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ao,
很久沒寫文章,一來除了懶惰,再來也是最近除了疫情,確實也沒什麼其他更令黛西關心的了,直到上個月幫 Wazaiii 寫了一篇文,這才想起那個疫情還不嚴重的二月,我從外媒看到這則新聞時的興奮與期待。
好喜歡的 Raf Simons 確定入主 Prada,即將和同樣也喜歡的 Miuccia Prada 共同主導、設計 Prada 男女裝。
Miuccia Prada 一直是時尚圈的異類,Prada 這牌子看似很大,其實概念和設計都不怎麼主流,穿 Prada 的女人,則經常有一種儘管和所有人都不太搭嘎,也不怎麼理會的小傲氣,就是當大家都穿得花不溜丟的時候,最素最雅的那個,或者當別人一身純潔清新時,會把復古圖騰花卉塗鴉往身上亂堆的那個,不是故意叛逆唱反調,也不是什麼惡魔,就只是很做自己,是不世故的文青。
而 Raf Simons 在時尚圈則是非常獨特的存在,學的是工業設計與家具設計,愛的是藝術、文化、音樂、建築,因為嚮往創作的全然自由而想方設法混進80年代風靡一時的安特衛普六君子的交遊圈裡,甚至當起 Walter van Beirendonck 的助理,偶然看了 Martin Margiela 的秀深受感動,原本認為時裝有些膚淺的他,人生從此轉了個彎,成了一名時裝設計師。
他1995年自創品牌、做男裝起家,早期設計主題圍繞在青年的次文化,藉由時裝表現出這些年輕力量對於社會的影響力,他很巧妙地混和那年代的流行元素,把高不可攀的藝術、文化和音樂用不同的形式融入時裝裡,有時候是一句標語、有時候是一幅畫一張照片、有時候是直接邀來藝術家和他一起打造特別創作的作品,地下潮流與高級時尚的結合,開下第一槍的正是他。
接著他轉戰女裝,Jil Sander 創意總監一做就是七年,不僅沒搞砸,還讓 Jil Sander 重振聲望。最愛的是他為 Dior 做的系列,在招牌的當代風格底下,展現的是 Dior 精神裡最核心的優雅與細膩,絕對是1947年穿著那套經典 Dior New Look 的女人到了21世紀時,會想成為的樣子,既摩登時髦又古典柔媚,Raf Simons 就是有這本事,能在過去與未來、經典與前衛之間取得剛剛好的平衡,儘管承載的包袱再重,他也不想媚俗、為了討好而裹足不前。
就像他為 CALVIN KLEIN 205W39NYC 帶來的翻天覆地的改變,透過深度的人文思考與大量高級時裝技法的運用,將賣內衣、牛仔褲的大眾流行品牌蛻變成藝術創作,僅管這些終於可以被賦予「設計」意義的衣服,最終並沒能得到美國市場的認可。
說懷才不遇也好,說自命不凡命也罷,有才華的人經常不太在意外界評論,因為「設計」絕對是他唯一在意的事了,而設計的概念是「創新」。Raf Simons 不只一次在訪問中提及「創新」對於時裝的重要性甚至比衣服賣得好不好更為重要,他甚至看不起看重商業操作卻忽略設計本質的品牌與設計師,我想這正是他的執拗,是出身安特衛普的傲氣,是他長期跟 Walter van Beirendonck、Dirk Van Saene、Dries Van Noten 這些偉大時裝創作者混在一起,深知創新比什麼都可貴,因此不願意屈服於任何商業妥協的時裝設計師的堅持。
說穿了,他根本不適合大集團與大品牌,這大概可以說明Raf Simons 在 Dior 及 CALVIN KLEIN 都有著格格不入的尷尬,儘管他仍是做出了很棒的系列、也得到圈內人極高的評價,可怎麼看就是有些不對勁,就像是愛看歐洲獨立電影的人不小心走錯影廳、看了一部商業巨作,不是誰不好或者誰更好,純粹就是不自在,而那份不自在確實會讓創作者可以揮灑的空間變得侷限、顯得小心翼翼。
那麼,Raf Simons與Prada的合作還值得期待嗎?
