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中醫師怎麼看吃冰/轉骨方?出事了阿伯~【怪力中醫 - 陳柏瑋】
本集節目,由SBD贊助播出:SBD農曆年前最大折扣優惠!
輸入優惠代碼【2021】,滿$3,000折$300
滿$3,000享免運,單筆消費滿兩件T-shirt再折$100
指定限量商品下殺85折優惠!時間:1/22 ~ 2/5
🚀 傳送門:https://shop.sbdapparel.com.tw/
➤ 中醫有沒有分科別?專科化?
➤ 中醫把脈?望聞問切,觀察的一部分。
➤ 氣功?其實你已經會了
➤ 中醫師並不會無腦推薦莫名的氣功,避免
➤ 大部分中醫師,反對大重量訓練?
➤ 黃帝內經,重量訓練會傷腎?會腎虧?Why?
➤ 好的重量訓練還可以幫你補腎氣。
➤ 中醫追求的最高境界:平人。平人並不存在?
➤ 中醫師是否會推薦運動處方?
➤ 古代其實就有大力士比賽:武狀元科舉,技勇石。
➤ 重量訓練其實自古存在。
➤ 黃帝內經,『強力舉重』傷腎的邏輯?
➤ 有越來越多的醫師,診間有健身器材,結合健身房。
➤ 針灸,拔罐,有沒有效?乾針?
➤ 針灸對於疼痛改善的狀況。
➤ 中醫埋線可以減肥嗎?陳醫師是反減肥派?
➤ 太極拳?是不是個好運動?推薦?BUT?
➤ 太極拳是一個不錯的退階訓練,但是他會有
➤ 太極拳是否能增加肌力?還是初學者效應?
➤ 中醫師說,女生到底能不能吃冰?
➤ 三伏貼?那是什麼?
➤ 轉骨方?中醫師怎麼看?
➤ 小孩想要長高,牛奶不是關鍵,睡眠充足才是關鍵。
➤ 推薦【槓鈴處方】陳柏瑋醫師也是翻譯者。
➤ 到底吃早餐還是不吃早餐好?
➤ 辟穀食氣?中國古代早就流行過斷食?
➤ 中醫師是否推薦168斷食?誰不可以168斷食?吃早齋?
➤ 老年人不建議吃早齋?
#邱個ChillChillderPodcast #怪力中醫
#邱個 #CHIOUGRR #SBDTaiwan #SBDAPPAREL
🚩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36MkcxJ
🚩Spotify https://spoti.fi/2IKT75K
🚩KKBOX https://bit.ly/2UzyPie
🚩Google Podcast https://cutt.ly/fg58UXq
🚩Firstory https://bit.ly/38U5yXO
🚩Sound On https://cutt.ly/Hg58GSv
針灸筆有效嗎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Facebook 首播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
#Youtube「訂閱」文茜的世界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右邊👉 「訂閱 」
#麻省理工學院來自台灣的女孩發明家
有時候創業的點子,是來自於想解決一個自身的問題。尤其身為工程科學家,想辦法自己動手設計解決方案,對他們來說比尋找傳統解藥要來的有效率。一個來自台灣的女孩龔南葳,出身軍公教家庭,讀完清大材料系,誤打誤撞進到了MIT Media Lab,也在這裡跨足到運動醫學領域,因為想解決自己的背痛問題,動手開發了可以準確紀錄疼痛與身體律動間的關係軟體,紀錄下來的數據可供醫護人員更標準化的評估病人哪些肢體動作容易引發疼痛,他們並非發明一個新的療法,而是成功整合原有的檢查步驟、將之標準化後,協助醫生更易判讀病患的數據。這個開發讓龔南葳的公司受到母校MIT Media Lab的推薦與投資,龔南葳也跟我們分享了,MIT輔導畢業生創業的生態體系,如何幫助她從一個工程師成功轉型成專業經理人。
{內文}
長年的背痛,催生了一家極具潛力的生物科技新創公司Figur8。
背痛的主人是她,龔南葳,Figur8的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長年背痛讓她沒辦法坐正,隨時需要停整姿勢減緩疼痛,試過很多方法,針灸、物理治療、上健身房訓練肌力也不見好,每個人跟她說的都不一樣,去看西醫被問到"今天疼痛指數1-10是多少"時,學理工、凡事講求標準數據的她這才明白,沒有醫生可以準確診斷她的背痛原因,是因為醫療上根本沒有一個工具,是可以量化她的哪些動作可能引發了疼痛。
