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讀大稻埕📚 #選片指南 #講座推推 /
#用閱讀理解你所不知道的大稻埕
↠ 大稻埕碼頭:一座島嶼接口國際的起點,見證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地方縮影 ↞
📣 《#日曜日式散步者》
◼︎ 選片關鍵字: #歷史的人文與地景記憶
★第53屆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首獎、台北電影獎最佳編劇、最佳聲音設計雙料大獎
★影壇、文壇同聲讚譽,資深影人李幼鸚鵡鵪鶉評為「千年一歎」之作
1930 年代,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近四十年後,進入了更穩定的同化階段。於此一時期,台灣出現了最早引介超現實主義的文學詩人團體—— #風車詩社(Le Moulin)。
風車詩社反映了二十世紀從西方(尤其是法國)到日本,再傳遞至台灣的文化移動路徑,折射出西方現代主義進入亞洲之後,文藝創作者面對自身土地及回應世界的方式與態度。
現代主義文學的前衛浪潮,讓年輕的台灣詩人帶來了什麼樣的衝擊?異文化的接收究竟是一種純粹的想像,或是從紮根的土壤上所混合出的全新植種?生活在殖民地上的現代文學創作者,透過詩觀的論述及文學創作,留下了什麼問題供後人反思?
關於《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這本書:
2015年,黃亞歷導演完成文學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首度將風車詩社的故事搬上大銀幕。電影完成後,他找來年輕世代的台灣文學研究者陳允元,共同策畫《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試圖架一座橋,通往風車詩社、通往日治時期台灣、通往前衛藝術。它並不是風車詩社或台灣文學的入門手冊,不是艱澀的學術書、亦非紀錄電影的資料集。
◼︎ 作者介紹 ◼︎
導演 / 黃亞歷
台灣獨立製片工作者,關注於影像、聲音的聯繫與延伸性。近年來投身於製作台灣早期相關主題之紀錄片,希望透過歷史的梳理和檢視,探索紀錄片真實的詮釋可能,並反思台灣與亞洲、世界之間的關係。首部紀錄長片為《日曜日式散步者》。
陳允元/主編
詩人。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曾任政大中文、真理台文、永和社區大學兼任講師,早稻田大學政治學研究科外國人研究員。研究主題為「殖民地前衛:戰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的生成」。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等。著有詩集《孔雀獸》。
出品| 目宿媒體 Fisfisa Media
出版社| Editions du Flaneur 行人出版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走讀大稻埕】系列講座
✨✨ 8 / 14 、8 / 15日,一起在線上理解大稻埕 ✨✨
📣 【大稻埕走讀:從大稻埕出發的浪漫古蹟紀行 】
以繪畫記錄繪畫台灣古蹟地景,曾經多次探訪大稻埕的古蹟,留下許多令人動容的古蹟插畫圖片,此次跟隨麥克筆先生年輕的步伐,從大稻埕開始,重新思量台北城內迷人且動人的老屋顏吧!
📣 海岸線三部曲《乾兒子》《等歸人》《第一鮪》——孫介珩
「孫介珩導演的海岸線三部曲,皆關乎於海洋。」
大稻埕碼頭是島嶼接口國際的起點,透過港口,能夠見證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地方縮影, #孫介珩 導演以電影刻劃出國際社會與台灣正面臨人口老化、天然資源稀缺、國際移工條件低落等困境,這是國際間結構性的問題,值得對國際議題有興趣的人深度了解。
指導單位| 文化部 、 走讀臺灣
#講座詳見粉專活動 #大稻埕走讀 #走讀台灣 #走讀大稻埕線上書單 #台灣與世界接軌的碼頭 #青鳥選讀 #歷史 #書單 #選讀 #線上講座 #陳允元 #黃亞歷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07的網紅典藏ARTouc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V_Touch展覽 #檔案與復刻 #張世倫X孫松榮 #臺北市立美術館「#未完成黃華成」一展中,面對大量的 #檔案文獻 與 #手稿,觀者可以從何掌握與理解?多件「2020年重製」的 #復刻 作品,又嘗試拉開甚麼樣的時間距離,從中重新測量與詮釋 #黃華成 呢? 而展覽近期更隆重推出厚達三冊的專書,究...
