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punk瀑布流中的阿基拉】#葉郎電影徵信社 #舊文重貼
33年前1988年7月16日上映的《阿基拉》開啟了Cyberpunk歷史性的新一頁,但往前追溯Cyberpunk這個類型轟然而生的真正「原爆點」則是1982年:
這一年,英國導演Ridley Scott剛剛完成他命運多舛卻立刻成為經典的電影《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美國科幻小說家William Gibson剛剛開始寫那部破天荒的Cyberpunk經典小說《Neuromancer 神經漫遊者》,日本漫畫家大友克洋剛剛開始在講談社「週刊Young」連載他的漫畫《阿基拉》。
「基本上所有的電影都是其他電影的副本。」《Ghost in Shell 攻殼機動隊》導演押井守說過。漫畫《阿基拉》、電影《銀翼殺手》、小說《神經漫遊者》之間互為副本的複雜關係更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
▇ Cyberpunk革命的第一槍:《銀翼殺手》
1982年6月在美國首映、7月在日本上映的《銀翼殺手》是1982年這場科幻革命的第一聲槍響。
科幻文學史上非常有名的公案是:1982年科幻小說家Williams Gibson買了張票去電影院看《銀翼殺手》,開演20分鐘後他就嚇得逃出電影院。因為他發現自己已經寫了三分之一的小說《神經漫遊者》基本上就建構在幾乎一模一樣的世界觀中,自己的小說出版之後一定會被認定是《銀翼殺手》的副本。
Gibson立刻手刀衝回家裡,先後改寫了十二次,才在兩年後推出這本讓自己得到「Cyberpunk教父」封號的小說處女作。
多年後Gibson和Scott終於有機會碰面聊聊各自的靈感來源,才發現他們的世界觀「撞衫」的真正原因:他們都深愛法國漫畫大師Moebius筆下的未來世界。
《銀翼殺手》導演Ridley Scott不僅仰慕Moebius,事實上還和Moebius合作過。Scott先前已經延攬Moebius為《異形》擔任美術設計(劇本還是出自於Moebius名作《The Long Tomorrow》同一名劇作家)。本來《銀翼殺手》的美術也會由Moebius操刀,雖然最後因為檔期因素未能付諸實現,但《銀翼殺手》裏頭那些影響電影美學三十年的城市景觀和視覺風格仍然無處不是Moebius的影子。
另外一名大受《銀翼殺手》震撼的是大洋另外一岸的漫畫家大友克洋。電影在日本上映時大友克洋已經開始構思幾個月後要開始連載的《阿基拉》,許多視覺元素的重疊使得幾年後《阿基拉》電影在美國推出時被宣傳為「足以和《銀翼殺手》相提並論的霓虹城市夢魘」。
大友克洋不僅僅因為《銀翼殺手》而間接受到Moebius影響,事實上他早就是Moebius鐵粉,而且還和Moebius成為莫逆之交,一直都想改編Moebius的作品。《阿基拉》漫畫中那些有別日本漫畫傳統的誇張的線條構圖、陰暗的未來城市景觀、寫實的角色設計都深受Moebius的影響。2012年Moebius過世時,大友克洋還文情並茂地發文紀念他,說拜託Moebius先在天上等一會兒,以後天上重聚時哥兒倆再來把酒言歡話家常。
所以《銀翼殺手》或許是1982年Cyberpunk第一聲槍響,但顯然法國漫畫大師Moebius才是扣板機擊發子彈的那個藏鏡人。
▇ 失控生長的科技力量:《阿基拉》
「漫畫連載的時候我必須用每一期的內容去拓展城市的尺度和深度。但拍電影的時候就可以一次把這些元素結合起來,看起來更真實可信。」大有克洋回憶。《阿基拉》被拍成動畫時裡頭的東京已經比漫畫中更像《銀翼殺手》中的洛杉磯Cyberpunk景象,更多霧霾,更多霓虹燈,更多全像投影廣告的科技元素。
有別於《Star Trek 星際爭霸戰》那種明亮樂觀的科幻電影傳統,《銀翼殺手》和《阿基拉》的共同背景都是陰暗殘破的反烏托邦城市。
《阿基拉》的核彈末日景像尤其令人怵目驚心。
身為世界上唯一一個遭受過核武攻擊的國家,失控的科技力量一直都是日本動漫的熱門主題。大友克洋正是從他的兩個前輩身上取經:橫山光輝的《鐵人28號》和手塚治虫的《原子小金剛》都是在講科技在戰爭中的濫用以及在和平時代的其他用途。「28」這個關鍵字出現在《阿基拉》中不是意外,就像「ATOM」這個關鍵字出現在他另外一個漫畫《Fireball ファイヤーボール》中一樣。
