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來個問題測驗~
天氣好熱啊!你喝水喝得夠嗎?正常人飲水量每公斤體重至少需要30cc,(心臟病腎臟病患者需限制),如果以70公斤計算那至少要喝2100ml。
解渴是喝開水還是飲料?你愛喝含糖飲料嗎?你會喝酒嗎?喜歡冰涼的啤酒嗎?你喜歡吃火鍋、帶(剝)殼的海鮮、內臟、精緻食物嗎?有沒有偶爾覺得腳的大拇指或手指頭關節紅腫痛?你抽血驗過尿酸嗎?
今天訪視一位新個案,阿公80多歲,中風臥床有鼻胃管,可以稍微應答但是沒辦法很清楚,護理師職業病掃描第一眼評估就看到個案右手肘如柳丁大小的痛風石,我問:很痛嗎?阿公點頭。女兒在旁邊「加強」說:少年愛喝酒,痛一輩子,沒辦法啦!吃藥會稍微改善,但是一直拉肚子(秋水仙素),手腳關節好一點結果換屁股痛(腹瀉),現在要人照顧,我也很累,看他痛捨不得,吃了藥,尿布一天換7.8次,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醫師也沒招了!
好der~為了避免大家以後痛風纏身,請仔細注意每日飲水量,不要吃太好,不要吃太補,不要喝太多酒或含糖飲料,火鍋少喝湯底,海鮮選擇種類,帶殼的控制一下,內臟類偶爾就好不要貪口,維持理想體重。希望沒人因為痛風發作而受苦,真的很痛,沒騙你。
—————以下轉貼網路文章—————
一. 前言:
痛風古稱「王者之疾」、「帝王病」、「富貴病」,因為此症好發在達官貴人的身上,如元世祖忽必烈晚年就因飲酒過量而飽受痛風之苦,使他無法走路和騎馬領兵上陣。頗為有趣的一點是在歷史上,患上痛風曾一度被認為是一種社會嚮往的疾病,因為只有達官貴人,有權有勢的上流社會人士才有機會患上痛風(高尿酸飲食多數只有富人才負擔得起)。此外,亦有認為痛風的發作是可預防癱瘓和中風等更嚴重的疾病。
痛風」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醫學典藉裡,因其疼痛來得快如一陣風,故由此命名。古代又稱「痛痹」,明朝虞摶所著醫學正傳云:「夫古之所謂痛痹者,即今之痛風也。諸方書又謂之白虎歷節風,以其走痛於四肢骨節,如虎咬之狀,而以其名名之耳」。
二. 介紹:
痛風(Gout; 學名:metabolic arthritis)是一種因嘌呤代謝障礙,使尿酸累積而引起的疾病,屬於關節炎的一種,又稱代謝性關節炎。女性一般在50歲之前不會發生痛風,因為雌激素對尿酸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但是在更年期後會增加發作比率。由於尿酸在人體血液中濃度過高,在軟組織如關節膜或肌腱裡形成針狀結晶,導致身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敏感)而造成痛苦的炎症。一般發作部位為大拇趾關節(這種情況稱為podagra),踝關節,膝關節等。長期痛風患者有發作於手指關節,甚至耳廓含軟組織部分的病例。急性痛風發作部位出現紅、腫、熱、劇烈疼痛,一般多在子夜發作,可使人從睡眠中驚醒。痛風初期,發作多見於下肢的關節。
三. 流行病學:
說起「痛風」,在早年被民眾視為是「富貴病」,主要是因為它最容易出現在常吃大魚大肉的貴族或有錢人身上,也就是說對一般的平民百姓而言,根本是一種終身不可能罹患的疾病,就台灣地區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很少有痛風的病例發生。
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地區隨著社會快速發展、經濟大幅起飛,民眾的生活水準自然改善不少,優裕的生活以及飲食習慣的改變與毫無節制,使得昔日被稱「富貴病」、「帝王病」的痛風,有不斷增加、逐漸普遍化的趨勢。目前痛風在台灣地區已經不再是什麼稀奇的疾病,不但人數越來越多,發病年齡也越來越下降,據資料顯示最年輕的患者只有九歲,值得警惕;也因此現在痛風已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搖身一變為應酬族、酒仙、肥胖人士常見的健康問題。
四. 引起的症狀病因:
高尿酸血症是引起痛風的主因。研究指出在男性身上,血尿酸濃度愈高者,出現痛風症狀的機會愈高,血尿酸濃度超過每公合9毫克者,4.9%會出現痛風。近年的大型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痛風與飲酒(尤其是啤酒)、過量的肉類海產(尤其是內臟及帶殼海鮮)攝取有關,近來的研究指出高糖(如碳酸飲料及果糖)會導致痛風。另一方面,維生素C,咖啡和奶製品則可能對阻止痛風的發生有所幫助。
