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各位推薦三本書:
1. 《受傷的醫者》這本書英文翻譯書,原始書名是「醫生也是人,醫生的內心世界」。
從醫這條路,比其他人都要早接觸死亡的議題。
在面對病人死亡時、或者病人的治療結果不如預期,醫師都會有很大的挫折感、也會受傷。
這個挫折,有可能是這些成績優異的醫師,在他們的求學生涯中,從來未曾遭遇過的。
面對挫折,醫師大部分都要靠自己「療傷」,國內現在比較欠缺醫師的心理支持系統。
有些醫師很快可以「走出來」,有些醫師可能就會選擇「轉換跑道」,到壓力比較小、比較不必面對生死的科別。
留下來的,也可能為了避免自己投入太多的情感,而變得比較冷漠。
如果再加上因此而惹上醫療糾紛,可能就真的「走不出來」了。
無論是醫師或是病人/家屬,都應該瞭解,「醫師也是人」:他們也會犯錯、也會生病(身體上的、心理上的)、也會內疚自責。
面對醫療不良事件或是醫療糾紛時,大家也應該避免以「完美的人」來苛責醫師。
這本書適合想要選擇行醫的高中生、醫學生、醫師,和一般民眾閱讀。
《受傷的醫者:心理學家帶你看見白袍底下的情感掙扎與人性脆弱》
Also Human: The Inner Lives of Doctors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9175?sloc=main
2. 《不完美的我,照顧生病的你》這本是韓文翻譯書,是一位加護病房(ICU)的護理師所寫。
ICU護理師,一般比醫師,還要早個幾年接觸死亡。護理師是醫療團隊中,與病人接觸最密切、相處時間最長的。透過這本書,我們也可瞭解重症護師的工作辛苦、內心的壓力與煎熬、與病人、家屬的互動。
《不完美的我,照顧生病的你:在生與死共存的加護病房裡,告訴自己「不要被打倒,也不要麻木」》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9981?sloc=main
大家要意識到,你接受到的醫師和護理師的治療,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你第一次當病人/家屬,也可能因為擔心、心急,而不完美。
讓我們接受彼此的不完美、彼此包容。
但是,請你相信,我們的共同目標都是希望病人能夠好起來!我們沒有人會刻意去讓病人的病況去惡化。
我們的共同敵人是疾病與無常,並不是彼此,我們應該要是伙伴、互相信任、互相合作。
最後,希望醫療人員也能夠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因為,醫護人員也是人!
我們「不要被打倒,也不要麻木」
遇到困境的時候,也要適時的尋求協助~
3.最後再推一下《ICU重症醫療現場》這本書
https://reurl.cc/g7WLQ4
醫病如何良性互動?
醫療人員如何在冰冷的加護病房中,讓病人/家屬感受到溫暖?
病人和家屬如何適時的給予醫療人員溫暖?
別忘了,醫護人員也會生病,無論是身體上的、或是心理上的。
歡迎分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10的網紅大象中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長照的長者 要訓練的不是 核心肌群 而是 焦點 要擺在重心 要重心 不要 核心 太極拳 要訓練的是 重心 要在意的是 重心的位移 焦點擺在 動態重心的位移 而且能夠有彈性的自然歸位 虛實分清 若被醫院復健科 抓去訓練 核心 訓練肌力 就會看見一個 僵滯轉不動的太極球...
醫者心 在 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曾經因為手術後發生極低的傷口問題而鬧騰了多時
#此刻的心情非常能體會
《新書推薦》文末贈書活動(已結束)
「受傷的醫者:心理學家帶你看見白袍底下的情感掙扎與人性脆弱」
購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9175
#12月30開賣
醫生也是人,各有各的個性、夢想和欲望,同樣會迷惘、恐懼與憂傷。
他們受苦時得不到關懷,生了病卻不被視為病人,
只能承擔理性至上的專業要求──
我們常忘記了:在醫療前線的醫生們也有身而為人的感性需求。
#醫師難道不是人?
《贈書活動》
1.留言「醫師不是人嗎?」並tag兩位朋友
2.公開分享此文
12/30 24:00抽出兩位朋友贈送此書
臉書一位
IG一位
醫者心 在 民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影音】陳永興醫師今應邀在輔英科大演講,校長顧志遠推崇陳永興是學生「學習標竿」。顧志遠在致詞時特別手持陳永興日前出版的該書《我的人生交響曲:七十自述》,他說:「這幾天看後,非常感動!陳永興不僅人生一路非常精彩,更重要的是將其醫者心推向社會為台灣服務奉獻。」
輔英科大生技系陳誌偉執行教育部「教學實務計畫」計畫。邀請陳永興蒞班專題演說。陳永興以其生命歷程與輔英學子分享。
「不要小看自己只是一個大學生,只要有理想、有原則、有熱情就能為做很多事情並為社會服務奉獻」,陳永興結語期勉學子年輕時代越早參與社會服務可以培養忍受挫折的勇氣。」並呼籲學子未來有常保有赤子之心,這是最珍貴的。
醫者心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長照的長者
要訓練的不是 核心肌群
而是 焦點 要擺在重心
要重心 不要 核心
太極拳 要訓練的是 重心
要在意的是 重心的位移
焦點擺在 動態重心的位移
而且能夠有彈性的自然歸位 虛實分清
若被醫院復健科 抓去訓練 核心 訓練肌力
就會看見一個 僵滯轉不動的太極球體
空有肌肉 有一堆肌肉 但就是卡彈
一台大卡車 配上摩托車引擎 躺床不意外
核心肌群 是現在的顯學
好手好腳的年輕人
好手好腳的復健師在練的
卻不該是 有狀況的老人練的主力
中風老化長照 5進程
1.餵招引發動機
2.肌力
3.肌耐力
4.平衡
5.心肺有氧
這5個訓練階段 中風訓練醫者 心中要很清楚
患者到底缺什麼
以誰為主
並不是一定要筋拉開 阻抗練出第3點肌力 才是中風復建
重點 若在神經外科 出院後
擺在 第4點的平衡
就是太極拳的重心位移
這個老人 中風人 就能生活自理
若是擺在 專練核心肌群
等信心被玩壞後
萬一 第2次中風 第3次中風 突襲
核心肌力 根本擋不住
到時 怪復健醫生 怪針灸神醫 要他為坐輪椅負責
誰鳥
要重心.不要核心--大象中醫.第3把刀.運動指導

醫者心 在 鏗鏘集- 醫者心 - YouTube 的必吃

節目名稱:鏗鏘集- 醫者心 播出日期:01-10-2012有「換肝之父」之稱的范上達教授和治療血癌專家梁憲孫教授,分別是香港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和血液及腫瘤 ... ... <看更多>
醫者心 在 《醫者心》是蔡元雲醫生的第一本書,專門談及有關醫學、健康 的必吃
Aug 24, 2013 - 《醫者心》是「人人叢書」系列之一,專門談及有關醫學、健康、保健等課題,也是一本從醫生角度看人的身心靈的毛病,更… ... <看更多>
醫者心 在 醫者心Sing 的必吃
醫者心 Sing. 8953 likes · 1 talking about this. 寫下行醫趣事,生活體會和感悟,細味生活,豐富人生!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