日本一方面在戰爭期間成為核彈的受害者,戰後經濟奇蹟也受到核能發電的助益(然後多年後又因為核電再次成為核能的受害者)。戰後經濟奇蹟替日本帶來用不完的現金,連帶使得無論應用科技和城市建築都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瘋狂生長。
事實上史上最貴的動畫電影《阿基拉》也是這個幾乎病態的經濟奇蹟副產品,等到大友克洋下一次再為同樣造價高昂的《Steamboy 蒸氣男孩》找投資人時日本經濟已經泡沫化,募資已經是難上加難。
這種失控的生長之下,東京成為全世界最Cyberpunk的城市。
少為人知的小故事是:大友克洋在製作《阿基拉》電影期間邀請了「Cyberpunk教父」William Gibson從美國飛到到東京參觀他的工作室。
比《The Matrix駭客任務》早了15年就寫出虛擬神經網絡戰爭情節的William Gibson其實過著非常低科技的生活,連電腦長什麼樣子都還沒見過。他的高科技小說都是用最低科技的打字機完成的。他後來津津有味地回憶當年在大友克洋的東京辦公室親眼見到人生第一台傳真機透過電話線傳送圖形的不可思議,以及在任天堂公司參觀了最新的個人電腦的驚奇。在Gibson眼中,東京就是Cyberpunk大觀園。
▇ 城市神經網絡的資訊瀑布流:《神經漫遊者》
「現代日本就是一個Cyberpunk之都。日本人不僅深知這個特質,而頗樂在其中。我永遠記得我對澀谷的第一眼,某個年輕的日本記者帶我去那裡,他的臉沐浴在來自數以千計的廣告看板的陽光之中——那些高聳入雲、不斷爬行的廣告資訊流中,他興奮地說:『你看看!你看看!這就是《銀翼殺手》的城市啊~』真的就是,實在太顯而易見了。」Gibson回憶起他受大友克洋邀請前往東京的那個夏天。
他後來稱之為「Cyberpunk之夏」。
Gibson自己的小說《神經漫遊者》的故事開始於一個位於地底下的未來日本城市「千葉市」。「對我來說城市本身就是最具典型的科技。你要有足夠的物資和科技才能興建並維持一個城市,只有這時候我們才夠格稱為一個值得注意的物種,因為這時候我們的文化才真正變得多元化。」
《銀翼殺手》中2019年的洛杉磯是以東京、香港這些1970~1980年代正在爆炸性瘋狂生長的人造巨獸當成樣板。
《阿基拉》中2019年的新東京則來自大友克洋在1960~1970年代在東京街頭所見所聞。高中畢業就來到東京的大友克洋親眼見證了1964東京奧運過後東京經歷的激烈轉變,於是將學生示威、飆車族、政治運動、幫派份子、無家可歸的青少年以及另外一次誤打誤撞猜中的東京奧運放進2019新東京裡頭。詭異的是類似的事情其實也發生在2008年奧運前後的北京,如今輪到北京也成為一個病態生長的Cyberpunk之都。
這些新舊並陳、雜亂生長、社會緊張無所不在的城市孕育了1982年的《阿基拉》、《銀翼殺手》和《神經漫遊者》(雖然後者還要改寫12次才在兩年後出生),構成Cyberpunk 1.0的世界觀基礎。
好萊塢主流還要花十幾年時間消化、繼承這三個超前時代的作品中的世界觀,以及環境崩潰、身體改造、意識潛流、人類進化、人工智慧、托拉斯極權等等Cyberpunk議題,才終於產出好了萊塢自己的「副本」:Cyberpunk 2.0電影風潮的另一聲槍響——《駭客任務》。
---------------------------------------------------
《阿基拉4K》線上看:https://pse.is/3bd6gm
myVideo 影音隨看另外還收錄了今敏、宮崎駿、新海誠等經典作品。
立即加入會員:https://pse.is/3afttw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萬的網紅超級歪 Super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立刻加入頻道會員,實際行動支持超級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AM7yIYvZGYLJR6z6RqLlNw/join https://www.facebook.com/Mr.SuperY/posts/1434575460029451 📣留言加分享本影片,...
