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言贈書 】
【 #型男老總書給你聽 】 城市、演化、人
⏯ 訂閱型男老總 看更多說書:https://bit.ly/3mR1fnh ⏯
文/城邦書虫總經理 林福益
常和朋友聊,退休之後要住哪裡?很多人嚮往好山好水的花東,有人則是想回老家定居,不問世事。對於一直生活在城市的我,當然也想離開擁擠喧鬧的環境,找個鄉間小屋擁抱大自然,但一想到出門沒有便利商店、購物要跑老遠、水電壞了不知道找誰修、連垃圾都等不到垃圾車來收……,我想光是晚上開燈會引來一堆昆蟲這件事,大概還是會繼續留在城市生活吧。(笑)
到底是自己太依賴城市的供給,驟然之間真要離群索居,恐怕難以適應。更何況城市的基礎建設完善,規畫有序,我們只要依照著城市生活規則,就能夠取其所需,棄之所惡。只是,會不會是無形之中,人對於城市的依存,注定了演化的結果,連生活能力都被城市控制了。
從考古學家挖掘出的城市遺址文物,看見人類從六千年前建立的第一座城市與今日現代化城市之間,即使物換星移改變了建築街道的風格,似乎仍存續著相同的生活樣貌與課題。像是,日本築地市場後方通道堆疊如山用來盛裝漁獲的保麗龍箱,呼應著羅馬城外古人丟棄運輸酒之用的陶罐碎片形成的泰斯塔修山,同樣都述說著城市人永遠得面對的垃圾處理問題啊。
=====================================================
訂閱搶先看文章:https://bit.ly/3EJEbxj
看更多本書介紹:https://bit.ly/2Y3hWS1
===========================================
★歡迎在2021/09/29(三) 中午12:00前
公開分享本篇貼文,並在本文下方回答「最想住在哪裡?城市還是鄉下?」
或留言「@_____你想住城市還是鄉下?」
我們將隨機抽選一位讀者贈送《城市、演化、人》1本哦!
★小編提醒:
※得獎名單將於2021/09/29(三) 晚上20:00前公布於粉絲團
※得獎名單會直接在原活動貼文上,以「留言」的方式公布。
※贈書寄送限台澎金馬地區。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堅離地球 · 沈旭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是CHAT導賞的另一件藝術品,來自藝術家畢蓉蓉。每當到訪一個城市,她都會收集當地建築物的裝飾紋樣,並將其經過手工或數碼加工,從而形成包括了繪畫、拼貼、織物、影像、場域特定的裝置等多種媒介在內的綜合性創作手法。那些出現在她作品中的碎片化紋樣失去了原有的語境,卻以另一種抽象的形式將空間轉換為圖像風景;...
「碎形藝術建築」的推薦目錄:
- 關於碎形藝術建築 在 城邦讀書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碎形藝術建築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碎形藝術建築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碎形藝術建築 在 堅離地球 · 沈旭暉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碎形藝術建築 在 Duncan Desig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碎形藝術建築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碎形藝術建築 在 【詮釋宇宙萬物無窮無盡的碎形】 古印度宗教的宇宙觀中有 ... 的評價
- 關於碎形藝術建築 在 加拿大原住民藝術展#原住民族人間國寶跨界時尚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碎形藝術建築 在 碎形建築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碎形藝術建築 在 碎形建築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碎形藝術建築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譚新強:戲曲中心演唱《帝女花》之〈庵遇〉後感
文章日期:2021年8月27日
【明報專訊】好少在本欄提及我的私人生活,但今次要破例講一件非常興奮和感恩的事情。本周二,非常榮幸,竟有機會在「普樂藝會」姚志明老師領導下,與一班好同學和星光熠熠的大老倌,一齊在非常漂亮的戲曲中心演唱粵曲!
