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二十年前還在國小的我在合唱團唱過的一首歌
昨天在車上的時候無意間聽到加上這幾日的新聞真的五味雜陳
歌名叫做:Manhattan- Kaboul
曼哈頓/喀布爾(阿富汗首都)
演唱者是法國著名音樂家Renaud
這首歌的靈感來源於20年前911事件和阿富汗戰爭
2001年美國在遭受九一一恐怖攻擊後,在阿富汗發動了反恐戰爭。
當時學完歌詞後是懵懂的
只關注老師把歌詞裡提到的違禁品偷偷換成了可樂
沒想到20年後的今天看到新聞…
就如同卡繆在鼠疫中說的一樣
歷史總會重演 我們永遠都不會進步
在歷經20年美國重建阿富汗,上個禮拜美國撤軍後,塔利班迅速的擊敗共和國軍隊並佔領阿富汗全國,建立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這首歌是對唱歌曲
由Renaud本人演唱在曼哈頓五角大廈工作911事件中喪生的年輕波多黎各人
由另一位女歌手Axelle Red 來詮釋在美軍的轟炸中離世的阿富汗小女孩
👨🏽🦱Petit Portoricain
年輕的波多黎各人
Bien intégré, quasiment New-Yorkais
成功融入美國社會,活得就像個紐約客
Dans mon building tout de verre et d’acier
在我那鋼筋玻璃製成的大廈中
Je prends mon job, un rail de coke, un café
工作 可卡因 還有咖啡
👧🏽Petite fille Afghane
阿富汗的小女孩
De l’autre côté de la terre
在地球的另一邊
Jamais entendu parler de Manhattan
從來沒聽過曼哈頓
Mon quotidien c’est la misère et la guerre
我每日的生活只有貧苦與戰爭
Deux étrangers au bout du monde, si différents
Deux inconnus, deux anonymes, mais pourtant
Pulvérisés sur l’autel
De la violence éternelle
天涯兩端毫無交集的陌生人
兩個默默無名的人卻在同一時間
被無止境的暴行摧毀於祭壇上
👨🏽🦱So long ! Adieu mon rêve américain
再見了我的美國夢
👧🏽Moi plus jamais esclave des chiens
而我 再也不是野蠻人的奴隸
Ils t’imposaient l’Islam des tyrans
那些以伊斯蘭教為藉口的暴君們
Ceux-là ont-ils jamais lu le Coran ?
他們可曾真正讀過可蘭經?
Les dieux, les religions
眾神與信仰們
Les guerres de civilisation
文明的戰爭們
Les armes, les drapeaux, les patries, les nations
武器 國旗 祖國 國家
Font toujours de nous de la chair à canon
永遠只會把我們變成炮灰
(當戰爭因為這些藉口被引起後,無辜的人民永遠只能成為炮灰)
我記得在同一時間
從以色列剛轉來一位同學
自我介紹的時候她用很傲慢的說自己的父親是外交官她會說五國語言
加上當時有很多以色列轟炸巴勒斯坦學校的新聞所以我們都不大喜歡她
直到有一次 …
在法國,每個月的第一個禮拜三的中午12點都會測試航空警報
我們都司空見慣繼續玩鬧著
而她突然站起來緊接著快速的躲在桌子下面開始顫抖眼裡有著無止盡的恐懼斗大的淚珠開始不停的落下
那一剎那我們才明白討厭她是有多麼的無知
無論是戰爭中的哪邊 只要是平民
都會深深活在戰爭的陰影中
這也是她轉學的原因
戰爭開始後沒有任何一方會是真正的贏家
把她送去休息後老師開始跟我們講
從巴黎飛到土耳其不過3個小時
所以如果有直飛的航班我們飛到敘利亞阿富汗也應該差不多4-5小時
如果現在出發 放學前就能到了
但在那裡同齡孩子的生命中就只有戰爭飢餓和死亡
大家要珍惜可以活在和平地區因為戰爭並不遙遠
你們看電視裡總說這個社會要死了
街上總是在各種遊行罷工
但你們的生活真的真的很棒是值得被珍惜的
你們在現在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
但他們不行
是啊,翻翻史書 無論是在歐洲還是亞洲
可能我們生活在人類有史以來最舒適快樂的一百年中
世界和平是選美比賽中佳麗們不知道講什麼的時候才會講的話
但也的的確確是現在的我 最大的願望
-
#kabulafghanistan #kabul #afghanistan #love #valentineinparis #taipei #song #frenchsong #renaud #axellered #singinfrench #feelingsad #kabulairport #twoworlds #crisis #taipeitaiwa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給我們的訓誡書:伊格言的瘟疫書單8 種〉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11/%E3%80%90%E7%AB%AF%E5%82%B3%E5%AA%92%E3%80%91%E7%B5%A6%E6%88%91%E5%80%91...