「神經漫遊者」的推薦目錄:
- 關於神經漫遊者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神經漫遊者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神經漫遊者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神經漫遊者 在 超級歪 Super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神經漫遊者 在 廖人帥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神經漫遊者 在 [請益] 神經漫游者,真名實姓- 看板SF 的評價
- 關於神經漫遊者 在 威廉·吉布森《神经漫游者》:未来会出现「意识漫游计算机 ... 的評價
- 關於神經漫遊者 在 Neuromancer(中譯:神經喚術士/神經漫遊者/神經浪遊者)... 的評價
- 關於神經漫遊者 在 Neuromancer (1984 Novel) | 神經漫遊者 (1984 小說) - Pinterest 的評價
- 關於神經漫遊者 在 神經漫遊者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INTEREST 的評價
- 關於神經漫遊者 在 神經漫遊者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INTEREST 的評價
- 關於神經漫遊者 在 怎樣的人生贏家,才能跟威廉吉布森合寫小說 - PTT新聞 的評價
神經漫遊者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電影短評\【緝魂】The Soul
一直以來,台灣的類型電影在製作上礙於預算與經驗,想要看到好的作品一直都是要碰點運氣的。尤其是在懸疑電影類型,台灣的電影創作者說故事往往較為注重內省,外在的考察與包裝經常不是他們用心的重點,所以總是會看到展開煞有其事,收尾卻不清不楚的問題,再加上美術設定上的預算總是拮据,要看到內容與娛樂兼具的懸疑作品,往往是好幾年才看得到一部,如果市場反應砸了,那更是多年都不敢再有人會嘗試,從2002年的【雙瞳】過後,要再過四年才看得到一部【詭絲】,而商業的回收不理想的結果,在這之後就已經要等到2017年的【目擊者】了。
好在程偉豪的作品市場表現是正面的,所以我們又有了這部2021年的【緝魂】。
而【緝魂】令人激賞的是,他不但是一部質量與娛樂兼具的懸疑電影,而且還是一部背景設定在近未來的黑色科幻電影。
身為一個被【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駭客任務】等電影荼毒身心且頗受共鳴的觀眾,我其實一直都期望台灣也能有類似的作品,因為,我一直都覺得電馭叛客(Cyber Punk)的視覺場面與內涵都頗適合發生在「台北」,畢竟電馭叛客的先河雷利史考特與威廉吉布森,一個用香港街頭意象創作出【銀翼殺手】,另一位則是用日本城市創作出【神經漫遊者】,甚至在【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當中也出現了台灣的廟會元素。我不只一次地聽著范吉利斯的音樂,在雨中的台北街頭夜市當中吃著烏龍麵與生魚片,想像著自己就是【銀翼殺手】當中,那對於人生了無生趣,邊吃著食物邊盯著各種高科技的裝置穿梭在雨霧間,邊思考自己活在世上的意義是什麼的銀翼殺手,進而陶醉在那種頹廢的都會美感當中。
而【緝魂】的製作團隊為我實現了這個夢想,他們用最少量的特效,電子投影與簡約的3C裝置,甚至將整個城市出現的字體全都改為一貫的黑體,還有用電車音效代替一般汽車引擎的做法,把2030年的台北打造成了一個霧氣茫茫的冰冷未來都市,這個世界就算是白天也相當灰暗,晚上更是能見度極低,路上也極少見到行人,一幕台北橋上的摩托車瀑布,顯現出這個世界裡的市井小民們仍過著「高科技,低生活」的日子,這個世界的人際冷漠,主要角色都過得相當的痛苦的現實。
