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視界 18 Changing Perspective
There's not just one road to the destination, but many roads. You just need to take the little step that’s right in front of you, and then the next one, and a few years down the track, they will seem like massive achievements.
通往目的地的路不止一條,有很多路可走。你只需要邁出眼前這一小步,然後再邁出下一步,幾年下來,將會成為巨大成就。
文章來自於New Humans of Australia (有取得授權)
★★★★★★★★★★★★
I didn’t meet my father until I was 6 years old. My parents had a comfortable, middle-class life in Shanghai, or as close as you could get under communism. But they always wanted to live overseas, and just before I was born, my dad came to Sydney to set things up. I don’t know why, but in the end, my mother and I didn’t join him until I was 6.
•a middle-class life 中產階級生活
•set things up 打點一切
•live overseas 往海外生活
•in the end 最後 (表達在經過一段時間或一連串事件之後的結果)
直到六歲前我都未曾見過父親。我的雙親在上海過著舒適的中產階級生活,或著說,在共產階級下所能得到的最接近的生活。他們一直響往海外生活,就在我出生前,我父親來到雪梨打點一切。但不知何故,直到六歲那年我與母親才終於與父親團聚。
★★★★★★★★★★★★
Unfortunately, half a year after we arrived, he left us. That was a huge shock. Our transition had already been quite difficult, as we both didn't speak English. Also, as Shanghai was such a big bustling city, Sydney felt a bit like the countryside, especially on the weekends, as no shops were open back then!
•shock 令人震驚的事件(或經歷);驚愕,震驚 (come as a great shock 讓人倍感震驚)
•transition 轉變;過渡
•a bustling city 繁華都會
不幸的是,就在我跟母親抵達半年後,父親離開了我們。這是個巨大的打擊,因爲我們不會說英文,在適應過渡期本就已過得相當艱辛。此外,不同於上海的繁華都會,雪梨更像鄉下,尤其在週末,那時連商店都不開門。
★★★★★★★★★★★★
We were very much reliant on my dad, not only financially, but also as a conduit into the wider community. So to have that broken was quite distressing. I remember Mum crying a lot. As we had become socially isolated, we didn’t find out anything about Centrelink, so we survived on her savings for a while, and then got some help from her family back in China.
•be reliant on… 依賴...
•a conduit into 進入...的渠道
•distressing (adj.) 令人苦惱的,令人擔憂的
•become socially isolated 變得孤立於社會
•survive on her savings 僅靠的她積蓄過日子
我們相當依賴我父親,不僅是經濟,他也是我們進入更廣泛社區的渠道。因此,當局面被打破時令人相當痛苦,我還記得母親時常哭泣。由於我們孤立於社會,所以我們並不知道澳洲社會福利聯絡中心 (Centrelink)的任何資訊,僅靠母親的積蓄支撐了一段時間,然後從母親在中國的娘家得到一些幫助。
★★★★★★★★★★★★
Eventually, Mum moved us down to Melbourne, where we were able to make some new networks and family friendships. But I was bullied a bit at school about things like my food and clothing! Whenever someone bullied me, I would defend myself, but because I didn’t have the language skills to explain to the teacher why, I got in trouble quite a bit. I ended up having to move school 3 times before I came to Balwyn Primary School, which was relatively multicultural.
•be able to 能夠
•make new networks 建立新的人脈,關係網
•be bullied 被霸凌
•language skills 語言能力
•get in trouble 惹上麻煩
•end up 最後處於;最後成爲;以…告終
•relatively 相對地
•multicultural 多元文化的
最後,母親帶著我搬遷到墨爾本,在那我們能夠建立起新的網絡與家庭情誼。然而。我在學校飽受霸凌,例如我的食物及衣物。每當有人霸凌我,我會自我防衛,但我的語言技巧不足以向老師解釋事發原因,因此常常陷入麻煩。後來我不得不再三轉學,直到就讀相對多元文化的博文小學(Balwyn Primary School)。
★★★★★★★★★★★★
After that, I did alright. Music featured very prominently in my life. I had started learning the violin from the age of 2.5 years old and even with all the troubles that were going on in my life, had somehow still kept up with it. As a result, I got a music scholarship to Trinity Grammar School. But even there I used to get into quite a lot of mischief, and would often skip school to go to the movies.
