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孩子」不是一種招式,是需要仔細琢磨的能力】
應該有不少人聽說過,或是在教養書上讀到過,要處理跟孩子之間的衝突的時候,直接「說道理」是沒有效果的。大人必須要先「同理」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他的情緒被理解,心情緩和下來之後,才能開始有效溝通。
但是,「同理」兩個字說得輕巧,好像只要家長手頭上備著幾組情緒相關的詞彙,遇到問題,就亮出「你是不是在難過」牌、「你是不是在生氣」牌,被情緒困住的孩子就會立刻被「降伏」,聽懂大人要說的道理,恢復成笑容滿面的小可愛。
怎麼觀察,怎麼抓準時機,怎麼斟酌用字,怎麼判斷「同理」有效無效,這些魔鬼般的細節,放到每個孩子身上都不一樣。教養文章裡的例子永遠都是有一些類似的地方,但是又有差異很大的地方,那些差異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其實「同理」這件事情,是諮商師需要重點磨練的能力之一。我用「磨練」兩個字來形容,大家就可以比較能理解,這不是像說話或走路一樣,在長大過程中必然會學習到的能力。諮商師需要磨練「同理的能力」,因為這跟個案之間的「信任感」息息相關。透過「同理的回應」,個案才能一步一步確認「諮商師真的能夠了解我的處境」,才有可能逐漸敞開心房,說出內心的想法。
以同樣的邏輯思考,「同理孩子」這件事,並不是一種「調教用的招式」,而是一種「了解的過程」。當大人的態度,語言和肢體碰觸,傳達出「我願意懂你,可以相信我」的訊息時,孩子才會放鬆下來,表達出內心真正的情緒,或者是說出剛剛原本不願意透露的想法。
類似這樣「同理孩子」的過程,我有過一次很完整的經驗。
***
蕃茄拿了一本英文繪本要我讀,我問他想聽中文還是英文,他說要中文就好,於是我就看著英文,用我自己的翻譯讀出來。讀到某一頁的時候,蕃茄阻止我:
「你念的跟我想聽的不一樣。」
以前的翻譯不一樣嗎?我想很久,想不起來以前到底怎麼翻的,就稍微更改了斷句跟選字,再唸了一次。
「不是這樣,還是不太一樣。」
「你記得我之前是怎麼讀的嗎?」
「我不知道,反正就是不一樣!」
蕃茄的表情跟聲調都改變,明顯感覺到不悅。喔喔!這種時候就是要靠「同理孩子的情緒」來解決吧。應該沒有問題,這個情境還滿簡單的。
我說:「 你覺得沒有聽到想要的版本有點不高興嗎?」
蕃茄把我的臉推開:「我不想說,我不要說。」
「沒有關係的,我知道這種感覺。有時候我在講一些我覺得爸爸應該要記得的東西,可是他卻不記得,這個時候我也會不高興。」
「我不要講。」
奇怪,為什麼不是很順利?有哪裡的頻率沒有對到嗎?我琢磨了一下剛剛跟蕃茄的對話,我說「不高興」的時候他的反應很抗拒,感覺並不接受我的解讀,這時我就急著跟他說「沒關係,我知道」,其實他不相信我真的知道他的感受吧。
我靜下心來,回想起小時候媽媽曾經編過一個故事給我聽,我實在是很喜歡,但隔了一陣子當我希望媽媽再說一次那個故事的時候,媽媽卻說他忘記了。回想起當時的心情,我對著蕃茄說:「你真的很希望能夠聽到一模一樣的說明是嗎?沒有聽到很失望吧?」
蕃茄突然抬頭看我,點點頭,眼淚就流下來了。
Bingo。
蕃茄瞬間跳下沙發丟下書跑去找爸爸了。我聽見蕃茄在遠方,抽抽噎噎地跟爸爸說:「我,我好想聽那個一模一樣的,嗚嗚,可是媽媽,嗚嗚嗚⋯⋯都說不出來⋯⋯」
