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萬AI專家半數在中美,20%國內AI博士畢業于美國丨全球AI人才報告
關注前沿科技 李開復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份權威的全球AI人才報告,該報告由前不久剛獲圖靈獎的Yoshua Bengio聯合創辦的加拿大人工智慧公司Element AI發佈。文章來源於量子位公眾號(ID:QbitAI)。
目前中國乃至世界的AI 研發與應用場景面臨嚴峻的人才瓶頸。全世界的頂尖AI人才到底有多少?他們大多在哪裡讀博,又去了哪裡工作?這份報告較全面地展現了近幾年全球AI人才趨勢中這些令人關注的問題。
報告資料來自2015到2018年21個AI頂會論文的作者資料,輔以相關的LinkedIn資料,總共確定了36524人可以稱得上是頂尖AI人才,而這三萬多人讀博、工作所在地等相關資料,透露出關於目前AI人才的一連串秘密:
1、頂尖AI人才集中在美國,中國數量第二,中美AI人才總和占到世界的57%。
2、頂尖AI人才國際化程度高,三成以上有海外經歷。
3、美國AI博士中,除了留在本國的,來中國最多;中國AI博士中,除了留在本國的,去美國最多。
4、高引論文作者數中國排第二,學術界貢獻比例全球第一。
5、轉專業搞AI風行,德國、俄羅斯、以色列頂尖AI人才非電腦背景者超過一半。
頂尖AI人才,半數在中美
人才方面,超過44%的頂尖AI人才都是在美國讀的博士;
第二多則是中國,培養了將近11%的AI博士;
之後則是英國6%,德國5%,加拿大、法國、日本各占4%。
而在博士們畢業之後選擇工作地點方面,中美英三國都成功吸引了更多別國的博士。
三萬多名頂尖AI人才中,46%在美國公司工作;
為中國公司工作的博士超過了11%;
英國則是7%,加拿大、德國、日本各占4%;
同情一下法國,培養的博士多,能用的博士少。
可以看出,人才的虹吸效應還是很明顯,基本都奔幾個強國去了,前五名的美中英德加包攬了72%的AI人才,而前18名的的國家則包攬了94%的AI人才。
國際化程度高,中美人才交流最頻繁
AI人才普遍國際化程度非常高,大約三成(27%)AI人才讀博和工作的地方不一樣;而去掉頂尖AI人才不足150人的國家,這個數字達到了32%。
上面這個圖中,左側是人才們讀博的國家,右側是他們工作的國家,中間連接線的粗細,意味著在這裡讀博、去哪裡工作的人數多少。
而所有跨國連接的線條中,最粗的兩條,分別是美國讀博-中國工作,475人;以及中國讀博-美國工作,440人。
中國AI人才淨流入
先來看看在中國畢業的那些博士們:
中國培養的2370名頂尖AI博士中,四分之三留在了國內;440人去了美國公司工作,大約占到18.6%;加拿大和英國也是兩個不算太小眾的選擇。
再看看在中國公司工作的AI博士們:
2510人,要比中國培養的AI博士稍多,第一大來源國還是美國,475人,其次則是英國,100人,可能很多都是赴英美的留學生歸來。
美國的中國博士也很多
而在美國,資料其實很類似。
先來看美國高校畢業的AI博士們:
美國博士很多,大約在萬人上下,除了留在美國之外,這些美國高校的AI博士們的第二選擇正是中國,其次才輪到英國、加拿大、德國這些國家。
當然,美國高校的留學生多,這個資料也可以看做是各國赴美讀博的AI人才比例。
在看正在為美國公司工作的AI博士們:
剛好,除了本國的博士之外,第二大來源國正是中國,其次才是英國、法國、德國這些國家的博士。
另外,一個亞裔關心的問題:在美國公司工作的印度AI博士,只有100人。
這樣看來,中美之間的AI人才交流實際上是非常頻繁的,遠超過了歐洲那一連串傳統的發達國家,這和中國科技行業的迅速發展是分不開的,另外這一類的交流也促進了跟多AI研究的誕生。
