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郎每日讀報 #一週大事版
───────────────
「Disney必須想辦法讓自己再度
變得有所謂,用不同以往的新方
式站回到觀眾的眼前」
——學者Carmen Higginbotham
───────────────
顯然我們都高興得太早,隨著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疫情衝出新高,整個世界的電影和各種現場娛樂產業都將需要更多時間從休克中恢復......
2020迪士尼之夏
 ̄ ̄ ̄ ̄ ̄ ̄ ̄ ̄
今年暑假已經註定成為好萊塢最難忘的夏天。
Disney的《Mulan 花木蘭》和Warner的《Tenet 天能》已經先後撤退到7月底8月初。原本橫跨三、四個月的暑假檔已經騰空了近三分之二,然而美國疫情因為過早重啟而加速惡化,誰也沒把握剩下的三分之一暑假檔是否真的會發生。會不會到時候《花木蘭》和《天能》又在臨上映前宣佈延期?
大家都很好奇的問題是這些臨時取消上映、延後檔期,片廠到底得付出多少代價?
Variety說片廠高層私下估算:一部電影如果在上映前兩三週前才無預警取消上映,損失會高達500萬美元。而上映前兩週是各種行銷廣告投入的高峰期,延檔會使這些製作完成的素材和已經投放的廣告付諸流水。不過最近延檔的《天能》和《花木蘭》距離上映都還有一個多月,因此實際行銷損失可能僅在20萬~40萬美元之間。加上疫情爆發以來片廠對於行銷投入都變得非常謹慎,廣告支出異常節制。這對本來就是家喻戶曉題材的《花木蘭》應該不構成問題,但對於完全原創的《天能》風險就會高許多,Warner只能仰仗Nolan教信徒有多虔誠。
橫跨電影、電視、主題樂園、劇場演出、運動轉播等等多個事業體的Disney原本會佔滿每一個美國人行事曆上的全年重要娛樂事件。但這些娛樂事件目前通通因為疫情而停止供給,連不需要現場觀眾的電視也因為防疫關係無法復工拍攝。Disney手上只剩下趕在疫情幾個月前的上市的串流服務Disney+靠著庫存的節目內容繼續成長。
於是Disney+的新節目上架取代了原本暑假檔的各種重大娛樂事件(比如漫威電影上映),而成為這個夏天真正的重頭戲。
6月19日一家法國媒體發現Disney秘而不宣地取消了Disney+免費的試用期機制。Disney這麼做的理由完全是為了7月3日音樂劇《Hamilton 漢米爾頓》的上架鋪路。
雖然Disney+才半年就成功擄獲5450萬訂戶,但仍然遠遠落後真正的串流王者Netflix的1.8億訂戶。自《The Mandalorian曼達洛人》之後就後繼無力、面臨嚴重內容荒的Disney+,終於在原本是暑假檔最重要的國慶檔期展開另一波訂戶衝刺——開台以來最重量級的節目《漢米爾頓》和《Frozen 2 冰雪奇緣》正式上架。前者原本要在電影院上映但已經取消,後者則比原定時程提早兩週上串流。這些串流節目正在代替漫威撐起這個夏天的娛樂市場。
然而華盛頓郵報認為Disney還有比暑假檔更值得煩惱的事。這家娛樂集團旗下幾乎每一個部門都仰賴「現場事件」,隨著美國疫情回溫,今年內恐怕電影院、主題樂園、ESPN所轉播的許多運動賽事都很難全面恢復運轉,「Disney必須想辦法讓自己再度變得有所謂,用不同以往的新方式站回到觀眾的眼前」一名專門研究Disney和大眾文化的學者Carmen Higginbotham說。
也有人提議在眼前連開工拍攝都非常困難的情況下,除了想盡辦法填滿Disney+的內容或是繼續賣經典舊片的鄉愁情感之外,Disney或許應該開始投資一些不以「現場事件」為必要的內容(比如VR體驗)。
如果疫情一年復一年回來報導,Disney必須非常非常努力才有辦法重新回到所有人的娛樂行事曆上。
劇場產業休克中
 ̄ ̄ ̄ ̄ ̄ ̄ ̄
台灣人應該珍惜的是我們可能是全世界極少數還有現場戲劇表演可以看的觀眾。Broadway League百老匯聯盟日前才宣佈直到2021年1月3日前百老匯的所有演出都不會恢復。
劇場產業的本週的重磅消息則是疫情的重度受災戶Cirque du Soleil太陽馬戲團正式向魁北克法院提出破產申請,準備開始進行債務重整。
