛盾。穆斯林頭巾「希賈布 hijab」的意思是「遮蓋、隱藏」。但是,他們卻要參與、侵犯公眾領域的每一個層面。既然頭巾或布基尼都非隱而不見,這令人不得不質疑:他們真的是想隱藏、遮蓋他們的女人?還是只是利用宗教為工具,以達成不可置疑的政治、宗教利益?
如果好好回顧一下過去三十五年許多穆斯林國家的經驗,我們可以總結:伊斯蘭只是被用來達成特定目標的工具。假如頭巾、布基尼的真正目的,如其所宣稱的謙遜、虔誠,那麼,這些伊斯蘭基本教義者,應該會設法尋求設立他們專屬的私人海灘,而非強加在公共場域。就像他們之前(在其他穆斯林國家)的類似做法,他們非要把這一切都變成社會上可以被接受的標準,甚至成為社會的新標準。
法國政府的布基尼禁令,不像伊朗強制女性戴頭巾的法律,乃是吸取了穆斯林國家的教訓——在那些穆斯林國家,因為宗教成分進入公眾領域,引發了今日的衝突。
這樣的禁令,去除了被證明為腐蝕力量、以及具有道德破壞力的成分。伊朗的立法,是基於不能被質疑的宗教激進主義教條;法國禁令與伊朗的立法不同,所考慮的是,不讓伊斯蘭基本教義的意識形態影響未來世代。
如果頭巾可以在公共場域被接受,一個現代社會將很難教育下一代:女性的衣著不能成為可以被強暴的藉口。
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應該享有敬拜的自由。他們的信仰,必須被合理地限定在他們自己的私領域中。但是,整個社會以及未來的世代,絕對不可以接受(伊斯蘭基本教義)成為社會公眾場域的一部分。所有奉行與社會公眾價值不一樣意識形態的人,將自己隔離開,在自己的私人領域中實踐自己的信仰:天體裸體者有他們自己的私人海灘,伊斯蘭基本教義者不應該例外。
極度謹慎又具有前瞻性的布基尼禁令,實踐了社會良心、道德勇氣、以及負責任的政治。
http://thehill.com/…/292335-burkini-toxic-ideology-not-a-dr…
※ 2016.08.28 觀點—《經濟學人》※
為什麼法國一直要限制遮蓋身體的伊斯蘭服裝?
http://goo.gl/BXnHQh
hala意思 在 有故事的旅人 (澳洲首都不是悉尼)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旅人恐怖系列之終極孤獨篇(Part 2):Shared Happiness】
在電影《Into the Wild》中,男主角獨個兒在深山生活了一陣子後,終於明白了一件事情:「Happiness is real only when shared」。
對於許多初嘗「獨遊」的人,或許都會覺得最大問題是,好像別人都覺得你是個怪人,怎麼竟然一個人跑來吃烤肉、一個人玩主題公園、一個人去水上樂園、一個人參加Local Tour?以上活動小弟都做過,更幾乎每次外遊都做。有時候,這些感覺習慣了,其實也不是一回事。最終,那都是自己想得太多,根本沒有人會管你為甚麼一個人,而是你自己介意那感受。
又或許這樣說,你覺得獨遊會被人報以奇怪目光,似乎你也蠻幸福,當你連別人的奇異目光都沒有時,你會覺得自在點,還是更難受?為甚麼別人不向你報以奇怪目光?因為,到處根本一個人都沒有!
如前文所說,到訪波蘭時正值淡季,不單是「包Hostel」會令你寂寞得抓狂,最要命是連戶外的景點均是鬼影全無,「人影」當然有,那是你自己的影子嗎!
自問在澳洲時,一個人到過荒島、沙漠、深山、峽谷,也沒有甚麼問題,因為那是一個空曠的大自然景色,你一個人感受那種「天地與我共生」、世間只有你一人的豪情壯志,感覺是很過癮的,也是我一生回味的經歷,但在城市、人工景點內,竟然一個人都沒有,真有一刻懷疑,我跑到哪裡去?
