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傳】
⠀⠀“我不喜歡梵谷”
⠀⠀這是我在認識他之前,輕浮的評語。
⠀⠀他的畫太粗糙。
⠀⠀確實,我到現在依然這麼認為,梵谷學畫時間不長,作畫時間亦不長,需耗時一個月方能完成的油畫,他只需要一天的時間。筆觸和技法遑論別緻,卻擁有強烈的個人風韻。
⠀⠀後來在國中的時候,意外聽到《畫意》這首粵語歌曲,得到了很深很深的感動,模模糊糊地明白,也許梵谷的一生比他的畫作更動人。
⠀⠀高中知道泰亨喜歡梵谷,才去買了梵谷傳來讀。
⠀⠀此後扎扎實實的,徹底愛上這個大師。他是個瘋子,恰巧我自小喜歡過的角色清一色都是瘋子,為某事癡狂著迷,傾盡一切。抑或者如竹林七賢那般癲狂,魏晉南北朝的瘋,裝瘋賣傻,挖掘壕溝保護自己。
⠀⠀他割下自己的耳,是因為那名妓女說過他喜歡他的耳朵。
他作畫,是他擁有熱情。
⠀⠀後來再看他的畫,彷彿才透徹了他的精神與靈魂,愛上了那樣的濃烈色彩。
⠀⠀這樣子的「懂」,連結到了先前也不太能讀懂的日式文學。
⠀⠀穿過最表面的文字,最外層的故事,去看整部故事的精神,齒輪之間相扣,村上春樹、夏目漱石、太宰治、村上龍,一時間都明白了起來。
⠀⠀看梵谷,也會讓我想到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那樣的精神、燃燒的璀璨。
⠀⠀(也是透過這本才仔仔細細的接觸了余光中的文字,約莫一年後,先生就辭世了。
)
⠀⠀書於2018年7月31日 ⠀⠀
⠀⠀—————-
⠀⠀ 2019.10.22補記
⠀⠀關於梵谷,推薦歌單。
⠀⠀《畫意》—王菀之.2006(粵)
⠀⠀在還沒看過梵谷傳時,便聽哭了。
⠀⠀《Vincent / Starry, starry night》—Don McLean (Eng)
⠀⠀看過梵谷傳,了解過後,在一次的英文報告上介紹了梵谷,英文老師在下課的時候推薦我這首歌,我們這組圍在講台跟著老師一起聽這首歌,看這首歌的歌詞,情不自禁的直接哭出來。(老師還以為我是做藝術的很能懂梵谷的苦,不是,我就是很有感觸罷了)
⠀⠀《跳舞的梵谷》—孫燕姿.2017(中)
⠀⠀太好聽了(喂
⠀⠀再補個,現在能懂日式文學了,侘寂、幽玄、物哀。
#書單 #梵谷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說到東晉時期的世家大族,都會想到謝家幫!謝家幫有哪些人也?「肥水之戰」以少敵多的謝玄,宰相謝安是他的叔叔,父親是安西將軍謝奕,母親是竹林七賢阮籍的族人,姊姊則是有「詠絮之才」的謝道韞,一家都是響噹噹的人物! 謝玄在「肥水之戰」中,以心理戰打得前秦符堅80萬大軍風聲鶴唳、棄甲逃亡,可惜因為朝中政治鬥爭...