太陽馬戲團在疫情之前原本就已經有近10億美元的負債,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更使他們陷入好幾個月完全零收入的狀態,直到杭州的《The Land of Fantasy 綺幻之境》在六月初恢復演出。太陽馬戲團預計將資遣3500名員工,並在魁北克投資局的2億美元融資和私人股權公司的資金協助下展開債務重整。雖然有來自美國和中國的私人資金投入,但魁北克政府在融資條件要求未來經營者必須繼續把總部設在加拿大。太陽馬戲團在聲明中強調他們「一定會回來,而且會比以前更加發光發亮。」
另一方面一群藝術家和設計師這個週末發起一個行動「#scenechange 計畫」,在英國和愛爾蘭多個劇院完成藝術裝置,用寫有“Missing Live Theatre”標語的粉紅色警戒線膠帶包裹住劇院,藉以喚起英國社會關注劇場產業面臨的空前危機。
英國政府從這個週末開始開放各地的劇院開門營業,但仍不准舉辦現場演出,所以場館暫時只能開門賣東西、辦辦推廣活動或是放映電影來勉強維持一切正常的假象。英國國家劇院這兩天就通知400名前後台職員被裁員,將只能領薪水到八月底。
英國BECTU廣播娛樂電影和劇院聯盟向英國政府發出警告,整個劇場產業正在面臨裁減3000個工作機會的海嘯級災難,以及難以數計的自由接案的劇場工作者收入全無的空前危機。休克中的劇場產業急須英國政府介入。
電影院的幽黯未來
 ̄ ̄ ̄ ̄ ̄ ̄ ̄ ̄
另外一個文化娛樂場域——電影院的處境也沒有多樂觀。
美國疫情回溫之後,各連鎖電影院品牌相繼配合《天能》和《花木蘭》而延後重啟營業的時程,包含加州在內多個州也先後宣佈電影院不得開門營業。影響所及小型連鎖品牌知名的Alamo Drafthouse也開始大規模裁員,來想辦法讓公司撐到地球恢復運轉的那一天。
有趣的是,華爾街日報發現三家股票上市的美國大型連鎖電影院AMC Entertainment 、Cineworld和Cinemark 過去一個月股價平均下跌了23%,相比之下同樣在零收入狀態的主題樂園業者股價只跌了16%,而曾經載著滿船確診遊客的遊輪業者股價甚至只跌了6%。
華爾街日報推測原因:雖然看90分鐘電影的健康風險遠小於在遊輪上共處7天7夜,但電影院業的不利之處是他們被當成第一波經濟重啟的關注標的,比多數行業都更早被推入鍋裡試水溫。另外一個不利之處是:主題樂園或遊輪都可以自己咬牙重新開張,唯獨電影院必須仰賴別人家的「電影」成為自己的核心產品。片廠接連大動作撤走電影,電影院的股價除了跳水也沒別條路可走。
本週另外一個驚奇是:當我們都把焦點放在Netflix、Amazon、Apple等科技平台如何利用電影院停業的機會成為重要內容供應者時,曾經是DVD最大通路的購物中心Walmart突然跌破眾人眼鏡地宣佈進軍電影放映業。
Walmart在Twitter上宣佈從八月開始會有多家分店利用既有的停車場設施進行改裝,以汽車電影院的型態與電影愛好者見面。該公司透露的資訊非常有限,只說選片上會和經驗豐富的Tribeca合作。在美國電影院重啟臨時喊咖的時刻,這個快速反應的策略很有可能使Walamrt突然搖身一變成為全美最大電影放映通路,甚至還可以扮演同樣非常稀缺的演唱會場地角色。
即便八月美國電影院順利恢復營業,汽車電影院估計仍有機會在防疫的緊張氣氛中繼續扮演傳統電影院的社交距離替代方案好一陣子。
如何停止憂慮並愛上串流
 ̄ ̄ ̄ ̄ ̄ ̄ ̄ ̄ ̄ ̄ ̄
串流仍然是這波疫情最大的獲利者。
WarnerMedia最近開始清理戰場,積極處理HBO Max上市之後的串流品牌混淆問題。日前已經在美國下架(提供給有線電視訂戶線上收看節目的)HBO Go服務,只留下(美國市場獨有、可以單獨訂閱、不必綁有線電視的)HBO Now。接著本週WarnerMedia再度宣佈包含台灣在內多個市場的HBO Go不再強制綁定有限電視,讓非有線電視訂戶可以以150元台幣的價格在APP內直接訂購,等於讓HBO Go兼有了HBO Now的服務機能。
因為HBO節目受到有線電視系統合約的束縛,短期內HBO Max在國際市場上的擴張速度會比Disney+或Netflix慢很多。本週開始提供單獨訂閱的HBO Go顯然將會有很長一段時間扮演HBO Max的高CP值替代品角色。等到未來HBO Max正式在台灣推出,預期也會直接吸納HBO Go既有訂戶,降低市場推廣門檻。
串流正在快速取代電影院的角色,但不論創作者或是關ㄓㄨㄥ仍然會有一點點焦慮。