•do alight 過得不錯,做的不錯
•feature (v.) 以…為特色;給…以顯著的地位
•prominently 重要地;著名地;突出地,顯眼地
之後,我便過得不錯。音樂在我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我從兩歲半開始學習小提琴,儘管生活中事事不如意,我依然堅持不輟。因此,我獲得三一文法學校( Trinity Grammar School)的音樂獎學金。但即使在那,我也常惡作劇、逃學看電影。
★★★★★★★★★★★★
By the end of year 11, I was told I would have to either repeat the year, or consider going to another school, which was quite humiliating for my mum. I decided to move school and surprisingly, I ended up doing quite well in year 12! As a result, I ended up getting into a double degree in Law and Music at Monash.
•repeat the year 留級 ; 重唸一年
•humiliating 令人感到恥辱的,丟臉的
11年級結束時,我被告知要麽被留級,要麼考慮轉學,這對我母親來說相當丟人。我決定轉學,而令人驚訝的是,我在12年級的時候表現優異,最後錄取蒙納士大學法律與音樂雙學位。
★★★★★★★★★★★★
When I started, my first thought was that I didn’t belong because I had done so badly in school up to year 11 and everyone else seemed so smart. But I put my head down, got through it, and ended up getting a job in the legal department of a maj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which was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what most law students do.
•do not belong 不屬於這
•put my head down 埋頭苦幹
•the legal department of ...的法律部門
•a different approach 不同途徑
•approach (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態度
當我開始進入大學,最初的想法是我不屬於這,因為我在11年級前都表現不佳,而這裡的人似乎都聰明絕頂。但我埋頭苦幹,咬牙撐過,最後在一家大型製造公司的法律部門找到工作,這與多數法律系學生的途徑不同。
★★★★★★★★★★★★
I really enjoyed it. It was hard work, but I learned a lot of foundational business, legal and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skills. After that I worked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RMIT, then started to moonlight as a lecturer in the Law Faculty. Eventually, they asked me if I wanted to do a PhD and I blindly said yes! I next worked at Swinburne University, and then was head-hunted to lead the corporate legal team at the Commercial Passenger Vehicles Commission.
•foundational 基礎的
•communication skills 溝通技巧
•corporate governance
•moonlight (v.) (尤指瞞著僱主)從事第二職業,兼職
•headhunt (v.) 物色(人才); 挖角
•legal team 法律團隊
我非常喜歡這份工作,這是份辛苦的工作,但我學習了很多基礎商業、法律以及公司溝通技巧。之後我在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 RMIT)從事公司治理工作,並開始兼職擔任法律系講師。後來他們問我是否想要讀博士,我便盲目地答應了。接下來,我在斯威本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工作,再被挖角到商用小客車委員會領導法律團隊。
★★★★★★★★★★★★
I had a good life, but after a while, I realised I wanted a different kind of job. I could see my seniors were making a lot of money but that their family life was not that good. And looking at my own upbringing, I wanted to be the kind of father who could be present in my own kids’ lives. So I decided on dentistry. It would not only allow me to use the hand skills that I had developed from playing the violin, but also the analytical and reasoning skills that I'd developed in law. Plus it would be flexible, and offer me a stable income and the chance to meet different people every day!
•upbringing 教養
•decide on sth 決定某事或東西
•analytical and reasoning skills 分析和推理能力
•offer a stable income 提供穩定收入
我的生活很不錯,但一段時間後,我意識到自己想要一份不同的工作。我知道前輩們賺了很多錢,但他們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看著自己的成長經歷,我想要成為可以在孩子生活中出席的父親,所以我決定改行當牙醫。這項職業能讓我使用從拉小提琴中發展出的手部技巧,也能運用我在法律中發展出的分析與推理技能。此外,這個職業相當靈活,能為我提供穩定收入,並有機會每天與不同的人見面。
★★★★★★★★★★★★
My now fiancée, who was my girlfriend at the time, was also applying for further study, and coincidentally we both got into university in South Australia, so we moved to Adelaide together a few years ago.
