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閱讀單元,邀請國民黨立法委員 陳以信來到空中,帶大家導讀書籍《艱難的抉擇:台灣對安全與美好生活的追求》/ 天下文化。
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台灣如何兩全?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在《艱難的抉擇》探討了台灣面臨的廣泛問題與政策選擇,並就台灣可以如何幫助自己,以及美國應該如何協助台灣,提供實際的建議。台灣在國家安全上,嚴重依賴美國,但它必須利用自己的資源來應對北京所施加的壓力。台灣如何應對自身所面臨的內部與外部挑戰,以及美國和其他大國如何施以援手,將決定台灣是否能夠堅持自己的立場去面對中國所給予的壓力。
📻聽重播按這裡!https://youtu.be/Zmz878NkGoE
▶ 飛碟聯播網 YouTube《飛碟早餐》頻道 http://bit.ly/2QVQsFh
▶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stream/stream.html
▶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Android:https://reurl.cc/j78ZKm
iOS:https://reurl.cc/ZOG3LA
▶ 飛碟Podcast
SoundOn : https://bit.ly/30Ia8Ti
Apple Podcasts : https://apple.co/3jFpP6x
Spotify : https://spoti.fi/2CPzneD
Google 播客:https://bit.ly/3gCTb3G
KKBOX:https://reurl.cc/MZR0K4
◎節目介紹:
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台灣如何兩全?
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在《艱難的抉擇》探討了台灣面臨的廣泛問題與政策選擇,並就台灣可以如何幫助自己,以及美國應該如何協助台灣,提供實際的建議。對台灣來說,最艱難的政策取捨,就是如何一邊處理兩岸關係,一邊維持經濟繁榮與競爭力,讓這座美麗島上的人民,繼續過著美好的生活。
台灣是1980年代全球第三波民主化的典型代表,也是華人社會中第一個在和平的狀態下逐步實現民主制度的國家。但是,今日的台灣面臨著許多內部問題與外在危機:社會的高齡化以及由此產生的世代衝突;中國長期威脅要以類似於香港的方式來統一這座美麗島,加劇了島內的本土化問題。
台灣在國家安全上,嚴重依賴美國,但它必須利用自己的資源來應對北京所施加的壓力。台灣如何應對自身所面臨的內部與外部挑戰,以及美國和其他大國如何施以援手,將決定台灣是否能夠堅持自己的立場去面對中國所給予的壓力。
◎作者介紹:卜睿哲
研究台灣與中國事務的美國專家。曾任職於美國國會、國家情報委員會、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布魯金斯研究院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四十年來持續積極關注東亞國際事務。現於他曾領導逾十六年的布魯金斯研究院東亞研究中心擔任客座資深研究員,並擔任布魯金斯研究院辜振甫暨辜嚴倬雲台灣研究講座。研究領域囊括東亞國際事務,尤其關注美國與台灣、中國、日本、韓國之雙邊關係。
◎來賓介紹:陳以信
中國國民黨籍現任立法委員兼美國華府智庫台美研究中心執行長,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經濟學博士畢業,曾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台灣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劍橋大學新興強權研究中心研究員、國民黨國際事務部主任、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兼國民黨中央黨部發言人,2015年2月同高華柱等人入府時同一併接任總統府發言人,2016年5月20日卸任政務官職,2020年當選為第十屆不分區立法委員。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萬的網紅852郵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立即贊助《852郵報》: http://www.post852.com/support-us/ 852郵報 http://www.post852.com...
「第三波民主化」的推薦目錄:
- 關於第三波民主化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第三波民主化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第三波民主化 在 時代力量台中黨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第三波民主化 在 852郵報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第三波民主化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第三波民主化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第三波民主化 在 [心得] 《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 -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第三波民主化 在 口訣王- 第三波民主的演變1.第一波民主化長波:美、英、義 的評價
- 關於第三波民主化 在 #第三波民主化- YouTube 的評價
第三波民主化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村八分」,這是多年前,我偶然在日本古裝劇中看到的名詞,意思是鄰里鄉民會把你家視為空氣,不給予任何交流和協助。這幾年的經典恐怖片《女巫》,居住於新英格蘭的主角一家人,因為被教會遺棄,不得不想辦法自力更生。但對活在當代社會的我來說,實在充滿困惑,就算真被社會給排擠,農業時代只要把自家的田種好,不就能順利生活了嗎? 何以兩方都好似被判了死刑一樣?