好萊塢名編劇Charlie Kaufman在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談及他即將在Netflix上架的新作《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是改編自小說而非原創時,話鋒一轉開始抱怨原創題材在好萊塢已經不如過往容易開拍:
「在我事業的早期,我可以愛玩什麼實驗就玩什麼實驗,但整個行業在那之後已經劇烈改變,而且大約就從2008年開始——那時候片廠開始停止拍攝電影而不斷生產大片。這就是為什麼像Netflix這樣的平台會吸引很多創作者,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別的地方可以拍電影了。所以每次聽到誰說是Netflix殺了電影是我總是非常火大,因為真兇是電影殺了電影,是片廠殺了電影。這才是事實的真相。」
衛報的電影主編Catherine Shoard則預測接下來電影工業會崩潰,但新的電影形式會開始百花齊放。
雖然英國電影院這個週末重啟,但重重的限制和風險意味著電影院的商業機制終究會慢慢瓦解。通路的不確定因素也會使高成本和題材高風險的電影再也不會被片廠按綠燈開拍。
作者認為雖然電影院瓦解,電影藝術並不必然瓦解,反而會因為大工業機制的崩潰,進入創意形式的百花齊放時代。不一定要在電影院放映,不一定要是兩個小時,不一定要是買一張票看一部(比如訂閱制或是小額贊助)......打破種種形式束縛之後,也能讓更多過去被工業系統排除在外的創作者得到機會。雖然電影/電影院的最後一夜可能令人感傷,但明天過後仍有令人興奮的新玩意兒可以期待。
所以也許是時候停止憂慮,並愛上末日之後隨之萌生的各種新玩意兒。
|新聞出處|
6/29~7/5一週大事
Cirque Du Soleil Files For Bankruptcy Protection, Vows To Return “Brighter Than Ever”(https://bit.ly/3g8Nx8G)
After coronavirus, cinema may never be the same again (https://bit.ly/31sx1fx)
Movie Theaters Get a Painful Extended Intermission https://on.wsj.com/2ZtFoEX)
不用綁有線電視!HBO GO全面開放台灣用戶直接訂閱(https://bit.ly/31x7i5F)
Walmart’s movie plan will transform parking lots into drive-in theaters(https://bit.ly/2ZBUtom)
Studios Keep Delaying Movies. What’s the Cost? https://bit.ly/2C0C6kD)
How to watch Hamilton for free on Disney Plus: You can’t, and here’s why (https://bit.ly/3eZ49Q1)
Arts union slams UK government for 'cultural vandalism' amid theatre crisis(https://bit.ly/2Bt30ls)
Designers to wrap empty UK theatres with message of hope(https://bit.ly/2Z0CoBe)
Charlie Kaufman Says Old Hollywood, Not Netflix, Killed Movies(https://on.wsj.com/3iv6fJB)
How Disney could be facing a lot more than a lost summer(https://bit.ly/2D6JStL)
王者之聲netflix下架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前天是《Fight Club 鬥陣俱樂部》的20歲生日。20年後這部仰賴DVD成為邪典的電影還直挺挺地站在經典的殿堂,但DVD這個一度統治地球的媒介卻已經是迎向夕陽的牛仔,來日不多了......