當我狀況不好,疲倦又煩躁的時候,這個情形很容易被我解讀成「蕃茄在生我的氣,討厭我了,還跑去跟爸爸告狀」。但是這天我跟他的情緒非常對焦,我發現他跑走其實是因為他被正確同理了,失望的情緒找到出口流出來了,所以立刻需要爸爸的安撫。
傑克輕輕地問他:「媽媽上次是照著書上唸的嗎?」
「不是。」蕃茄吸著鼻子說。
「那真的是沒辦法呢,這樣的話必須媽媽自己想起來才行。」
接下來的對話小小聲的,我聽不清楚。隔了一會兒,廚房裡並磅並磅,一大一小開開心心出門去倒垃圾了。
幹得好啊媽媽!我有點得意地站起身,把書拿回櫃子放。
***
這個例子發生的時候差不多剛好一年前,蕃茄四歲半左右。看到這一段紀錄的時候,我想到的是,我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有辦法這樣同理蕃茄了,經常因為他的「玻璃心」感到非常的不耐。
例如說,接蕃茄放學以後帶他去公園玩,要回家的時候我站起身跟其他家長說:「那掰囉我們要先回去了。」蕃茄就崩潰大哭:「你不可以跟其他人說掰掰,我不要你跟他們說掰掰!!!」
又例如說,我從廚房倒杯水過來,聽到蕃茄跟爸爸在討論「家裡還剩幾顆蘋果」,我隨口說句「喔我剛好有看到,還有兩顆」,蕃茄也可以崩潰大哭,因為他是要爸爸猜答案,不是在聊天,結果被我搶先講出來了。
還有更多根本想不起來的例子,都是因為他自己心裡有某個藍圖,結果我做的事情不符合他的預期,或者打亂他原本心裡的計畫,他就瞬間被引爆,尖叫眼淚齊發,有時還罵人!
真的是搞不懂耶!到底有什麼好這麼難過的,我又沒有做什麼很誇張的事,只是一些誤會,不然就是你自己想耍把戲又不講,誰知道你在想什麼啊!我哪有這麼糟糕,也不是故意的,你這樣呼天搶地的好像我對你很差是什麼意思?說要同理小孩,也都有在同理你了讓你好好哭哭個過癮,還這樣不知好歹,都幾歲了。拜託我已經算很尊重你了,該道歉的時候也跟你道歉了,你要不要去看看其他家長,像你這種哭法,早就不知道被揍過幾輪了!
啊。
我突然意識到,剛剛那段內心的碎念,都是在替我自己抱不平。我覺得我做了這麼多,同理這麼多,讓步這麼多,蕃茄也該「鬧夠了」,該「知足了」吧。比起其他人,我已經做得很好了,你這孩子不要太過分。
我其實在意的是我自己。
我被不平衡的情緒塞得滿滿的,根本沒有空間去理解蕃茄。雖然我並沒有惡言相向,看似有給予蕃茄表達的空間,也說了「我知道你很難過啦」,但是我說出口的話是「空的」,裡面並沒有真心。我不想浪費時間。我不想讓我的心情被他「牽動」,因為這樣好麻煩又要拖好久。我想要維持我的冷靜和超然的態度,所以只想著給他哭一哭我就要來說教,完全沒有意願把蕃茄安撫下來。
我似乎也在不知不覺中,認定「你已經夠大了」,主動提高了對蕃茄情緒表達方面的要求,擅自訂出我認為他應該要做到的標準。所以,在蕃茄崩潰的當下,我早就私自判斷了蕃茄的情緒是否「適切」,如果我覺得適切,他才有資格得到我的同理;如果我認定不適切,我就不應該去「配合」他,讓他稱心如意。追根究底,其實是因為我自己對激烈的情緒表達,有非常負面的觀感。我並不想去感受,也不想去理解,我只想要蕃茄停止,改掉這種動不動就崩潰的「壞習慣」。
所謂的同理對方的情緒,很重要的關鍵是「#不帶批判的接納」,還有「#主動理解的意願」,才能讓對方感受到我跟他在同一個位置,願意分擔他內心裡的感受。我根本沒做到任何一項。這樣虛有其表的「同理」只是一種表演,讓我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我想起以前,我的父母總是板著一張臉命令我:「說啊,我們是你爸媽,有什麼好不能說的。」他們總是覺得心累,總是覺得「方法用盡,我就是不肯說」。但是事實上,從我的角度來看,我早就用過很多的方法「說」,是他們不願意去聽,我再也不會上當了。