#贈書活動 #請耐心讀到最後
這幾年的親人喪禮,回了老家與爸爸共同送親戚最後一程。我印象非常深刻,父親說陳家人的棺材要由陳家人來抬,當天抬棺的也確實是幾個同姓長輩。當天結束後,我與父親聊了許多習俗,除了婚喪喜慶之外,耕作、搬家、疾病、生產等生活上的大小事情,過去都不見得有辦法用貨幣衡量,更多的是用「人情」交換。 「半桶師」即是那時代的特色,不管是建築、治病、祭祀等領域,都有這類半桶師存在,只不過平時他們依舊以務農為主,這些不過是偶而的外快。或許就在人生的這一刻,我才意識到農業時代原來並未遠去,而且價值觀與當代落差何止巨大。
堡壘文化 此次所出版的《人類憑什麼》,其主旨便是討論人類在不同的三個時代,覓食者、農民與化石燃料時期,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及其演進方式。作者伊安摩里士的前作《西方憑什麼》,論述何以是西方而非東方統治了世界,在台灣名氣很響亮。此次新書論述不同時代價值觀,所需的涵養更深更廣。
伊安摩里士將人類文明演進,分作「覓食者」、「農民」以及「化石燃料」三個時代,決定三個時代最大差異的,便是人類所生產的熱量多寡。
覓食者時代,人類生產及攝取熱量的方式非常不穩定,不管是捕獵動物或採食野果,都有傷亡及生病的風險。這種覓食方式,也不可能養起龐大聚落,因此多半是小型團隊活動。在無法確保明天仍能存活,且食物也無法妥善保存的情況下,「財產」觀念尚未形成,就連子女血統的確保也並非首要之事。
農民時代,馴化了農作物後,熱量的生產得以確保,隨著耕作土地面積的增加,能養活的人口數也越來越多。人類開始有了「財產」觀念,因此開始注重後代的血統問題,貞操觀念及性別文化開始興起。隨著人口數變多,適用於較大群體的政治制度開始萌芽,就連宗教也逐漸轉變為大型社群適用。政治、宗教及社會的增大,導致了財富分配的不均,階級差異,這在長久以來的農業時代,甚至形成一種既成的風俗。
化石燃料時代,燃料得以取代人力生產,生產總值大量提高。人類擺脫了生存問題,並將重心放到了創造更多價值的工業製品上。更多的技術人才、更普及的教育、更多的中產階級,以及隨之而來的民主化浪潮。民主化浪潮後的貧富差距降低,以及之後帶來更多的平等觀念等等。
書中三個時代價值觀的演進,其實說明了許多隱含其中的課題,其中包含了「私有財產制的起源」、「人類不平等之起源」、「道德的形成」、「父權文化的興起」、「大型宗教的興起」、「封建制度的起源」、「工業革命引發的社會變革」、「共產主義的背景」、「國民教育的普及」、「貧富差距的以及「民主社會的平等價值」等課題。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這些時代演變而帶來的價值觀變遷,會逐一被提及並解釋。
《人類憑什麼》的歷史格局極大,因此若讀者曾讀過上述任一課題的專書,便能從本書中以更寬闊的視角重新審視。若讀者本身就針對這類課題有相關背景和知識,則從中能感受到的價值觀演變則更是深刻。本書主旨便言明,人類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會因應熱量生產的方式及數量,獲得適宜於時代的新價值觀。重點在於熱量生產的多寡與方式。
當然這套說法並非人人都能認同,這類恢弘歷史格局的書籍,都嘗試以「一種觀點」自圓其說整條人類文明發展線,中間必然會有許多疏漏及例外。我認為本書最為精華且驚喜之處,即是收錄了其他學者對於本書的看法及反應,其中有針對「熱量生產」、「道德是否為人類本能」、「農業時代的平等觀念」等課題,作者針對此些質疑逐一回覆並討論。這些來自兩方學者的討論及思想衝突,不只讓人重新思考本書內容,也盡可能的避免以單一思想灌輸讀者,本書後段的爭辯與讓讀者能有不同面向的思考方式,實為可貴。
台灣屬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國家,工業化發展得晚。戰後嬰兒潮這代長輩們,兒時都還有過農耕的經驗和記憶,時至今日也還有不少晚輩遵循農業時代不吃牛的習俗。本書作者曾打趣的說,當代人對「覓食者時代」的種種文化感到興趣,但卻對「農民時代」的文化無比厭惡。說得其實挺有意思,對齋主這代人來說,出生時的社會即為工商業社會,對社會快速變遷未能有太過深切的感受。但對於如今長輩來說,他們自童年至暮年,社會快速由農業時代變遷為今日之社會,其中價值觀的演變與衝突可想而知。這也算是閱讀《人類憑什麼》意外的收穫。
本書已於各大通路上市,有興趣的齋友千萬別放過這本好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0109
當然,這次 堡壘文化 也準備了兩本贈書,要給酸齋的讀者們。
只要你完成以下條件,就可參加抽獎活動
只要你在7/18(日) 20:00 以前,完成以下兩個條件,即可參加抽獎。
1. 按讚並公開分享本貼文
2. 於留言處TAG兩名朋友
活動結束後,齋主會於第一時間抽出幸運的兩名得主。
最後,再次感謝 堡壘文化 對酸齋齋友們的照顧。
第三波民主化 在 時代力量台中黨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開房間/談暴政】
—「廢除刑法100條」30週年
📅時間:5/15(六)13:00 - 17:00
🏠地點:台中全國大飯店2樓草悟廳
台灣曾經可以用一條法律條文就控制人民思想!