風車詩社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青鳥講座 #昨晚講座回顧 #講座現場
【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新精神的跨界域流動】
「在與世界的接觸中,重新脈絡化台灣百年藝文史。」
設計這名字是近百年從西方過來的,但屬於亞洲的設計其實是沒有名詞的。藉由台灣本土的元素,重新建構圖樣,挖掘出這裡的在地性。以廟宇來做舉例,從西方觀點會覺得很亂,東方觀點卻能發現反覆與線條發現他的美妙。
同樣的元素在排版中賦予不同的脈絡與組合,全球化之後大眾開始意識到,在地文化價值有其表現的必要性。 #何佳興 說:「持續地做,文化自信會自然展現。」
回顧1930年代的台灣文藝界,一股以「#風車詩社」為代表的前衛主義在台灣萌芽,他們是目前所知,最早引進超現實主義的文學團體。然而在主流文化的脈絡下,這支獨特的文學支流,或因為群體小眾、或因為政治與語言隔閡,逐漸消失在歷史的舞台。《#日曜日式散步者》導演 #黃亞歷,於2012年投身研究風車詩社,除了拍攝電影,舉辦講座、出版專書等,透過各種方式去探問這段在台灣發生,卻鮮為人知的藝文史。
本書為此次特展專書,精心策畫,邀集包括日本、台灣等多位相關領域學者及研究者撰寫,用精采圖文,及精緻裝幀,見證一個曾經美得前衛,美得有個性的台灣。
特別感謝: Uni-Books 原點出版
風車詩社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x 國立臺灣文學館】拾藏「樂園漫步」 啜飲共享組
▎古老的庭園 ◎利野蒼(李張瑞)作 葉笛譯
沐浴著月光,古老的庭園之影,月月紅的香氣裡吟誦讚美歌的少女,那側臉。
流星的聖母脫下月桂冠升上虛空。
天國的門扉是愛的悲哀之使者。對少女的手是脆弱的。亞當和夏娃和蘋果。少女總是不從手中放下聖經的。
地上的夢畏懼神的嫉妒。
月月紅躊躇著飄香,少女忘了歌唱的自由。
——原文收錄於臺文館古物《風車詩誌》》第三期,葉笛譯文發表於1995年7月5日《文學台灣》15期。
--
▎作者簡介
李張瑞(1911-1952)曾任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灌溉技師,喜好閱讀與書寫,是日本殖民時期代表性的台灣詩人,風車詩社創社社員之一。早年與楊熾昌等就讀於台南第二中學,書寫風格受普魯斯特、歌德等歐洲作家影響。李張瑞不會漢文,所有作品皆以日文書寫,內容多親近風土,又常共情女性處境。白色恐怖期間多次受牽連遭國民政府捕入冤獄,最終被秘密槍決。
--
▎小編蕭宇翔賞析
這是一首比想像中來得更加前衛、深刻、叛逆的詩。
無法確知這個庭園的風格究竟是日式或是歐式,無法確知當天的月相,甚至無法確知這究竟是不是同一顆月亮。因為在古波斯的詩歌中,人們稱月亮為「時光的鏡子」,這是一個絕對細膩的隱喻,因為,的確,月亮像鏡子一樣,因脆弱而顯得光亮。月亮也幾乎和時間一樣古老。可以這麼說,這個庭園的風格是什麼無關緊要,討論月相也同樣無聊,我們唯一能確知的是,這個庭園因月亮千百年的鋪照而變得古老了起來,古老而充滿了詩意與神話典故。
