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特輯:奧林匹克運動會會歌:《奧林匹克聖樂》(Ολυμπιακός Ύμνος / Olympic Hymn)
🎵https://youtu.be/fVT-WNbSZig
《奧林匹克聖樂》(Ολυμπιακός Ύμνος / Olympic Hymn)是一首合唱的清唱劇;奧林匹克聖樂於1958年的第54次國際奧委會全體會議上定為奧林匹克會歌。奧林匹克會歌由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第一任主席澤麥特里烏斯·維凱拉斯親自選擇的;由希臘歌劇作曲家斯皮羅·薩馬拉斯作曲、希臘作家兼詩人科斯蒂斯·帕拉馬斯作詞。
《奧林匹克聖樂》於1896年的雅典第一屆奧運會上首次被奏起;該歌曲由希臘歌劇作曲家斯皮羅·薩馬拉斯作曲、希臘作家兼詩人科斯蒂斯·帕拉馬斯作詞,但當時仍未被確定為奧林匹克會歌;及後至1956年的奧運會,奧運會的主辦國均委託當地的作曲家為奧林匹克聖樂作詞。
1954年,國際奧委會為奧林匹克會歌進行全球徵集;國際奧委會在是次徵集中收到來自40個不同國家合共392份參賽作品。波蘭作曲家米哈爾·什皮沙克(Michał Spisak)的作品除了被第50次國際奧委會全體會議上挑選出來外,也獲得身兼國際奧委會委員的摩納哥皮埃爾親王為奧林匹克會歌徵集而設的1000美元獎金;獲挑選的作品原被安排於1956年舉辦的墨爾本奧運會奏起,惟該作曲家徵求大量版權費而被棄用。
1958年,國際奧委會採納了身兼國際奧委會委員的丹麥亞斯里王子把希臘作曲家斯皮羅·薩馬拉斯作曲的《奧林匹克聖樂》作為奧林匹克會歌的建議;並於當年在日本東京舉行的第54次國際奧委會全體會議上批准了這個建議方案。奧林匹克聖樂分別在1960年2月及8月舉行的斯闊谷冬季奧運及羅馬奧運會正式以奧林匹克會歌奏起;而奧林匹克聖樂更是首次在冬季奧運會上奏起。現在,奧林匹克聖樂除希臘語外已使用過日語、西班牙語、韓語、俄語、英語、法語、義大利語、挪威語等語言演唱並翻譯成日語、西班牙語、韓語、俄語、漢語等多達12種不同語言。其樂譜也被存放位於瑞士洛桑的國際奧委會總部。
🎵 《奧林匹克聖樂》中文歌詞:
古代不朽之神,
美麗、偉大而正直的聖潔之父。
祈求降臨塵世以彰顯自己,
讓受人矚目的英雄在這大地蒼穹之中,
作為你榮耀的見證。
請照亮跑步、角力與投擲項目,
這些全力以赴的崇高競賽。
把用橄欖枝編成的花冠頒贈給優勝者,
塑造出鋼鐵般的軀幹。
溪谷、山嶽、海洋與你相映生輝,
猶如以色彩斑斕的岩石建成的神殿。
這巨大的神殿,
世界各地的人們都來膜拜,
啊!永遠不朽的古代之神。
軀幹英語 在 健力女子的日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拉力帶,用?不用?