不僅只於你講了什麼,甚至是沒說出口的想法,都可能受到「你敢叛亂、我就亂判」的獨裁政府,隨意指控你觸犯了內亂罪,你是叛亂犯。
歷經228事件、白色恐怖,台灣人受到國民政府的恐怖獨裁統治,「囡仔人有耳無喙」更是成為跨越世代的政治正確與保命法則。直到1980年代,受到「第三波民主化」的影響,台灣社會卷起一波波的民主浪潮,但是爭取民主自由的台灣人,依然走在悲慘與希望共存的鋼索之上。
「橋頭事件」、「美麗島事件」、「林家血案」、「陳文成事件」、「江南案」、「鄭南榕自焚」、「獨台會案」⋯⋯一件接著一件的悲慘犧牲,伴隨著解嚴,報禁、黨禁逐步開放的民主希望。那是最壞的時代彷彿也是最好的時代。
當時的「刑法第100條」與《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一項,更是執政者剷除異己,限制人民思想的利器,兩部法律合致的結果就是「唯一死刑」。讓你不能自由地講的法律,自然造就不能自由地想的社會與人民。
自由、民主,遙不可及。
1991年獨台會案爆發,各界抗爭四起,立法院廢止《懲治叛亂條例》。修正刑法100條成為受矚目的改革焦點,同年9月,「100行動聯盟」成立後,隨即發起一連串「廢除刑法100條」的社會抗爭與政治角力。
隔年5月15日,立法院表決通過刑法一百條修正條文。5月16日,李登輝總統頒布刑法第一百條修正條文,也就是現行的條文。同日,「100行動聯盟」也因階段性任務達成而宣布解散。
亦為台灣開啟通往新國家的大門,自由、民主,不再遙不可及。
今年是廢除刑法100條的30週年,時代力量台中黨部以中台灣當作起點,邀請諸多NGO團體共同舉辦【開房間/談暴政】-「廢除刑法100條」30週年的紀念活動。並邀請當年「廢除刑法100條」抗爭的參與者,以及年輕世代的倡議者、政治工作者,透過世代對談,共同構築台灣的未來理路。
➖➖➖➖➖➖
💡專題演講
【任更重、道更遠— 廢止刑法100條 30 週年感言】/陳師孟
💡主題對談
【街頭上的醫生 政壇上的青年】/ 涂醒哲 Dr.Twu
、 林恆立、 宋國鼎律師 苗栗縣議員、 吳韋達 彰化縣議員、 吳佩芸
【我思故有罪 思想叛亂犯】/廖宜恩、陳正然、鄭竹梅、 李宣毅、曾偉旻
【台灣黑名單 香港來時路】/蔡明憲 、楊黃美幸、林芳如、江旻諺、 簡嘉佑
報名連結👉 https://reurl.cc/pmRQMl
志工招募👉 https://reurl.cc/7yAX5N
➖➖➖➖➖➖
主辦單位:
#時代力量台中黨部 時代力量苗栗黨部 時代力量 彰化黨部 WUFI-Taiwan(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綠色逗陣 #臺中市醫界聯盟
協辦單位:
人本教育基金會 #台中市大屯區民主聯誼會 好民文化行動 #台圓文教基金會 #台灣中社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廢除刑法100條 #100行動聯盟 #言論自由 #思想控制
第三波民主化 在 852郵報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立即贊助《852郵報》:
http://www.post852.com/support-us/
852郵報
http://www.post852.com
第三波民主化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今日立法委員林佳龍在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就年金問題質詢銓敘部張哲琛部長與勞委會潘世偉主委。馬總統認為修憲國是會議無具體結論,林佳龍表示,馬英九是國是會議最大的受益者,卻被馬英九歷史的失憶甚至失智所刻意扭曲,簡直是換了位置換了腦袋。