高引論文作者人數中國排第二
在這三萬多名AI人才中,根據近三年來論文引用數量判定,會發現其中有大約4000人的研究對整個領域都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這4000人裡,1095人都在美國,其次中國(255),英國(140),澳大利亞(80)和加拿大(45)。
而所有的這些高影響力研究,大多數都來自學術界而非工業界,學術界出產的高影響力研究占比最高的是中國(90%),其次是義大利(86%)和美國(84%)。
而來自工業界的高影響力研究占比最高的國家是法國(30%),其次是印度和以色列(各占29%)。
半路出家,有何不可
通常而言,學術界都喜歡“根正苗紅”的學生,這些學生從本科開始就學習本專業,一路成長為專家人才。
在AI領域,“專業對口”的包括電腦、電子電氣、資訊科學等專業類型,但其他專業跑來做AI的人才在世界各國都為數不少。
下面的統計圖,就是各國AI頂尖人才出身於哪個專業的資料。
各國的AI頂尖人才中,都有不少是學物理和數學專業的,還有一些學神經科學、生物資訊學、機械工業、化學出身者,甚至還有少量非理工科的經濟學出身人士。
所以,想轉行AI不要覺得自己專業不對口,畢竟像德國、俄羅斯、以色列這幾個國家,專業對口的頂尖AI人才不到一半。
不努力社交,可能找不到女朋友
報告裡還統計了各個國家和地區AI專家中女性所占的比例,下面的資料來自2019年的頂會論文作者。
整體來看,頂尖AI人才中女性占到18%,,學術界這一數字是19%,工業界則只有16%。
西班牙、新加坡、中國和澳大利亞是AI圈子裡女性最多的地方,均超過了20%;日本則是女性最少的地方,頂尖AI人才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是女性。
看來,在AI領域工作,要想方設法擴大社交面才能找到女朋友,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吳恩達一樣,在圈內找到真愛~
資料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tp9kNnJJBKktO1LGMyAtlg…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7石炮臺公園是以崎碌炮臺為主景點建築而成的紀念性公園,是清代粵東地區的主要海防建築。崎碌炮臺始建於清代同治十三年,光緒五年竣工(即1874-1879年),歷時五年,耗資八萬銀元,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位於舊汕頭的東南角,為環圓形城堡建築,與隔岸蘇安山上的炮臺現呼應,扼住汕頭海灣出入口,地理...
線條美英文 在 筆尖溫度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三月份應{ 桃園 大溪圖書館 }的邀情😃,開設了兩堂體驗課,只要購買教材與筆具(300元),即可免費上課,名額有限,桃園 地區有興趣的朋友不要錯過囉!
★時間:
3/10(日)下午13:00-16:00單線體
👉報名網址:https://bit.ly/2tO7Dz7
3/17(日)下午13:00-16:00浪漫現代體
👉報名網址:https://bit.ly/2TjLqqT
★地點:康莊分館(桃園市大溪區康莊路641號)
★主講人:鍾佳伶 ( 筆尖溫度 )
★材料費:
3/10 每份 300元,含麥克筆與教材一份。
3/17 每份 300元,含柔繪筆與教材一份。
#筆尖溫度 #浪漫現代體 #單線體 #體驗課 #大溪圖書館 #英文書法 #西洋書法 #手寫
【大溪活動】走讀大溪 生活閱美-3月主題課程及講座