•fiancée 未婚妻
•at the time 當時
•apply for 申請
•further study 繼續教育,進修;進一步研究;深造
•coincidentally 碰巧地;巧合地
我的未婚妻,當時的女友,也申請繼續深造,巧的是我們都考上南澳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所以幾年前一起搬到阿得雷德( Adelaide)。
★★★★★★★★★★★★
I was lucky to get a university job at Flinders University. Initially, I started out as a casual lecturer in the law school, but I’ve since transitioned into teaching health law and research, and I’m currently writing a few books on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law and medicine. And also, obviously, trying to finish my dentistry degree!
•start out as… 起初擔任...
•transition into… 轉變到...
我很幸運的在福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找到工作,起初我在法學院擔任臨時講師,但我後來轉換到醫事法教學及研究。目前我正撰寫幾本關於法律與醫學相接的書籍,並努力完成我的牙醫學位。
★★★★★★★★★★★★
Mum eventually retrained as a Chinese high school teacher, and she’s still teaching to this day. Like most first generation migrants, she struggled quite a lot, and invested heavily in my success. After we’re married, my fiancée and I are planning to have children, and I’m sure they will have it much easier than I did.
•retrain 重新培養;再培訓;再訓練
•to this day 至今
•first generation migrants 第一代移民
•struggle a lot 掙扎奮鬥許久
•have it much easier 過的比較輕鬆
我的母親最終重新接受培訓,成為一名中文高中老師並執教至今。如同大多數第一代移民,她掙扎奮鬥許久,並為我的成功投資甚多。我與未婚妻打算婚後生孩子,我確信孩子會過的比我輕鬆得多。
★★★★★★★★★★★★
Still, a lot of the failures that I’ve had in my life have really informed a lot of my successes. Looking back, I wouldn't really want to change that to have a smoother life.
•inform [正式] 影響某人的態度或意見
https://www.ldoceonline.com/dictionary/inform
•have a smoother life 有一個更順遂的人生
我的生活中的種種失敗確實為我的成功提供借鑑。回首過去,我不會想要改變那些坎坷經歷去擁有一個更順遂的人生。
★★★★★★★★★★★★
Over the years, I've learned that perseverance is very important. I hope that through telling my story, I can be an example to others who might be in a similar position as I was: to show that there's not just one road to the destination, but many roads. You just need to take the little step that’s right in front of you, and then the next one, and a few years down the track, they will seem like massive achievements.
•over the years 多年來
•perseverance 不屈不撓,堅持不懈
•be an example 成為榜樣
•be in a similar position 處於相似的處境
•down the road/line/track 將來(的路)
多年來,我學到堅持不懈是至關重要的。我希望透過講述自己的故事,能成為其他可能與我有相似處境的人的榜樣:向他們展示通往目的地的路不止一條,有很多路可走。你只需要邁出眼前這一小步,然後再邁出下一步,幾年下來,將會成為巨大成就。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支持New Humans of Australia
www.patreon.com/newhumansofaustralia
Photographer: Paul Heinrich instagram.com/paulfheinrich
文章與圖片出處: https://bit.ly/2XJsciq
★★★★★★★★★★★★
翻轉視界: http://bit.ly/3fPvKUs
批判性思考問題大全: http://bit.ly/34rdtJ7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YYTV 許洋洋媽媽說,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近日YouTube對兒童頻道有新政策 2019/11/13 大動作對兒童頻道的 大部分影片設定為 “為兒童打造" 如果頻道被判定是為兒童打造的頻道 影響就是不能訂閱,無法使用留言, 個人化廣告,資訊卡,結束畫面,社群,通知 無法存至稍後觀看,播放清單 ......也就是頻道完全死掉了☠️ 所...