林佳龍首先表示馬總統貶抑國是會議是換了位置換了腦袋,國是會議是台灣民主化的里程碑,當時也是野百合學運所促成,卻被馬英九歷史的失憶甚至失智所刻意扭曲,馬英九卻認為廿二年前修憲召開國是會議、歷時六個多月花三千三百萬元,無太多具體結論,林佳龍說如果沒有國是會議,可以廢除動勘體制嗎?可以啟動修憲嗎?可以讓國會全面改選嗎?可以總統民選嗎? 事實上,馬英九是國是會議最大的受益者,他當時是國是會議的籌備會的副秘書長,那時公開的記者會也說國是會議是對啟動台灣的憲改非常有貢獻,現在卻否定國是會議,簡直是換了位置換了腦袋。
林佳龍表示,台灣年金的改革如果沒有取得社會的共識是註定要失敗的,不同制度的整合本身必然有矛盾性存在,如果一個重大的改革沒有取得政治、社會重大的支持,舉辦如第三波民主化的圓桌會談,就算強行通過也是會失敗。
張哲琛表示,這次年金的改革設計層面非常廣,全國老百姓都涉及在內,當然需要擬具國人共識,也需要在野黨支持才能通過法案。
林佳龍表示,針對年金跟退休金制度修改,法律要有政治、社會的基礎,在全世界民主化的國家都會朝開圓桌會談來解決勞資糾紛及社會福利重大的權利義務,只有通過共同參與、共同決策,才能共同承擔決策的結果,目前行政院辦一些座談會在野黨被排除在外,多是動員人去,浪費公帑。
現職公務人員延後月退休金的請領年紀從 60歲到75歲,從八五制改成九O制,林佳龍問,從七五制到八五制,十年後實施是不是會縮短?張哲琛表示不考慮縮短。林佳龍再問,九O制甚麼時候實施?張哲琛說,循序漸進,「再研究! 」林佳龍不滿的說,政策不確定會造成人心惶惶,越早實施,越不會破產。張哲琛改口,「縮短提早九O制,可以考慮」。
勞委會潘世偉,將帥無能累死三軍、政府無能害死人民,勞保退休金提領十月200多億、十一月變成400多億、十二月提領了幾億? 有沒有任何政策工具可以來彌補? 潘世偉說十二月的數據尚未出來,沒有任何政策工具可以彌補。
第三波民主化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今(15)日林佳龍委員在司法及法制委員會針對退休四大基金等議題質詢銓敘部長張哲琛。林佳龍表示,國民退休金制度是高度政治性,涉及民主化之前所遺留下的社會政策,「現在是回來整個整理的時候到了」,必須召開朝野國是會議,從 Political Pact到Social Pact的支柱才能解決退休金改革,我們這一代不要輕易失去改革的機會,要以蒼生為念,朝野合作共同解決過去歷史留下來諸多社會正義的問題。
林佳龍提出目前政府基金的操作相對國外投信公司是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國內政商關係人謀不彰,第二是基金操作是淺碟性的,量也不足,盈虧機制也沒建立,且趨於保守。最近有學者專家提出,朝退休金公團也就是公法人的方式來整合各基金,委由專業人士來操作,才能在訊息萬變的資本市場裡趨吉避凶,有如新加坡國營淡馬錫控股公司,林佳龍委員舉美國加州退休金的操作微粒,獲利率都有10%以上,相對我國勞保、勞退獲利率跟二年期的定存利率差不多約1.7%上下,他問張哲琛贊不贊成由退休金公團以公法人的制度來操作基金。張哲琛認為,以新加坡為例是委由淡馬錫專業操作,他個人非常認同所有退休金成立公團交由專業的人士操作。
張哲琛也表示,現在比較困難,因為各有不同法源,要整合需要一段時間。林佳龍隨即表示,法令反映政策,政策訂了立法院自然會推過修法。林佳龍在質詢台上強調,由張哲琛來推動最好,過去當過國民黨大掌櫃與光華公司的董事長,也在財主單位服務過25年,但擔任銓敘部長後卻大而化之授權文官,趨向保守,「懷璧其罪阿!你來推這個最好,以杜悠悠之口」。林佳龍指出,國民黨投資的基金去年賺了29億,這麼好的績效,這樣的人才來到公團幫全民來操作獲利率一定比現在高,「張部長,有沒有使命感在你任內推出?」張哲琛表示,這次外界對所有年金整合期望很高,他將會提出這方向的建議經建會將四大基金朝公團的方式操作。
林佳龍重申,政策需要政治支持,政策決定法律「贊不贊成召開國是會議朝野合作的方式來推動?」林佳龍問張哲琛,張回答,各部會提修法,整合一定要朝野合作。