(龔南葳/Figur8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去看醫生都發現,這件事情(背痛)沒有一個像很標準的檢驗的方法,就有點像你現在去醫院做全身健康檢查,都會是有量身高體重量血壓,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檢查式可以讓你,你到全世界任何一個醫院,他就可以告訴你,你的 這叫bio-mechanics。
生物機械、還有你的肌肉骨骼之間的動態,他是…你必要怎麼調整的。很多人受傷了以後,要復健的時候,也是一樣,這件事情好像很憑"感覺",很憑"經驗"的
身為一個工程師,最大的好處就是,當出現一個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就自己想辦法研究出一個解決方案。於是她想起了以前在MIT Media Lab時,所屬研究團體開發穿戴式電腦時,曾與波士頓紅襪隊和麻州總醫院合作運動醫學,於是"用工程開發能力解決一個醫療問題"成了她去爭取創投資金的起點。
(龔南葳/Figur8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一個好的產品就是,開發產品的人要解決一個個人的問題,我個人的問題就是,我發現我可以透過更瞭解怎麼樣 我自己身體的生物機械 怎麼樣去評估說我要怎麼去運動,我要怎麼樣坐、我要怎麼樣走路,我要怎麼樣去跟醫生溝通。不管是在運動或是復健上,我要怎麼樣子去quantify,數據化這個健康的數據。
換句話說,Figur8是在做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化」工具平台,用貼布式的穿戴裝置,感測病患的肌肉動作,數據直接上傳到相對應的平台,用統一的篩檢標準,將數位醫療裡跟人的身體動態有關的,定出一個評等的標準。這個工具不是試圖要重新教醫生怎麼當醫生,而是把過去不能數據化的東西,以客觀檢測的數據去紀錄與評估,如此一來,台灣的醫生看到的評估和美國醫生看到的是一樣的,這樣才能標準化的為病患做出最佳診斷。
(龔南葳/Figur8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我們沒有發明一個新的醫療的篩檢方法,可是現在在醫療上有很多已經既有的方法,就是如果你去看物理治療,你說你背痛,他們會說你今天可不可以走幾步路,然後你告訴我你的疼痛0到10是多少? 然後你看看你動一動,然後說OK我要量一下、或者是我要用目測的方式看說你的動態的分數,我給你一個分數,可是,這個0到10的變化實在是太….這個每個醫生打出來的分數都不一樣,所以說你看醫生就是第一,可能看運氣,然後看醫生的經驗,然後你也不能把這個醫生的六分,送到另外一個醫院,然後另外一個醫生就可以用這個來瞭解說你的病況到底是怎麼樣
生在台灣長在台灣的龔南葳,清大材料系畢業,從沒想過自己會出國念書,從小拉小提琴的她因為喜歡音樂,但也想當個科學家有所發明,所以一直想接觸可以結合興趣和專長的東西,結果被當時在Media Lab研究藝術科學的教授Joe Paradiso吸引,才來到了MIT,進入Media Lab。2013年跟同學組隊參加「100K」創業比賽,以一個可以感應指尖動作、可應用在智慧家電的軟體,贏得第一和第三階段後,順勢由學校輔導出去創業,一年後把公司賣給Google,但也就是這段經驗,讓龔南葳明白自己也許是個被工程學耽誤的經理人,因為在開公司的整個過程,她發現自己很專注、很有興趣。儘管以她的專長和能力,很多別人夢寐以求的巨擘科技公司都搶著要她,但她發現自己在管理和經營上面的能力,可能比當一個單純的工程師要來的好。