月亮與太陽最主要的區別就在於,後者從不允許任何直視,而前者總在誘惑人們向它投射目光,而這一望就提醒了我們時間和空間漫長又遼闊的幅度,並在一望之間跨越這幅度,頃刻帶我們回到聖經時代。這種時間和空間極致的壓縮與重構,過往之不可能與苦苦追求,可以說,這就是抒情詩的誕生。但與其說這是抒情詩,不如說這是一首哀詩,因為少女吟誦的讚美歌是一種抬頭「向上」的親近,為了歌頌上帝。但依照聖經的情節,上帝已與人類分隔,因為亞當,因為夏娃,因為那顆蘋果,因此這種追求是無果的。而讚美歌因其音樂的性質,是一種時間的藝術,而時間由瞬間組成,而瞬間永不停留。毫無疑問,這是一首哀詩,充沛絕望,若非如此,「天國的門扉」又怎會是「愛的悲哀之使者」?人類是被棄絕於門外的物種,但我們仍然要伸手去叩那沉重緊閉的門,即便我們肉身的手無比脆弱,也有一千萬種其它的方式去叩。詩歌是一種,繪畫是一種,音樂也是一種,巴哈叩以康塔塔或讚美詩,而貝多芬曾叩以一首響亮的交響曲。
因此,我可以推翻先前的理論,這座庭園之所以古老不是因為月光,月光只是抒情觸發的媒材。庭園之所以古老,因為當少女的歌聲傳入我們的耳際,詩歌在月光下發揮它的力量,藉由字句的推敲,門已敞開,我們已進到最古老的庭園——伊甸園。
曾獲諾獎的俄羅斯詩人布羅茨基曾在散文中寫:「樂園的理念是人類思想邏輯的終點,因為它,那思想已經不能再更進一步了。因為樂園之外就再也沒有別的東西了,也沒有甚麼事情發生。因此,可以滿有把握地說,樂園是絕路,它是空間的最後景觀,是事物的終結,是山頂、巔峰,再也不能從那裏往上走──除了走入純粹的時間;於是才有了永生的概念。實際上,這同樣適用於地獄;至少在結構上,兩者之間有很多共通點。」
以上的說法,基本已經闡釋了本詩開頭的意象,以及它所奔向的結局。關於一開始的月光如何擴大了時間與空間,將天地無形中推演至想像的極限。以及花語是「和平」的月月紅,擴散的花香為何躊躇不前?更重要的是,回到古老庭園的少女,為何忘了歌唱的自由。
空氣中的花香是真實的嗎?和平究竟帶來了什麼?作者的書寫生涯之於動盪的時代,難道不正是少女的歌唱之於這禁錮的庭園嗎?我想像,李張瑞或許也曾獨坐飄搖的天地,眼看涼薄的月光斟注酒杯,盈滿而游出乙乙然的蛇影,縱然這蛇影充滿誘惑與禁忌,他仍舊將杯中的空虛如大海飲盡江河。因為他深知,空虛就是人類共同的宿命,而自由的意志──譬如書寫或音樂──總能使神妒忌。
--
圖片設計:Ir
攝影來源:國立臺灣文學館
--
▎拾藏年度商品|「樂園漫步」系列啜飲共享組
國立臺灣文學館「拾藏:臺灣文學物語」以「樂園漫步」為主題,將「精釀啤酒」、「玻璃杯」做為文學的載體,挑選臺灣不同年代的詩社:風車詩社、南溟樂園社、半閒吟社的相關藏品與詩作,作家們展現各自的才華,尋找同好集結成社,營造出「樂園」般多元的氛圍與聲音。
拾藏與臺灣英式啤酒製造商「蔡氏釀酒」、工藝品牌「好玻GOODGLAS」合作,共同推出文學啤酒和雙層玻璃杯——樂園漫步系列啜飲共享組。邀請你一起品嚐與分享文學的靈感,依照個人的喜好,進入不同時代的氛圍,「漫步」於屬於自己的樂園故事。
臺文館線上商店|https://pse.is/3cc9j4
臺文館臉書| 國立臺灣文學館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
拾藏臉書| 拾藏:臺灣文學物語
#利野蒼 #李張瑞 #古老的庭園 #風車詩社
風車詩社 在 典藏ARTouch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V_Touch展覽 #檔案與復刻 #張世倫X孫松榮
#臺北市立美術館「#未完成黃華成」一展中,面對大量的 #檔案文獻 與 #手稿,觀者可以從何掌握與理解?多件「2020年重製」的 #復刻 作品,又嘗試拉開甚麼樣的時間距離,從中重新測量與詮釋 #黃華成 呢? 而展覽近期更隆重推出厚達三冊的專書,究竟將相關研究視覺化、空間化為展覽的必要性為何?