3月份主題課程即日起已開放報名囉!歡迎大家來參加~~~
一、 主題課程:優美英文書法入門
活潑又有趣味的線條運筆練習,帶您進入英文書法書寫世界,感受筆尖的溫度。
★時間:
3/10(日)下午13:00-16:00單線字體Monoline
3/17(日)下午13:00-16:00浪漫現代體
★地點:康莊分館(桃園市大溪區康莊路641號)
★主講人:鍾佳伶
★材料費:
3/10每人300元,含圓頭麥克筆與專用教材一份。
3/17每人300元,含柔繪筆與專用教材一份。
二、主題講座:活得老又活的好~談退休生活規劃
要如何規劃退休後的生活呢?從了解生活品質開始,思考下半場人生目標,重組生活時間地圖。
★時間:3/14(四)下午14:00-16:00
★地點:大嵙崁文教基金會(桃園市大溪區中山路29號)
★主講人:郭哲誠
三、主題課程:行雲流水鋼筆字
從字體結構、鋼筆字寫法入門,帶您重溫握筆手感,並寫出自己專屬的簽名。
★時間:3/30 (六)下午13:00-16:00
★地點:康莊分館(桃園市大溪區康莊路641號)
★主講人:施翠峰
☆以上活動報名網址:https://goo.gl/acr1tB
線條美英文 在 遜媽咪交換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蔚昀的繪本專欄:「給大人與小孩的1001夜」
第二夜:媽媽是千面女郎
自從當了媽媽,我覺得自己化身為《玻璃假面》(在我那個年代叫《千面女郎》)裡的北島瑪雅,有許多張臉,經常扮演各種角色。一下子,我是和孩子一起玩耍、讓他們在我身上跳上跳下的大龍貓,一下子,我是保護他們不被老鷹吃掉的母雞。有時候,我成了安徒生童話裡那個冷酷的冰雪女王,或是拿著毒蘋果的巫婆。過沒多久,我又變成拯救他們的仙子、好心人,或是和他們一起探索奇妙世界的彼得潘……
川劇有「變臉」的絕招。演員轉個身,翻個觔斗,就換了一張臉。我也覺得我三不五時在變臉,本來我和孩子有說有笑,只不過提醒他一句:「去喝水。去穿件衣服。」孩子突然就不高興了,開始鬧情緒,我的情緒也被牽動,如果剛好壓力大,就會火山爆發。
可是,我不像孩子,生完氣就忘。我的情緒通常會持續很久,讓我在轉換到下一個角色時卡卡的。於是,我演的龍貓也是湯婆婆,我的彼得潘也是虎克船長。有時候我明明知道:「現在要像個負責成熟的大人,不能跟小孩子計較。」卻口出惡言,對孩子大吼大叫,像是個委屈的小孩。或者,其實應該是輕鬆開玩笑的時刻,我卻板起面孔對孩子說教,把氣氛弄僵。
可能因為常常暴走吧,我最喜歡的繪本之一就是《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尤塔‧鮑爾用可愛的線條和隱喻的手法,誠實地描繪出一個媽媽們的日常處境:吼完小孩後,小孩四分五裂,頭飛向外太空,身體飛到大海中,嘴巴跑到山頂……而企鵝媽媽則跟在小企鵝身後,把牠的身體一塊一塊撿回來、縫起來,雖然不能完好如初,至少沒有七零八落。
身為媽媽,我覺得這繪本超療癒的。光是讓媽媽知道「嘿,妳不孤單噢,還有許多企鵝像妳這樣。」就夠暖心了。但是,我兒子討厭這本書。我一廂情願地念給他聽,想藉此給他打預防針(你看不只你媽會暴走),他卻說:「這故事好可怕。」「裂了怎麼可能縫回來啊。」
雖然有點受打擊,但也必須承認,這就是孩子眼中的世界。對他來說,理想中的媽媽應該像宮西達也《最喜歡媽媽了!》裡面那個媽媽,雖然會對孩子大吼大叫不耐煩,最後還是會說:「對不起,謝謝你喜歡像我這樣的媽媽。」我兒子還蠻喜歡這本繪本的,然而在我看來,裡面充滿了小男孩各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如果媽媽能在我賴床時溫柔地說早安、如果媽媽在我玩得髒兮兮時能哈哈哈說「玩得很高興吧,真是太棒了」),而那不斷出現的「如果這樣子……我就更喜歡媽媽了」更是讓人一整個惱火啊。(媽媽這樣對小孩說,一定會被人罵:「怎麼可以,應該要給小孩無條件的愛呀!」)