在Wroclaw巨型建築物Hala Stulecia前,是世界上最大面積的音樂噴泉之一,我當然要去拜會一下。由於附近沒有甚麼景點甚至建築物,入夜以後四周漆黑一片,就只得噴泉的燈光。我沿著那幻彩的燈光而走,盡目而視是一片極廣闊的空間,我不敢說音樂噴泉很壯觀,但最少視野廣闊,倒給我一種「嘩」的感覺。沿著音樂噴泉而走,發現除了噴泉的燈光外,四周真的連一支街燈都沒有,我看著兩旁陰森的走廊,心裡發麻。
耳際播著交響曲,除了音樂聲竟十分寧靜。我環視四周,空曠的視野告訴著我:天呀,這裡,一個人都沒有!別說是全球最大之一的音樂噴泉,試想,一個普通的音樂噴泉,附近沒有一個人,你會有何感覺?更何況,這是一個大得有點誇張的噴泉!假如,沒有我這個觀眾,這噴泉會給誰看?
最恐怖的是,音樂噴泉表演完結一刻,泉水「啪」的一聲收止,燈光也隨即熜滅。Shit!除了月光以外,這裡幾乎伸手不見五指!我亮著手機電筒,硬著頭皮要走進那條黑漆漆的走廊,那時候,我根本已想不了甚麼寂寞或孤獨,而是這一片恐怖的死寂真令人發麻!
登上火車,波蘭部份的Premium Express是有飲品供應的,那天,職員竟然沒有推餐車,親自走到我面前問我要喝甚麼,當然亦是親手一杯咖啡遞給我。我有點好奇,閒著無事四處走走,嘩!走了足足三個車卡都沒有人,我再往前看,相信根本整個second class都沒有人,只得我一個人!
到了一些小鎮,「包餐廳」是意料中事,最詭異的是,有一家餐廳侍應為我遞上食物後竟然從此「消失」,直至我大叫「Anyone's here? Can I pay the bill please?」身處一家偌大的餐廳中,同是沒有一個人,耳際靜得「wewe」作響,到底波蘭人都跑到哪裡去?
置身當地的「波蘭金秋」,四周一片金黃色樹葉真的很美,但變相亦感覺帶點蕭瑟,無論是市內外的公園,處處黃葉只得孤芳自賞也罷,最要命的是公園都大得要命,走著走著我都迷路了。在這個蕭瑟的環境下鑽來鑽去,我告訴自己,若眼前有一個路人,我最少要跟對方說一句「Hey man」,但我走了差不多一小時,都沒有看到一個人...
的確,獨遊是一個認識自己、培養獨立、反思人生的最好機會(對於一個找不到旅伴的人,相信可以寫千百個理由告訴你有多好),可是,面對這「終極孤獨」的感覺也可真難受。坦言,頭一兩天面對這種「絕對獨遊」是挺寫意的,尤其在旅遊重鎮Krakow面對人滿之患、吵得睡不來、處處「人迫人」後,這種寧靜的環境,我是蠻享受的。可是,久而久之,不單是Part 1所說的「包Hostel」,竟是各個景點、餐廳、交通工具都碰不到一個人時,那幾乎是沒趣得帶點絕望的感覺。
非自我安慰,「獨遊」的最大好處正是能夠廣交朋友、輕易能主動跟陌生人對話,但竟連在火車上找個跟你囉唆的老婆婆都沒有時,長期腦袋一片空白,放空過度,也不是獨遊的樂趣了。
許多人確實美化了「獨遊」,覺得「獨遊」很厲害、很帥的甚麼甚麼,其實,我不覺得「獨遊」去台北首爾東京有甚麼問題,極其量只覺得「一個人去迪迪尼」有點怪,但當我嘗試過這種真真正正「絕對獨遊」,連路人都沒有一個能與你交流後,我相信,我會對「獨遊」作個全新定義。
波蘭風景很美,我甚至看了足以改變人生「Top 5」的景色,當然不枉此行,但那個多星期沒有人跟我分享這些快樂後,我再次想起了電影的那句經典金句:「Happiness is real only when shared.」
這趟「Without shared」的「絕對獨遊」,快樂得來好像真有點虛無飄渺,相信正是電影的意思,亦是這旅程一點不足之處吧?
***如不想漏Post:請於「Liked/ 已讚好」按鍵下「Post in News Feed」一欄中,將本專頁設定為「See First/ 先查看/ 搶先看」***
#有故事的旅人 #Wroclaw #Poland #獨遊 #背包 #旅遊 #東歐 #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