對粵曲的興趣可說來自隔代遺傳,我從未見過的祖父,在鄉下是專業唱戲的。約10年前,經過大會堂,見到「普樂藝會」的海報,我就去了報名加入。
實在慚愧,雖可說學藝多年,因為懶惰,從未學好工尺譜基本功,只是一直念口簧。後來更因工作太忙而停了近8年,最近半年才臨急抱佛腳,再次操曲狂練。但因資質實在有限,所以進度甚慢,在此實需要感謝姚老師和我邀請的年輕名花旦王潔清小姐(多才多藝,亦是編劇家),和一眾樂師及陪我唱歌的同學們的無限耐性和指導。
今次演出源出自兩年多前,在「普樂藝會」的周年晚宴上,跟姚老師聊到當時剛落成的戲曲中心,我就表示極力鼓勵和支持我們曲社去申請一個演出檔期。出口容易,但辛苦了一班好同學,開始了漫長和艱辛的籌備過程。我需要對廣大香港市民道謝,戲曲中心的建築成本高達27億元,現在我們這些票友,竟可只花10萬元不到,就租到此世界級歌劇院,非常物超所值!戲曲中心的排期當然非常長,也有一定水準要求,但絕對接受業餘團體申請,開放度和使用率,都遠高於香港單車館!
港治疫成功 演出兩延期後終成功舉行
戲曲中心的建造歷史有點坎坷,亦有點爭議性。設計出自溫哥華華人建築師譚秉榮手筆,但不幸在2016年巡視工程時突然中風去世。後來劇院的英文名字「Xiqu Centre」,也曾一度引起激烈社會辯論。戲曲中心更有點生不逢時,2019年初正式啟用,開幕不久即遇上大型社會暴亂,到了2020年更碰上沒完沒了的疫情,大大影響整個演藝界。
我們的演出也幾乎以為告吹,結果兩度延期,超過一年時間,最後能成功舉行已算幸運,實需感謝香港治疫超成功。據了解,上演西方歌劇的紐約林肯中心的室內劇院仍未重開,但從5月起,就在室外搭了10個台舉行演出,有抄襲我們搭棚上演神功戲的嫌疑呢!
粵劇在2009年已被聯合國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香港和所有廣東人的文化瑰寶,非常值得保存和發揚光大。我一曲走天涯,今次唱了香港人最熟悉的《帝女花》之〈庵遇〉。《帝女花》當然是任白戲寶中之戲寶,亦是唐滌生先生的四大名劇之一(其他三套為《紫釵記》、《牡丹亭驚夢》及《再世紅梅記》)。《帝女花》原劇本出自清代崑曲劇作家黃燮清,後來由唐滌生改編而成。《帝女花》的故事感人,不止受到中國人歡迎,原來早在清末已傳到日本,且長期有演出此劇(但不知是以何形式,Kabuki還是Noh?)。據說,任劍輝和白雪仙兩位,在一次日本旅行中,偶然碰到此劇演出,從而啟發他們把《帝女花》帶回來,鼓勵唐滌生先生改篇成粵劇。
如此故事是真的(如有讀者認識白雪仙女士,請幫忙印證一下),實在非常傳奇。我認為此故事可信性頗高,因為早期的粵劇其實可算頗國際化,包容性也很強。粵劇的歷史不到200年,對比超過600年歷史的崑劇不算長,最有名的明代崑劇作家湯顯祖,跟沙士比亞是同一時期的人,且同在1616年去世。最初的粵劇演出方言其實並非粵語,而是所謂的古腔官話(又稱中州話),反而較接近北方方言。現代粵劇的改革歷史更短,都是始於1920年代的,主要推手為在香港土生土長,曾就讀聖保羅書院的薛覺先先生(白雪仙的父親白駒榮亦重要)。改革包括引進大量西洋樂器如小提琴、色士風,甚至結他等等,但亦有帶入北方的鑼鼓和北派表演藝術。樂曲方面加入大量豐富旋律的小曲,有些甚至來自西方,演唱方言改為主要粵語,男角從高八度音的子喉改為平喉(感激),亦開始容許女性參與演出,毋須全部女角用男生反串。薛覺先的劇團,也培養了多位著名劇作家,包括南海十三郎和稍後期的唐滌生等。
其實這批早期粵劇改革者都頗西化,不止薛覺先念番書,南海十三郎更曾是港大醫科生,唐滌生原名唐康年,滌生只是他英文名Dickson的譯音名字!唐滌生曾在非常洋化的上海讀書,除編劇,其他興趣包括畫西洋水彩畫和看荷李活電影。他們這批人的創作靈感來自全世界,並無特別國家和文化界限。當年粵劇流行地域非常廣,除粵、港、澳為中心點外,南洋以至北美和歐洲華僑,都以廣東人居多,所以各大老倌經常到全世界演出。李小龍爸爸李海泉為粵劇名伶,正因在1940年去了美國演出和避戰亂,李小龍才會出生於三藩市。
改革粵劇四大建議 助傳承創新
其實粵劇在今天的香港和廣東仍頗流行,我參與了之後才發現有那麼多的志同道合人士。除年紀較長人士外,喜見原來也有不少年輕的專業粵劇表演者和樂師,演藝學院和八和會館更是功不可沒。最近發現有些大老倌,甚至有專門開班教導只幾歲大的小朋友!