當然,而且分外令人期待,因為 Miuccia Prada 也是個不折不扣的藝術家啊,光看她每一季端出的設計從來不在時尚編輯最愛書寫的「本季熱門趨勢」裡,就知道流行與商業,從來不是她設計的前提。Miuccia Prada 的創作經常是對這時代女人所扮演的角色與狀態的思考,同時藉由哲學、文化、藝術、文學提出辯證,氣質聰穎又靈敏,而她熱愛的簡約線條、藝術風格圖紋、衝突混搭甚至是色彩組合的邏輯,在某些手法的運用上甚至和 Raf Simons 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確定兩人的合作究竟會把 Prada 帶往什麼方向,但 Raf Simons 及 Miuccia Prada 聯手出擊的設計賣的肯定是信仰,對於「設計」這件事仍有所憧憬、對「創新」有所堅持的信仰,而信徒如我已準備追隨。
#錢存起來
#PRADA買下來
#RafSimonsXMiucciaPrada
#希望9月時裝周不要因為疫情取消啊
#寫完才想到明明有文章連結我幹嘛不直接轉po就好
#Ciao黛西聊時尚
穿著prada的惡魔商業概念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喔,今天是情人節嗎?好險我單身。」
下面這些電影的主角,有些是被迫單身,有些是渴望單身,還有更高竿的,是生完小孩之後,再把男朋友單身。單身不是悲劇,而是自我成長的好時機,不僅能找回自己、忠於自己、甚至超越自己。下面這些故事中的主角們,不只樂在其中,享受孤單,也多有受益。還記得這些勇敢的單身女性嗎?喔,不,其中一位是男性。
1.
《她們》Little Women (2019)
當姊妹們關心著舞會、男友、與婚姻,喜愛寫作的喬(Jo),只在乎如何寫出好作品、如何寫出自己喜歡的議題、還有如何成為一個作家。比起成為男人的妻子照顧家庭,喬寧可真誠地扮演自己,專心自己的事業。
2.
《猛禽小隊》Birds of Prey (2020)
小丑女哈莉奎茵被小丑男友給甩了,雖然傷心,但是收起破碎的心痛,突破眾人追殺的難關,甚至還救助一名少女。重建自己的人生之後,哈莉有了新的關注,再也不在乎前男友小丑了。
3.
《冰雪奇緣2》Frozen2 (2019)
公主才要結婚,女王不結婚的。BJ4。
4.
《NY單身日記》Maggie's Plan (2015)
Maggie自己創業,也是個藝術學院的學生,她不想要婚姻,但是想要個孩子。於是,她開始找擁有好精子的男性,卻同時也不小心,與有婦之夫的小說家教授墜入愛河。最後,她肚子裡的孩子是誰的呢?還需要婚姻嗎?答案是,就算有孩子,也不需要。
《NY單身日記》的女主角,就是2019《她們》的導演 Greta Gerwig。無論是在《NY單身日記》、在《她們》、或是在真實人生,Gerwig 都表達一致的概念,女性應該發展自己的長才,熱衷自己的事業,可以有小孩有男友,但不一定需要結婚。
5.
《伊莉莎白》Elizabeth (1998)
「我,跟英國結婚。」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不是跟男人結婚,是跟帝國事業結婚,成為女王,也創造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航海強國。
6.
《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Wild (2014)
雪兒的母親去世,自己的婚姻破裂,心力交瘁,她只想逃離世界、逃離自己。背上巨大背包,她決定踏上太平洋屋脊步道,在徒步旅行的過程,經歷各種奇遇,認識更內在的自己。最後,精神昇華之後,雪兒就不再難過了。
7.
《破處女王》Eazy A (2010)
《破處女王》是個青春喜劇,高中生 Olive (Emma Stone飾演) 的同學,表面上是虔誠教徒,但內心所關心之事,都是男友與性愛,還有八卦他人的私事。Olive 雖然被眾人八卦,卻是最真誠又忠於自己上進女孩。
8.
《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 (2010)
《慾望城市》中的凱莉,雖然一心一意想要與Mr. Big結婚,但是真正讓所有單身女性感到驕傲的楷模,是隨時享受人生莎曼珊。她的明訓是:「如果你是單身,全世界都是你的。」
9.
《型男飛行日誌》Up in the Air (2009)
事業有成的萊恩 (喬治克隆尼飾演),鮮少待在自己家中,一直都在出差旅程中,宛若空中飛人。商業旅行時,巧遇同樣也是事業有成的艾莉克斯(薇拉·法蜜嘉飾演),兩人共享甜蜜夜晚與絕佳默契,應該繼續單身嗎?
10.
《穿著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ho Wears Prada (2006)
剛剛進入時尚雜誌的菜鳥安迪 (安·海瑟薇飾演),在鐵血傲慢的主編米蘭達手下工作。當安迪愈來愈融入時尚事業,與男友的距離就愈來愈遠。不過,安迪自覺時尚遠離自我期許,決定重新找回自我。此時,比起與男友複合,忠於自我更重要。
#Yahoo懶人卡
穿著prada的惡魔商業概念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解禁之後:沒有自律,沒有監督,就沒有進步》
前一篇主要從客觀角度出發,這一篇就偏向從參與者角度來看待這一年一度的「登山研討會」,希望可以讓大家對這個活動以及山域環境發展有更立體的理解。
研討會的資金來源是政府標案,由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的上司)、農委會林務局(國有林地的主管機關)、教育部體育署(現在山域活動的主管機關)每年輪流舉辦,本質上是個用於「聆聽山友聲音」的官民溝通橋樑。
然而,部分岳界人士卻會笑稱其為「一年一度的大拜拜」。實際上,它對於臺灣號稱擁六百萬登山者的環境影響力如何呢?