#冷飯熱炒
#葉郎電影徵信社
【Fight Club: 立足原爆點回顧DVD生與死】
事隔近二十年,記性不好的影迷或許已經很難相信被X世代視作經典的David Fincher電影《Fight Club 鬥陣俱樂部》其實在1999年上映時是票房、評論兩失意的滑鐵盧之作。奇妙的是這部強力攻擊消費主義的「失敗」之作稍後藉以谷底翻身甚至直接躍昇邪典(Cult)的神奇道具,居然還是消費史上普及最快的電子娛樂消費產品——DVD。
二十年來DVD產業劇烈撼動電影這個產業,也強佔你我家中書櫃空間許多年,即使現時已經日薄西山也算是轟轟烈烈活過一場。是時候打破Rule No. 1,談談DVD大爆發的原爆點:《鬥陣俱樂部》。
▇ 都是廣告惹的禍
導演David Fincher本身也是另外一個日薄西山的消費產品——MTV音樂頻道——的「遺產」。憑藉快速、直接、精確控制的鏡頭語言,同輩音樂錄影帶導演中他是極少數進入殿堂得到廣泛、持續認同的作者。
當他看中作家Chuck Palahniuk這本同名小說《鬥陣俱樂部》來改編電影時,這本賣得普普通通的書大約只賣出了5000本左右。「誰不想看信用卡公司被炸掉!」David Fincher如此形容他對這個故事的狂熱。
但包含Rupert Murdoch在內的Fox高層對於David Fincher熱衷的社會議題不太有感,最後斷然決定在電影宣傳期把這些資訊都先隱藏起來,集中火力宣傳電影的暴力畫面和動作橋段。
歷史證明這個錯誤的宣傳策略最後讓他們徹底灰頭土臉。夏天還沒到就發生了慘絕人寰的科倫拜校園殺人事件,錯愕的Fox即便把電影從暑假熱門檔期延後到十月上映,仍然抵擋不了美國輿論對於《鬥陣俱樂部》中暴力內容的強烈質疑。氣憤的電視名嘴Rosie O’Donell甚至不惜在節目中直接爆雷公佈結局,企圖摧毀觀眾樂趣以求徹底毀滅這部電影。
耗資6,300萬美元的《鬥陣俱樂部》在爭議聲中只賣得3,700萬的北美票房,在全球也只有差強人意的1億美元。雖不致血本無歸,但這個慘烈成績間接促使Rupert Murdoch幾個月後毅然開除帶領Fox創造好幾年空前榮景的執行長 Bill Mechanic。
▇ 所有權的消費革命
這時候我們故事的主角——DVD還不滿三歲。
少為人知的是,跟早年的VHS vs Betamax以及後來的Blu-ray vs HD-DVD一樣,DVD原來也有Sony和Warner為首的兩大陣營規格戰。不同的是這一回的規格戰在正式上市前就達成和解,預先替1996年上市後的成長之路掃除障礙。
但真正促使這片薄薄的光碟片化身成為好萊塢自動印鈔機的,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所有權」消費革命:
電影產業跟音樂產業有一個根本差異,音樂產業過去百年以來都以賣斷實體消費端產品給消費者做為最主要商業模式(直到近年),鼓勵消費者擁有音樂的「所有權」。
發明人愛迪生一開始對留聲機和電影放映機的設想都是成為仰賴消費者投幣使用的個人娛樂機器,不過留聲機跟唱片(其實是一種臘筒)很快就出現個人買家,進入競相購買「所有權」的消費時代。
電影產業在錄影帶時代雖然已有高單價、小規模的發行,但一直到DVD出現才真正有賣斷權利給消費者的規模化市場。一開始各家片商還處在觀望階段,不太相信自己說服(誘騙)得了影迷花大錢把很可能早就看過的電影收藏在自家的櫃子上。連原本在兩大DVD技術陣營中領軍也擁有最大片庫的Warner,頭幾年都只是把少量片庫拿出來發行DVD試試水溫。
1996年12月20日Warner在日本發行的歷史上第一批電影DVD:分別是《Point of No Return 雙面女蠍星》、《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Eraser 魔鬼毀滅者》和《The Fugitive 絕命追殺令》。DVD大爆發自是日引爆。
▇ 英雄出場神救援
兩年多後,《鬥陣俱樂部》在1999年11月11日發行了那張改變命運的DVD,幾個月後還發行了收藏版的DVD。根據2014年David Fincher自己在Comic-Con大會上的說法:「《鬥陣俱樂部》已經賣掉1,300萬張DVD。老早就回本了!」