鼠疫卡繆讀後感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生日跟聖誕節就買幾本書來過過,一樣奉上我的書單給大家參考,我喜歡探討人生、可以讀到靈魂深層、餘韻深長的文學故事,一般看英法經典文學居多,美、日的則為其次,現代小說也愛看,但質量較為參差不齊。這次買了:
「#黃雨(亞馬薩雷斯)」:西班牙經典文學,一名老人孤獨地在蒼涼大地間回憶自己的一生,幾近瘋狂,覺得好像滿可看的,滿迫不及待想翻來看
「#苦妓回憶錄(馬奎斯)」:接連看了百年孤寂、異鄉客,都令我欲罷不能,馬奎斯真的太會寫了!因此決定繼續將馬奎斯的著作讀下去
「#瘟疫(卡繆)」:原名「鼠疫」的卡繆經典作品之一,描述一場大瘟疫下的種種人性,讀了幾頁感覺好像還不賴,文句之間很有讓人想看下去的感覺,決定買回來看看
「#野蠻法國行(派崔克.德威特)」:敘述一個有錢的寡婦決定要在死之前把錢全都揮霍掉,帶著兒子和貓一起前往巴黎⋯⋯欸怎麼好像蠻有趣的!
「#沒有朋友只有山(貝魯斯‧布加尼)」:一名庫德族的記者被囚禁在馬努斯島監獄中偷偷寫下的監獄紀實
「#夢中的橄欖樹(三毛)」:之前讀了撒哈拉歲月的故事實在是太喜歡了,這本書是撒哈拉故事的後續,想知道後來發生什麼事了
「#靈魂的征途安娜普納南壁」:介紹第一支攻頂安納普納南壁的英國遠征隊故事,之前去攀爬安納普納基地營時一直找不到相關中文書,結果一回來就一直出,想增加自己對這座山的認識所以買回來讀讀看
加上8/10才出版的 #高老頭 精裝(巴爾札克),這次挑選的每一本都讓我超期待的!
鼠疫卡繆讀後感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請看到最後,有抽獎贈書活動喔!
很少寫西方哲學,雖然我對西方哲學也很有興趣,但畢竟不是本科專業,怕寫錯了會誤導大家,但或許分享一些「摘要」及「閱讀心得」還是可以的。
《瘟疫》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在1947年所撰寫的一部小說,內容描述一個虛構的城市「奧蘭市」突然遭逢了鼠疫,一開始居民生活如常,無所警覺,沒想到疫情愈演愈烈,死亡人數節節攀升,政府不得不下令封城,居民陷入集體恐慌之中,過著宛如被囚禁的絕望生活。
在隔離期間,社會亂象叢生,不僅物資短缺,趁火打劫者所在多有,還有不肖分子藉著瘟疫大發國難財。閱讀卡繆的《瘟疫》,經常會令我們心驚:雖然時空背景不同,但卡繆所描寫的,根本就與我們當下遭逢疫情的狀況如出一轍!這就是我常常說的:雖然「小說」是虛構的,但最優秀的小說都會深刻地反映現實生活,所以小說可以說是一種「可能的現實」;很顯然,《瘟疫》的故事已經從「可能的現實」轉變為「真正的現實」,在我們的周遭上演中。
👉 有興趣的讀者可購買最新翻譯的《瘟疫》(2021,大塊出版社):[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5156?sloc=main]
從去年疫情爆發以來,網路上就經常盛傳卡繆《瘟疫》中的一句話:「對抗瘟疫唯一的方法,就是正直。」這次閱讀《瘟疫》的過程中,我也特別注意到這句話,出現在大塊出版社《瘟疫》的第191頁。
這段故事情節來自主角李厄醫師與記者藍柏的對話。
這位記者(藍柏)只是剛好經過這座城市的異鄉人,卻突然被疫情困在此地,他想盡辦法卻無處可逃;有一天,藍柏正與李厄醫師討論到是否留在奧蘭市參加「志工服務隊」一事。
很顯然,藍柏不太願意加入志工隊,他認為像李厄醫師這種奮力對抗疫情的人,不過是心中的「英雄主義」作祟罷了——想當英雄而已嘛!——這種心態實在不可取。他們的對話如下:
—
藍柏:「而我呢,我受夠為信念而死的人了。我不相信英雄主義。我知道英雄主義很容易,也得知它是會殺人的。 我關心的是人為自己所愛而生、而死。」
李厄醫師專注傾聽記者的話,目光始終盯著他,輕聲說:「人並不是一個信念,藍柏。」