.
就像國際上的高端時裝秀一樣,可以說有關係,也可以說是沒關係。
為何會這樣比喻呢?一介平民如我,頂多停留在分享一些前衛、誇張的照片,笑問朋友「你懂時尚嗎?」的層級,但其實這些看似不可能穿上街的作品只是「概念」而已,爾後經過層層收束與精煉,還是會以較親民的形象出現在購物街的櫥窗內,甚至是特價花車內。換句話說,我們可以不在意時尚,但他還是會換個方式穿在我們身上。
看過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 (笑)
.
《請山友寫論文:學術化登山的測驗場?》
再來,我們看看登山研討會能發揮多少「聆聽」的功能吧。
不問別的,就問這個:講起山域議題,每個人都有意見,但若是要讓意見華麗轉身成為一篇正式論文,是多遙遠的一段距離呢?
誠然,大家都能以民眾的身分參加,而不必發表論文或上台報告,但一來名額有限,二來即使在有限的問答時間提出問題與意見,會不會被彙整到報告之中,就是個未知數。
所以我認為登山研討會是個高門檻的活動:有意見的人既要有一定的登山經驗,還要有學者的論述能力,更要有足夠的時間精力來研究和撰寫論文,對於普通人來說絕非易事。
這就是為何行政院要在「公共政策網路平台」上徵求意見(上月已截止),因為研討會、論壇這些活動觸及率其實十分有限,至於官方會多認真地看待結果,會不會就好的提議研擬政策,就只能看下去了。
.
《傳統登山協會的角色》
在這類官民共襄盛舉的大型活動中,傳統登山協會的勢力還是相當可觀,臺灣山岳文教協會、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中華民國山岳協會、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臺灣山岳聯盟等鮮少缺席,凸顯在官民對接時他們仍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然而我個人顧慮的是,這類協會組織素來有高齡化問題,一來缺乏年輕成員,二來又與商業登山業者毫無關聯,既不能代表民間,也不能代表商業隊伍,能發揮的空間就比較侷限了。
希望老牌登山協會能仿效政黨,成立青年軍之類的組織,或是摸索一下如何更新內部結構,針對時下環境重新檢討會務。沒有新血就是沒有未來,其實已經不用看長遠,而是現在就很嚴重的問題。
協會最大的對手就是自己。
.
《花錢辦了活動,然後呢?》
最後講到論文銜接政策的部分,用有趣一點的方式來講就是「上達天聽」。綜觀2001年到2019年的文章,總數相當可觀,雖然大部分作者都點出了現象與問題,並歸納成立意良善的建議,殊不知其中不少提案對於多頭馬車的山域管理都太過傷筋動骨,內部阻力大、單一機關難以主導跨部會協調,自然不容易產生改變,所以我們才會發現一些數十年前在講的老問題,依然會繼續發生。(例如《發展觀光條例》)
希望民眾提出建議,但建議卻又無法觸動中央層級,不免令人想為過去數十年來努力的前輩們打抱不平。這個情況一直到今年年初,綽號「G哥」的吳姓女登山者於山區不幸身亡後,民間討論聲量一時捲起千堆雪,才催化了中央政府正視山域管理的決心。
簡單來說,論文的作用就是提出草圖而已,但若少了政府接著研究,為咱們的山林量身訂做出一套實施辦法,還是會和以前的情況一樣。
現在是很好的契機,請大家繼續關注下去。
.
總結一下我的想法:
▪️登山研討會是個公民參政的好管道,我們要從民間這一側展現出充沛的動力,持續監督後續成效。
▪️體育署應回覆研討會中提出之建言,並公布於網路上,讓關切的民眾知道當局的見解及後續進度,不要只是單方向的「聆聽」。
▪️最起碼,研討會也是用公帑舉辦的活動,我們身為愛山人,又是納稅人,都有權利知道錢是不是花得值。論文數量只是一半,後續成效這一半也不能忽視。
▪️自由始終來自於自律。我們爬山的人不只要愛惜環境,更要重視登山安全,好的新局面才能更快來到。
#登山研討會 #山林解禁 #開放山林 #山域政策 #山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