任何文化藝術都必須有生命,有傳承和創新,粵劇也當然不例外,需要更多新的好劇作。讓我大膽提出數個繼續改革的建議:
1.傳統曲牌如《秋江月》和《妝台秋思》等固然好聽,但我認為不應不停翻用。我建議每齣劇都必須創造一些新的樂曲。情况如百老匯劇一樣,無論Phantom of the Opera和Cats的歌曲有多好聽,Andrew Llyod Weber是不會翻用這些旋律的。但我的意思並非完全放棄非常優美的中樂pentatonic scale(五聲音階)和較簡單的harmony(和聲),其實我反覺得模仿交響樂團的現代中樂團有點不倫不類。但在中樂的音律基礎上,應該也有大量創作空間。
2.我絕對覺得中國戲曲的藝術性高於傳統西方歌劇,因為包含唱、念、做、打,絕非如西方歌劇般,主要演員只懂行來行去唱歌。所以我認為未來的粵劇應提升舞蹈、做手,以及我的至愛北派的佔比和重要性,給予觀眾更多的視覺享受。當然服裝、化妝、燈光和舞台設計亦非常重要。
3.現代人的生活習慣網上化和碎片化,是無法否認的事實。因此無論傳統粵劇藝術家多麽喜歡四小時長的現場舞台表演,我認為必須縮短表演時間至約兩小時,甚至編寫一些更短的劇目(不一定是折子戲)。近日我發現在疫情期間,八和拍製了一系列介紹粵劇各方面藝術的短視頻,是個非常好的計劃。但我認為連正式粵劇表演也應大量放到網上做推廣,粵劇的整個商業模式都需要重新考慮,從只靠現場門票、票友和政府資助,加上新的網上流量和收費模式。
4.最重要的是,中國包括香港,需要盡快開關,重啟正常的人民、文化藝術、學術、生意和外交旅遊。封關愈久,中國與全世界的隔膜愈加嚴重,加上中國互聯網並非完全開放,本已在惡化的美中關係,在切斷絕大部分實體交往後,情况變得更差,甚至更危險。
內地近月政策 似墮圍城受困心態
除此,一如我數月前的警告,中國切忌因封關而墮進圍城受困心態。近日所見的一些政策,就不幸有此味道。我再次提醒,不可因一棵樹而放棄整個森林,必須鼓勵中國企業(和人民幣),包括互聯網平台企業,盡快衝出國際。說什麼不想超越美國,只想超越自己,聽來有點道理,但其實誤解了中國互聯網企業需要走出國門的真正原因。互聯網就是最強大的新媒體,如中國全面放棄全球競爭,美國互聯網巨頭,更將長期壟斷全球傳媒和大部分人的腦袋,他們對世界的認知都是經過美國傳媒的五稜鏡。美國擁有絕對性的媒體控制,再加上中國無意放開資本帳,提升人民幣地位,所以才能支持美國無道的長期QE和其他不合理貨幣和財政政策。換作沒有超級傳媒控制權的古羅馬帝國,如此誇張的印鈔,可能早已引發金融危機!然後有了無限的印鈔權,才可負擔更誇張和極端的「9 Power Standard」軍事開支!
粵劇界只是整個社會的極小一份子,但亦是一個縮影。明年我們曲社又訂了戲曲中心作三場表演,老師幫我約了全中國最有名的花旦之一蔣文端女士與我合作。我誠惶誠恐,但當然非常興奮,只期望早日通關,明年能夠成功演出!