林佳龍指出第三波民主化全世界的經驗,民主化過程有兩種轉型,政治轉型與經濟轉型,基本上要用Pact契約、圓桌會議來決定,真正是政策性問題,朝野決定才會反應在法律的增修上。林佳龍舉出,台灣第一次國是會議開啟修憲、國會全面改選,國發會討論出凍省相關問題,民進黨時代經發會確定了挑戰2008及 重大兩岸政策,國民退休金制度是高度政治性,涉及民主化之前所遺留下的社會政策,「現在是回來整個整理的時候到了」。林佳龍強調,如果不用具有政治協商的國是會議做政策性的方向,單單就行政立法的關係來討論就流於本位,見樹不見林。他舉出,西班牙法朗哥時代的政治轉型,遭遇經濟社會重大議題無法解決 ,最後勞資坐下來談,波蘭賈魯賽斯基的軍事政權遇到經濟大問題,也是跟團結工聯華勒沙坐下來談,這些都不是一般公務員或部會首長可以決定。
林佳龍最後給張哲琛良心的建議,現在是改革基金的契機,應該回去跟馬總統回報,必須有從 Political Pact到Social Pact的支柱才能解決退休金改革,民進黨執政時朝小野大不一定能解決,國民黨現在掌握行政立法正是改革退休金的黃金時間,這是歷史給我們改革的機會,就是馬總統任內這三年。林佳龍強調,我們這一代不要輕易失去改革的機會,要以蒼生為念,朝野合作共同解決過去歷史留下來諸多社會正義的問題。
第三波民主化 在 口訣王- 第三波民主的演變1.第一波民主化長波:美、英、義 的必吃
1.第一波民主化長波:美、英、義、阿根廷、英國的海外殖民(口訣:美英值一根) · 2.第一波民主化逆流:義、德、阿根廷(口訣:得意啊) · 3.第二波民主化短波: ... ... <看更多>
第三波民主化 在 #第三波民主化- YouTube 的必吃
You're offline. Check your connection. Retry. ... <看更多>
第三波民主化 在 [心得] 《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 - 看板book 的必吃
民主提供選擇,主權歸於人民──讀《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
致謝 微批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2202
民主與民主化
民主的概念可溯自古希臘,然現代的民主概念則是誕生於18世紀末的西方。若要對民主進行定義,或可通過政體的目的(例如民主應包含自由、平等、博愛)進行,然而這可能會產生模糊的問題,故本書的進路係以「程序」作為民主的判準,即:「民主政治最主要的程序是被統治的人民經由競爭性的選舉來挑選領袖。」這是熊彼得式的民主理解,簡言之,政體中的權力者是否係經由自由競爭且為公平、公正、定期且普選的選舉產生,這樣的民主政治包含了競爭(contestation)和參與(participation)兩個面向,並有分析上清晰之優點。然應切記者為這種形式的選舉僅為ꔊ薔D的「必要條件」而已,故依此方式選舉產生的政府可能是腐敗的、被特殊利益所操縱的或是無法採納公益政策的,不過,只要是透過這種方式決定權力者,這就是一個民主政體。
「民主是一種公共美德,但不是唯一的美德。」
而本書所關注的不是「民主」,而是「民主化」這一動態的進程,而在這過程中的關鍵即為透過前述之正當程序中所產生的政權取代先前非以正當程序所產生的政權。第一波民主化是源自美國革命與法國革命,而在著作問世的90年代,正處於民主化的第三波浪潮中,根據作者分析提出的民主化浪潮(括號為民主國家數目)之時期如下:
第一波民主化:1828~1926(33)
第一波回潮:1922~1942(11)
第二波民主化:1943~1962(51)
第二次回潮:1958~1975(29)
第三波民主化:1974~(62,預估回潮將減少三個民主國家)
以今日的數據,依照經濟學人的民主索引2017,有76個國家屬於民主國家,這包括了完全民主與瑕疵民主(註1),對照於90年代初完成的此著作可以發現作者的預估是保守地準確,相較於前兩波浪潮中的約莫半數民主國家向威權政權(authoritarian regime,註2)的逆流,作者對於第三波的估計相當地指出今日的民主現況(且不減反增)。