因為DVD的實體店面銷售數據不如戲院票房這麼透明,各種銷售量統計的出入頗大。但數量之外,更重要的是《鬥陣俱樂部》透過DVD真正贏回了觀眾的喜愛,不只成為這個載具上第一個Blockbuster賣座影片,更是史上第一個與戲院大銀幕無關、專屬DVD這個載具自己的文化現象。
《鬥陣俱樂部》這張DVD最終得以和電影裡那些消費文化要素(如星巴克、Ikea、DKNY)並列大眾文化的神明廳裡,因為你、我、他分別都乖乖地用Visa卡刷了一張DVD,虔誠供在發音困難的Ikea書櫃上、星巴克馬克杯旁。
另外一個被DVD即刻救援的,是已經在唱片市場崩解中被震得七暈八素的唱片行。尤其對Tower Records、HMV等大型連鎖通路來說,DVD這劑強心針至少讓他們多活了好幾年,因為DVD很快就取代百年歷史的唱片,成為家庭娛樂消費產品的龍頭。
三年後,才問世六年的DVD已經超越戲院放映,變成好萊塢片商最大宗的收入來源。後來的巔峰時期,DVD的收益甚至是戲院收益的兩倍多,也就是說當時許多電影的製作費用根本都是DVD買單的。
同樣也有百年歷史的戲院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這樣的一天,讓本來最隆重的「戲院上映」儀式淪為一種代價高昂、不求回本的「事件行銷」,以換得日後可以在DVD上貼上「全美賣座冠軍」的促銷貼紙。片商愛DVD多於戲院的理由之一是他們可以從一張DVD收到六到七成的收益,卻只能從一張電影票收到五成多一點的收益,而且這個比例還會隨著在戲院上映的週數增加而快速遞減。更別提DVD的產品生命週期長過戲院上映百倍以上。
在DVD的輝煌時期,一度戲院放映前播的不是電影預告,而是DVD發售的廣告。戲院跟電視對抗了數十年也都沒出現過在戲院播放電視節目廣告的局面,誰預料得到DVD才問世不到十年戲院就已經淪為替一張8.5GB容量的光碟片打工的淒涼情景。
不只有自己的廣告,這時候DVD有自己的行銷策略、自己的海報(以適應空間有限的大賣場貨架)。DVD甚至回頭影響電影企劃的開端和選角,並且左右續集的開拍與否。業界盛傳Warner就是看到《The Matrix駭客任務》的DVD銷售報表,才罕見地同意一口氣開拍兩部續集。
▇ DVD自己的小宇宙
DVD產業創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宇宙,給了像《鬥陣俱樂部》這樣的小眾電影或是票房失敗的電影第二次機會。類似的命運也發生在《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王牌冤家》、《Donnie Darko觸目驚魂28天》等電影上。
David Fincher當年堅持要替《鬥陣俱樂部》加上Edward Norton快速而且量大的碎碎念旁白,甚至開除掉企圖拿掉旁白的製片。電影在威尼斯影展首映時他就知道戲院的票房會完蛋了,因為成堆的義大利文字幕佔據了畫面的將近一半,沒有戲院觀眾會願意看這麼多字幕、消化這麼多資訊。
小眾、多元、更具包容性的DVD觀眾願意。事實上DVD的觀眾還享有特權可以看到那些戲院觀眾看不到的線索:比如慢速放映或是定格才找得到David Fincher在Brad Pitt角色正式登場前就不斷插入、在戲院根本就不可能看到的Brad Pitt畫格。
DVD也成為導演的第二次創作機會,讓他們有機會補正錯誤或是延伸創作。比方《鬥陣俱樂部》DVD播放前仿效FBI反盜版警語的畫面,其實是出自精心設計的一段Brad Pitt角色Tyler給觀眾的警語。
關於二次創作更極致的案例或許是2005年Ridley Scott的《Kingdom of Heaven 王者天下》。電影上映的版本是不忍卒睹的災難,但Ridley Scott爭取到了重新剪輯一個DVD專屬的Director’s Cut導演版的機會,透過DVD的發行得到了起死回生的好評。
Ridley Scott本人也貢獻了DVD產業最重要的商業模式之一:用英文來說叫做Milking擠奶,用中文來說就是一條牛扒好幾層皮。
