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是想健康長壽,還是只想瘦?]
很多學員都會問王醫師:「我不想一輩子吃高蛋白高纖維啊,我想要隨便亂吃高糖高脂還很瘦,難道不行嗎?」
嗯,在老鼠實驗中,亂吃高脂高糖還是會瘦的模型不是沒有,但是牠們 #死得很快,壽命很短。
因為吃高脂高糖會變胖,來自腸道免疫一連串的正當防衛,高脂高糖誘發的發炎現象,導致之後的肥胖。
所以「4+2R代謝飲食法」裡面的核心概念,是為了健康長壽,不是讓妳變成一個吃垃圾食物還會瘦的不健康短命人。意即,一種保養型的「 #健康長壽飲食」,讓自己即使偶爾放縱或節日慶祝出門遊玩,都可以安心吃較不健康的食物,畢竟我們不可能一輩子不碰垃圾食物,但要讓好的菌相夠穩定,才能將短暫不健康飲食造成的破壞,迅速修復回來。
剛好在分享完上次6月底《Nature》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974864279983203/?d=n的「餓瘦的恐怖真相」後,今年7月29日,《Nature》期刊又發表了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院和美國博德研究所的研究團隊聯合做的「百歲人瑞跟腸道菌」的相關研究。(Nature最近很愛腸道菌論文啊😆)
這個研究以三組日本人群:160名百歲老人(年齡超過100歲),112名老年人(年齡在85-89歲之間)和47名較年輕的人(年齡在21-55之間)比較,發現百歲以上的人瑞,會有更豐富的「 #膽酸相關菌」。
肝細胞直接合成的叫做「初級膽酸」(primary bile acid),初級膽酸必須由特殊的腸道菌分解後經過腸肝循環,才會變成「次級膽酸」(secondary bile acid),次級膽酸會跟腸細胞上的TGR-5受器結合,分泌跟飽足感相關的激素(例如:最近很紅的減肥針的成分GLP-1),這個膽酸還能 #抑制像困難梭狀桿菌這樣的致病菌,而 #促進長壽。但是問題來了,也有研究發現次級膽酸遇到壞菌會變成致癌物,所以避免 #同時刺激膽酸增加又讓壞菌增加的飲食,就是 #不要碰高脂肪食物,例如高油脂肉類。
在王醫師的高蛋白質飲食研究中,有發現受試者 #腸道菌的多樣性增加,最顯著的就是來自於這群膽酸相關菌,而它們也是維護腸道黏液屏障健康的重要菌,特別在餵食低脂/高蛋白會增加❗️
回顧這些日本人瑞的飲食,就是大量的豆類製品(味噌、豆腐、豆漿、黑豆),還有十字花科蔬菜、牛奶跟堅果,雖然高蛋白,但都是低脂肪,所以它們的次級膽酸帶來的是偏向好的影響,而不是大腸癌的方向。
所以, #高蛋白低脂肪高纖維,本來就是吃一輩子的長壽飲食準則,瘦不瘦根本不是王醫師在教人飲食最在意的,只是剛好這些次級膽酸菌,會讓身體的代謝增加,而多了變瘦的附加價值呢😄
飲食是非常複雜的,同樣的高蛋白質,裡面的食物來源不同,對健康跟腸道菌的影響就完全不一樣,瘦了固然可喜,但健康才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
#活到100歲以上的關鍵菌
#長壽菌養成飲食
#精確的食物跟營養是關鍵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長期胃痛會令人患上焦慮症? 醫生:病人擔心患癌照了十多次胃鏡 這是一則真人真事。K先生和不少香港人一樣,長期受胃痛困擾,一天他終於難忍痛楚求醫,發現感染幽門螺旋菌,引致胃炎。胃鏡報告上,還有一個古怪的名詞——腸化生。他立即上網搜尋,發現「腸化生」是指胃裏長出了腸的細胞,更是胃癌的先兆。他既驚訝又擔...
腸細胞 在 兔子推推x深層按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是否願意《慢慢》變得健康?]
投資理財的知識裡,常常提出一個概念:
你是否願意《慢慢》變有錢?
是否願意將資金的分配和規劃,視為長期且不急於回收的事呢?
如果答案為「是」的話,那就得仔細和真實的看待自己的行為。
是否因為存款少就不做長期計劃呢?
是否時常購買造成負資產的商品呢?
是否看見快速賺錢的機會就耐不住性子呢?
事實上,健康的道理,亦如是。
而且,所謂的《慢慢》變健康,比我們想像中的快速許多。
是否因為年輕就恣意揮霍體力和情緒呢?
是否時常在身心上有過多耗能的機制呢?
是否在得知有神奇的營養品就想買回來吃呢?