#Repost #translated @theprehabguys @strengthcoachtheraphy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連結:https://instagram.com/p/BbXJNW_nP0O/
什麼時候才可以用拉力帶⤵️
⚠️你當然可以不同意這篇文章,每個人都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即使是錯誤的。
📝硬舉使用正反握,長期下來會造成一些問題。(正反手就是一手正握、一手反握,很多做負重訓練的人會用這種方式來讓自己負荷更大的重量。)
🏋🏽正反握對於大重量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技巧,如果你有在參加比賽,就應該練習。但是這表示每次訓練都該這麼做嗎?其實未必。我的建議是,雙手正握,能做多重做多重。
✅等到雙手正握已經握不住了,就用拉力帶。持續的訓練正手握的強度,然後用比較輕一點的重量訓練等長收縮。把握力練起來,偶爾才使用正反握。最後,記得正反握訓練也要換手練習。
🙅🏽♂️長期使用正反握可能造成幾個問題,其中包括肱二頭肌跟手肘的肌腱炎。同時也會因為拉的動作期間肩膀跟手臂位置的改變,而造成背或軀幹的失衡。讓我老實告訴你:對很多人來說這些可能都沒什麼,但是如果你已經有這些問題了,那麼這些建議會有幫助的。
🐶最後總結的部分,我想告訴大家,我有七、八年的時間,一週練一兩次硬舉,一直都是使用正反握的,而且從來沒有換過邊、也沒有用過拉力帶。目前生涯最佳硬舉成績是550磅(250kg),我想我不只是個光說不練的物理治療師,還算有資格在這方面發表意見吧。我右手肱二頭肌腱炎持續了大概四年左右,然後還有右邊腰背疼痛問題。這些問題其實不影響我訓練,但是的確造成了不少困擾。我在社群媒體上發文的目的也是如此,我想幫助年輕朋友們,希望大家不要跟我一樣鐵齒啊。
另外@theprehabguys 補充了一點:「加強你的握力,然後儘量練習雙邊正手拉,但是大重量的時候,可以的話換成拉力帶或者勾握。如果你剛好是靠手吃飯的人,保護你的大拇指、把無謂的自尊放一邊💪,用拉力帶就好了」(原文跟補充者皆為物理治療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編補充》
勾握就是把大姆指當做助握帶的概念。
健力槓沒有男女槓之分,一律是29mm,所以對於手指較短的人來說,會比較難掌握勾握。
假設你的硬舉PR是150kg,以往你是用正反握or助握帶的方式去完成訓練,那麼當你要嘗試學習勾握,從30%(45kg)、40%(60kg)的強度漸進適應上來是比較安全的,不然大姆指會痛到你放棄這握法。
沒有一個握法適合所有的人,而世界頂尖的選手有勾握派的,也有正反握派的,結論是:各種握法都可以嘗試,且練習一段時間看是否適合自己囉。
#deadlift #hookgrip #doubleunder #gripstrength
#girlswholift #girlswhopowerlift #powerliftinggirls
#健力女子的日常
#健力女子英語角
#拉力帶 #硬舉 #勾握
軀幹英語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全馬十六週破PB案例之一:4:22→3:59】
上星期上海馬拉松結束後,收到許多學員的感謝信和破PB的心得分享文章。每個人都有著自己開始跑步與突破自我的故事。其中一位學員周昱大哥,寫了最多文字給我。經過他的同意後,在此把它的經歷分享出來,也許能讓許多追求破四的跑者獲得共鳴。
周昱大哥從原本不太運動體重80多公斤的人,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在今年上海馬拉松跑進四小時。
2014年2月25日,第一次在戶外跑了5.5公里,費時50分鐘,平均配速是9'16/km,不到六公里就已經累得快虛脫了,當時體重是80公斤。
但那天的經歷讓我開始愛上在戶外慢跑的感覺。在冬日早晨暖暖的陽光下跑過平時只有開車經過的社區道路時確有一番不一樣的風景和感受,那次的美好經驗,讓我接著跑了下去。
2014年3月8日,週末,婦女節。我臨時一大早送小孩去陸家嘴上英語課,由於需要等4個小時,就決定到附近的黃浦江邊跑跑步,從張揚路口開始,沿著濱江大道,不知不覺一個往返10公里、1小時40分鐘。多雲的清晨,上海灘畔、黃埔江邊,平時嬉鬧的城市如此寧靜,奔跑於其中彷彿發現了另一個上海和另一個自己,身體的疲憊被發現的喜悅沖淡。開始愛上跑步後的美好感受。
2014年11月2日,我完成人生第一場半馬(上海半馬),完賽時間是2小時08分,當時體重是70kg。