鑑往知來出處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私讀推薦~《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
在漫長的藝術學習之路上,有些時候就是由一本書揭起序幕作為開始。
細細回想起來,因為與《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1950)相遇,引導我往前邁出重要的一步。
《藝術的故事》中譯本於1980年發行初版。初次發現它,是在揹著書包追著公車跑,每天被大考小考模擬考不斷轟炸,為賦新辭強說愁,下課不忘打排球的的年紀。
然而因為書中廣博如百科全書式的引導,涉及繪畫、雕塑、建築與人文,橫跨史前、古希臘羅馬、中世紀以降至現代,遍極歐美非亞各地區,書寫角度如此恢弘博大,使得青少年的藝術世界從此波瀾洶湧翻攪奔騰,在眼前無限開展。
話雖如此,灌籃高手、七龍珠、快打旋風和魂斗羅也不能在年少青春中缺席啊~
========================
被封為是史上最受歡迎的藝術史書籍,《藝術的故事》著述者學識之深厚既必要又必然。
作者-宮布里西爵士(Sir 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1909-2001),出生於維也納富裕的猶太家庭,父親是一名律師,母親則是鋼琴家,熟知眾多音樂圈人士,包含作曲家兼指揮家-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
雖然當時奧匈帝國已如強弩之末,但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成長,宮布里西自小便與藝術十分親近,據說他自己的大提琴演奏技巧也相當出色。宮布里西後來進入維也納大學攻讀藝術史,並以古典建築主題獲得博士學位。
猶太身份在二戰時期的歐洲相當敏感與危險,幸虧宮布里西先行一步,在大戰爆發之前移居倫敦,成為倫敦大學沃伯格研究所(Warburg Institute)研究助理。
二戰期間,宮布里西也為對抗納粹極權貢獻心力,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翻譯德語無線電廣播資訊→頗有諜報戰爭電影之意味。戰後再回到沃伯格研究所,1959年成為所長,教授古典傳統史,直到1976年退休。
在學術領域的斐然成績,讓宮布里西教授成為英國學術院(British Academy)和眾多機構院士,除了倫敦大學,也曾在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以及美國哈佛大學和康乃爾大學擔任職務,甚至在1972年被授予爵位。
對於因戰亂流離的異鄉人來說,這應該是莫大的肯定了。
========================
這些專業領域的頭銜與成就,或許讓我們老百姓聽起來既崇敬卻又遙遠,然而老先生從很早之前便抱有為兒童製作藝術書籍,傳播審美知識的想法。
正是因為著眼於普及推廣,而非將自己置身於學術高塔不食人間煙火,《藝術的故事》成為少年與成年人的藝術入門之道。若要我說,本書內容還是適合青少年以上閱讀,對多數兒童來說,或許仍是沉重。當然少數天分特別天資聰穎者,不在此限。
書寫藝術史,就訓練有素的學者來說,自有其專業訓練,可能含括:社會學、心理學、鑑賞、哲學、題旨研究、風格歷史…等面向。為了親近大眾,老先生非常體貼地盡力避免學術論文的艱澀聱牙,同時迴避美學和藝術批評,畢竟所謂藝術評論少不了牽涉個人情感與喜惡。就他而言,藝術家個人在作品中所表現技法、象徵、品味和形式上的創新才是重點。
========================
宮布里西另外著有圖形與心理學研究:《藝術與幻覺》(Art and Illusion,1960),此書被評論家認為是他最具影響力的著作、論文集《木馬上的沉思》(Meditations on a Hobby Horse,1963)和《圖像與眼睛》(The Image and the Eye,1981),與《秩序感》(The Sense of Order,1979)…等諸多著作。
