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今天在看BBC新聞的時候,看到了這則訊息「Why are we 'milking' crabs for a coronavirus vaccine?」
你們知道嗎?
這存在地球上4億多年時間的活化石生物「鱟」(發音為厚),他的血液幫助人類擋下多少危機,救了多少生命
鱟的血液中含有銅離子(血青蛋白),它的血液是藍色的。這種藍色血液的提取物——「鱟試劑」,可以準確、快速地檢測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因細菌感染而致病;在製藥和食品工業中,可用它對毒素污染進行監測。血液中的變形細胞(少量,離心得到沉澱白色物)甚至被帶上外太空,偵測有機體及保護太空人免於疾病傷害
而鱟試劑的採集方式,就如同照片當中的畫面,把每隻捕抓上來的鱟做靜脈「抽血」,鱟每隔一年都會上岸產卵,此時便會有廠商定點進行抓捕,經心臟靜脈放血後再放生
-
[為什麼現在才有人開始討論?]
在全世界正努力研發COVID-19病毒疫苗的過程,更是需要鱟的血液做測試。在科技發達的至今,依舊難以研發出能取代鱟試劑的產物,也就是說,這世界上沒有任何能取代鱟的東西
令人難過的是,雖然實驗後即放生,卻沒人知道這樣為鱟抽血到底會對他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而直到近年來才發現,試劑廠商稱此過程的死亡率僅3%,在更新的數據顯示15%甚至30%的死亡率,將近30%的鱟因此死亡。這樣的浩劫讓鱟這個在地球上默默活了4億年的活化石,正式進入瀕臨絕種的生物之一了。而鱟的滅亡,也會直接影響人類對他們的仰賴
-
之前,我看著一個朋友在殺一隻剛抓起來的魚,我立馬露出有點難過的表情
朋友說:「如果你等一下還是會吃牠,你這個表情不是高尚更不能代表對牠的憐憫,除非你從此就吃素了!但只要珍惜這個世界賜給我們的所有資源與食物,不要浪費,就是對地球最好的回饋」
人類站在生物鏈的高處,利用地球資源與其他生物而使得生活變得更好,倚賴地球的程度已經難以計量,許多沒被攤在陽光下的事普羅大眾們無從得知,動物實驗、動物測試這些或許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當然
我也是普羅大眾之一,仰賴這世界才得以維生,而人類的健康與安全都是我們最在意的事,但我們終就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該怎麼合理取用、不浪費、不強奪
和平與每個生物共處
會是我們這輩人類,每一個人的人生課題!
失衡後的地球,我們真的能永續發展嗎?
內文資訊部分取自:wikipedia
照片取自:Horseshoecrabs.org
BBC NEW: https://bit.ly/2W1iunt
-
堪C們都去追蹤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cisatroublemaker/
鱟魚發音 在 陶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粵語是活化石》
粵語容易招來沒有文化的異省人妒恨,正如長得標緻的女子易惹「豬扒」一族嫉恨,有教養的人易招粗鄙人嫉恨一樣,俱是中國民族遺傳基因,因此,如同毛澤東一坐進北京就下令拆城牆,梁思成林徽因如何跪求也沒有用,梁思成等越哀言上書,毛澤東越要拆。粵語之消亡,是時間問題。
粵語不僅是古老的城牆,還是二千年文化記憶的化石。粵語之古雅,是其中的化石和結晶,俱有出處。譬如粵語有一詞叫做「糴米」,這個「糴」字,發音刁鑽,如Deg,有點像英文「挖掘」(Dig)之音。左邊從「入米」,也就是說:米快吃完了,要去市場買米入貨了。
但中國是時有飢荒的農業社會,因為懼怕饑荒,奔走於米糧,世代遺傳總有點慌張倉皇的心情。所以這個「糴」字有一點緊張求援的意思,由口腔期開始,轉化到「救亡」的危機感。史記裏講晉朝:「四年,晉饑,乞糴於秦。」晉國鬧饑荒,向秦國要糧食求救。左傳:「冬,京師來告饑,公為之請糴宋、齊、鄭、衛。」
香港人的粵語,今日還說「走走糴糴」:「睇佢成日走糴得好辛苦。」見粵語的人生態度。
海洋魚類有一種粵語稱為「鱟」的動物,又名馬蹄蟹,甲殼如盔,尾齒如劍,有一條尖長的利鬚,狀若電影「異形」,據考證「鱟」屬於三葉蟲科,有五億年歷史,至今保留的貌狀,與五億年前一樣,因此「鱟」公認為地球最古老,為生物學之活化石。
由於「鱟」繁殖時,是雌方主動,每攫雄性而接合,所以粵語中指女性主動喜歡男人而情挑之,謂「發鱟」,用一個「鱟」字,借喻「發春」、「發情」、「發癢了要男人」之直白,很含蓄。因為筆劃繁多,漸變成「發姣」,亦將錯而撞正。
粵語中有許多「鱟」一樣的化石,如這個「糴」字,就是中國語文裏的一隻古老的馬蹄蟹。有常識的人都知道,若真有心想香港人培養「三千年中國人身份」,維持中國文化意識,最好的辦法是在主權移交之後,除國語外,尚保存研究粵語,甚或成立一個「粵潮閩古漢語聯席委員會」,在南海之濱尋找中國文化典籍語言的化石。葉公好龍之外,一個聲稱熱愛海洋的人,絕不會消滅馬蹄蟹、玳瑁、鯨魚。
奉馬克思列寧為祖宗者,會「愛國」?正如焚書坑儒之秦始皇,會是一個「文化人」?