黃華成曾言,半熟的蘋果比全熟的好吃,因為全熟的蘋果只剩下一個命運,就是爛掉。「V-Touch展覽:檔案與復刻」從「未完成,黃華成」出發,邀請本展策展人 #張世倫,及曾參與策劃「#啟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等展,以及《藝術觀點ACT》41期《劇場》雜誌專題的 #孫松榮 教授,共同對話梳理臺灣近年 #研究型檔案策展,如何在前人所面臨之延遲轉譯、政治壓抑及後人所面臨之原作失落、檔案散逸等條件限制下,複訪臺灣藝術史中特定的個人、群體或事件,#因陋就簡 地藉由檔案與復刻 的「#場面調度」,勾勒各自對象跨媒介藝術實踐的前衛與局限。而當其嘗試跳脫回顧展或文件展的框架,尋覓 #原作的回聲 或 #來世,為藝術家所屬的時代精神,賦予當代新意時,此般對線性藝術史史觀的蒙太奇式重省,又如何同時反抗視覺藝術正統的策展方法?從中進而探問研究型檔案策展之於在地藝術史的空缺、前衛或戰鬥精神的閃現與佚失,以及當代策展與展覽機制等面向的積極回應。
👉記得訂閱ARTouch YouTube 頻道,開啟小鈴鐺,鎖定每個月的V-Touch 優質藝術影音單元:https://bit.ly/30C4un3
---
出品 Presented by|典藏ARTouch
企劃 Director|童詠瑋 Tung Yung-Wei、張玉音 Chang Yu-Yin
翻譯 Translator|童詠瑋 Tung Yung-Wei
攝影 Photographer|王士源 Wang Shih-Yuan、蘇家弘 Su Chia-Hung
製片 Producer|陳昕妤 Chen Hsin-Yu
剪輯 Editor|王士源 Wang Shih-Yuan
剪輯助理 Assistant Editor|蔡念栩 Tsai Nien-Hsu、劉禮瑜 Liu Li-Yu、陳美如 Chen Mei-Ju
調光 Colorist|王士源 Wang Shih-Yuan
混音 Re-Recording Mixer|鄭曉駿 Cheng Hsiao-Chun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張世倫 Chang Shih-Lun、孫松榮 Sing Song-Yong、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uem
---
👀相關閱讀|
👉〈認識這位台灣文化界的先知:「未完成.黃華成」,以「設計」作為時代的評論〉:https://bit.ly/3k6Ys4i
👉〈每本書籍封面都是我的實驗微電影:走進黃華成的「設計攝影」裝幀世界〉:https://bit.ly/32fKtTy
👉〈【影形力專欄】境外移入的動力銀幕(或想像黃華成《實驗002》)〉:https://bit.ly/2TVqlle
👉〈星叢中的自我/台灣定位:「日殖時期現代文藝的共時與差異論壇」〉:https://bit.ly/38iaq9c
---
未完成,黃華成
展期|2020.05.09 – 2020.11.08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3F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風車詩社 在 風車詩社 的必吃
1930年代台灣新詩風格多元現代.寫實並陳【民視台灣學堂】台灣新文學史2019.1.3—陳芳明 · 民視台灣學堂Formosa TV Taiwan Lecture Hall. 民視台灣學堂Formosa TV Taiwan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