(龔南葳/Figur8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Media Lab對我思想的轉變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我比較年輕的時候,你當工程師,你有一個新的idea你都很怕人家會偷走你的idea,長大了以後,我才發現我巴不得每個人都知道我在幹嘛,因為其實,如果偷的走的話就代表,你準備的不夠嘛,有些投資人就說,你難道不怕你的製造商把你(技術)偷走嗎? 我就說如果他偷的走、可以做的更便宜的話,我們就跟他買嘛。有競爭其實是非常好的一件事,為什麼呢,因為這代表說你幫我教育我的顧客,我們大家一起來把這個廣告費吃下來。
要一頭栽進創業,她先定義好自己要開的是高成長、會吸引創投的公司,手握數個商業模式、一個由不同專長的人組成的精實團隊,龔南葳見了不下百位投資人尋求資金。2018年美國創投基金投資女性創業者的比例僅僅2.2%,偏偏南葳不僅是個女性,還是個年輕外籍女性,種種歧視可想而知,技術、團隊和經營能力是她唯一的優勢。
(龔南葳/Figur8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我們的投資人 我們董事會的成員 就是我的Lead investor 最大的一個投資人是美國人 他從小在紐約長大 猶太人 他完全就是 我第一次打電話跟他說我們想要做這件事 大概十分鐘吧 打電話 沒見過一次面 他就說 我完全瞭解你想要做的是甚麼 那我現在回憶起來 我覺得他已經比我看的還要遠了 這是兩年以前的事 他已經看到今天了 我那個時候都還沒看到今天,最讓我印象很深刻的譬如說 有幾次我想要做一些決定他很不同意的 就是比較大金額的 我想做的一些決定 我想要嘗試的 他不答應 就是他很不同意的時候 他…讓我去做 然後他有一次跟我說 現在你要花的這筆錢 我很不同意 可是我相信你 然後呢我願意承擔 這個就是把你訓練成更好CEO的 對我來說的一個開銷 就有點像送你去上學一樣
南葳還跟我們分享了另外一個投資人的故事。創業初期她找的辦公室就在一個養蟋蟀的工廠旁邊,經常上班到一半,會有蟋蟀在辦公室出沒,一位已經決定投資她的投資人去拜訪,看到環境如此克難,就知道她不會亂用投資人的錢,更堅定對她的投資。
(龔南葳/Figur8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那個時候投資人來啊,我們會有蟋蟀突然這樣跳出來,那個蟋蟀只要水餵的不夠多,他就會一直跳,有時候就是會跳出那個盒子,我每次都會有一個小杯子,他跳出來我就趕快用杯子罩住,趕快藏起來,把她推到旁邊去,然後我們的投資人就第一次 決定要投資了 他一來他就說 我看了你的辦公室就知道你會對我的錢很謹慎 看了非常的感動 不過請你們搬家
龔南葳創立Figure8不過三年,Media Lab前主任伊藤穰一自己的創投基金投資了她,Media Lab的E-14基金也投資了她,並輔導她成為一個更好的經理人,如今公司站穩腳步逐漸擴大,2018被MIT選為七家最有潛力的新創之一,由MIT主動向250家合作企業推銷,資金早已不成問題,上遍全美各大媒體,也在運動醫學界成為最受矚目的新創。戲稱自己EQ比IQ高的龔南葳,學了一輩子的工程學,最後在創業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子。
針灸筆有效嗎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十年後,台灣醫院距離 AI 會更近一步嗎?兩位前線醫師:流程線上化是第一步!
Posted on2020/10/28
採訪統整/鍾佳瑀;文字攝影/盧亞蘭
在 2020 幾乎被疫情籠罩之下,數位醫療的概念無疑是整個國際的趨勢,對此,我國 經濟部近日也首度將「數位醫療」的項目, 加入 了租稅範圍,修訂「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但除了公部門的推動、科技業的發展、及學者的研究外,要 真正暸解「數位醫療」,或許還少一塊最關鍵的觀點——究竟醫生們自己是怎麼看待與科技碰撞的火花?身處其中的 醫療體系人員們,對於「數位轉型」的實際心境又是什麼 ?
這次專訪到馬偕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黃明源、以及彰化基督教醫院資訊部副主任——李金美,除了要提供前線視野、也要帶讀者深度理解距離數位醫療的「最後一哩路」有什麼門檻?未來台灣要是有 AI 醫院,會長什麼樣子?
