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要懂「法」。
關於孩子在校課業與成績等權利的爭取,一切都先從「法」開始。因此,長期以來一直提醒特殊生的家長,一定需要熟悉《特殊教育法》。
實務上,經常會面臨以下的一些情狀。例如兩個孩子一樣都在同一家醫療院所就診,一樣都被診斷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一樣醫生都開立了診斷證明書,甚至於一樣醫生都開立了藥物,無論是利他能、專思達或思銳。好吧,如果這兩個孩子在學校讓老師頭痛的狀況都一樣。
但是,擁有醫療診斷,並不等同於是特殊教育學生,除非孩子經過各級主管機關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簡稱鑑輔會)鑑定、通過,而取得特殊教育學生的身分。
假如,這兩位孩子,一位經過特教鑑定取得特殊教育學生的身分。另一位則沒有通過鑑定,一般會建議轉為由校內輔導系統協助,或者家長因各種理由拒絕接受特教鑑定(一般是擔心孩子被貼上所謂的「標籤」)。
以往,取得特教身分的孩子,例如ADHD孩子取得「情緒行為障礙」,接著他的相關學習權利往往可受特殊教育法的支持與保護。例如《特殊教育法》第19條:
特殊教育之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應保持彈性,適合特殊教育學生身心特性及需求;其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而這一點,往往是過去未取得特教身份與資格的ADHD孩子無法爭取的。
但現在通過的《學生輔導法施行細則》第7條(發布日期:民國 104 年 10 月 15 日),則詳列了以下的內容。
學校應針對介入性輔導及處遇性輔導之學生,列冊追蹤輔導。
學校得召開個案會議,針對前項學生之個別特性,訂定輔導方案或計畫等相關措施。
學校得邀請學校行政人員、相關教師、輔導教師、專業輔導人員、學生家長及學生本人參與訂定輔導方案或計畫等相關措施。
學校得視學生輔導需求,彈性處理出缺勤紀錄或成績考核,並積極協助其課業,不受請假或成績考核相關規定之限制。
特別是這一部分:
學校得視學生輔導需求,彈性處理出缺勤紀錄或成績考核,並積極協助其課業,不受請假或成績考核相關規定之限制。
關鍵是,那麼對於未取得特殊教育學生身分的ADHD孩子,如果屬於學校「介入性輔導及處遇性輔導之學生」,且有課業與成績需求,這時候則有了法源的依據。
但有意思的地方也在這裡。一般來說,校內對於特殊學生最為熟悉的人員,主要為資源班老師或特教老師。對於輔導系統來說,這部分相對會是陌生一些。未來,如果孩子的條件是:在醫療上,擁有ADHD的診斷,未取得特教身分。但他卻符合《學生輔導法》裡的「介入性輔導及處遇性輔導之學生」,那麼關於孩子日後在課業與成績的輔導上,特教系統與輔導系統如何合作與區隔,將會是一場微妙的互動。
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課業與成績的權利又多了一條法律來支持。當然,未來家長是否為孩子爭取特殊教育學生的身分,特別是ADHD或其他情緒行為議題的孩子又將會有另一番的考量。
關於相關法律條文的解釋,請特別留意在「應」和「得」之間。前者提供了相對的法律保障或義務,例如《特殊教育法》第19條 :「......『應』保持彈性,適合特殊教育學生身心特性及需求......。」後者則反映出,在親師溝通上所需說服力的重要性。例如《學生輔導法施行細則》第7條:「......學校『得』視學生輔導需求......。」—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親師溝通 重要 性 在 老ㄙㄨ的教育隨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幾天發了一篇關於小蘇姑娘閱讀的反思文,和朋友有一番討論。
朋友問:「對於孩子成長歷程的擔心,你提到要時時提醒自己閉緊嘴巴、釐清擔心來源、好好欣賞。你通常是怎麼幫助自己的呢?」
朋友提到她有位學生,焦慮的爸爸在停學後,和孩子有了不少的親子衝突。原因是因為孩子補私中課程的成績下降,爸爸嚴厲責罵孩子,並且對於孩子的生活作息、網路使用習慣、與家長應對的態度……多有指責。親子衝突持續發生,孩子回應態度冷漠,讓爸爸的焦慮與指責似乎更高了……
我嘆了一口氣,基本上關於「補私中」,又因「成績不佳而動怒」,顯然家長已有對成績的迷思。只要因成績不理想就會責備小孩,說起來都是大人對成績的內在課題。
朋友也怕孩子這陣子獨自在家,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想請問家長可以怎麼幫助自己度過焦慮?