------------------以下有劇透--------------------
【緝魂】既選擇了電御叛客的外在包裝,想要探討的議題自然也顯得哲學,張震飾演的檢察官梁文超在有限的生命將盡前的狀態下,調查了一宗生技產業的豪門血案,一開始似乎只是純粹的豪門家庭劇,新歡妻子與前任自殺太太之前的仇恨、涉及了「巫術」與「靈異現象」等神秘主義色彩,然而在劇情不斷推進下,「意識轉換」與「拷貝人格」的元素在電影的後段冒了出來,這不再只是一樁不孝子/年輕太太謀殺父親/先生的的兇案,而是在描述一個人一輩子無法獲得自己想要的人生,於是希望能夠讓自己擁有新的人生的故事。
事件的首謀正是被害者王世聰自己,王世聰雖然是事業成功,然而卻渴望自己身為女性,顯然受限於現實當中的禮教束縛,他無法讓自己公開的轉換性別,因此必須要過著自己不想過的生活,這種生活造就了他的家庭悲劇,而他利用了科技將自己的意識複製到他人身上的目標,是希望自己再度擁有一個全新的人生,甚至還讓原本的身體與新身體受精懷孕,企圖讓生下的孩子成為自己往後的新身體。
但有趣的是,【緝魂】的故事的最後卻否定了這個「永生」的意義,王世聰雖複製自己的意識到他人身上,然而他原本的意識卻仍舊存在,這個舉動,並沒有讓自己擁有新的人生,只是產生了另一個自己期望成為的人,而這個意念、野心與自己相近的人開始爭奪自己擁有的財產、地位與人生。
說到底,【緝魂】中的王世聰所做的,只不過是一個父親在對自己人生不滿足之下,生養了一個更接近自己的後代(李燕)來取代自己所不認同的後代(王天佑),片中的兇殺,只是一個無法放手,而遭到自己的創作物毀滅的結局,這是一個相當道地的科幻哲學命題,無論是【銀翼殺手】當中的戴克與羅伊、【攻殼機動隊】的草薙素子、或是【駭客任務】的尼歐,縱使身處的世界中有強大的科技可以改造肉體、拷貝意識,但是這些角色們仍舊卡在自己在塵世間的貪慾與癡情當中。而【緝魂】的故事則是將華人的父輩與子孫輩之間的矛盾與對抗,透過科技的可能放大這些矛盾情感。
而透過張震所飾演的梁文超與他的妻子的對話與最終的結局,電影傳遞了一個訊息:我們期望一個過世的人還能回歸,並不是過世的人的本願,更多的,是親友對於過世者的思念投射,哪怕這回歸的人是不是過世的人本人,那也不重要了。
這一點,無論是在程偉豪過去的作品【紅衣小女孩】、或是這一部【緝魂】,都是一貫的,只不過【紅衣小女孩】比較玄幻,【緝魂】卻更加的純粹。
在華語電影這個對科幻題材相當冷感的市場,程偉豪能有創作這種故事的勇氣實在不容易,科幻電影的哲學議題對於觀眾可能過於難以理解,而外在的包裝更是有其難度,然而身為一位觀眾,我得未程偉豪與整個【緝魂】製作團隊獻上我的敬意,我真的非常高興,台灣不但終於有科幻片,而且還是頗進階的科幻片,不是那種為了轉移觀眾注意力來個爆破打鬥的科幻片。
再一次稱讚,程偉豪,真有你的!
【緝魂】生者留戀於逝者的回音【影評|半瓶醋】
https://youtu.be/dmU_67ecOqk
#緝魂 緝魂 The Soul
神經漫遊者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宥:
終於讀完Cyberpunk的經典小說《神經喚術士》(Neuromancer)了!!!
沒有讀過小說還真的不知道,原來Cyberpunk的世界可以這麼迷幻、這麼讓人目不暇給;而不見得總是電影【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那樣的陰鬱灰暗。
事實上,「賽博龐克」世界的本質,就是「嘈雜」與「混亂」。不過在我們看到的不少電影裡,這是許多創作者都忽略的元素。
我甚至都懷疑作者是嗑藥嗑嗨了才動筆的(笑)
不過,我還是必須說這部小說真的不好讀!