另外,老先生特地在《藝術的故事》書末為讀者推薦許多專業英文書目,而且他還說了〝翻譯永遠是不得已的替代品〞。或許我們老百姓受限於種種條件,無法將老先生提供的原文藝術書單一一瀏覽,其中可能有些看了也不見得了解,但作為推開藝術大門的啟蒙寶典,《藝術的故事》包羅群象,廣博通泛,非常需要入手。
========================
關於這麼厚厚一本書,在此分享個人閱讀方式提供參考。
為了避免長篇大論導致精神不濟提早陣亡,或許可以試著從有興趣的章節入手,以跳躍式方式擴散閱讀範圍。跳來跳去跳久了,這些網絡自會互相連結,匯聚成型,養成屬於自己的知識庫。我通常都是如此對付書籍界的巨石強森。
========================
曾經相伴度過少年時光,待到大學時期選修西洋美術史之後,《藝術的故事》成為考試必備教科書,此時已然改版,尺寸也增大。多年之後的現在,偶爾翻閱,感受自然不同。雖說目前市面上相關書籍已經不少,對藝術愛好者自然是好事一件,然而經典依舊是經典,廣度與深度仍值得稱許。
若真要雞蛋裡挑骨頭,大概就是若能段落更分明,排版更有系統的話,應該更有助於閱讀效果。然後老先生是上個世紀的重量級學者,又經歷過戰亂,走的是四平八穩誠懇說故事路線,我們就別強求人家要搞笑了…
========================
根據Wiki表示,這本《藝術的故事》自1950年出版,至今銷售超越700萬本,已修訂至第16版,翻譯成近30種語言。
史上最暢銷的藝術書籍,天經地義理直氣壯。或許你手上也有一本。
你的藝術學習啟蒙契機,又是從何而來呢?
#藝術的故事
#放著隨翻隨讀也很美
#老百姓走入藝術史的好朋友
#手上也有書的人舉手喊一聲啊
圖片來源:Junie Wang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鑑往知來出處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腦中小劇場 第59場 關於N號房事件的四道問答題】
(原題:【探究N號房心理,宣示主宰的性暴力】,刊於FUNDAY 數位英語達人誌 5.6月號 / 2020 第14期)
感謝 Funday數位英語邀約訪談,聚焦粉專先前較少觸及的性暴力議題,本文原以四題問答形式進行電話訪談,再由中文編輯林映妤小姐悉心整合內文。在此將內文還原為問答形式,重新架構應答內容,並進行細節補遺與延伸。
Q1:在國際婦女節的3月,南韓「N號房」事件將長久以來瀰漫於社會的仇女風氣一次爆開,敵視批鬥更越演越烈,全球性暴力事件加劇,無論是好萊塢MeToo事件、墨西哥殺女案件,到了近期的南韓N號房,在「性」方面的暴力和一般的肢體、語言暴力是否存在不同的心理狀態呢?
A1:上述幾項暴力案件的成因與目的雖不盡相同,但究其核心,或許都和「宣洩」有關。暴力一向是宣洩最直接的通道,無論是語言暴力(網路攻訐、職場霸凌)或肢體暴力(家暴、恐怖情人),這些暴力背後,宣示的都是某種宰制力。
然而,看似強悍的宰制心態,有些是為了征服,有些卻是源自「軟弱」。
與性暴力犯罪相關的案主,我曾接觸過三位,其中兩位係由法院派案的司法鑑定案主(鑑定是否因精神症狀導致性侵意圖),第三位則是由法官指派,強制進行心理治療(案主對數名陌生女性潑精,此次療程為緩刑條件之一)。
上述三人都有個共同特徵,就是「社交關係挫敗」。他們的社經地位都符合一般水平,不缺錢,缺的是人際互動的能力。以第三位案主為例,金融新貴一名,若以年收定義人生,此君就是人生勝利組。學霸出身,職涯暢行,可惜敗在人際模式僵化(自認外在條件不佳,慣以金錢打點人際),對兩性關係毫無安全感(渴望女性,但又認為女性與之交往是覬覦其身家),因此無法維持長久關係,異性亦對其敬而遠之,最後只得憤而向陌生女性潑精,以宣示其主宰力。
由此可見,某些犯案動機不一定與慾望有所連結,反倒像是一種證明,證明「我也能主宰一段關係」,進而導致性犯罪
Q2:恃強凌弱,是否舉世皆然?從小到大我們都可能歷經霸凌或被霸凌,欺負弱小是人的本性嗎?