人要改變體質,大多落在約莫在三個月至半年的時間之內,會出現第一次明顯的進程,自己和週遭的人均可以感覺到一些變化。
身體耗損嚴重的話,也可能延長至一兩年,甚至是兩三年,端看在過去及平時怎麼使用來決定。
最簡單的方式,是參考人體細胞組織的更新時間,以下記錄一些網路隨手可查得的資訊,雖不是很嚴謹的數據,但在現實中的情況,當身體逐漸開始變化,身心感知就會立即給人回饋。
腸細胞的更新約需一至三日,胃粘膜則七日更新一次,因此,改變飲食是健康的首要條件,甚至採取適當的斷食,讓腸胃好好休息。
皮膚,二至四週,當你開始調整飲食、作息和情緒時,大概會在一兩週左右開始感覺週遭的親友越來越多人向你說,氣色變好了。
血紅細胞、人體免疫細胞,三至四個月,也就是說走在健康的道路上,三四個月之後會感受到手腳開始不冰冷,免疫力提升,睡眠品質變好。
肝臟細胞,約半年至一年半,這中間會經歷許多排毒的反應,在肝臟裡面藏有較多的毒素,尤以藥物傷害、酒精和情緒為最,大概會在三個月至六個月之間以較強烈的方式顯現,通常會有皮膚的症狀、癢、心煩、燥或鬱、胸悶等,此時,要有耐心,遠離成癮的行為和環境,重視自我情緒的照護。
骨骼,約七至十年,當牙齒斷裂、指甲出現不平整、不光滑的現象,甚至是跌傷即骨裂骨折時,要當心身體的狀態,此時的《慢慢》變健康已經會是至少三至十年的時程。
以上的時程,均比為退休而做準備的時間短太多了,而且回報的速度快到無法想像,若在健康的直路上,大約二週左右,就會感覺到味蕾和嗅覺的清晰,三週左右,就會開始感覺到呼吸的美妙,四週之後,皮慮煥然一新,二至三個月後,髮色髮質也會慢慢變得光亮滑順。
當然,耗損過度的人,花得時間會更長,就像一間房子一樣,小小的好整理,沒擁有過多雜物的人好清理,若已經把房子整得太大了,囤積太多了,又缺乏好習慣的話,就困難許多,偏偏身體又不是搬家就可以了事,安頓身心是一生一世的要學習的事情。
你是否願意《慢慢》變得健康?
腸細胞 在 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衛教文 新年快樂】
前天國健署公布大腸癌連續第13年蟬聯發生率最高的癌症,這應該是大家最關心的健康問題,我來幫大家整理一下大腸癌有哪些危險因子?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例如家族史、基因遺傳、人種等因素,我就不提了。下面提到的是跟生活習慣有關的危險因子,有些證據力比較強,有些較弱,我簡單說明讓大家參考。
【明確的危險因子】
1️⃣肥胖
肥胖有較高的風險,如果減重的話風險是可以降低。這跟代謝症候群、胰島素阻抗和全身性的發炎有關,腹圍大的人(胖肚子)尤其危險。BMI超過29的人風險增加45%。
2️⃣抽煙
香煙的致癌物質會經由血液循環到大腸致癌,也會增加大腸息肉發生。長期的追蹤發現,持續抽煙或斷斷續續抽煙都會增加罹癌風險,特別是直腸癌的發生。
3️⃣喝酒
喝酒會影響葉酸代謝,乙醛也有基因毒性。每日飲酒量超過三杯(平均酒精量45克/日)的人,危險增加1.4倍。
4️⃣紅肉或加工肉品
加工食品中含亞硝基化合物,肉品經過高溫烹調(油炸、燒烤)會產生雜環胺(heterocyclic amines,HCAs)與多環芳香烴炭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等致癌物質。
5️⃣缺乏微量營養素
鈣離子可以結合膽酸和脂肪酸,減少它們在大腸中對黏膜的損害,也可以直接減少大腸細胞不正常的分化。有研究指出補充鈣離子可以減少腺瘤和大腸癌的發生,但也有研究不支持這個論點。同樣的,血中的維生素D不足跟大腸癌發生有關,如何補充還有爭議。只能說缺鈣、缺D有害,但補鈣片或補D並不見得有用,所以先多多食補吧!
6️⃣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有長期的胰島素阻抗,會增加的30%的罹癌風險。
7️⃣發炎性大腸炎
長期的大腸發炎、免疫改變和腸道菌失衡增加致癌的風險。
8️⃣缺乏身體活動
換句話說,日常生活中多活動的人可以減少24%大腸癌發生。主要是因為可以減重和減脂,降低胰島素濃度和發炎反應,另外增加腸道蠕動,減少糞便停留在腸道的時間。過去研究指出如果每周看電視的時間大於14個小時,就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我想坐著一直看平板也一樣吧!