除了威廉·吉布森本來就很跳躍、破碎的敘事之外,台版的翻譯我總覺得也翻得不甚理想。不知道有沒有已讀過的讀者也跟我有一樣的感受?
《神經喚術士》-破碎的世界,何為真實?
(Neuromancer,1984)
故事講述一名流浪在千葉市的落迫駭客凱斯,某天突然接到了一項神秘的任務,要和喪失人格的前軍人阿米提、身體就是武器的女打手莫莉,一起到世界各地搜集夥伴(包括一個被存在硬碟裡的老駭客、一個可以任意創造「幻術」的魔術師)、組隊上太空;而任務的目標,竟是要到世界上最凶險、最病態的大家族裡,去解放有史以來最強大的AI人工智慧!這個奇人異士所組成的團隊中,各自的背後又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與盤算?凱斯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有辦法順利地化險為夷,全身而退嗎?
我們若完全剝除小說中的世界觀、各種想都想不到的設定,其實這就是一個帶有偵探懸疑色彩的冒險故事。如果要跟不熟悉的讀者簡單形容的話,你就想成電影【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1995)加上【創:光速戰記】(Tron: Legacy,2010),然後再眼花撩亂個十倍這樣。
(我都懷疑【攻殼】電影版最後,AI的意識與草薙素子融合的這個想法,有受本書的影響)
然而,正因為這些威廉·吉布森置入的那些細節設定,才能夠奠定本書的歷史地位。書中的許多情節顯然都在挑戰我們對於「人」為何物的思考。
男主角凱斯,由於能在網際空間(Cyberspace)大顯身手、暢行無阻,因此覺得肉體只是累贅的皮囊;相反,他的師父迪西·平線(The Dixie Flatline),只有意識被存在硬碟裡,完全沒有肉體,反而覺得活著沒意思。至於隊長阿米提,雖然肉體與意識都健全,可是他人格已經偷偷被電腦給抽換、重塑了,這樣他還算是「他自已」嗎?女主角莫莉曾經去做過某種特殊的賣淫工作,「肉偶」,當她在與客戶性交時,她植入的晶片會讓自己完全失去意識,也不記得發生過甚麼事,這樣是不是也不算「她」真的在出賣自己?
這個世界的有錢人們可以透過例如整形手術、冷凍睡眠技術……等科技來到達永生;然而活得太久的權貴,例如塔希爾-艾希普(Tessier-Ashpool)家族,則漸漸地成為如癌細胞一般,不斷增長、行屍走肉的畸形。(所以三代珍才想要改變這亙古循環的家族命運?)
這些非比尋常的、對未來世界的假設,可以說是「後現代」以來,對於人們習以為常的,以人類為中心的「人本思想」之質疑。事實上我們也發現,在這在資本主義的社會底下,任何的宗教信仰皆被「金錢」所取代;古典時代中所有的「神聖性」、「價值」都消失了,換上所謂的「價格」。於是乎,沒有什麼東西是真實、不能被科技取代的,沒有什麼是不能被假造、被商品化的,包括身體命、靈魂,乃至於「自我」的存有都顯得廉價、不甚實在。那麼,也就沒有什麼事是真正重要的了。
這種對人類社會的悲觀預言,正是「賽博龐克」(Cyberpunk)的精隨所在。
整個故事中最有趣的一個情節,就是當主角凱斯即將要突破AI的防火牆,準備要擊敗這強大的人工智慧時,他被的意識卻被AI傳送到了一個虛擬空間。在那裡,他遇到了之前曾經背叛他,還因此身亡的女朋友琳達。原來AI的保護自己的最後一道防線,就是把已死去的琳達的意識囚禁在這裡,希望凱斯因此被留在這個溫柔鄉之中,不再繼續進攻。身為讀者的我們也知道,琳達對於凱斯的愛情,基本上已經是整個故事中少數的貨真價實情感了,琳達是書中唯一真正在乎凱斯的人。沒想到, AI竟還是高估了「愛」的力量,凱斯毅然決然地拋下了愛人,完成任務,並在結局時,一個人回到一開始的千葉市,繼續過著空虛的生活。
當然,這個情節其實有兩種解讀方式:第一種就是如我說的,對男主角而言,連唯一真實存在過的這份「愛」,他都徹底否認,因此他才能繼續在這瘋狂又無情的資本社會中繼續存活,繼續孤獨而庸碌的苟活;另一種看法是,凱斯其實沒有放棄這份愛的真實性,可是他知道這個虛擬世界畢竟是一種「假象」,所以這本來厭惡肉體的駭客,在最後一刻改變心意,選擇了「現實」。
諸如此類,這本書的每個概念、每個設定,雖然有時作者都只是輕描淡寫地帶過,但若仔細去挖,書中隨便哪個部分都可以被發展為一部作品或一個哲學議題去深入探討。以我自己的觀點,比起「文筆」或是「故事的技巧表現」,《神經喚術士》價值在於威廉·吉布森創造了一個非常有啟發性、值得其他創作者去拓展的一種世界觀。
不過,我還是必須說,這部小說真的不好讀!
