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人際慈悲門 蘭陽講堂妙談群我心法
如何才能穿透人我藩籬,安己安人,達成和諧的群我關係?法鼓山蘭陽分院「平安自在•任意門」系列講座於4/17下午2點,邀請心理學作家、學者鄭石岩教授,以「人際慈悲門─我好你也好,建立群我心關係」為題,分享人際溝通的藝術。
「人際溝通良好,就能提高自我功能。」鄭石岩以高中時因賣水果遲到,被校長罰站痛罵,內暗自決定要棄學的遭遇為例,當時一位教官走到身邊,拍他的肩說:「校長不瞭解,你不要難過。」又說「你做得到的事,大人都不一定做得到。」頓時一股溫暖流入內心,念頭轉化成積極面對問題,並找到兩全的方法,以此說明良善的溝通能激發創意,成為增上緣。
鄭教授並提出多項研究報告,提醒人際溝通對於婚姻、家庭、健康至關重大。此外,修學佛法多年的他也以《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解說面對背景不同的對象互動請教,就是非常豐富的人際示範。良好的人際互動,可以讓彼此成為善知識,即使是態度不友善的對象,也可以成為逆增上緣的善知識。
至於如何達到良善的人際溝通?鄭教授說,「態度」是關鍵,友愛、柔順有助交流,敵意、倔強易生衝突,若抱持慈悲、柔軟的溝通態度更可增進友誼、信任,啟發心智、凝聚共識,提高工作效能。同時,網路的交流並不等於人際交流,流連網路世界將產生疏離的人際關係、導致現實人際互動的困難,離開網路就會覺得空虛、孤獨、挫折和憂鬱。...詳全文 https://pse.is/3e7ms4
#人際溝通
#華嚴經
#雜阿含經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97. 因果律則—命運的路途是跟隨著因果的? 哲學中的一個非常深層問題是「因果律則」是甚麼?一切的知識都預設了因果律,我們相信這裡存在著的世界是客觀而實實在在的,所以我們觀察世界,便可以發現世界的事物與事物間的因果關係。假如我們參考康德或佛家式的思維模式:「境不離識」,境指外在世界,外在世界所呈現...
雜阿含經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學佛Q&A】皈依三寶後,對生活有什麼影響?
一個居士,雖然皈依了三寶,但他仍是在家的俗人,既是俗人,就該照著俗人的生活軌範去生活,而且要比沒有信佛的俗人生活得更積極、更和諧、更美滿、更有朝氣、更有活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得自己愉快,使徥他人敬仰,並使他人樂意來接受自己的影響。
俗人生活的第一要務,便是建設和樂的家庭。對父母要盡孝,對子女要慈愛,敬與養,教與育,做到自己最大的可能,才算盡了父母與子女的責任。夫婦是家庭的重心,彼此之間,一定要堅守貞操,要敬愛對方,要體貼對方,夫婦間的感情融洽了,縱然是菜根布衣的生活,仍是一個可愛的家庭。
家庭和樂,主要是建立在夫婦之間的感情上;家庭的幸福,主要是賴於經濟收支的平衡。居士應當從事各種正當的職業,來謀求生活的所需,除了屠業(包括漁業及葷菜館等)、盜業(包括賭業及走私等)、淫業經包括酒家、舞場、妓院等),其他的或農、或工、或經商、或公教,都是可以選擇的。有了收入,必須量入為出,在《善生經》中,佛為居士的收入,分作四份來處理:一份為飲食(家計的生活),一份為田業(營業的資本),一份為貯藏(家中的儲蓄),一份為給予耕作商人而生利息(放款的利潤)。以這樣的經濟計畫,來計畫家庭的經濟,實在是最安全也是最科學的分配。
但是,經濟的作用是在促成生活的幸福,是在達成道德的目的。所以,佛陀責斥收入超過支出的守財奴,把他們喻為餓死狗;更斥責支出超出收入的人,把他們喻為沒有種子的優曇缽果。
先把家庭經濟的基礎鞏固了以後,除了家庭正常生活的所需,如果仍有餘力的話,就該用於家庭以外的福德—供養三寶及公益慈善等的事業中去了。所以,《雜阿含經》中也說,居士的財產,應該分作三種用途:一是供養父母;二是養育子女乃至賙濟親屬、朋友、僕從等;三是供養沙門、婆羅門(三寶即在其中)。
一個居士,應該時常親近三寶,但如不顧家庭的事務,放棄了對於父母子女及夫婦的責任,專來親近三寶,那不是佛所希望的事,除非已經盡了對放家庭的責任。
一個居士應該無條件地供養三寶,但如克扣了父母的所需,減少了子女的營養,節省了丈夫或妻子的生活費,降低了僕人的工資等等,拿來供養三寶,那也不是佛所希望的事。除非得到了對方的心許,或者是出自各人的自動。
因為,一個居士,不能由於信佛而破壞了家庭的和樂,應該由於信了佛的緣故,而使家庭更加和樂起來。否則的話,你的家人,因為不滿你的不顧家庭而顧三寶,他們不但對你起反感,也連帶著對佛教起反感。這樣一來,你本為了恭敬三寶,卻使你的親人變成了三寶的反對者,這是非常不幸的事。我在前面說過,居士是理想的菩薩道實行者,菩薩是以救度眾生為要務。如今,你把自己的親人,拒之於三寶的千里以外,還談什麼救度眾生呢?
---本文摘自《學佛知津》
更多學佛Q&A https://pse.is/ML56V
#學佛Q&A
#皈依三寶
#學佛知津
雜阿含經 在 祖嘉大娘 Joker Rit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很好的一篇文章。每人也有心猴,有否「定」而「安」之,也許就是「安心立命」的前奏。
//雖然東西方皆有「心猴」的說法,但追溯其典故,其實都源自佛典。《雜阿含經》記載,佛陀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說法,曾形容心、意、識的須臾轉變,「猶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
「沒有開悟的人,有二十種身見,如同一棵『無明』大樹上的二十根枝芽,」法鼓文理學院教師楊郁文解釋:「佛陀比喻凡夫的心,猶如猴子一般,抓了一根樹枝,怕掉下去而不敢放手,接著看到前面還有一根樹枝,就改抓前面那根,放掉後面那根。如此放一取一,於是在二十種身見中輪迴流轉。」//
雜阿含經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97. 因果律則—命運的路途是跟隨著因果的?
哲學中的一個非常深層問題是「因果律則」是甚麼?一切的知識都預設了因果律,我們相信這裡存在著的世界是客觀而實實在在的,所以我們觀察世界,便可以發現世界的事物與事物間的因果關係。假如我們參考康德或佛家式的思維模式:「境不離識」,境指外在世界,外在世界所呈現的種種形態,甚至因果關係,都不是客觀如此,它們是人這認知者所掀起的現象,境與識是「如兩束蘆,互倚不倒」《雜阿含經》,甚至現代量子力學的「量子糾纏理論」,亦有類似的動搖。如此一來,我們要重新思考自由意志的問題,世界是否「本來無一物」,因果何處尋!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客座助理教授)、于非(《關鍵評論網》協調編輯)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雜阿含經 在 Re: [問卦] 年輕和尚怎麼看待地方媽媽? - 看板Gossiping 的必吃
釋迦牟尼佛說眾生的身心一定會不斷剎那生滅、無常、苦、無我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02 雜阿含經(四九)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 ... <看更多>
雜阿含經 在 雜阿含經白話譯解&1-50卷經文朗讀(完整版下載) | Facebook 的必吃
雜阿含經 白話譯解(電子書)下載~ http://www.puremind.org.tw/custom_59328.html 索取『雜阿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