我分享學校發生的趣事,父母說:「你在學校都做什麼啊,有沒有在專心唸書啊。」
我跟同學吵架了,關在房間裡哭,父母說:「這些人你長大以後都不會記得,不要在他們身上浪費時間。」
我被同學霸凌,跟父母說出具體細節,數年後那些細節被父母提出來,說是我人格有問題不討人喜歡的證據。
沈默,是一種自我保護。說出口的話如果不被接納,只會讓自己更受傷,所以寧可閉口不談。寧可抱著沒有任何人可以傾訴,無法被人理解的寂寞,住在很深很深的黑暗裡。
沒有同理,就沒有信任,就不可能卸下心防說出心裡的真正的想法。
如果,我還是堅持這樣「我比較委屈,我已經很努力了,你應該要知所回報」的態度,那麼遲早,蕃茄也會開始用冷冽的眼神看著我,半個字都不想說出口吧。
我還不是很確定,能夠如何有計劃又有效果地,讓我自己同理他人的能力有長足的進步。但是至少,我可以先從「#在當下發覺其實我比較在乎自己」,還有提醒自己「孩子拒絕溝通時,#別急著責怪他」開始吧。
---
歡迎到匿名塗鴉牆留言:
[蕃茄家塗鴨牆--同理心](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1v85hlwpof0qc7ou)
英文文章斷句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寫作的秘密】
**
讀到奧斯卡‧王爾德說:「今天早上我拿掉一個逗號,下午我又把它放回去了。」評論者直指,這樣的寫作態度太過「優柔寡斷」了。
我會心一笑。第一個想法是,王爾德這傢伙八成是天秤座吧。果然,隨手一查,10月16日。
我記得瑞蒙•卡佛也說過類似的話:「寫一篇短篇小說,慢慢仔細重讀,拿掉幾個逗號,然後重讀一次,再把逗號放回原來的位置時,我知道這篇小說完成了。」
不過,瑞蒙•卡佛是5月出生的,不是天秤座。
我還記得瑞蒙•卡佛這句話,是我從村上春樹的書上看到的。再查,村上的出生是1月,也不是天秤座。可見,不論星座,好的寫作者必然都是十分重視標點符號的。順便一提,村上在書中把卡佛當作學習偶像般看待。
不過,同樣身為天秤座,其實我更能體會王爾德的「焦慮」。儘管發的是廢文,我還是經常一想到標點或措詞不妥,而在夜半起身修改。
現代標點符號,隨著白話文運動進入漢文寫作之中;因此,民初作家裡,文章寫得好的,通常中西文學素養兼具。但大多數作家的標點符號運用,都只能算是中規中矩,發揮的依然是「句讀」功能。
在我不多的閱讀經驗裡,張愛玲算是把標點符號運用得極好的作家。她的標點符號往往能超越單純的斷句功能,而起到更多的修辭效果。譬如:
「那人是個戴著黑邊大眼鏡的矮子,趾高氣昂的,也穿著西裝,戴著一頂肉紫色絨線帽。在一個小地方充大人物的,總是那麼可惡──簡直可殺。」
原句最後的破折號,當然也可以用逗號:「在一個小地方充大人物的,總是那麼可惡,簡直可殺。」但如此一改,原句中語氣的篤定、決絕,就消失大半了。
也許是受過較嚴謹的英文寫作訓練(中式標點借用自英文標點),張愛玲總能把破折號用得靈活靈現的。再譬如:
「這邊的一個肉店裡出來了一個婦人,捧著個大紅洋磁面盆,一盆髒水,她走過去往牆外一潑。看了嚇人一跳──那外面虛無飄渺的,她好像把一盆污水倒到碧雲天外去了。」
同樣,原句的破折號若改用逗號,在語法上並沒有錯誤,但驚嘆的語氣就大大削弱了。
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例句為什麼不是同第一例句一樣,把「短句」放在破折之後,以便營造有力的收束呢?