除了解開「法規限制」,政府還需思考「誘因」配合
要談醫院的數位轉型前,或許該先了解醫療體制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仰賴健保制度之稱的醫院體制,要燒光柴火了。黃明源醫師表示,身為健保的供給端,深知 台灣保險制度長久下去會失衡 ,因為目前只有單一給付單位,產業利潤不夠高,卻要求越來越多,沒辦法繼續發展。
曾赴英國深造的黃醫師也以當地體系—— 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解釋,雖然英國也有「照顧全國醫病」的這種單位,但不同的是 英國政府連醫院都全部一起經營,所以很清楚成本、利潤、等營運端問題 。
照理來說,控制病人少進醫院、少浪費資源、減少開支、醫療服務品質才會上升,但台灣的情況是,假設病人不來,醫院就沒得賺,得多看一個病人才能多賺一塊錢,所以當前要提升品質的話,就要找第三方進來。但首先,是政府要鼓勵 。
上一篇專訪提到,陽明大學前教授張正說:「法規要怎麼修改,業者可以提出來討論」,而黃醫師聽到後,表示這後面還要再加上一句:「而且 醫生們想問的是『給付』要怎麼跟進配合?」簡單來說,政府一隻手是「法規」、另一手則是「給付」;一邊應該解開限制、另一邊則尚需要誘因配合。
黃明源分析,以本次企劃專題的 第二篇 、及 第三篇 的遠距醫療平台來看,長期使用的話,的確可以節省病人時間、及成本效益,但在 健保不會給付之下,最終醫院的品質就一樣無法提升 。再以 第四篇 提及的科技醫廠來說,其實台灣有許多此類型的新創醫材廠商,但產品卻鮮少用在台灣醫院,原因是,儘管政府可能有鼓勵「創新」和「數位化」,但還沒有配套措施來激勵大家去用,等於科技業者被鼓勵嘗試,但產品卻賣不出去,或是只能賣給國外廠商,然而 最大客戶——健保單位,卻沒有要買單 。這如同政府一邊喊著「鼓勵創新」,但另一邊又呈現「有新技術我也不買單」的窘境。
遠程科技,只是推動醫療數位化的「第一個門檻」
黃明源表示,在數位醫療領域裡,其實 最重要的是「流程線上化」 ,並以他為癌症中心做的優化來解釋。首先要了解,癌症病患在醫院的時間通常只有一個晚上,且在施打完化療藥物後,便會返家,所以絕大部分的痛苦都在家裡發生,幾週、幾月才見一面的主治醫師,在診間其實幫不上太多忙,因為除了調配針藥外,舉凡飲食營養、居家照護、心理支持、針灸按摩…… 等各種輔助支持,都不在診間發生,平常病患有問題,通常都個別用 LINE 聯繫個管師 。
黃明源解釋,若醫病之間的溝通管道是院端的 Facebook Messenger,病人在家有問題就可以先問機器人,機器人也會將該病患的紀錄統整,當發現狀況緊急,則會通知個管師介入。而這些 虛擬帳號要怎麼設計、怎麼應答,就是一種「流程改造」,所以這不單單是打造一個軟體,而是一種服務模式、給病人的工具、及醫療端監看的數值紀錄整合。
儘管黃明源的診療間已經開著一台桌機,但訪問的同時,他又打開了自己隨身攜帶的筆電,裡面出現一套簡易、但一目瞭然的系統,上面記錄著癌症病患哪天、哪個時間、出現程度多嚴重、多頻繁的疼痛。但黃明源笑說:「這個系統太陽春啦,被科技廠商看到會笑掉大牙」,他表示,其實最需要的是「流程整合」,而非引進高端技術。
黃明源強調,遠距只是一個初階的「門檻」,因為當前大家在講 AI、5G 等數位革新,但回過頭來需要「看病」時,又得回去掛號排隊,等於一切又回到原點。 假設醫生不能在線上有互動,那軟體、服務、器材怎麼做先進創新都沒用 。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資訊部副主任——李金美則表示,AI 的導入就是醫院的數位轉型,但 醫院流程的確要先轉型,才會符合 AI 的效益 。
李金美以近 11、12 年來,醫院在推動「無紙化」為例。她表示,其實醫師們最在意的不是手抄資料的繁複,而是事後查資料方不方便,假設讓資料科技化後,流程沒有優化,反而會給醫療團隊增添麻煩。
十年後的台灣醫院長什麼樣子?
