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妳硬要嫁給廣告嗎?]
強扭的瓜不甜吧?大數據到底是扼殺了廣告的樂趣還是推動了營銷的改革浪潮?
✎ ┅┅ 本文閱讀時間約 8 - 10 分鐘 ┅┅ ✎
❏ ❏ ❏
最近的熱點大家都知道,臉書因為開放某測試應用數據權限導致提供商廉價獲取到了用戶及好友數據,進而「成功操縱」了美國大選結果。
之所以打引號是因為我對此極端結論保留個人觀點。
用數據進行定制化廣告投放真的這麽神奇嗎?我並不覺得網民決策可以如此輕易被操縱。
這裏面有很多影響性因素:
第一,美國大選的投票率一直偏低,相比起其他發達國家 70 %左右的水準,美國的投票率歷次都在 50 %上下。這些「少數」投票者中中老年較多,加上近年增多的少數族裔,如拉美裔,非洲裔,亞洲裔等,他們組成的特殊選民背景可能消弱了臉書廣告的效果,因為美國的主要臉書活躍用戶與此人群畫像並不高度匹配。
第二,選民決策真的高度依賴於臉書上的信息嗎?美國選舉一直都是世界級的大宣傳戰役,與此相關的傳統媒體報道,選手答辯直播的關注度亦居高不下。對選手的觀感和印象是綜合形成的,絕對沒有看到了幾條定制化內容就能被徹底扭轉那麽單純。
還有諸如定制廣告內容的審核機制是否設定的過度寬容等其他問題值得深究,所以臉書真的罪孽深重嗎?
仁者見仁吧,說到底這事大家都明白,該新聞並不是單純的數據安全危機。
基於上述邏輯,可以延伸思考一個問題:大數據技術在營銷領域該被應用嗎?
**** **** **** **** ****
網盟年代廣告商開始針對所謂的用戶畫像進行定制化投放,歷經十多年的發展,今天更多的大數據技術被應用在會員管理,效果管理,定制溝通,甚至定制產品(攜程的「殺熟」事件)等更廣泛的營銷工作上,數據對於我們行業來說已不是什麽稀罕之物,然而我卻在大數據做營銷這趟順風車上有個不同的小聲音:大數據可能對營銷根本不適合。先說說幾個問題吧,
1. 畫像的定制是以標籤為基礎,所謂標籤真的可以完整勾勒出真人嗎?
2. 消費者真的只是把廣告當作想買東西時候才去翻看的商品黃頁嗎?
3. 定制化內容推送高度崇尚的銷售效果,真的是營銷的唯一且最有價值的目的嗎?
#線性勾勒還是立體勾勒?
消費者心理是動態變化的,且受到多重因素影響。給一個用戶貼標簽,不停的去貼標簽,然後再管理這些標簽就能把復雜的人類心理準確描述出來嗎?
我上周剛好參加了壹個阿里巴巴的秀肌肉大會。在會上,阿里闡述了用戶已被打上了兩萬+標籤的驚人實力,這麽多象限維度細致的細分,基本上可以支持任何分析研究及投放 – 阿里如是說。
真的嗎?如果一個用戶擁有以下標籤:女性、上海、年輕、楊洋、奢侈品、珠寶首飾、婚紗,那我們應該怎麽理解她?
這是位高收入即將結婚的白領熟女,還是一位高中充滿幻想情竇初開的少女?如是前者,她對珠寶的需求是持續性的,還是一次性的?這個窗口期是否已經過了?
我的舉例只是一個傻透了的例子想要說明標簽只能為內容及行為的某些特點進行標記,但無法看出消費者的狀態及心理變化。
換句話說,現在的數據標籤模式是平面二維的,要把更多的維度加進去,比如時間,就能產生更立體的消費者理解。這就好像我們說一個人的樣貌,如果只是講特徵:大眼睛,小嘴巴,一米八,戴眼鏡,聽眾可能會有壹定的感覺。
但需要加上定性的特點,比如:看起來很兇,那麽這些特征馬上會變成另外一副景象。
為什麽我們總看到電商在推進我們已經買過的產品?為什麽抖音等內容平臺總是一成不變的推薦我們喜歡的內容,千篇一律到讓人乏味?就是因為人性之無常,多少標簽都絕對不夠解決這一問題。
#廣告是產品說明還是資訊藝術?