一方面,作者威廉·吉布森在小說內放入了許多艱澀難懂的詞彙,太多奇怪的名詞來形容各式場景、器物或是網際空間裡的景色,很多細節的描述看了好多遍還是讀不懂。
而且,小說的敘事也時不時的會在現實世界與網路世界之間切換跳躍,甚至今昔穿插、虛實交錯。尤其是每次他們出任務時,凱斯一方面要在現實中作業,一下在網路中進行駭客工作,偶爾還會跳到女主角的意識中看看前線發生什麼事,讀者一個不注意可能就無法跟上了。
台譯版書末,林建光教授的解說中寫到,閱讀本書會有種「失去重力的暈眩感」,林教授有其中肯之處;但對我而言,讀《神經喚術士》,比較像是被過量的資訊給疲勞轟炸、過度的感官刺激,長時間的目眩神迷,導致得讀者容易疲乏、渙散。事實上,這不正好是威廉·吉布森所想像的未來世界嗎?「賽博龐克」世界的本質(這是許多創作者所忽略的),就是「嘈雜」與「混亂」。
作為一部賽博龐克風格的開山鼻祖之一,出了在世界觀設定上讓讀者感到陌生之外,連敘事形式也盡可能地去表達那種破碎、失序與混雜,雖然讓一般讀者為之卻步,卻是不可多得的一種前衛嘗試。(本書寫成於1984年,但如今看來仍然太前衛)
當然,本書難讀還有另一個因素,就是台譯本的翻譯,我覺得並沒有那麼理想的把一些術語及口語表達,轉譯得足以讓讀者理解。我相信他已經努力地翻得好懂了,且成果也還不錯,但就是不夠好。有興趣的讀者建議可以搭配原文版本或是大陸譯的《神經漫遊者》一起比對閱讀,可能更有助於理解文意。
p.s看了這本書才發現,原來「賽博龐克」風格還跟「嬉皮」的精神,還有點相通呢!也確實啦,「嬉皮文化」與「賽博龐克」對於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等社會批判,還有那種「頹廢」、「絕望」感,都是殊途同歸的;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作者也是拿故事中的嬉皮國度「錫安」的快樂祥和,與塔希爾-艾希普家族的邪惡與死亡進行對比,預示著人類未來走向的兩種極端結果。
#宥編導讀 #Neuromancer #WilliamGibson #SprawlTrilogy #SciFi #Cyberpunk #自製封面
延伸閱讀:
【創:光速戰記-一個目眩神迷的世界,一場無趣乏味的旅程】
https://www.facebook.com/…/a.17294567670…/2663490623684767/…
【阿基拉-那頭資本主義怪獸,正失控地膨脹著……】
https://www.facebook.com/…/a.13747545358…/3101911519842673/…
【攻殼機動隊 - 如果連「自我」都是駭客的囊中物】
https://www.facebook.com/…/a.13747545358…/1485408378159670/…
【銀翼殺手2049 – 後現代的破滅】
https://www.facebook.com/…/a.13747545358…/1683404451693394/…
【賭城風情畫】經典台詞
https://www.facebook.com/…/a.16774337022…/3234387439928413/…
神經漫遊者 在 超級歪 Super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立刻加入頻道會員,實際行動支持超級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AM7yIYvZGYLJR6z6RqLlNw/join
https://www.facebook.com/Mr.SuperY/posts/1434575460029451
📣留言加分享本影片,就有機會抽《差異與重複》一本呦。
參加抽獎活動時間為期一週:2019.10.3 - 2019.10.7
👏感謝 野人出版 的熱情贈書
-
第12集:虛擬實境的科幻哲學:虛擬與德勒茲 / 柏拉圖、康德、弗蘭斯·德瓦爾
-
超級歪:「德勒茲到底嗑了什麼,我也想來一點!」