「那外面虛無飄渺的,她好像把一盆污水倒到碧雲天外去了──看了嚇人一跳。」把分句調過來,我們可以發現,句子就完全弱化了。前半句藉由「誇示」修辭,寫得如此驚心動魄,破折號之後直述的「嚇人一跳」,也就狗尾續貂了。
這裡似乎透露了張愛玲寫作的另一個秘密:把重要的句子擺在句末或段末。再看看:
「我的行李另有一個挑夫挑著,不在我身邊,一條毛巾無處可放,一路握在手裡。冰涼的,就等於小孩子溺濕了袴襠,老是不乾,老有那麼一塊冰涼的貼在身上,有那樣的一種犯罪的感覺。」
試想,如果作者在描述這段時,寫不出「有那樣的一種犯罪的感覺」的分句,那原句的組合可能是「……一路握在手裡。老是不乾,老有那麼一塊冰涼的貼在身上,就等於小孩子溺濕了袴襠。」一樣,把最重要的句子放在最後。
最重要的句子放在句末或段末,其實是符合閱讀心理學的──句子再來的停頓與空白,給了最後一句更多被品味的時間。
其實,張愛玲的標點符號和句法是學得來的;學不來的,是她對人生處境敏銳而深刻的感悟力。
**
《一次搞懂標點符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1802?sloc=main
英文文章斷句 在 Sandy 仙娣小秘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親子共讀 一定要認真做!》
最近深刻感受到從小與露西親子共讀的豐碩成果,這份感動一定要告訴你們 😘😘
有次我跟露西說: "你去書房問爸爸,他明天3:30能不能去學校接你下課,一定要準時的那種喔,還要記得帶識別證,不行的話媽媽就要把跟OO阿姨的聚會提早結束去接你。"
聽我說完她就準備去找爸爸,正當我覺得我這段話好像太長想自己走去問的時候,我就聽到她跟爸爸一字不漏的傳遞,並且得到爸爸的回覆走回來跟我答覆!
她最近也能把老師在學校講的故事回家講給我聽,雖然我不知道是不是也一字不漏,但聽起來就是個完整的故事,我想這一切都跟她從小接觸很多繪本/故事書非常有關,#敘事能力 已經慢慢建構起來,說話也越來越有邏輯,不是再是斷句式的溝通。
聽到這些我內心已經不只是澎湃,還超有成就感,露西依舊很愛看書,對她來說,每晚睡前的親子共讀時光是她很珍惜的,但這不是我強迫她要做,而是她需要爭取來的,我會告訴她,如果洗澡或整理東西拖太多時間,晚上就會沒時間講故事要直接睡覺了,於是她就會很有效率地做完這些瑣事,並且學會看時鐘,在規定的時間之前準備好繪本讓我跟她一起親子共讀,這樣一來親子共讀變成一種獎勵而不是強壓的功課,趕快拿起書本跟小孩一起成長吧~~
適合2-12歲小朋友的親子共讀書單,自我肯定+親情繪本(含直播講故事影片)
▶️ www.vividsandy.com/book1
上幼兒園不慌張,用8本故事書讓小小孩更勇敢獨立
▶️ www.vividsandy.com/book2
還有更多繪本
▶️ www.vividsandy.com/book3
▶️ www.vividsandy.com/book4
▶️ www.vividsandy.com/book5
🎀馬上加入"仙娣嚴選"社團,厲害育兒神器開團中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vidsandyc/
🎀更多仙娣懷孕育兒旅遊英文學習文章請點
▶️ www.vividsandy.com
英文文章斷句 在 【超實用】想要一口流利英文,你不可不懂的英文斷句和語調! 的必吃
一個句子該在什麼地方斷句呢? 句子語調上揚和下降會有不同的意思嗎? 今天就讓VoiceTube來教教大家英文的斷句和語調吧! 學起來讓你說起英文更流利、 ... ... <看更多>
英文文章斷句 在 英文斷句phrasing~該怎麼斷? 斷在那? 不要一面對英文長句 的必吃
句子變長就不知道該怎麼呼吸? 一口氣不知道該唸多長?學習 英文斷句 吧:)章節重點Timestamp:00:00 Opening 開場測試00:57 Intro 介紹02:00 Phrasing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