跑完第一場半馬後很多身邊的朋友都送來了祝賀和慰問,也表示想要一起跑動起來與共同參與的想法,但大多都對跑下20km沒有信心,並且擔心跑步對膝蓋不好。其實跑不跑20km這麼遠並不重要,只要你抽出時間運動一下,並逐漸給自己一些小的挑戰,比如每次多跑500米或5分鐘,慢慢你會體會到不斷超越的信心…… 。對於跑步膝蓋是否會受傷,我自己是應該比較有發言權,如果不注意姿勢,基本都會出問題,我自己就是這樣,開始跑的半年中不講姿勢,膝傷時好時壞,6月中時走路都有些困難,直到7月朋友推薦了後面這本《跑步該怎麼跑》,才使我學到了即省力又不傷膝蓋的正確跑步姿勢。
厚厚的一本書,主要講述了幾個道理:
1 )跑步膝蓋要一直彎曲
2)前腳掌著地,著地時要在頭部和軀幹的正下方
3)靠大腿拉動小腿把腳掌在落地後快速抬起,腳掌不能蹬地4)跑的快慢不是步距而是步頻。
通過這些要點在跑步姿勢中的應用,我也在跑速和跑距上逐步提升,膝傷也隨著衝擊的減少慢慢的康復。所以一個正確的跑步姿勢帶來的確實會是效果的提升的傷病避免。何時開始跑應該都不晚,只要你開始了就會有收穫,我的建議
1)要有正確的跑步姿勢
2)每次跑的慢些、時間盡量長些
希望上述建議能能對想跑或剛跑起來的朋友們有點幫助。
初馬是在今年5月在大連完成的,成績是4小時22分,當時體重已經掉到65公斤了。完賽后十分喜悅、同時也決定要參加一個馬拉松訓練營,系統的訓練一下,爭取2015上馬全馬能進4小時。巧合的是6月聽說Garmin今年的訓練營將會邀請徐國鋒老師執教時,十分欣喜,立刻報名。
但因為在今年5~6月訓練營開始前,為了在大連馬跑出好成績,跑步訓練時開始刻意邁大步幅,隨之而來的是膝部舊傷復發,在訓練營開營測試中還硬挺著帶傷測試了3公里衝刺跑,結果膝部韌帶拉傷嚴重,一下子3個多星期無法正常跑步,在隨後的一個多月間傷痛還不時復發,只能慢慢以E配速一點一點恢復。
雖然沒法完全按照訓練課表執行訓練,但自己也在努力逐漸把周跑量提升到40公里。計劃上馬前的1個半月能按照徐老師指導的方法繼續加強E心率訓練,在比賽中也嚴格按照徐老師建議的心率區間進行比賽。
雖然國峰老師說訓練營期間盡量不要參賽,才能維持週期化訓練的整體性,但9月我還是報了北京馬拉松,這場比得很慘,以崩潰狀態拖到5小時06分才進終點。
北京馬拉松的比賽過程就像一場噩夢,跑的很累。後大腿、小腿不停抽筋。後面12公里走了接近2個小時,雖然完賽,但心理上是不小的打擊。如何面對1個半月後的上馬,自己沒有方向。
十月聽國峰老師的建議推掉了幾場半馬比賽後決定安心以E心率下邊跑、邊恢復,希望能在避免傷痛的繼續惡化中保持訓練,爭取上馬完賽。
上了國峰老師十月十一日訓練營的上馬前策略分享課後,雖然沒有信心跑進4小時,不過自己還是做了一張4小時完賽配速策略表,並對比了大連和北京兩次馬拉松的對應配速,發現在上兩次全程比賽的開始階段跑的真的過快了。於是接下來的一個月就在E和M心率下尋找配速控制在每公里5分30秒~5分50秒的跑姿和節奏三個週末準備要完成的25Km LSD,但也因為傷痛只分別完成了21km 、19km和17km。
就以這樣的狀態踏上了上馬賽道,心裡沒底,不過一直提醒自己要按照國峰老師建議的開始,前20公里先穩定住,不要著急,當做熱身跑的策略開始了比賽。
一路控制心率在M區間,並在5km後控制配速在每公里5分35秒左右。同時盡量放鬆自己,調整步幅避免膝部韌帶受到過多的刺激而加深疼痛。就這樣一路堅持,沒想到目前最大攝氧量47的我在30km時竟能追上大連比賽時最大攝氧量51的自己。
在大連30km後兩個小腿開始輪流抽筋,不得不走走停停。上馬是在29km時有了抽筋感,慶幸的是直到跑完抽筋也沒有真正發作。在繼續堅持過35到38km後發現不僅有機會完賽,而且有機會進入4小時後,我開始了加速,就像國峰老師給的策略中說的:到40km時不管什麼心率配速了,盡情放肆跑。
最終在4小時前的22秒鐘跑過了終點,以3小時59分38秒完賽。
在痛過、熬過、拼過後跑過終點和少於4小時用時的那份激動與喜悅難以用言語表達。
這是基於在整個訓練營期間國峰老師教授的這些科學訓練和比賽策略的方法的應用。您這十六週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科學的訓練方法、體能的有效提升,更是在強化我們的心智。
謝謝您, 徐老師!有了你的指導和幫助才能使我用一個達標的成績結束今年的訓練營生活,也慶幸沒有給2015的跑馬留下遺憾,更樹立了持久跑下去的決心。
==左圖為在上海世紀公園與周昱大哥合影==
周昱大哥說:開始跑步後自己的身體也在不斷變化,體重逐漸的減輕(一年後減了近15公斤、所有的衣服只能愉快的全部更新掉),精氣神越來越足。
軀幹英語 在 核心肌群(英語:core muscles) 是一個統稱名詞。... 的必吃
負責保護脊椎的肌肉群。 核心肌群位置是人體構造- 大約從橫膈膜以下, 環繞著腰、腹、軀幹中心- 到骨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