酒精引發痛風的原因是因為酒精在肝組織代謝時,大量吸收水份,使血濃度加強,使得原來已經接近飽和的尿酸,加速進入軟組織形成結晶,導致身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敏感)而造成炎症。一些食品經過代謝後,其中部分衍生物可以引發原來積蓄在軟組織的尿酸結晶重新溶解,這時可誘發並加重關節炎。此外,劇烈運動、肥胖及壓力亦會導致尿酸濃度上升,誘發痛風。
五.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包括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性腎臟病變和尿路結石。臨床上可分幾個階段如無症狀症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風、中間緩解期和慢性痛風。
1. 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是指血中尿酸濃度過高,但無臨床症狀。此種狀態以後易引起急性痛風或尿路結石,且尿酸值愈高者愈易引起,但少數人則可能終生無症狀。在門診常可見病人把一切的關節或軟組織症狀,歸咎於尿酸過高,事實上有不少病人其尿酸過高是屬於無症狀高尿酸血症。
2.急性痛風:是因沉積的尿酸鹽被白血球吞噬所引起的發炎反應。易侵犯中年男性和停經後的婦女,早期時下肢關節較易受侵犯(少數病人則可能先侵犯上肢的關節),且愈周邊的關節愈易受侵犯。發病初期以侵犯單一關節為主,多以在第一蹠趾間關節(腳的大拇指的第一個關節),以後則可能有數個關節受侵犯。發作部位出現紅、腫、發熱及嚴重疼痛,此時任何輕微的碰觸都會使疼痛加劇。痛風大多侵犯大腳趾關節,其他如足背、踝、膝、腕關節都可能發生。
關節炎常在夜間發生且症狀產生極為快速,病人常在睡夢中被痛醒。急性痛風可能由於外傷、酒精、藥物、外科手術或急性內科疾病而誘發。這種突然的發作在數天到數周後即消失,但一年會發生數次,不過也有時候幾年才發生一次。
3. 中間緩解期:指二次急性痛風中間之無症狀期間,病人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急性痛風發作之間隔時間差異頗大,可長達十餘年亦可短至數個月,但往後之無症狀期可能愈來愈短。
4. 慢性痛風:痛風者未經適當治療可能會變成慢性痛風,此時病人除有慢性關節疼痛外,亦常有痛風石沉積於關節內或軟組織。由於關節受破壞和慢性發炎反應常導致關節變形。 患者的關節、耳輪、皮下組織甚至內臟器官,因為尿酸鹽的沉積形成粒狀或球狀的凸起,稱作痛風石。痛風石沉積在關節會造成痛風關節炎,導致關節變形。若沉積在腎臟亦會影響腎臟功能。
5. 痛風性腎病變:尿酸鹽可能因沉積於腎臟而引起腎臟病變。痛風病人亦可能是因年齡增加、高血壓、尿路結石、腎盂炎等其他因素引起腎臟病變。
6. 尿路結石:痛風病人常發生尿路結石,且其機會隨著尿中尿酸排泄量增加而增多。
7. 其他相關疾病:痛風病人常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血管硬化和高脂血症。
六. 結語:
40歲以上者應定期健康檢查,接受血中尿酸值檢查,預防痛風。若患上高尿酸血症,除了在醫師指示下服用降尿酸藥物,將尿酸值控制在正常範圍外,亦必須從生活與飲食杜絕一切痛風的誘因。減少進食動物性的高嘌呤食物(如海鮮、內臟類、非素食的高湯,植物性的高嘌呤食物則不必擔心),也需避免飲用過量酒精飲料,尤其是啤酒是痛風患者的禁忌。以長期來說更有效的飲食是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腎臟病的飲食(低飽和脂肪、低鈉、低升糖指數、低精緻糖、蛋白質不要過多或過少,腎功能損失已經到一定程度的患者鉀及磷也不能過多),這樣也容易維持理想體重,減少肥胖問題。切勿暴飲暴食(包括盡可能的經常飲水、不要到口渴才喝水、用少量多次的飲水來達到充足的飲水)、飢餓過度,運動不足及激烈運動也會增加痛風風險。
若痛風已經發作,則須立即檢測尿酸濃度、腎功能、血壓血糖及接受治療,並開始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第一次痛風是要開始預防這些疾病的信號),以免引起心肌梗塞、腦栓塞和痛風性腎病等併發症。
https://www.scmh.org.tw/dept/lab/show/Preview/page-137.html
雌激素不足怎麼辦 在 陳家駒中醫師.門診不能說的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孕期痔瘡怎麼辦?四大方法來救痣!】
「醫師我最近好像痔瘡復發了,排便乾硬的時候會帶血絲,而且肛門口有異物腫脹感。」昨天一位懷孕23週的患者朋友跟我說。
她說她在懷孕前其實因為排便不順利,有時候便秘太嚴重。就會有肛門出血異物感等痔瘡症狀。
隨著懷孕週數增加,最近排便不順暢情況似乎變嚴重了,而肛門周圍也開始出現過去痔瘡的症狀。
▍為什麼懷孕婦女容易有痔瘡?