話雖如此,但我在當媽媽之前,也是活在象牙塔中,不知人間疾苦,也常挑剔母愛的品質,覺得「我要少糖少冰,妳為何給我無糖去冰?」那時候,我覺得「做自己」是理所當然的,就像回到家就有飯吃,壓根沒想過菜也是要買的、飯也是要有人做的。我能夠「做自己」,其實是因為,媽媽放棄了一部分的自己。我沒看到媽媽的犧牲,反而覺得她都不陪我,一直在學校工作,不然就是去開同學會,有種被拋棄的寂寞。
可是,我童年的寂寞是真的,就像我成年後的疲累與無能為力也是真的。我不想當了媽媽後就用一句「養兒方知父母恩」否定童年的自己,也不想繼續抱著孩童的眼光審判成年的我「對啦大人都很自私」。那,怎麼辦呢?我想,同時看見、同理童年及成年的傷痛,是一條出路。
《有時母親,有時自己》(史帝芬.塞凡文,艾曼紐.伍達赫圖)就是一本這樣的書,繪者用月亮、暴風雨、母狼、長滿刺的花園、雌狐貍來表現母親可能帶給小孩的傷害以及她追求自我的欲望,但也用指北針和油燈暗示,母親即使離開小孩身邊,讓小孩感到恐懼焦慮,她依然不會忘記小孩,總是會找到回家的方向,給予小孩安定的力量。(不過,這搞不好也是母親的一廂情願?小孩真的會相信嗎?)
和企鵝媽媽的命運一樣,我兒子對《有時母親,有時自己》也興趣缺缺(但我超愛,如果是女兒不知是否會比較有感?)。但是,他還蠻喜歡另一本講母子關係的繪本《我媽媽變成了印第安人》(Ulf Stark文,Mati Lepp圖)。這本書的畫風輕鬆隨興,故事也平易近人。小男孩找不到別人跟他玩,爸爸、爺爺、奶奶都各有各的事做(挖石頭、玩填字遊戲、抽菸看海),於是,他把自己扮成印地安人,還把因家事而焦頭爛額的媽媽從廚房中解放出來,讓媽媽也變成了印地安人,母子兩人快快樂樂去無人的湖泊游泳、釣魚、烤魚。
我猜,兒子喜歡這個故事,是因為故事中的小男孩很有主見和行動力,可以給自己找樂子,同時也幫助媽媽。而我喜歡這個故事,因為它和我的生活很相似。許多時候,我沒辦法一個人出門,於是帶兒子們一起出去散步,在外面手忙腳亂,至少比悶在家裡手忙腳亂來得好。有時候,我可以和大兒子單獨出去,那時候我們的小旅行就真的很像一場冒險,我可以有一些自己的空間,好好陪伴大兒子,他也可以獨享媽媽的陪伴,不必一直擔心弟弟來搶。
演戲的時候,留白和停頓可以讓情緒不會太滿。在一齣戲與另一齣戲、一個角色和下一個角色之間,留白和休息則能讓演員充電。如果我的生活中有更多餘裕,那我一定更能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可以像《媽媽買綠豆》(曾陽晴文,萬華國圖)裡面的媽媽,邊做飯給孩子吃邊煮綠豆湯,甚至可以和他一起種綠豆。或者,當孩子說:「我找不到作業!我找不到衣服!」的時候,我可以像《媽媽變魔術》(童嘉文/圖)裡面的媽媽一樣念咒語:「你放在哪裡,就在那裡!」而不是馬上發火:「誰叫你不收啊!快去給我整理房間!」
如果,如果,我在各個角色之間能更自在地游走,更接受自己的每一個面相,不必隱藏某一張臉,或許我當起媽媽,就不會那麼累。如果我可以把自己的許多張臉攤開來、曬在陽光下,就像劉智娟《媽媽的畫像》中,櫃子上同時擺著媽媽和美英(其實都是同一人)的畫像,我也就更能接受孩子的許多張臉,不因爲他們變臉而驚慌地趕緊跟著變臉。
不過,北島瑪雅為了演《紅天女》,經歷了許多艱苦的試煉,才成為一個成熟的演員(而且連載超過四十年,她還沒演到紅天女!)。我想,我要成為一個成熟的母親,也還有許多路要走吧!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018年5月號)