我相信基本不需要什麽爭辯,大家都會同意廣告的魅力並不只是產品的特性描述。我們對廣告的熱愛,是因為除了它能幫助我們了解更多的商業信息之外,還能通過吸收故事增加人文藝術方面的談資,不管它們本身是好品味的,還是惡俗的。
談論藍翔廣告的我們並沒有真正在這間學校讀過書,但卻樂此不疲的玩味它滿滿的品牌自信。
如果按照大數據原則,我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被這樣的廣告接觸,那麽我們對一些廣告的熱愛,欣賞,嘲笑,不屑,不滿,甚至反感都將不復存在。廣告,最後僅剩的意義就是一次商品信息的推送。
這種感覺就像走進超市,徑直到達自己要買的貨品面前,再順便多看看旁邊的類似產品,最後挑好離開。逛超市就毫無樂趣可言了。
這種數據應用同時導致嚴重的商業信息圈層化,收入高的人只能看到貴的東西,喜歡裙子的女生看不到褲子的穿搭推薦。信息被操控之後收窄,我們終將失去另外一樣可以跟朋友討論分享的有趣之事,恐怕時間久了我們不止沒有共同廣告可以分享,連自己看了什麽廣告都不敢亂說,因為它會暴露太多隱私。
做廣告的人總說:我們有一半的錢被浪費了,但卻不知道浪費到了哪裏。對我來說,那另一半被浪費掉的錢就是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廣告的魅力就是在於其廣而告之的大眾媒體屬性。我們做的東西大家都能看到,所以我們做的樂此不疲。以後可能我們做的廣告連是誰看到過,我們自己都沒有切實感受了。
#做營銷就是為了最高轉化?
即使現在營銷的意義有很多不同答案,但早在營銷被從銷售概念裏抽出來的那壹刻開始,就早已不僅僅是促銷。我不確定多少廣告主可以贊同這句話,但事實是當廣告主們把品牌年輕化,品牌溢價,品牌影響力等課題丟給自己營銷部時,就已經同意營銷在做的,絕對多於銷售量的提升。
#那麽大數據的應用可以成就如此龐大的營銷使命嗎?
目前看起來懸。因為太多的同行專家正在把數據計算往精準轉化的不歸路上引導。用更加全面覆蓋的,更加精準無誤的,更加實時不停歇的全鏈條監測測量壹個消費者與品牌的接觸是如何一步步走入最終的銷售成交。
所謂的廣告優化,全都變成了「換成更有轉換率的位置」「換上更能吸引點擊的物料」。而廣告帶來的觀感認知和影響力,都被拋擲不談。
這是有點恐怖的做法。這世上哪裏效果最好的位置和物料?所有的效果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遞減。一味關注這個數字,最終就是大家一窩蜂的去追逐最新出品的東西,因為只有最新的才是效果最好的。既然如此,那還用大數據作何用途呢?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同意,營銷是科學與藝術並存的學問。大數據帶來的全都是基於科學面的更叠。它讓我們的營銷人,營銷行業以及營銷效果更高效。這同時也在另壹面壹點點的扼殺營銷的趣味性。
這種感覺是曾相識,我今年特別給自己訂閱了一些雜誌,是那種打印寄送來的“雜誌”。原因就在於我發現自己吸收的東西越來越無聊和枯燥。
基於大數據的信息年代,禁錮了我的視野,也遏制了我的靈感來源,還讓我慢慢覺得生活與自己越來越無趣和孤單。這種感覺首當其沖來自於大數據計算過的新聞媒體以及社交媒體。
所以我說廣告營銷的趣味性逐步消失是曾相識,因為廣告於我來說,也是每日吸取信息中非常重要的壹環。因此真希望大數據可以悠著點滲入營銷,至少廣告人還能再過多幾年風花雪月的日子。
以上,同行見笑。
-
🎧 原文發佈於微信:https://0x9.me/VMxT2,對上述內容有興趣可關注我的公眾號古里奧(ID:coolioyang)。
🎧 臉書所有文章目錄:https://goo.gl/rZ64lP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水墨展 #簡志剛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簡志剛外,還邀請到 #金車文藝中心藝術督導楊雅涵,來介紹簡志剛。 ▲以最薄的宣紙揮灑出最厚實的生命議題,隱身於靜默之中的沉潛時刻 ▲新水墨藝術創作者簡志剛,融合東西方繪畫精神,以動物及人物作為主角,創造視覺新視野,探索對於生命的...