竹林七賢故事 在 JA叔叔。Uncle J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半沐浴陽光才對,寫錯了。
-
原以為凌晨夜涼,但落雨的空氣悶濕,體內的精力彷彿隨著毛細孔出走。
⠀
路燈下的水蒸氣逕自飄渺成寂,擴散了光明,一盞一盞的走,一盞一盞的看,半條枯枝也沒見,眼前卻燿出篇句。
⠀
山靜雲閒,如是機緣如是法。
鳥啼花放,爾時休息爾時心。
⠀
一山一山走,滿眼滿耳,不過是鳥啼花放,領悟與不領悟,都是機緣。
⠀
是從蔣勳的文字中,抄寫下來的,在《捨得,不捨得》這本書當中,印象特別深,因為在看完這本書之後,國三的會考作文題目正出了:《捨得,捨不得》,但我並沒有因為看了這本書,也聽了本人的講座而揮灑的完滿。
⠀
並非篤信佛法,十四十五歲的年紀,捧著竹林七賢,背的起清靜經,贏得掌聲的閱讀心得是道德經。在興許還不懂得壓力但已經認定那是壓力的年紀,恣意瀟灑的那份閑靜是嚮往,玄之又玄的大妙之語方能慰藉。 「算都只是術,道才是本。」「道何所指?」「無它,平心而行,後果自負已。」 但仍在眾多作家筆下,為佛家字句而動容。
⠀
接著是癡迷各種西洋哲學流派,才認自己不應擅自歸屬任何一處。
⠀
九月,實質季秋,夜逢雨,台灣或許根本沒有節氣之分,踩著踏板,凝重的空氣方才流轉了起來,伴著雨,還有過長的耳墜發出的鏗鏘聲響,灌入鼻息的是屬於這個國家的氣味,是相隔時日步入國門才會恍然的香味分子。
⠀
三點剛過,地平線上,浩空的邊際已染上層洋紅,日出沒那麼早,傻傻在公海上苦苦等過早該知道。在廢棄鐵路的盡頭,天空格外薰紅,但農曆七月為了避免拍出不該顯於這個次元的事物,望了望,便離開了。
⠀
農曆與陽曆重疊之日,十九年一輪,是剛發現這個巧合一查之下才知道的。
哪有人在鬼月生孩子的,聽說當初是這麼說的。
但這個生辰八字,算出來貌似是整個家族最重的斤兩。關於算命和面相,說出來又是另一個故事,興許有空再提。
⠀
凌晨,馬路空蕩,蹬著踏板細雨中等待黃燈是浪漫,踩著步伐緩慢的走在紅燈下是妄為。
⠀
18.09.05 4:23AM
⠀
如果可以,我想去夏威夷。
⠀
時隔三個月以上的垃圾麥當勞很好吃。
散盡二氧化碳的糖水,沾著雨水,裝著油炸物牛皮紙袋的氣味。
⠀
這是四時,是庸俗的詩
#19歲又四個小時
竹林七賢故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各種躺平者 | 盧斯達 on Patreon】
2019年香港出現了「攬炒」,中國則有「躺平」。後者是指既然年輕窮人無法階級流動,不如過極低慾望生活,離開勞動市場,不為老闆打工,有網民直接總結躺平戰略思想:「躺平的韭菜不好割」。有人視為消極的異端邪說。
類似主張不新鮮,在發達地區常見。有南韓人認為南韓是勞動地獄。有日本人開始過低慾望生活,不想結婚生仔。台灣有「追求生活小確幸」,島內的統派和中國大陸人有時會以此取笑台灣年輕人沒有大志,不及「改開」以後的年輕一代有大視野和鬥志。
類似主張確實不新鮮。1997年黃子華做政治棟篤笑《秋前算賬》,裡面講到如果人人不生仔,「暴政必亡」,家計會更可視為抗爭中心。至於中國之前,肯定也不全民積極。早幾年日本傳媒就跟蹤報道了深圳一班「三和大神」的故事。在龍華區有一班打散工的邊緣人,其中一間最大的人力公司名為「三和」。打散工的人離鄉別井來到發達地區,發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發現自己條件不好,如何努力打工都無法改善生活,或者接受不了現實與理想的距離,有人開始自暴自棄,用正常人難以想像的低標準,有一天過一日。
「躺平」有「攬炒」情緒。躺平派中國年輕人說,自己躺平,老闆就過不上想要的生活,報復老闆。至於香港,新世紀以來年輕人就十分卑微,具體數字是樓價物價大幅上漲,而大學生起薪點往往維持大致不變。人力資源顧問年年在報紙上說,年輕人求職要肯吃苦,要肯放低身價。政府則多數表示,年輕人不如北上工作,前途可能更好。有社會賢達直情等於講,年輕人咁多爹是因為害怕與中國學生競爭,你不競爭都沒用,可以用中國移民取代你的,多多都有。