藍柏從床上跳起來,滿臉激動通紅:「從人背棄愛的那一刻起,他就只是一個信念,而且是個淺薄的信念。而我們恰恰再也沒有愛的能力。放棄吧,醫生。讓我們等待有能力去愛的時刻到來,倘若真不可能,就等待未來解救大家,不要充當英雄。這就是我目前的想法。」
李厄醫師站起來,突然神情疲憊:「您說的有理,藍柏,完全有道理,您要做的事是正確的、是好的,我一丁點都不想讓您改變心意。但是我必須對您說——這一切無關英雄主義,是關係到正直。我的想法或許令您發笑,但對抗瘟疫唯一的方法,就是正直。」
「正直是什麼?」藍柏突然神情嚴肅地問。
「我不知道一般的定義是什麼,但對我來說,它的定義就是做好我的工作本份。」李厄醫師說。
—
從上面這段論辯中,可以看到作者卡繆的態度。卡繆之所以在小說中創造出一個奮命抵抗疫情的醫師(李厄醫師),並不是為了鼓吹什麼英雄主義,不是要推崇什麼高尚的節操,也無關乎憐憫或同情心;他想寫的,其實只是小人物的「反抗」,無論是面對兇猛的疫情,還是面對荒謬的命運,我們這些小人物似乎都只能在「反抗」中找到一己存在的意義或價值。
大家不要誤會了,「反抗」的行為本身,並不是為了成為某個被歌頌的革命志士(那只是某種政策宣傳中的樣板人物而已),「反抗」往往只是體現在「做好我的工作本份」——無論疫情多麼兇猛,我們都不會向它屈服,始終默默地盡到自己的本分(例如不群聚,勤洗手,戴口罩,輪到就去打疫苗……等等),這就是我們每一個小人物都能做到的「反抗」。
雖然我是小人物,但是當我在疫情面前進行著「反抗」行為時,就已經與其他反抗者組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我們」。這時不管你是不是奧蘭市的居民,你都成了我們這個反抗小隊的一份子,「沒有人是局外人」。
也就是說,恰恰是「反抗」這個行為,讓「我」成為了「我們」,所以卡繆說:「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
本篇文章與「大塊出版社」合作,想要邀請各位讀者一起閱讀卡繆的「反抗三部曲」。這是台灣首度完整出版卡繆反抗系列作品,以小說《瘟疫》、論述《反抗者》、戲劇《正義者》,三種不同類型作品展現反抗意志。
👉 卡繆「反抗三部曲」現已出版,購買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5161]
👉 出版社提供「三套」正版書籍(價值1040元)要送給我們「厭世哲學家」粉絲專頁的讀者,抽獎方式如下:
(一)轉貼本文章至個人 FB ,並設定為「公開」。
(二)在你的轉貼文章中,寫下你對「卡繆的認識」、「對厭世哲學家這篇文章的讀後感」或是「你個人對於疫情的思考」(三個主題擇一即可),文長不限。
(三)厭世哲學家將在下週二(7/20)選擇其中寫得最好的三篇,送出書籍。(會請出版社編輯以私訊方式通知。)
————————————————————————————————
👏👏👏工商服務時間👏👏👏
【在防疫時代,重新思考生活】
厭世哲學家要開課啦!!這一系列課程,我命名為「哲學是一種生活風格」。我要嘗試的是:不想把哲學當成抽象的玄思,而要將哲學放回它所生長的土壤——也就是你我的「生活」中,來探討哲學對人類生活提出了什麼樣的新觀點,又能如何指引我們當下的生活行動,甚至解答生存的困境。
👉講座詳細資訊: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aspx?classid=235
共有四堂講座課程,可只參加其中一堂,亦可四堂全部參加。
👉 講座費用:單堂250元
👉 報名全系列講座再享兩項好康:
★好康一:預購系列四堂合享八折優惠,點選「我要報名」後,於「報名方案」處,選擇「系列講座」,即可享優惠價800元。
★好康二:凡報名系列四堂講座,就有機會抽到厭世哲學家親筆簽名的「厭世講堂:顛覆人生的十堂莊子課」乙本(共5名)
7.31 如果「性善」是對的,人類又是怎麼墮落的?