1. 懷孕時因為子宮體積增加,腹內壓力增加,向下擠壓直腸肛門組織,造成慢性充血、循環不良,於是形成痔瘡。
2. 懷孕期間血管容易擴張,當肛門周圍靜脈擴張、局部血液不易回流,加重痔瘡充血情形。
3. 懷孕期間,因為黃體素、雌激素濃度上升,容易讓腸道蠕動下降、便秘情形加重。
4. 懷孕期間如果久臥久坐、缺乏活動,深層核心、骨盆底肌呈現張力不足狀態,腸道蠕動能力下降,同時影響解便當下的力氣與順暢度,解便時間拉長,便容易造成痔瘡。
▍孕期痔瘡怎麼治療?
1. 升高臀部肛門周圍溫度:
建議可以定期溫水坐浴,太麻煩則建議安裝免治馬桶坐墊,一方面可以坐墊加熱,一方面可以溫熱水清潔,讓解便感受更佳。
提高周圍溫度可以改善直腸肛門血液循環,同時也能刺激直腸幫助解便。
2. 增加核心骨盆肌肉強度:
孕婦朋友建議從懷孕狀態穩定後可以開始進行基礎訓練。
推薦可以進行「凱格爾運動」、「橋式訓練」、「孕期瑜伽」。
這幾種方式都能夠改善骨盆底肌張力不足問題,同時加強核心肌群發力、幫助腸胃蠕動與解便能力。
3. 纖維質與水分攝取均衡:
纖維質包含「水溶性纖維」與「非水溶性纖維」,都需要平衡攝取。
很多女性朋友說已經吃了一堆青菜還是便秘,這是因為纖維質與油脂、水分不平衡的原因,一下子吃太大量的粗纖維反而造成腸道塞車的情況。
除了均衡纖維質之外,也需要充足的水分與油脂才能讓腸子潤滑、解便順暢。
4. 藥物輔助腸道蠕動解便:
無論中西藥都具有輔助腸道蠕動、解便順暢的藥物,同時也都十分安全適合孕婦朋友。
中藥來說,孕婦朋友在調理腸胃機能上,較不宜使用「破氣」藥物,「行氣」藥物則需要減少酌量。
主要會以「健脾益氣」的藥材增加消化道的主動活動,輔助加上「滋陰增液」的藥材增加腸液分泌,以幫助解便順暢。
#文章歡迎分享轉貼喔
#趕快貼給週遭的朋友
-
#孕期腸道健康要顧好
#痔瘡問題千萬不能忍
#孕期保健運動記得做
-
-
#陳家駒中醫師
#門診不能說的事
#京水堂中醫診所
-
多囊調經|婦科不孕|體態控制
內科雜症|皮膚疾患|疼痛治療
-
診所地址:台北市南京西路22號(捷運中山站)
聯絡電話:02-2558-5592
雌激素不足怎麼辦 在 陳家駒中醫師.門診不能說的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想請問有沒有媽咪有類似的情況?
從懷孕驗到兩條線之後,
除了害喜想吐的感覺越來越明顯之外,
還會持續從嘴巴分泌很多口水,
超級多,而且沒辦法一直吞掉。
因為本來就很想吐了,
一直做吞進去的動作就更想吐!