-
本集關鍵字:
#高雄電影節 #電子世界爭霸戰 #神經漫遊者 #虛擬實境 #節奏光劍 #黑鏡 #潘達斯奈基 #尼爾·蓋曼 #牆壁裡的狼 #ReggieWatts #一級玩家 #AlanCraig #攻殼機動隊 #寶可夢 #詹姆斯·卡麥隆 #21世紀的前一天 #JanKounen #迷幻死藤水 #FransdeWaal #同理心 #敘利亞難民 #記憶之鑰 #大衛·柯能堡 #JakWilmot #柏拉圖 #洞穴寓言 #AustinStewart #與夏娃共舞 #康德 #駭客任務 #穆荷蘭大道 #貝克街的亡靈 #盜夢偵探
————————高雄電影節 XR無限幻境————————————
全台最大沈浸藝術體驗、指標性VR影展
形式涵蓋人機互動、動態捕捉、360度沉浸式觀影
VR、AR、MR、聲音、舞蹈、實驗藝術、高雄原創VR等33部年度熱門科技大作
10/10-10/20 駁二 P3倉庫
10/10-10/27 駁二 VR體感劇院
高雄電影節自2017年起連續三年策畫VR影展節目,是全台最大的VR影展,今年獻上33部國內外年度精選佳片,
並以「XR無限幻境」的各類體感實境科技為今年策展主題,蒐羅《誰先愛上他的》導演許智彥首部VR〈舊家〉、
《范保德》導演蕭雅全的〈那年夏天,我被FIRED五次〉、《幸福城市》導演何蔚庭的〈看著我〉等國內作品,
國外更有「VR界阿凡達」美譽的〈樹靈之歌〉、威尼斯影展大獎得主〈記憶之鑰〉、〈愛情非線性〉等重量級AR、VR作品參展。
————————————————————————————————————
參考資料:
柏拉圖
2014,《理想國》,聯經出版
康德
2019,《純粹理性批判》,五南
楊凱麟
2003,〈德勒茲「思想- 影像」或「思想= 影像」之條件及問題性〉
Constantin V. Boundas
2006,What Difference does Deleuze's Difference make?
Frans de Waal
《猿形畢露:從猩猩看人類的權力、暴力、愛與性》第五章,2007,麥田
Gilles Deleuze
1983,Plato and the Simulacrum
2019,《差異與重複》,野人出版
Jaron Lanier
2017, Dawn of the New Everything: Encounters with Reality and Virtual Reality
Kelly Weinersmith, Zach Weinersmith
2018,《拯救或毀滅世界的十種新創科技》,天下文化
參考影片
Moral behavior in animals - Frans de Waal
Plato’s Allegory of the Cave - Alex Gendler
I spent a week in a VR headset, here's what happened
Immersive Journalism Putting the audience in the story Nonny de la Peña TEDxOlympicBlvdWomen
————————————————————————————————————
我們將虛擬(le virtuel)與真實(le réel)對立;目前必須糾正此術語,此術語仍然不準確。虛擬並非與真實對立,而是與現實(l’actuel)對立。虛擬是潛在的,虛擬是完全真實的。
We opposed the virtual and the real: al though it could not have been more precise before now, this terminology must be corrected. The virtual is opposed not to the real but to the actual. The virtual is fully real in so far as it is virtual.