自由行年代以來,香港人發現中國遊客很有錢,甚至會得出中國沒有窮人的錯覺。至少眼睛是看不到的,三和大神來不到香港旅行。躺平說出現,只是側面反映一些人未分享到「改開」的好處,而且極為絕望。等於玩「大富翁」,先買資產的人,之後基本就「躺贏」。很快就會有人覺得,這遊戲無法共贏,贏不了的,便找辦法讓這個遊戲或這個世界無法再暢順運作。
世界上也有很多「不育主義者」,他們也會投入經濟活動,只是不留後代,因為是對現實社會壓迫投下無聲的不信任票。年輕時我們也是如此想,理所當然。後來我們知道,人類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會嘗試生存繁衍,因為生存繁衍本來不需要用很多資源,即是「不貴」,很多人天生天養,死了又再生,但發達地區不同,因為生存和繁衍的資源變得無法負擔,就會減低速度。正常的政府可能會講道理,但香港的社會賢達經常想到中國有很多人力資源,所以不重視本地人,不會說些話做些事留人,甚至連騙你都不打算。他們的話總結也就是一句:這個位,你不做,很多人爭住做。
古代也有很多躺平主義者。曾經流行中國的思想家楊朱就認為,人人都自己躺平,天下就不會再有紛爭,是達到世界和平的好方法。從老莊到竹林七賢都在實踐躺平,中國的主結構是儒表法裡、外聖內王,但隱結構則是一堆躺平的人。特別是讀書人得不到皇帝重用、被貶的時候,就會寄情山水躺著,然而皇帝一旦又寵你,通常是馬上轉變,然後又有一番經世致用、出人頭地的希望了。
西方文明最著名的躺平者,是古希臘哲學家戴奧基尼斯 (Diogenes),被稱為犬儒學派的代表。活動時期據說是公元前三至四世紀,跟楊朱老莊那班人比較接近。犬儒學派也講低慾望生活,甚至將這種提倡提升到哲學和思考藝術層次。據說奧基尼斯終日躺在一個裝死人的木桶,那也是他的主要財產。有一日,征服者亞歷山大帝慕名前來拜訪,並說會實現這位學者的願望。戴奧基尼斯回答:我的願望就是你滾開,不要遮住我曬陽光。
亞歷山大大帝後來應該沒有怒而殺之,或者欣賞其我行我素。犬儒主義一開始,是藐視可見和現世的東西,以求獲得最終的精神自由。除了藐視自己的慾望,也藐視像亞歷山大帝這樣的屬世政治龐然巨物。耶穌及其門徒成為了後來羅馬帝國的躺平者,雖然他們無疑是活於皇帝的土地,但他們最激進的是相信並實行「不要效法這個世界」,世界是虛空的,神國的意味有時是對物質世界的躺平,對現世say no。有些躺平者很消極,有些很積極。積極的消極者特別難處理。
//喜歡老盧的文字的朋友,一如平常,歡迎贊助,感謝。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竹林七賢故事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說到東晉時期的世家大族,都會想到謝家幫!謝家幫有哪些人也?「肥水之戰」以少敵多的謝玄,宰相謝安是他的叔叔,父親是安西將軍謝奕,母親是竹林七賢阮籍的族人,姊姊則是有「詠絮之才」的謝道韞,一家都是響噹噹的人物!
謝玄在「肥水之戰」中,以心理戰打得前秦符堅80萬大軍風聲鶴唳、棄甲逃亡,可惜因為朝中政治鬥爭,最後功敗垂成!可見,政治鬥爭永遠比兵戎相見更難應付!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竹林七賢故事 在 遊走廟宇聽故事- 西環魯班先師廟~ 「竹林七賢」廟中尋本文曾 ... 的必吃
「竹林七賢」是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包括: 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及王戎。這七個人經常在竹林之下聚會,開懷暢飲,他們崇尚老莊思想,清靜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