嚴重的時候動不動就要跑去把口水吐掉,
而且不用多久嘴巴又都是口水了⋯
常常吐口水加上乾嘔,
一整天搞不好吐掉的口水比喝下去的水還要多⋯
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
———
今天早上一個朋友拿她朋友懷孕之後的情況來詢問我。
最近門診有幾位剛懷孕的患者朋友,
她們也有類似的情形,這些都算孕吐現象的一種。
剛好藉機會在這邊跟大家講解一下!
孕吐現象,主要是因為女生懷孕之後,胎盤大量製造的「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而隨著懷孕之後逐日上升所影響。
正常懷孕,血液中的HCG濃度會以「每兩天上升一倍」的速度增加。
(上升不足或過高就需要檢查是否有問題!)
大概在10-12週的時候會達到高峰,之後開始下降,但是在懷孕期間都能檢測到較高的HCG。
因此孕吐的症狀大多發生在前3-4個月最為嚴重。
另外部分患者比較嚴重則可能整個孕期都處於噁心、消化不良的感覺。
這是因為大量的雌激素、黃體素,也會造成腸胃蠕動能力下降、水份體液蓄積的情況。
有些人身體本身的調節能力較差,便容易有持續的不適噁心症狀。
其實中醫在以前就有許多相關的治療記載。
孕吐現象,這一連串「噁心、欲吐、泛口水」等腸胃道消化不適症狀。
在中醫被稱為「妊娠惡阻」「妊娠阻病」或是「子病」。
最早在中醫古籍《傷寒論》中,建議的處方為「乾薑人參半夏丸」。
這個方劑的原文記載是這樣的:
『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參半夏丸主之。』
乾薑人參半夏丸方
乾薑、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
右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
根據藥物組成來說,乾薑可以溫胃散寒,揮發油成份可以促進腸胃道蠕動,同時有止嘔的效果。
半夏可以減少痰液分泌、同時抑制嘔吐中樞、調節咽喉吞嚥
人參可以補氣和胃,促進消化。
整體來說,這個處方能夠減少消化道與口腔的分泌物、減少痰液分泌感、抑制嘔吐中樞、同時促進腸胃蠕動功能,進而達到減少反胃噁心、口中分泌太多液體的效果。
而除了乾薑人參半夏丸可以使用於「胃虛寒型嘔吐」,另外也有其他針對「胃虛熱型嘔吐」、「痰熱型嘔吐」的方劑。
像是同樣出自《傷寒論》的「橘皮竹茹湯」或是後代的「溫膽湯」。
中醫看待孕吐症狀,並不會固定使用單一一種處方,而是需要同時加上患者其他症狀表現,綜合判斷、根據疾病分型給予藥物。
很多人都會問說,懷孕期間是否能吃中藥,或是是否能吃人參、四物湯?
其實根據古籍大量的記載,在以前沒有西醫的時代,懷孕期間的不適症狀甚至是疾病,是可以藉由中藥治療緩解改善。
懷孕期間不能「自己亂吃」人參、四物湯,這樣衛教針對於一般民眾是沒錯的。
因為怕大家自己亂抓中藥隨便亂吃、吃好吃滿。
但是如果是作為「藥物治療需求」看待,許多懷孕期間處方的內容,是可以包含人參或四物成份的。
這是因為中醫師會針對患者當下的病症,在藥材組合、劑量濃度、給藥劑型,這些地方特別設計處方。
就拿上面提到的「乾薑人參半夏丸」來說,其中的半夏,如果是沒有經過製作的生藥狀態,具有毒性,就怕一般民眾自己買到沒有炮製的來服用。
但是經過正確炮製,甚至以「科學中藥粉」的形式重新製作,同時處方下以正確劑量服用,則是十分安全。
所以還是請大家不要自己亂抓中藥來吃,尤其是懷孕的朋友們更要特別留心一下,中藥還是藥,務必要在中醫師的診斷處方下使用。
#懷孕期間是可以吃人參但限於醫師處方
#下次再來聊懷孕期間能不能吃四物湯
#就跟aspirin用在安胎有異曲同工之妙
#藥物劑量的拿捏非常重要
#用藥的時間也是一大秘訣
-
-
#陳家駒中醫師
#門診不能說的事
#京水堂中醫診所
-
多囊調經|婦科不孕|體態控制
內科雜症|皮膚疾患|疼痛治療
-
診所地址:台北市南京西路22號(捷運中山站)
聯絡電話:02-2558-5592
雌激素不足怎麼辦 在 「雌激素」多不得少不能! 拿捏難、補充得醫囑 - YouTube 的必吃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