如能與全世界恢復通關,我甚至夢想我們曲社能遠征歐洲,在維也納黄金音樂廳(Goldener Saal Wiener Musikvereins)演唱中國粵曲!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碎形藝術建築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街頭塗鴉往往給人一種「邊緣」感,其在別人的屋牆上或是產權上作畫,雖然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地景,但未經產權人同意就破壞或是改變樣貌的作法總是引發爭議。那麼,在強調著作權的今天,這些塗鴉藝術家們的創作是否也受到保障呢?
這篇來自【CUP】上的文章,探討了街頭藝術的產權爭議。這也引發了進一步的思考,我們應該要如何面對街頭藝術?亦或,不被法律保護就是街頭藝術創作的宿命?
————————————
撇開街頭藝術移離街頭後的藝術價值,創作者要保護作品亦有一定難度。專門從事知識產權法的英國律師 Joshua Schuermann 解釋:「如果藝術家想保護自己的作品,免遭不受歡迎的買家侵害,他們應先徵得建築物所有者許可,並簽署合約。」
另外,像 Banksy 這類匿名街頭藝術家,Schuermann 指他們可以保護自己免受毀壞行為起訴,但就可能失去保護作品、免遭版權盜竊的機會。因為法律會要求藝術家證明,被人不當使用的作品出自自己之手,因此多數匿名藝術家只能眼白白看著自己的創作,成為他人的商業利益。
當公開的作品變成一件商品,公眾也是損失的一群。另一位著名英國街頭藝術家 Ben Eine,多年前曾在東倫敦街頭繪製字母畫,希望藉創作改善社會環境。但面對街頭藝術家難以用法律手段保護創作,他也承認:「這就是商業遊戲的本質。」他強調:「我想創作讓孩子駐足傾談、老人家會喜歡的作品。有家長跟我說,我的字母畫排列在商店的捲閘上,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字母。但如果把它們關進私人住所,一切都變成不可能。」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引用網址:https://www.cup.com.hk/2021/08/05/street-art-belong-who/?fbclid=IwAR2_sHQ6Z6C9pF6nah2iqe0Gy-704xdCs1GyCKuEnNejnNPqyiCgRGvOKGc#.YQs8J7p-MyI.facebook
碎形藝術建築 在 堅離地球 · 沈旭暉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這是CHAT導賞的另一件藝術品,來自藝術家畢蓉蓉。每當到訪一個城市,她都會收集當地建築物的裝飾紋樣,並將其經過手工或數碼加工,從而形成包括了繪畫、拼貼、織物、影像、場域特定的裝置等多種媒介在內的綜合性創作手法。那些出現在她作品中的碎片化紋樣失去了原有的語境,卻以另一種抽象的形式將空間轉換為圖像風景;我們建立自己的私人博物館,概念何嘗不一樣?
Simon 沈旭暉 堅離地 Social Media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hensimo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imon.diplomacy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imonshen
Twitter: https://twitter.com/simonshen_glos
Blog: https://simonshen.blog/
其他合作及查詢可以電郵至simonshen@glos.world。

碎形藝術建築 在 Duncan Desig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創作理念:
我們會受傷,但堅強的人們還是能夠重拾碎片再度「拼回來」,如同花蓮並不會因為一場大地震而被擊倒,因為挫折,我們反能更加堅強茁壯。
創作背景:
2018年2月6日大地震造成花蓮嚴重災情,有感於災後地方石材產業受損嚴重,由在地圖文創作者Duncan發起,結合精通石雕技藝的三位藝術家,希冀藉由各自所長,利用具在地文化價值之素材共同創作一象徵重振精神的公共藝術作品,籌備期間惠納地方人士捐贈與各級單位之支持,本作品才能完整呈現於大眾面前。作品以破損石材堆疊後進行雕刻創作,並選址於此,即前身為舊監獄遺跡的自由廣場。而平日於自強外役監獄教授石雕技藝的藝術家們,亦盼於本古蹟場域傳達“拼回自己的人生”之正面附加喻意。
石材災損品提供:嘉太企業有限公司、國合大理石工廠有限公司、優寶石材有限公司
特別感謝:花蓮縣政府文化局、花蓮縣花蓮市公所、當肯迪賽有限公司、台灣區石礦製品工業同業公會、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艾朵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謝偉士建築師事務所、群策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國立東華大學語傳系、指間音像設計整合有限公司、政雄建築工程、上鴻企業社、長雄機械工程行、泰鵬工程行、摩爾形象整合事務所、不只是行銷有限公司
Creative intent:
People get hurt, but the strong ones pick up the pieces and put them back together again. Similarly, Hualien will not be defeated by an earthquake, because setbacks make us stronger.