而以浪潮(wave)來形容此政權轉化的過程我認為是貼切的,蓋民主化既是動態的過程,並非僅前進,民主化就像浪潮一般亦漲亦退,根據過往之經驗,民主化就像兩步前一步後般的節奏移動著(參照前述註解資料,第三波前進的比過往的都還要遠)。本書所關注的是第三波民主化,而促進民主化的因素參照70、80年代出現的民主政權可見得有:經濟提升(識字率、教育和都市化的普遍、中產階級擴大、民主態度成長)、天主教會領導反對威權、歐洲共同體及美國與蘇聯在80年代政策轉變為對民主的支持、因西班牙或阿根廷等國家出現民主所產生的滾雪球效應;相對地,參
照過往經驗可知造成回潮的因素有:對民主價值觀念薄弱、惡化社會衝突的經濟危機增長威權式強制解決方案的歡迎度、操之過急的社會經濟改革造成兩極化、保守份子決意把群眾或左翼或下層團體排除於權力外、恐怖統治或叛亂導致的秩序或法律崩潰、非民主的外國之干預、其他國家民主崩潰的滾雪球效應。不過這些因素因為各地域之不同,影響力也有所差異,亦即,民主化的漲潮或退潮可理解為皆係因某些一般原因再加上該地之特殊原因所致。就此而言,若除去外部因素(如外國壓力或滾雪球效應),則產生主要影響者有二:經濟發展與政治領導。國家的經濟發展未必
會產生民主的轉向,然而經濟發展卻與民主化具有高度關聯;同時,社會中的人民與菁英對於民主的態度,以及政治領袖所為之行動,則是使得民主化實現的關鍵,「經濟發展使得民主成為可能;政治領導使得民主成為真實。」因素的存在,係為創造民主之條件,然而浪潮無法創造民主政權,浪潮為肇因(causes),民主得以出現有賴於政治領袖與人民作為肇端(causers)之行動,主體行動之實踐,才可能創造民主政權。
而,民主化的過程是一妥協的過程,無論是公開或私下的協商,參與範圍皆擴大,更多人或團體得以參與權力競逐,並依據公開協議或默契獲得權力(且同意採取溫和立場),在這(參與及節制間形成之)民主交易中使得參與者得以克制,這代表著暴力或革命之放棄,而接受現行社會、經濟與政治方面的基本制度(私有財產制、市場機制、軍方自主權或教會特權等等),並且透過選舉或議會來取得權力與政策提出與實踐。
於此,可提出一個問題,民主化既然代表的是原先的威權體制走向正當程序產生的民主體制,則原先的統治者何以願意放棄利益壟斷的狀態進行轉向?動機何在?答案是或因其等相信民主作為目的自身,或為將民主當作實現其他目標的手段、一種代價、附帶利益(所以民主或許不是領袖原先所願促成的,而是意外也未必)。就後者之情形而言,原因可能是需要恢復正當性(註解3)、希望獲得國際尊重、國際壓力,又或者是選舉的風險更小(統治者可能認為他們能獲勝,因其控制著政府、資源組織,甚至是選舉)。固然反對勢力可能利益個別,惟若集結卻足以擊敗統治者,눊臚T波中這種爆冷門式的選舉結果並不少見,這也就促成不少國家的民主化。當然,統治者可能會舞弊,惟過度猖狂的做票將使得原先舉辦選舉的目的(恢復正當性)產生矛盾。另外,在第三波下所產生的外國觀察家對於民主化也有一定的影響力,因其等作為對於選舉公正性的監督者,若拒絕其之監督,亦將因此而削弱正當性。
威權懷舊症與二次輪替考驗
進入民主所帶來的自由,將使過往以秩序與安全為名所進行的威權體制減壓,然或會有些不適應這種失去原先秩序的感覺,所以可能出現「威權懷舊症」(authoritarian nostalgia),這在過往的威權壓迫相對而言較為輕微、取得一些經濟成就或領袖幾近自發地推動民主化的國家不難見得,例如西班牙對佛朗哥、祕魯對維拉斯科等。症頭即為受迫害的記憶漸消,某種程度上被過往威權時代的秩序、繁榮和經濟成長之印象所取代。
然而,人民對於政權與領袖的區辨能力將會左右民主之穩定性,故而即便發病亦無需過於擔憂。承前所述,向民主轉型的政權中原先的反威權聯盟將會分裂,政權的首任領袖將會被認為漸失效能,而人民亦或將會發現民主體制本身不能為國家所面臨的重大經濟、社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故而領袖時常被看作是狂妄的、無能的、腐敗的,甚至,三者兼備。此時菁英與民眾從原先的歡騰中醒來,降低期望,而開始適應現實上艱辛的民主現實。然而,解決所有國家問題是不可能的,政府可能會失靈,而民主政治即為一具制度化的方式來更換政府之政體,畢竟,民主不代表所有問題