所以,我先跳脫老師的立場,試著用同理心,來思考這位爸爸的心情。
「自從停課後,親子衝突的頻率的確有上升,包括我和小蘇姑娘也不例外。因為相處時間變長,看到小孩不順眼的行為也變多了。」
「但很多所謂的『看不順眼』,都是一種擔心。」
「擔心孩子的學習能力不佳,擔心他的學習態度不夠好,擔心生活習慣紊亂,擔心網路成癮該怎麼辦.....」
「擔心之餘,只好出言提醒。但一次又一次的提醒不佳,提醒到第三次,就變成不耐煩或嚴厲的指責,並用高強度音量來限制或強制執行命令。」
「不過話說回來,小孩他一定也有很多委屈。他覺得爸爸並不了解他,小孩有做過很多的努力,他有試著配合,但他不理解為何爸爸始終看不到這些努力。」
「做這也不對,做那也不對。小孩心裡害怕,怕東怕西的,最後什麼都不做或不敢做,只好整天擺爛、放空,更惹來爸爸的不悅。」
朋友說:「這下可好了,進入了惡性的循環……」
我說:「我相信爸爸的內心一定也好痛苦,因為他是如此的努力,卻把孩子推得愈遠。他不明白孩子為什麼都黏媽媽,不明白孩子為何在心裡把他形塑成凶狠的壞人、或是整天氣呼呼的怪物?」
我對朋友說:「所以,可以的話,要轉達那位爸爸:他心裡是愛孩子的,孩子也愛他。」
「他是如此的愛孩子,才會如此擔心。孩子也愛爸爸,那些努力的蛛絲馬跡,都是線索。」
「只是我們常把愛變成擔心,化成一種傷人的指責。我們做家長的,要清楚看到自己表達愛的方式,不經意會成為孩子害怕的利刃。」
「傷痛和裂痕,是可以被修復的。只要好好的說出自己內心的愛,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來說話。並讓孩子選擇他自己運行的方式。」
朋友說:「是啊,我曾努力回應爸爸他的擔心,也示範如何跟孩子開啟對話,提醒指責、直接命令跟孩子互動的方式,只會把關係越拉越遠……」
我說:「一般人,尤其是在電話裡,不容易理解我們所說的。畢竟一轉身,又處處看到孩子的缺點。」
我試著提出建議:「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很重要,讓他說出十個孩子的優點好了。」
朋友說:「這好適合!請爸爸把看到的缺點先記下來就好,先不要跟孩子說。」
我說:「並且讓他說說十個關於孩子很小的時候,他覺得最開心、最狂喜的時刻。」
「當孩子愈來愈大時,我們常用更高標準來檢視他,卻忘了當他小時候,只要每一次的第一次:第一次笑、第一次會爬、第一次站起來、第一次開口叫爸爸、第一次生病後痊癒.....我們內心是有多麼的狂喜。我們常忘了,那種只要孩子健康快樂就好的單純時刻。」
「我自己常常想著『愛與擔心』這件事。也常常告訴自己:要記得孩子小時候那種單純的快樂。」
我繼續說:「對了,我還常常跟小蘇姑娘說『對不起』。我會說:『對不起,剛才我凶巴巴的。』、『對不起,我剛才語氣不太好,我太心急了。』」
朋友說:「我必須說,這對傳統形象的爸爸來說,好難哦!爸爸的形象,是這麼強韌的一家之主……」
我說:「而且,我還會跟她抱抱,說:『你知道爸比很愛你的。』她會說她知道。」
朋友說:「光想像那個畫面,無論原先在爭吵什麼,都化解了啊!」
我說:「哈哈,這的確很難,但只要做了一次後,後面就自在多了。」
朋友說:「嗯嗯,這是爸爸的小小一步,卻是親子關係修復的大大一步。」
我說:「你要告訴這位爸爸,孩子小時候就要多抱,再大一點,他就不給抱了。而且,從小沒有常被抱抱的小孩,未免太可憐了!」