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_infor_20.aspx?id=10529
8.14 如果「無為」是對的,是否意味不必再努力?
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_infor_20.aspx?id=10530
9.25 如果「自然」是對的,文明生活難道是錯的?
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_infor_20.aspx?id=10532
10.16 如果「神話」是對的,科學難道是錯的?
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_infor_20.aspx?id=10533
鼠疫卡繆讀後感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給我們的訓誡書:伊格言的瘟疫書單8 種〉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11/%E3%80%90%E7%AB%AF%E5%82%B3%E5%AA%92%E3%80%91%E7%B5%A6%E6%88%91%E5%80%91%E7%9A%84%E8%A8%93%E8%AA%A1%E6%9B%B8%E2%94%80%E2%94%80%E4%BC%8A%E6%A0%BC%E8%A8%80%E7%9A%84%E7%98%9F%E7%96%AB%E6%9B%B8%E5%96%AE8%E7%A8%AE
☞本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223-culture-booklist-vir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書單 #新冠肺炎 #槍砲病菌與鋼鐵
─────
你知道隋煬帝楊廣為什麼要蓋運河嗎?難道他不知道修建大運河可能勞民傷財,民怨四起,導致帝國毀滅嗎?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隋煬帝之所以決定修建運河,其實根本是不得已的。
因為先前南北朝時期,連年征戰,為了一統天下,軍隊規模已過度膨脹。
而此刻天下太平,不再需要那麼多軍隊了;
留著他們,軍餉將拖垮國家財政;但要是讓他們全都解甲歸田,則等同於製造大量失業人口,導致社會問題。
束手無策之餘,只好開個運河工程讓大家來做了。
沒錯,這是一種解釋──而且是一種經濟學上的解釋。
修建運河,其實正是隋煬帝為解決民生問題,不得不採取的「擴大內需」措施。
我們暫且不去論斷此種說法的對錯──無論如何,用這種角度來理解歷史,是不是也給我們打開了不同的視野呢?
而類似瘟疫流行這種大規模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事件,事實上也特別適合讓我們拉遠距離,從更大的巨觀尺度上來理解它。
這正是一種「大歷史」的概念。
讓我們先從這種概念的科幻版本開始吧──首先,伊格言提到,瘟疫時期,我們應當讀讀科幻大師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基地》系列作。
這位俄裔美籍科幻大師出生於1920年,是美國科幻的代表人物之一。
看看他本人,是不是長得很像電影裡那種瘋狂科學家的樣子呢?
在他的經典小說《基地》三部曲中,艾西莫夫設想了一門全新學科:心理史學(Psychohistory)。
這是一個有趣的想像。「心理史學」是什麼?
那是一種用以**測度群體眾人之心理傾向與集體選擇**的統計學──它假設,如若群體人口夠多,則我們將可預測未來。
什麼意思?這乍聽之下匪夷所思,然而不難理解──
舉例,你無法預測伊格言今天晚餐會吃什麼,因為單一個人的選擇變數太大,無從評估。
然而,如果要預測整座港島今日晚間約有多少比例人口以撈麵為晚餐主食,則相對容易得多,誤差也小得多。
以此類推,當群體數量夠大,當數據蒐集夠多,我們將可預測集體的心理傾向;而當此類計算愈趨精密,則終有一日,我們將可預測未來。
聽來是否似曾相識呢?
對的,於《基地》系列成書之一九五〇年代,我們叫它「心理史學」,psychohistory;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我們叫它──**大數據**。
伊格言提醒我們,對,這不就是大數據的概念嗎?
在數十年前,人類蒐集資料的能力有限,所以也不容易蒐集到堪用的、數量如此龐大的數據。
而現在,這已經一點也不奇怪了──記得武漢封城初期,網路上相傳來自支付寶後台的那張「逃離武漢落點圖」嗎?
那張圖,和後來中國各地肺炎的感染數據,是否可能直接相關呢?
所以,理論上,在當初,我們是否能從那張圖相當程度地「預測」或「演算」出後來中國各地的病例數字呢?
對,瘟疫聽來科幻,一種全新的、無解藥的傳染病聽來科幻,
但我們終將承認,我們竟是如此真實地生存於科幻之中──那不正是這個世界給我們的一記警鐘、一紙訓誡書嗎?
所以,讓我們也來讀讀賈德‧戴蒙的經典名作《槍砲、病菌與鋼鐵》吧......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