【可能的危險因子】
❇️出生體重和兒童肥胖
研究顯示兒童時期和青春期的肥胖跟大腸癌的發生有關。甚至有研究指出出生時的體重大於4000克的嬰兒危險最高。
❇️使用抗生素
常用抗生素會改變腸道菌相,使用15-30天,風險增加約8%;抗生素使用30天或以上,風險增加約15%。研究是回溯分析病例資料庫,使用殺厭氧箘的抗生素,例如盤尼西林類的藥物風險較高。不過整體來說抗生素的影響還是較輕微的,謹慎使用就好。
❇️病原菌
牙周病,聚合梭桿菌,人類乳突病毒、幽門桿菌感染等,都有研究說明跟大腸癌的發生有關,不過這些理論都還在探索中,將來應該還會有新的發現。
⁉️輪夜班
經常性的晚上工作缺乏日照會改變退身體的退黑激素(melatonin)濃度,這個荷爾蒙會因為光線而改變,有一些研究認為上夜班會增加大腸癌發生。
❇️接受特定的癌症治療
例如罹患前列腺癌、睾丸癌的病患有接受放射治療,早期的放射線不像現在這麼精準,多少會照射到直腸導致正常細胞病變。現在的治療方式會不會增加直腸癌風險,仍在研究中。
其中我比較有感的是抽煙,我遇到的幾位不到50歲得到大腸癌的病患,不是自己本身有抽煙,就是會吸到來自配偶或父親的二手煙。所以抽煙不是只有自己容易得肺癌或心血管疾病,也可能間接造成親友生病,為了家人應該要多想一想啊~
天氣很熱冷,感謝貼心的同事,贈送熱呼呼的蔥油餅,祝大家新年快樂!
腸細胞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長期胃痛會令人患上焦慮症? 醫生:病人擔心患癌照了十多次胃鏡
這是一則真人真事。K先生和不少香港人一樣,長期受胃痛困擾,一天他終於難忍痛楚求醫,發現感染幽門螺旋菌,引致胃炎。胃鏡報告上,還有一個古怪的名詞——腸化生。他立即上網搜尋,發現「腸化生」是指胃裏長出了腸的細胞,更是胃癌的先兆。他既驚訝又擔心,究竟出了甚麼問題?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壓力病 #胃痛 #焦慮症 #醫生 #胃鏡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腸細胞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SIBO,隱「腸」危機:終結SIBO小腸菌叢過度增生,改善腸漏、血糖、內分泌失調、自體免疫疾病」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歐瀚文 醫師 Ouya Ou
內容簡介:
台灣第一本完整揭露SIBO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的臨床療癒專書
──醫師、營養師的臨床案例醫療實證──
錯誤的飲食習慣,最終將導致免疫系統失衡
腸道,是萬病之源!
貧血、憂鬱、胃腸疾病、紅斑性狼瘡、荷爾蒙失調、甲狀腺炎、纖維肌痛症等……這些貌不相關的種種症狀,其實一切都是源於──小腸菌叢失衡在作祟!
大腸可以做大腸鏡,小腸卻是一個神祕難解的地方?
SIBO(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並不會傳染,卻成為現代社會的流行病!
「到底什麼是SIBO?」當腸道中「非致病菌菌叢」過度增生,就會刺激體內分泌解連蛋白(Zonulin),進而解開緊密結合的腸細胞,而造成腸漏(Leaky Gut),並衍生出一連串的致病危機,種種貌不相關的種種症狀,一切源頭都指向──小腸菌叢過度增生。
從飲食自體營養療方,簡單的7日腸道修護食譜,讓人達到長期的腸道健康維護,恢復全身的健康狀態,進而改善自體免疫系統!
➤SIBO自我快篩檢測,看看自己的「關鍵腸指數」:
□ 腸胃道總是不舒服,一緊張就容易拉肚子?
□ 腹瀉/水樣便與便秘//硬便交替出現?
□ 經常發生胃食道逆流?
□ 儘管胃口很好,但是增重困難?
□ 經常莫名感到焦慮、沮喪,且睡眠品質不佳?
□ 臉上有不名的紅斑、痤瘡?
□ 早上起床總是肌肉僵硬,必須躺在床上十幾分鐘身體才能緩慢移動?
小心!「腸指數」過高者,可能就有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的問題。
➤隱「腸」風暴──首推4R腸道修復計畫
4R腸道修復計畫,遠離貧血、大腸激躁症、僵直性脊椎炎和情緒失調症狀
自體免疫疾病形成的原因有三:腸胃道、荷爾蒙和環境毒素。依照醫囑確實執行4R腸道修復計畫,改善SIBO的腸胃道問題,避免環境與荷爾蒙毒素,從根本上遠離免疫系統失序的威脅,才是「腸」保健康之道!
➤從「腸」計議──七日營養食譜,根治SIBO零死角!
「餵養人體、餓死細菌」(Feed the person, starve the bacteria.),由裡到外擺脫疾病威脅!
本書提供七日腸道修護食譜,針對不同飲食習慣,區分兩階段的控制方法,並舉出飲食範例,可以藉此延伸出一至三個月的飲食菜單。不論是作為主要治療或是輔助治療、預後修復,都可以自行延伸應用。
作者簡介:歐瀚文 醫師
◎學歷
美國西方州立大學功能醫學碩士
美國馬里蘭大學整合醫學博士
◎經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醫師
家庭醫學科醫師
美國功能醫學協會認證醫師
美國抗衰老醫學協會認證醫師
瀚仕診所團隊醫師
◎現任
IFECTW功能醫學教育中心講師
瀚仕診所醫師
◎理念
找出疾病的根源,治療病因而非症狀,從整合以及系統性的角度,為將來的醫療系統提供不同的突破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