朋友說:「這心情,想必身在其中,會好深刻。」
我說:「我之前有po文說我跟小蘇姑娘說『對不起』,在底下有留言:『沒見過有爸爸跟小孩說對不起的。』我才發現原來大多數的爸爸沒做這事。」
朋友說:「真的啊,太不符合社會對家長威權的形象了!為了鞏固自己家長不可違逆的尊嚴、事事掌握的控制感、消除不符合期待的焦慮……這些總總,都是破壞親子關係的利器。」
我嘆了一口氣:「等孩子大了,就覺得爸爸在情緒勒索,接著,就跟家長斷絕親子關係……」
討論至此,我們又深深的嘆了一口氣。
過往親師溝通時,我發現大多數家庭都是由媽媽們與老師密切聯繫。然而我卻發現,在孩子的行為問題上,爸爸這角色扮演深具影響力的關鍵。
所以,現在我都很直接的撥打電話給爸爸們,希望在孩子的教養上,用正向溝通的語言,為彼此找到成長型思維的立足點。
去掉愛裡那份的擔心與情緒,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對他的純粹的愛。爸爸們,我們一起來校正回歸吧!
.
.
#歡迎分享
#希望更多的爸爸看到這篇
親師溝通 重要 性 在 四隻小人一個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個人臉書那邊分享了拿鐵的近況。有媽媽說她擔心自己的孩子也有狀況,所以我想說來完整紀錄一下我們這段時間的經歷以及我覺得很重要的事項,希望可以幫助需要的人,如果有疑問,也非常歡迎提出來一起討論喔😊
⚠️文章很長,請大家小心服用。
拿鐵今年要升二年級,剛發現他有狀況是小班中班那時候,但他在升上一年級之前,是只有疑似發展遲緩,沒有確定他有什麼症狀。
所以剛上一年級時,我只有把拿鐵過去檢查時所做的報告匯集給老師,包括醫生的建議,還有跟老師說明當孩子在遇到哪些狀況時,我們在家裡通常是怎麼應對的。
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年級的拿鐵在學校的狀況越來越多,在老師再三反應後,我帶拿鐵回醫院重新評估。
但因為拿鐵已經上小學,所以已經不適用之前那位小兒科醫生了,我們這次換了身心科醫生。
這裡我發現 #第一個差別是:每位醫生、每位幫孩子評估的心理治療師,甚至到每位幫孩子上課的治療師,對於孩子的狀況判斷標準都不一樣。
像拿鐵在第一位醫生那做的檢查,評估師給拿鐵的評價不是不及格,就是在及格邊緣,但是醫生最後的判斷是覺得再觀察就好,所以以「疑似發展遲緩」結尾。
但是第二位身心科的醫生,當我們第一次去掛門診時,醫生按照現場孩子的表現,便很明確的指出拿鐵應該有哪些問題,他建議我們再重新做一次檢查。
而這次的評估師在幫拿鐵檢查的時候,也很明確地說出孩子的狀況,所以第二位醫生就判斷拿鐵的症狀是「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檢查流程:門診醫生安排評估——評估師(心理治療師)檢查評估——門診醫生講解評估結果)
另外包括這段時間幫拿鐵上課的治療師,有的老師會覺得拿鐵沒問題,是我們家長不會教;大多老師一開始的反應都是覺得拿鐵很OK,久了便會跟我們反應孩子上課表現狀況不好,建議我們是不是再帶回醫院檢查;其中有一位是臨床心理師,他第一次跟拿鐵互動就可以很清楚的指出拿鐵有哪些問題,需要進行調整的。
記得那時候一起上課的同學爸爸還問心理師:「這位小朋友(拿鐵)怎麼了?看起來很正常呀!」