線性勾勒還是立體勾勒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水墨展 #簡志剛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簡志剛外,還邀請到 #金車文藝中心藝術督導楊雅涵,來介紹簡志剛。
▲以最薄的宣紙揮灑出最厚實的生命議題,隱身於靜默之中的沉潛時刻
▲新水墨藝術創作者簡志剛,融合東西方繪畫精神,以動物及人物作為主角,創造視覺新視野,探索對於生命的關懷與生存的意義,沉潛而待發,此以稱為靜默之生。
藝術家簡志剛的藝術創作始終圍繞在對生命的關懷與生存意義的探索,他欲藉由藝術作品,對觀者傳達出諸多的苦惱與真切的深層思緒,也藉由創作動作本身,尋獲面對這些紛擾苦痛的超脫之法,藝術對他來說,不只是感受、抒發,更是修行,一種強迫自己面對深層憂慮恐懼的,自己給予自己的嚴酷考驗,讓自己藉由藝術,獲得超脫。
▲生命中的第一個偶像,西遊記孫悟空
對於簡志剛而言,畫畫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這就好像已經是融入血液骨髓裡的血肉,雖然他也喜歡寫歌、表演、吃美食,但繪畫就像呼吸一樣的自然,從有記憶以來,總是在亂塗亂畫的他,小時候如果到親戚家玩,第一件事就是要紙和筆,幼稚園的時候,出現了生命中的第一個偶像,那就是中國經典文學西遊記裡的孫悟空,雖然還看不懂故事裡的文字,但生動活潑的人物造型、經典有趣的故事內容,以及誇張的繪畫表現手法,讓簡志剛瘋狂的喜歡孫悟空,因為這個眾所皆知的喜好,所以總有收不完的孫悟空周邊禮物,也讓他擁有一百多本不同版本的西遊記書籍、繪本抑或是漫畫。
▲繪畫的啟蒙老師,日本漫畫《七龍珠》
但要說到繪畫的啟蒙老師,就不得不提到日本漫畫《七龍珠》的作者鳥山明了,簡志剛回憶著小時候最常發生的事就是被哥哥逼著看漫畫,而當時最火紅的漫畫首推《七龍珠》,因為哥哥一句:「七龍珠的主角也叫孫悟空喔!」才讓簡志剛心甘情願地翻開閱讀,但此時他已經不再只是瘋迷孫悟空,而是想要模仿漫畫中的經典人物,不論是人體構造、臉部表情等,藉由漫畫《七龍珠》來學習基礎素描,不斷的模仿和練習讓簡志剛知道什麼是立體感和空間感,而受到啟蒙老師鳥山明的影響,讓簡志剛的作品中也時常帶有一點戲劇張力感。
▲結合東西方繪畫,以創新水墨傳達意念及想法
就學後,正式進入美術教育也是非常偶然的一次機會,因為陪同學一起去報考國小美術班,沒想到同學沒有考上,自己卻考上了,從此國中、高中、大學,一直到研究所及博士班都沒有離開過畫畫,一路走來藉由認識不同媒材去發掘內心的另一面,對人生有重大體悟的時候,像是工作改變抑或是感情方面,只要是深入到人生觀時,就會選擇以水墨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水墨,一直是藝術家簡志剛用以表達想法的創作媒材,有別於西方油畫的華麗奔放表現方式,水墨有種沉靜的力量,不揮灑張揚,而是一種安靜且細膩的堆疊方式,對比西方的厚實畫布,東方繪畫以最薄的宣紙呈現最厚的思想,受道家老莊思想影響,傳統水墨是以向內思考的方式在挖掘創作者的自我情感,而簡志剛也因為學習到西方繪畫精神以及雕塑的概念,所以可以將傳統水墨作品融入更多現代元素,以多媒材拼貼,加上壓克力顏料,以特殊質感的紙材塑造細節等,結合東西方繪畫精隨,讓水墨作品擁有立體感,去掉傳統線性筆法,保留墨韻美感,徹底展現藝術家本身所想要傳達的意念及想法。
▲不同的生命議題,啟發不同的創作階段