A2:但凡與人性有關的行為,通常都是舉世皆然,畢竟人性能跨越國界。然而善惡本性各異,因此與其說霸凌是本性,倒不如說是一連串人性運作下的結果。
若要成立一場霸凌,通常有三個條件(詳細內容可參考粉專第17場),包括:體制允許、偏見效應,以及從眾行為(Conformity)。
於是,當我們回想起某次參與霸凌的經驗時,或許會發現,當整個環境背後的勢力給予充分授權後,通過偏見效應,我們會在某個可憐蟲的胸口畫上靶心。遺憾的是,你不想扯團體後腿,只好拿起箭矢,跟著大家有志一同地拉滿了弓,對準靶心,而眼前的傢伙只能等著變刺蝟。
而你唯一的期望,就是期望這件事永遠不要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世界上總有個替死鬼。
除了上述三個條件,霸凌者的早期教養因素,亦可能助長霸凌行為,包括:反社會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學習模仿,以及創傷傳承。
反社會人格的前身是「品行疾患」(Conduct disorder,現更名「行為規範障礙症」),是指在青少年患者反覆出現冒犯他人基本權利,以及違反社會常規等行為。
學習模仿,指的是當孩子長期身處在家暴的環境後,暴力對他們而言,不再是襲擊肉身的惡行,而是問題解決的方法。因為他老爸已經用拳頭證明,這一套在家行得通,於是他會帶著這套方法面對世界。
創傷傳承,則是受虐創傷所帶來的後遺症。飽受家暴的孩子,日後可能會對弱者加諸暴力,用意是抵抗早期的受虐回憶,藉以擺脫受虐身分。
在南韓N號房的案例中,即便先排除早期教養因素,至少還有「體制允許」和「從眾行為」這兩個因素決定了霸凌。
負責施虐的的工作人員,是經過體制與主理人授權,也就是在遊戲規則的允許下,從是性剝削活動。由於這份工作並非受迫進行,意義上已非單純聽命行事的執行者,而是受雇為活生生的幫兇。
此外,N號房有條入會規定,就是「必須經過其他聊天室的稽核,若不上傳自己擁有的色情影片,或不參與語言性騷擾,即會被移出群組」,而這條規定明顯地助長了從眾行為。一旦從眾行為增加,刺激收益,霸凌事件便無從斷絕。
Q3:N號房的主嫌們與付費觀看的人,對於影片中凌虐未成年少女畫面絲毫沒有同理之心,被稱作變態的他們是什麼心理呢?他們從這些暴力行為中可以獲得什麼?
A3:我想,「獵奇」是整件事的出發點。
只看一次,或許是基於口耳相傳的好奇,而後止步於此,但若持續觀看,就等於參與了「物化」的過程。因為買家會認定『付費即是商品』,而將片中的女性與人類的連結切斷,去除溫度,標定價碼。即便買家出現道德拉鋸,也可能會因為大腦產生了「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意思是當信念出現矛盾時,為了讓自己舒服點,我們通常會找些理由,來告訴自己沒有錯),而告訴自己「錢都砸了,絕對不會白花,這東西買下去一定值得」。
一旦走到這一步,再不堪的畫面,都只是銀貨兩訖的立據。
不幸的是,這就是網路犯罪的特點之一,隔著螢幕,通常會削弱我們對整起事件的罪惡感或不適感。也就是說,同樣一群人,如果把他們拉到現場直視整個過程,感官經過衝擊,或許依舊有人買帳,但人數可能不會像現在一樣。
另外,如同第一題所述,觀看是為了尋求刺激與獲得宰制的快感,因為自己「平時做不到」,便會藉由觀賞得到滿足,這和一般觀賞情色片的心態相若。然而情色片畢竟是安排好的劇碼,相形之下,N號房更強調「真實性」與「痛苦感」。情節不按腳本,扭曲級數倍升,對於會員而言,這是一種生活的刺,觀看這種痛苦感帶來的不會是憐憫,而是刺激,連結的是生理反應(Reaction),而非心理反思(Reflection)。
在這種時刻,人與動物無異。
Q4:南韓被公認性別意識相當低落,其實台灣也有不少「仇女」風氣,在許多人提倡女權的同時,卻又造成更多人對女權的反感,這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呢?