Creative background:
On February 6, 2018, Hualien was devastated by a massive earthquake. Seeing that Hualien’s stone industry suffered major loss, a local illustrator proposed building a public art display out of local materials. With the help of three master sculptors, donations from the public, and the support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the piece was finally completed and unveiled. Rocks broken in the earthquake were stacked and sculpted, and the sculpture was erected at Freedom Square on the grounds of Hualien’s former prison. The sculptors, who teach sculpting to inmates at Ziciang Minimum-Security Prison, also hope that erecting the sculpture at this historic site conveys the positive meaning of “putting one’s life back together.”

碎形藝術建築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提起屋台,很多人會想到九州的福岡或鹿兒島。京都最近也有一個剛建好的屋台,由京都車站步行前往只需 5分鐘,為高貴優雅的京都增添年輕活力。
如果要說歷史的話,崇仁新町是日本最大的舊區之一,京都人對崇仁新町都有負面印象:這裏是低下階層區域,老房子一大堆,治安不好。2015年,京都市立藝術大學決定要在崇仁新町興建新校舍,望將京都站東地區市街重建成學生區域,因此率先興建為期兩年的臨時屋台,提早進行活化,為崇仁新町改頭換面。
崇仁新町屋台地方不大,貨櫃加上木板搭建出年輕時尚感覺,跟周圍老建築顯然不同。牆上有關於京都和崇仁新町的壁畫和塗鴉,也有小舞台,不時舉行音樂表演。食店16間,多以佐酒小吃為主,像燒鳥、炸串燒、關東煮,也有漢堡包和烏冬。在不同的食店購買食物和飲品後,便可以隨意坐下,雖然未必能夠大快朵頤,但卻很適合和朋友小酌一杯,而且由早上營業至晚上,以屋台來說也算少見。
必吃推介崇仁新町的「靈魂食物」ちょぼ焼き,據說是章魚燒的原型。專用的鐵板上有像章魚燒般的半圓形小洞,先鋪上用烏冬粉製作的餅底,再加上年糕、蒟蒻、醃蘿蔔和肉碎等不同材料,吃的時候煙煙韌韌,相當有趣。原來以前崇仁新町有多間賣ちょぼ焼き的小店,但後來章魚燒出現令這些小店相繼消失,不少人都說很懷念這種民間小吃,大家也不妨趁這個機會品嘗一下崇仁新町昔日的味道。
崇仁新町
地址:〒600-8207 京都府京都市下京區上之町(塩小路通)19-6
營業時間:11:00am-11:00pm
前往方法:從京都車站步行約5分鐘即可到達。
採訪:傅蕊雯 拍攝:賴柏瑜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碎形藝術建築 在 加拿大原住民藝術展#原住民族人間國寶跨界時尚 - YouTube 的必吃

探索 建築 大師#坂茂對台南的愛/解碼#台南市美術館#Shigeru Ban# 碎形 屋頂#臺灣-加拿大原住民 藝術 展#原住民族人間國寶跨界時尚. ... <看更多>
碎形藝術建築 在 碎形建築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必吃
也說明:白色的嶄新建築從平地而起,垂直堆疊的藝術方盒,以不同角度交錯形成戶外空間,五角碎形屋頂則有如樹蔭般讓光影穿梭,這幢新落成的台南美術館二館 ... ... <看更多>
碎形藝術建築 在 【詮釋宇宙萬物無窮無盡的碎形】 古印度宗教的宇宙觀中有 ... 的必吃
還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的獨特 建築 「鳥巢」與「水立方」嗎?這種取法大自然的 碎形 觀念,以非對稱的線條與結構,卻又穩定有序的 建築藝術 ,讓人驚豔。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