而這幾年創作的主題一直都圍繞在生命的議題,起初會有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從家庭裡開始萌芽,善於觀察的他發現,父母親對於同樣一件事情,因為個性不同的關係,總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在學校抑或是出了社會後,這樣的情況也不斷的在身邊發生,所以自此體會到其實世界上沒有甚麼事情是絕對的,沒有所謂的誰對誰錯,接著他開始以畫筆提出來一個現象或是一個問題,但是不會有任何正確答案,答案就交由觀眾自己思考。
他也常常會思考人存在的意義,以及其差異性,所以這樣深沉的議題就藉由水墨美感來傳達情緒,六年間歷經了幾個創作階段,兩年一限,皆從東方水墨美感對應創作主題,包括以線性筆法專注勾勒長者臉譜的時之面向系列,以乾擦皴法描繪流浪者們的浪者系列,用墨韻結合紙材裱貼形塑動物的壓解與消散系列,一直到現階段水墨佈白美感結合墨韻與立體雕塑的靜默系列,都不斷在東方文化底蘊下,探索異質媒材結合與運用的可能性。
▲最新作品-靜默之生系列
此次展覽的主要系列為動物潛伏水中,並探頭之瞬間,無論是在等待、狩獵或隱身,都是在一種絕對靜默的狀態,但也是這種狀態下,最能讓人屏息,也最具生命張力,雖然冷靜卻蓄勢爆發,對應自身,則如等待生命的轉機,環顧局勢,沉潛而待發,此以稱為靜默之生。
靜默之生系列對應了藝術家本身近年的心理狀態,同時也呼應了所在大環境的集體意志,人們總感到鬱鬱寡歡、有志難伸,努力與付出難以看到成果,成功似乎遙遙無期,周遭充斥著抱怨與謾罵,一個不注意可能就被負能量吞沒,但簡志剛決定收斂心神、靜默、沉潛,拿起畫筆沉靜創作,就如同動物、人隱身在山間、霧裡、水中,化身為環境的一部份,與大山和石頭做了結合,將憤怒和喜樂的情緒轉換,潛浮於水面,等待下一次爆發,究竟是養神休憩還是聚精狩獵?是正向下沉潛或是往上提升?是清閒隱沒抑或是蓄勢待發?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文:金車文藝中心)
簡志剛簡歷:
1984年8月10日生
學歷:
大學:臺灣藝術大學-古蹟修護學系
研究所: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創作水墨組
博士班: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創作理論組水墨組
現職:
臺北市立明倫高級中學美術資優班教師
展覽經歷:
2012畜.生 壓解與消散 簡志剛創作首個展
2013 MARVEL系列簡志剛文化部公仔雕塑個展
2014當 與我交會 數位原作插畫個展
2015 時之面相2015簡志剛創作個展
2015就算依然等著簡志剛插畫創作個展
2015生訴簡志剛當代水墨創作展 ADSC全球藝術聯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kNcyDvnkco/hqdefault.jpg)
線性勾勒還是立體勾勒 在 #線性設計 - अन्वेषण गर्नुहोस् | Facebook 的必吃
... 同步撥放❤️ #Quill #Q齡線#達慶醫療儀器有限公司#線雕抗老專家#李冠穎醫師#高雄美博仕#醫美#線雕知識#live #demo #抗老#面部雕塑#多D立體#線性設計| | By Q齡線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