A4:台灣是否有不少仇女風氣,實在不好說,畢竟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在臨床領域也較少遇到此類型的案主。
但身為PTT的資深鄉民,「女權自助餐」是比較能囊括上述爭論的一個名詞。這個詞原始出處來自美國脫口秀藝人Bill Burr,但實際上他在表演時也沒講出這五個字,而是用自助餐(Buffet)一詞來形容某些女性「只利用女權論夾走某些好處,卻留下該論述帶來的義務」。
因此,所謂仇女心態,可能源自於某些男性認為「女性爭女權,卻不願意承擔生活義務,進而兩邊通吃」的行為。
當然,這套說法是有欠公允的,而網路上的爭論更像是一場盲打。
因為我們有時會忘記,即便同為女性,她們的立場卻不一定相同。有人行事獨立,有人慣於依附,有人會為自己的權利登高一呼,有人卻礙於傳統逆來順受。有人爭,有人不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然而在討伐女權運動的過程中,她們卻被同化,被視為同一種立場的人,因此時而會出現拿A的立場去討伐B的情形。
換句話說,拿女權論述,去討伐原本就慣於依附的族群,才是讓攻防完全錯位的主因。
坦白說,這個議題很容易失焦(也很容易掉粉,根本挖坑嘛,嗚 ~~),立場再怎麼中肯都會被挑刺,因此與其以兩性作為分野,不如以「人」的角度重新詮釋整個運動,而是『人權平等』,爭的既是女權,更是人權。
因此,無論我們想爭取的是晉升員額、階級意識、同工同酬,甚至是在好萊塢電影掛頭牌的機會,都是身為一個人的平等權利。從這個觀點開展,不期待能弭平紛爭,畢竟立場各據一方,但求能降低討論的傾斜程度,軌道水平一旦校準,整個運動的推速或許會相對穩健一些。
最後我得說句實話,即便在我們家,也做不到兩權平等,因為,
我對女兒真的比對兒子好一點。
#性暴力
#霸凌
鑑往知來出處 在 YYTV 許洋洋媽媽說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近日YouTube對兒童頻道有新政策
2019/11/13 大動作對兒童頻道的
大部分影片設定為 “為兒童打造"
如果頻道被判定是為兒童打造的頻道
影響就是不能訂閱,無法使用留言,
個人化廣告,資訊卡,結束畫面,社群,通知
無法存至稍後觀看,播放清單
......也就是頻道完全死掉了☠️
所以我先把被系統自動判定 “為兒童打造"
的影片設為[不公開]
看看能不能不要被系統判定為兒童頻道😰
以後我們也不能再上傳史萊姆、玩具類的影片了
唱歌的影片倒是好像沒關係🎤
(但還是有版權問題)
近期內所有兒童頻道應該都會積極轉型
請大家期待吧!
▶︎ YouTube 2019/11/13 來信
Yytv / 許洋洋愛唱歌,您好:
YouTube 即將實施的重大異動可能會對您的營利和內容曝光度造成影響。
為遵循《兒童網路隱私保護法》(COPPA) 和/或其他適用法規,從今天起,所有創作者都必須替影片加上標示,說明是否屬於為兒童打造的內容。有鑑於此,我們在 YouTube 工作室中推出了全新的觀眾設定,協助您符合相關法律的規範。
您可以根據頻道中為兒童打造的內容多寡,選擇在頻道層級或影片層級調整觀眾設定。如果是在頻道層級進行設定,只要按一下相關選項即可輕鬆完成。
依據 YouTube 與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 (FTC) 及紐約州檢察長達成的和解協議,我們必須實施這些異動,協助您遵循《兒童網路隱私保護法》(COPPA) 和/或其他適用法規。
我們瞭解這些異動會對部分創作者帶來不便,而且可能需要一些時間才能熟悉新規定,但唯有實行這些必要措施,您才能確實遵守相關法律的規範。
請詳閱下方內容,深入瞭解您的法律義務及您的選擇對頻道帶來的影響。
異動部分
從今天起,所有創作者都必須在 YouTube 工作室中,依內容將自己的影片標示「為兒童打造」或「不是為兒童打造」。
從現在起至 1 月這段期間,我們會開始限縮我們針對為兒童打造的內容所收集的資料,以符合法律的規範。也就是說,YouTube 將停止在這類內容中放送個人化廣告 (這會影響兒童內容創作者的收益),以及關閉留言、通知等特定功能。
如需查看受影響功能的完整清單,請按一下這裡。
為何有這項異動?