線條美英文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7石炮臺公園是以崎碌炮臺為主景點建築而成的紀念性公園,是清代粵東地區的主要海防建築。崎碌炮臺始建於清代同治十三年,光緒五年竣工(即1874-1879年),歷時五年,耗資八萬銀元,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位於舊汕頭的東南角,為環圓形城堡建築,與隔岸蘇安山上的炮臺現呼應,扼住汕頭海灣出入口,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是清代粵東地區的主要海防建築。十九世紀中期,第一、二次鴉片戰爭先後爆發,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與美、英、法等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實行門戶開放,汕頭就是當時十個通商口岸之一。由於外國商船紛至遝來,加上海防鬆散,當時駐潮州總兵方耀順應民意,以“鄰分不淨,潮海嚴防”為由,奏請清廷建築崎碌炮臺。崎碌炮臺主要以貝灰砂、煮爛糯米飯及紅糖漿調合夯築而成。大門、炮巷均採用規格花崗石塊砌築,因而俗稱“石炮臺”。1983年,列入汕頭市建設總體規劃,決定在石炮臺周圍再擴地58畝,建設成汕頭市石炮臺公園。1989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炮臺總面積19607平方米,其中城堡面積10568平方米,有一條寬23米、水深3米的護台河環繞炮臺一周。炮臺內廣場直徑85米,全台直徑116米,外牆高6米,內牆高5.15米。炮臺分上下兩層, 各設18個炮位和若干槍眼,底層的炮巷4.1米,長約300米深邃迂回。炮臺內有一道27極波紋型石階,設計巧妙實用,便於炮械循級推上檯面。檯面上有72個通風報話塔,每三個為一組,呈品字型鼎立。它是炮塔上下傳達資訊及供底層的通風採光之用。炮臺東北面有一月牙型點將台,用於指揮及觀看兵丁操練,在點將台的西北角有一條螺旋石臺階通往炮巷。臺階較隱蔽,便於作戰時疏散及向檯面運送彈藥。石炮臺堅固嚴密,炮臺裡的火炮最大的一座為五千斛前膛洋炮,射程可達十五、六華里,對入侵者有一定威懾作用。炮臺廣場東北角有一口淡水井,是當時清兵生活飲用水。雖然水井離海邊只有數十米,但水質卻很甘甜清純。
龍湖古寨地處潮汕平原,韓江中下游之濱,古寨呈帶狀,南北走向,面積約1.5平方公里,寨內辟三街六巷,從門到街巷顯得設計有致,佈置明朗,儼然一座小城,其地形及建築風格與古時潮州府很相似,故有龍湖是潮州小城之稱。走進龍湖寨門,街巷井然有序,祠第無數,庭院深深,而千年老榕樹盤龍錯節隨處可見。古寨內巷陌縱橫名宅巨祠無數。有關專家介紹說,目前龍湖寨的古建築仍保存著少量線條洗練的宋代建築構件,大量是風格簡約的明式建築和華貴尚美、精雕細刻的清式建築,其中僅保存基本完好和重修的祠堂約8座,三進以上的民居約40座。專家認為,這些建築既體現了宋、元、明、清各歷史時期的不同建築風格,又薈萃了木雕、石雕、嵌瓷、彩繪、貝灰塑等典型的潮汕民間工藝精華。阿婆祠是當時龍湖寨的富商黃作雨為其生母周氏所建的祠堂。該祠始建於清康熙年間,佔地面積大,用料講究,祠堂的格局為門前廣場的二進,四廳相向,四面八屐,大廳內以四柱通抵,筒鬥,大退扇的宮殿形式,大門樓屐下還以倒掛蓮花為裝飾,過去稱這種形式為皇宮建,祠的門樓,門壁的石雕也十分精美。畫面有山有水,有人有物,皆栩栩如生,特別是兩邊牆壁上的松鶴、松鹿,都出自名工巧匠之手,可惜在文革時,遭到很大的破壞。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TuxIBgUMY/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