—法國哲學家Gilles Deleuze《差異與重複》(1968)
神經漫遊者 在 廖人帥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漫遊者Space Traveler形象影片故事概念】
一個龐大的“太空製藥”公司使用了“漫遊天眼”虛擬實境控制了全人類,而當中少數擁有破解天眼的駭客們,被太空製藥公司列為追捕對象,其中又以“漫遊者”為反抗代號。漫遊者反抗組織中的男主角本身擁有破解漫遊天眼的特殊能力,在太空製藥公司設置的矩陣陷阱中突破障礙解救了女主角,並帶著她企圖解救更多人類。
【本季11周年系列主題:漫遊者Space Traveler】
漫遊者主題雛形概念源自1984年,Gibson的科幻小說《神經漫遊者》,人們可以通過電腦空間(Cyberspace)的介面進入由機械構成的全球資料網路,將“自己的非實體意識‘映照到被稱之為‘Matrix(矩陣)’的交感幻象中”
而這本科幻小說更是啟發了“Cyberpunk”賽博朋克這個概念文化。
Cyberpunk以未來社會為雛形,加上高科技背景,所以在世界觀上,能常見到黑客、數位空間、虛擬實境、人工智慧、控制論與仿生人、都市擴張與貧民窟、反英雄、大型企業、基因工程、毒品和生化、恐怖主義等元素。 為了將Cyberpunk與OUTERSPACE服飾兩相結合,探討了OS(外太空)服飾品牌的創始源頭與多年演變的品牌符號,以此歸納整合成為系列視覺的含意與配置
例如:文藝復興達文西最後晚餐與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上帝基因/新約舊約。
【關於OUTERSPACE】
OUTERSPACE,台灣的街頭時裝品牌,由廖人帥於2007年成立。OUTERSPACE所有貨品都會寫著Made in OUTER SPACE
而不是Made in 任何一個國家、地區。
因為地球是大家的,不單只是人類所有,而國家的出現也是人們因為私人利益而產生的名詞罷了,也因為有了國家,所以產生了戰爭,國家為了方便控制人民思想,冠冕堂皇說著愛國心來整合控制大家的思想。
OS的骨幹精神其實本質面非常貼近Cyberpun所傳遞的世界觀與其獨立思考的反叛文化,透過服裝的創意概念與思維來顛覆舊有體制內的侷限,讓服飾超越服飾,形成文化與藝術創意表達的載體。
故事原創Creator,執行製片Executive Producer | 李家宇 Chester
導演Director | 石力任 Shih Li-Jen
主視覺Key Visual | 吳建龍FKWU
音樂Music | 沙羅曼蛇 Salamander
3D動畫Model Sheet | 李家宇 Chester, Kerr Hsing
後期製作與特效總監Post-Production Supervisor + VFX | 石力任 Shih Li-Jen
服裝設計師Costume Designer | 李家宇 Chester
道具設計師Properties | 李家宇 Chester
造型師Styling |李懿格 Yiko Lee
攝影第一助理Frist Assistant Camera | CHU YI CHEN
攝影第二助理Second Assistant Camera | CHENG YING CHOU
製片助理Poduction Assistant | Zi-Ching Hong
燈光師GAFFER | SyueWang
照明助手Lighting Assistant | WU,SSU-HSIEN, Liao Chia Chu
神經漫遊者 在 威廉·吉布森《神经漫游者》:未来会出现「意识漫游计算机 ... 的必吃
威廉·吉布森《神经漫游者》:未来会出现「意识漫游计算机网络」吗?|科幻世界漫游指南15(同名实体书已上市). 9.6K views 9 months ago. ... <看更多>
神經漫遊者 在 Neuromancer(中譯:神經喚術士/神經漫遊者/神經浪遊者)... 的必吃
Neuromancer(中譯:神經喚術士/神經漫遊者/神經浪遊者),是William Gibson在1984年所創作的第一本長篇小說,同時也是蔓生都會三部曲(Sprawl trilogy)的第一部。 ... <看更多>
神經漫遊者 在 [請益] 神經漫游者,真名實姓- 看板SF 的必吃
最近看到中國博主在講這兩本堪稱賽博龐克始祖的小說
想找來看
結果只有簡體中文
想請問這兩本國內是不是從來沒出版過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6.97.7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F/M.1655256018.A.E66.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