依據 YouTube 與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 (FTC) 及紐約州檢察長達成的和解協議,我們必須實施這些異動,協助您遵循《兒童網路隱私保護法》(COPPA) 和/或其他適用法規。
無論您所在地區為何,只要您製作為兒童打造的內容,就必須將相關影片標示為這個類別。如果情況許可,請盡快開始進行設定。
我們也會運用機器學習技術,找出顯然是為兒童打造的內容。不過一如其他的自動化系統,這項技術仍有不盡完美之處,因此不要只仰賴系統替您設定。
如果您沒有替自己的內容加上標示,或是系統發現設定有誤或偵測到濫用行為,我們會代您設定影片的目標觀眾。如果您未能正確設定自己的內容標示,可能會因此違反 FTC 或其他主管機關制定的法規,YouTube 也可能會對您的帳戶做出處分。
什麼是「為兒童打造」的內容?
我們無法為您提供明確的法律建議,不過根據 FTC 提供的 COPPA 指南,符合下列描述的影片皆屬於為兒童打造的內容:
• 影片以兒童 (例如學齡前兒童) 做為主要觀眾。
• 影片的目標觀眾可能包含兒童,不過兒童為次要收視族群 (例如有些卡通影片主要鎖定青少年族群,但也適合較年幼的兒童收看)。
如要深入瞭解我們考量「為兒童打造的內容」的切入點,請按一下這裡。
我們瞭解這些異動會對部分創作者帶來不便,而且可能需要一些時間才能熟悉新規定。即使 YouTube 無法提供法律建議,我們仍會全力協助您因應這些變動。
您可以前往這個網頁,進一步瞭解您在《兒童網路隱私保護法》(COPPA) 下須盡的法律義務,或是按一下這裡,查看我們為您打造的支援工具。
YouTube 小組敬上
300多部史萊姆影片全都設為「不公開」了
現在無法直接在YouTube搜尋,如果想看影片,
👇書裡有附原影片連結
*********************************************
「竹科媽媽教你做 簡單好玩史萊姆 Slime」
電子書購買連結 https://rebrand.ly/yytv
Pubu電子書網站現在有69折限時優惠活動,
隨時可能結束,行動要快喔!
亞馬遜書店也能買到電子書
Amazon EBook(kindle edition)
https://amzn.to/2oSHKyO
*********************************************
#兒童頻道 #被判為兒童的影片都設不公開了 #不轉型就死了
鑑往知來出處 在 鑑往知來_百度百科 的相關結果
鑑往知來 ,漢語成語,拼音是jiàn wǎng zhī lái,意思是根據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後怎樣發生變化。參殷鑑不遠。出自《詩經·大雅·蕩》。 ... <看更多>
鑑往知來出處 在 鑑往知來 - 中文百科知識 的相關結果
鑑往知來 ,指審查以往,便可推知未來。基本信息名稱:鑑往知來拼音:jiàn wǎng zhī lái 出處:《詩·大雅·盪》:“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 釋義:鑒:審察或引為教訓; ... ... <看更多>
鑑往知來出處 在 鑑往知來[修訂本參考資料] - 成語典 的相關結果
鑑往知來 · ㄐㄧㄢ ˋ ㄨㄤ ˇ ㄓㄌㄞ · jiàn wǎng zhī lái · 觀察過去,就可以推知未來。參見「觀往知來」條。如:「能夠鑑往知來,就可以避免許多錯誤。」 · 修訂本參考資料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