將被解決,而是代表統治者可以被更換,由人民選擇他們認為可以解決他們所欲被解決之問題的人來進行統治。
「當人們了解,民主政治只是解決專制問題的一種辦法,而未必能夠解決所有其他問題,民主國家就會越加穩固。」
又就民主之穩固,作者也提出了所謂「二次輪替考驗(two-turnover test)」作為衡量標準,亦即轉型初次選舉的執政團體若在此後的選舉失利而將權力轉移給勝選者,而勝選者又將權力和平轉移給次屆的勝選者,亦即二次輪替,則如此的政權即可被認為鞏固。這個測驗所得說明者有二:一為社會的政治領導階層忠於民主且願和平轉移權力;二為菁英與人民皆在民主體制內,即便出了紕漏,替換的對象是統治者,而不是政權本身。
結論
民主化與自由化並不相同,所謂自由化亦會發生在威權政體中,所謂自由化代表政體中的局部開放,然而並未開放自由競爭的選舉以決定統治者,所以自由化對於民主化而言並沒有決定性的關聯。舉例來說,90年代鄧小平開放了中國的經濟,但至今沒有人會說中國是個民主國家,因為他們(部分)自由化了,但是從未民主化,若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中 D. Acemoglu 與 J. A. Robinson 的話來說,這就是一個有著閉鎖性政治與開放性經濟之組合的國家。
在第三波中,選舉是民主化的目標,也是工具。選舉所代表的是國家的靈魂—主權的主體乃是人民,人民透過意志決定這個國家的統治者,而在這樣體制下生活的人民,亦遵從著這個體制。走向民主體制也好,維持民主體制也好,不可忽視者為人民對於民主這個價值的態度與行動上的實踐。
https://vocus.cc/commentonbooks/5d4add24fd89780001fc5480
註1: https://pages.eiu.com/rs/753-RIQ-438/images/Democracy_Index_2017.pdf?mkt_tok=eyJpIjoiWkRKbU1HWmxNVEUwTW1FdyIsInQiOiJPdlltVFV0blFRQzZNVERCZHhVeitZRElmUGplOHh3NWs1d2wzVzdRS1JvNU1kVmUxQVRESU9LbEVSOVwvR1F4aG1PV1NlS0ZZcng4NzBcLzVNZ09JOUxiZU5TTEVPekVHayttOTRqQkQ5TkNzWGN08RlowQTZ0UzlUK0pDdm9PVGlcLyJ9 )
註2:本書中的威權政體代表相對於民主的不民主政體,故包含極權政體、獨裁政體等。
註3:於此,應有必要說明何謂恢復正當性,威權政權的正當性乃係奠基於政績,而當政績衰弱無法提升時,統治者所另尋之路即為透過選舉中人民的意志獲得正當性的補充。而政績作為正當性之來源,於民主程序中亦有其地位,然其之重要性於民主體制中則較為次要,蓋因民主政權的正當性主要來源係「程序」—正當程序的選舉以決定統治者。故即便民主國家面臨重大的社會、經濟問題,或許無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但該能力並非其存續之關鍵因素,民主政體的存續取決於此系統對無能力解決此國家所面臨之問題的因應之道,簡言之,政體中人民對於體制之尊重與服從。
--
エル・プサイ・コングル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2.121.63.19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16697934.A.744.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