以李金美所在的彰化基督教醫院來說,近年引入許多 AI 工具,例如與 HTC 的健康醫療事業部—— DeepQ 合作的機器人「蘭醫師」、及與華碩智慧雲端軟體研發中心(AICS)合作的醫療大數據搜尋系統。這些 AI 工具能幫醫師做 臨床影像的風險判斷 、以自然語言搜索把 病例文本做分類 。李金美表示,雖然 AI 是醫院高層的策略,但醫生們也都很有興趣,好奇 AI 具體能幫醫療團隊做到哪一步。但 AI 要落地,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因為一個新的的模式要結合在醫療場域,需要來回驗證,並不是想像中,一只戴上就會自己運行的 Apple Watch,且一個醫院適用的,另一家也不一定能用。
黃明源則表示,首先要思考的,是 如何把醫療團隊線上化 ——把多方單位的溝通做線上流程設計,因為不是丟出新軟體,病患和院方就能馬上使用。但比較可惜的是,台灣很少醫院有在經營這塊領域,因為研究開發很花時間,也不會賺錢,而有在執行的大醫院也多是仰賴政府的「計畫」來試辦,等於研發也不永續。
黃明源補充說到,要把病人照護線上化、效率化,其實不需要太複雜的技術、或專利,但比較好的情況是,任何醫療體系研發出來的東西,可以跟外面世界的新創公司聊過,因為 外部會比院內更懂「商業模式」,以及如何做到規模化的問題 。這當然也會比反過頭來,由新創進入醫院,探討院方內部系統來得有效。簡言之,就很像學校做研究後,把想法執照出去的概念會比較順利。
但要負責「找商模」的醫療軟體新創,其實也面臨到一個難題。 假設以「訂閱制」的購買模式來使用新系統,在醫院有提升營收的前提下,通常一個月、一個科別願意撥一萬元,但試想,一個販售「醫療科技產品」的公司,不太可能一年只能賣一位客戶 12 到 15 萬元,絕大部份的營運模式,還是如運用在手術相關的系統,一次就要花個幾百萬買斷。
其實 AI 要落地最辛苦的,是把想像貼近實際、貼近臨床可以用。從前期用醫師人力去「貼標」、訓練機器,到後期結合進醫院資訊系統系統、等待法規通過,時間會拖很長。 至於問及醫師們對台灣 10 年後「智慧醫院」的想像是什麼?李金美則答,希望 AI 能讓醫生更專注在病人,彙整蒐集等的工作就給科技處理,讓醫院品質上升。
附圖:醫療團隊使用數位化程式示意圖。圖片來源:24 Hour Health Store,CC Licensed。
黃明源醫師使用自己與團隊研發的系統,輔助影像追蹤紀錄。圖片來源:《科技報橘》攝影。
彰化基督教醫院,資訊部副主任李金美。圖片來源:李金美
資料來源: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0/10/28/ai-for-doctors/?fbclid=IwAR3swRvdyvZfGT78kpIqG1-FmuvYy8RHxjxepRDRdaSi_hCJczrKcwcWHQI
針灸筆有效嗎 在 針灸筆有效嗎 :: GMP醫療器材查詢 的必吃
循經能量經絡筆傳統針灸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智能尋穴,脈衝...,一、产品的研发中医讲:“通则不痛,通则不痛”,依据中医脏腑经络理论...,针灸经络笔有用吗:绝对是有效的但要 ... ... <看更多>
針灸筆有效嗎 在 针灸经络笔 的必吃
针灸 经络笔主要功效: 有九档震动调节 通经脉、活血、排体内废物 风湿关节炎、颈椎病 激光净化肌肤美白祛斑 经络笔是依据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与现代生物工程技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