鱟魚發音 在 失控的台語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臺語音韻系列 (10):濁鼻音聲母〔ng-〕 ❞ #IU10
❍ 臺語的濁鼻音聲母〔ng-〕/ŋ/,你如果不會…
▍狀況❶ 有人發不出〔ng-〕,會誤讀成另一個鼻音〔n-〕(ㄋ)。
例:〔驚擽(ngiau)〕(怕癢) 發不出來,會變〔驚貓(niau)〕(怕貓)。
手癢蠢蠢欲動 #手擽擽(ngiau) 臉部坑坑洞洞 #面貓貓(niau)
夾三條魚 #夾(ngeh)三尾 踮起腳尖 #躡(neh)跤尾
讀哪間 #五常(Ngóo-siông)國小 #老松(Nóo-siông)國小〔當地發音〕
#飼貓罔擽(tshī-niau bóng ngiau):包養小白臉解解寂寞
✔【音檔】擽(ngiau)〔 https://goo.gl/2oFVgL 〕.貓貓(niau)〔 https://goo.gl/WEngU8 〕.夾(ngeh)〔 https://goo.gl/YTzJCz 〕.躡(neh)〔 https://goo.gl/WhQ7GD 〕。
✔【岔題】我的癢(擽)不是你的癢〔 https://goo.gl/SFFyxR 〕(擽≠癢)。
▍狀況❷ 有人發不出〔ng-〕,會自動忽略它而誤讀。(變成零聲母的鼻化韻〔-nn/-nnh〕)
例:〔迎(ngiâ)神〕發不出來,會變〔贏(iânn)神〕(神明聽了臉上三條線)。
長輩的名字要知道 #阿娥〔A-ngôo〕,不是〔A-ônn〕
愛吃 #蓮藕〔liân-ngāu〕,別說成〔liân-āunn〕(然後!?)
✔【音檔】迎(ngiâ)神〔 https://goo.gl/HJnJBW 〕.嫦娥(ngôo)〔 https://goo.gl/HpD77s 〕.蓮藕(ngāu)〔 https://goo.gl/FuTrws 〕。
✔【更多「ngiâ (迎)」發音】[民間常書寫為:迓] ①【 https://youtu.be/cvvo6Rgvl6Y 】:〔最重要就是「迎天公」(ngiâ Thinn-kong),因為咱天公…初九的時陣,逐家攏真無閒、嘛真…,一定愛拜拜。〕②【 https://youtu.be/xWjPII4lWMU 】:〔今仔日臺北街頭乎…誠鬧熱喔,謼、謼,袂輸咧「迎神」(ngiâ-sîn) 咧,嘿嘿,「迎媽祖」(ngiâ Má-tsóo) 嘛無遐鬧熱按呢啦。當時仔 (=原來是) 講,喔,啊 tsa̋ng 彼世界運動會閉幕!〕③【 https://youtu.be/sctiK23Lq2o 】〔陣頭迎(ngiâ)過來〕、〔臺北迎城隍爺(ngiâ Sîng-hông-iâ)〕。
❍ 提醒您,底下這些臺語都有〔ng-〕,家裡長輩若是臺語人,他們一定會,多和他們聊天、自然接觸學習。不用一次就會,常接觸臺語環境、常模仿別人說話,就會愈來愈像。有些年輕人已不會發這個音,甚至連別人有發〔ng-〕也聽不出來,請多聽、多說、多練:
文雅(ngá)│雅(ngá)涵、雅婷、雅雯、雅茹、雅惠、雅玲、雅琳│硬拗(ngē/ngī/ngǐ-áu)│硬拄硬 [硬碰硬]│硬篤(ngē/ngī/ngǐ-táu) [困難.艱鉅.強硬.沉重.棘手]│㘈嘸㘈蟯(ngi̍h-bu̍h-ngi̍h-ngia̍uh) [嘰哩咕嚕地不知說著哪國話,或小孩的兒語沒人聽得懂]│自我(ngóo)介紹│順我(ngóo)者生│五(ngóo/góo)路財神│退伍(ngóo/góo)│忤(ngóo/góo)逆│礙虐(ngāi/gāi-gio̍h) [#別再ㄋㄞˇㄧㄜˋ或ㄋㄞˇㄧㄡ了]│蓮藕(ngāu/ngǎu/nguāi/gió)│一耦鱟(tsi̍t-ngáu/ngauh-hāu) [#老王與小三]│楞愕(gông-ngia̍h) [#嚇到吃手手]│蟯蟯趖(ngia̍uh-ngia̍uh-sô) [#不安定地動來動去.打滾.蠕動或扭動]。
►〔 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default.jsp 〕,若您不確定怎麼說,請自行參考辭典、點選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