心理師笑笑的回覆這位爸爸:「因為這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問題久了就會慢慢浮現出來。」
因為這位爸爸的孩子狀況是比拿鐵嚴重的,所以他自然會用他的認知去判斷拿鐵的狀況。
所以我想說的是,#不管是醫生、#心理治療師、#幫孩子上課的治療師,#甚至是一般人,#每個人看你的孩子都是用他們心裡既定的認知去判斷的。
所以即便一位醫生、一個人說你的孩子沒問題,但如果你依然覺得孩子有狀況,或者是老師反應孩子有狀況,這時請相信自己的直覺,務必持續追蹤,或者同時多聽幾位專家的判斷及解讀。
因為如果孩子真的有狀況,它是有黃金治療期的,這時我寧可多想一點,寧可錯殺一百,也不要放過黃金治療期。
(如果還沒有保險的孩子,請務必注意保險問題,保險會回溯看診紀錄)
#第二點是:大多數的學校老師對於「特殊兒」其實是沒有竅門的。
這點是我非常意外的一個點。
我曾天真的以為學校老師看過千千萬萬個學生,應該對特殊兒會很了解。
早在瑪奇朵三年前剛升小一時,我就曾經跟她的班導師聊到拿鐵的狀況(提前了解+部署😂)。因為這位老師的教學經驗已經有20年之久,所以當我問到她有沒有教過類似拿鐵這樣的學生時,老師給我的答案居然是「沒有」。
當時的我相當驚訝,但也因為這樣我才能做好心理準備。所以後來在拿鐵升上一年級後,我自己就知道自己要先做好親師間的功課。
至於為什麼小學老師比較沒有應對「特殊生」的竅門呢?
仔細了解背後原因,我想是因為學術有專精。
小學老師在修教育學程時,對於特殊生的專門課目只有修2學分,因此除非老師自己另外深入學習,否則他們修的東西可能只是皮毛,完全不足以應付這麼多種類的特殊兒。
再來,小學不比幼兒園,小學老師需要1打20幾位學生,基本上其實很難有心力再去深入了解每位學生的不同。
所以在這邊我想請家長們家要知道的是,#班導師不是特教老師,#所以他們是很有可能無法理解特殊兒的,#所以我們家長要把重點放在做好良好的親師溝通上。
例如平常孩子的個性,平常在家的狀況,過去在幼兒園的狀況,遇到狀況時是怎麼處理的?醫生、治療師有什麼建議?書上曾經看到什麼重點?聽講座時,講師有什麼建議?
把你知道可以幫助學校裡的每位老師跟孩子溝通的方式,通通告知班導師。
這樣做,不是讓老師給孩子貼標籤,而是讓老師有一個心理準備度,讓老師不會用過高的標準去對待你的孩子。
最後有一點很重要的是,能碰到願意理解孩子的老師是福氣,但老師不一定要能完全理解你的孩子,所以請盡量保持互相尊重的心去對待老師,製造雙贏。
#第三是家長自己要持續成長。
包括對孩子症狀的認知,甚至到自我成長,內心的強化。
因為絕對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的理解你跟你的孩子,一定會有很多滿腹委屈的時候,如果這時自己的內心不夠強大,會非常容易玻璃心碎滿地;不好的觀念,也會影響到孩子認知。
(我聽過最難受的建議是:妳的孩子其實還好,如果妳消化不來的話,妳自己去掛個心理醫生看看吧!😭😭😭)
提升關於孩子症狀的專業認知,則是可以有效幫助解決你跟孩子或者老師(他人)跟孩子之間的問題。
最後,如果以上這些努力都做了,但孩子現在處的大環境還是對孩子或者對家長不友善的話,我給的建議一律都是 #轉學。
#其實這是李鋐鎰教授的建議😂
#拿鐵的貴人心理師之一
#首圖是星冰樂畫的可愛小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