二十年來他的邪典名作《銀翼殺手》(同時也是歷史上第一張DVD)發行過各種版本的DVD,其中2007年發行的五碟終極收藏版甚至包含了五個剪輯版本的電影正片:包含1982年美國戲院版、1982年國際戲院版、1989年出土的Workprint原始初剪版、1991年導演未認可(!)的導演版以及2007年導演認可的Final Cut終極版。收藏版、特別版、限量版、加長版、修復版、導演版、終極版、重生版…..等等眼花撩亂名詞背後,是殺到眼紅的片商想盡辦法在末日來臨(影迷的DVD櫃再也放不下)前搾乾你荷包的緊繃情緒。
各大片商甚至競相在市場上搶購原本剩餘價值不多的舊片版權,以便在神奇DVD市場上變現。2004年Sony領軍的金主耗資50億美元的豪賭,買下虧損連連的老片廠MGM,打的如意算盤就是把整家MGM的片庫放進DVD自動印鈔機裡提款。
▇ 迎向夕陽的牛仔
Sony的人算不如天算,結果影迷的櫃子真的滿了。
兩年後那種市場倍數成長的神奇魔法終於消退,2006年DVD市場最後一次正成長之後,就是漫長死亡的軟著陸。Sony領軍的MGM Holdings也不得不在2010年申請破產。
原先大家預期DVD會像錄影帶一樣死於下一世代的載具手上,比如Blu-ray藍光。
結果DVD大爆發的奇蹟沒有發生在藍光身上。對比賣出1,300萬張的《鬥陣俱樂部》,目前只有四部藍光電影跨過500萬張的門檻。它們分別是《Frozen 冰雪奇緣》、《Avatar 阿凡達》、《Despicable Me 2 神偷奶爸2》和《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 原力覺醒》。David Fincher導演備受好評的近作《Gone Girl 控制》藍光銷售量甚至連百萬都跨不過。
DVD的成敗都來自影迷難以滿足的求知慾。一開始影迷著迷於那些正片以外的花絮、訪談、刪減片段、導演講評,但2005年成立的YouTube網站取代了DVD供給了更多、更生猛、更即時而且免費的花絮影片,讓DVD看起來既過時又不划算,即便容量加大數倍的藍光都無力可回天。
壓垮DVD的最後一根稻草是2007年從錄影帶出租轉向線上串流的Netflix。2017年底為止該公司已經有1.18億用戶,創造117億美元年營收,市值也突破1300億美元。就像音樂串流服務Spotify一樣,Netflix預告的是DVD這個所有權革命的終點站。喜新厭舊的消費者已經陸續到站下車,把他們對「擁有」的愛轉移到了「隨選隨看」的自由。
電視、戲院、DVD多年的糾纏爭戰,最後讓他們投降的大魔王全是「網路」。網路不只清空了大家的CD櫃,連DVD櫃也一併騰空。根據Digital Entertainment Group發佈的2017年美國市場統計數據:線上串流訂閱制產值95.5億,DVD和藍光加總起來已經只剩下4.5億美元,而且還在以每年近20%的速度萎縮中。
不用等到《鬥陣俱樂部》中無政府主義者的炸彈攻擊,二十年後這場光碟片消費狂熱已經就地自爆,人去樓空。而DVD就像任務完結的老牛仔一樣,正搖搖晃晃地騎著馬邁向銀幕遠方的夕陽。The End.
#電影冷知識by葉郎
本文原載於端傳媒: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80517-culture-dvdstories/
王者之聲netflix下架 在 胡嘎的馬德里鬧城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難忘懷+難超越+難描寫的美好週末】(下)
🐾前情提要:我們上上週二和水晶與布蘭卡couple在墨西哥餐廳被瑪格麗特調酒灌醉,一時興起決定上週六要衝到瓦倫西亞看墨西哥天王巨星Luis Miguel的演唱會(馬德里場已錯過),於是上週五先在布蘭卡家鄉度過了親情、友情以及小鎮人情滿滿的一夜一日,週六下午繼續週末小旅行的下半場~
🐵前情的前情提要:上上上週六的一夥朋友聚會,我們提到最近看了一集Netflix影集「Luis Miguel」-人稱「拉丁版的法蘭克辛納屈」、「墨西哥的太陽」、「王者」的拉丁歌神-Luis Miguel傳記,出乎意料地好看得要命!沒想到水晶和布蘭卡真的開始追劇,上上週二再度見面時,他們已經一口氣追了六集且欲罷不能!因此我們四人才會在酒酣耳熱時衝動決定要去看演唱會!
話說阿卡一直很愛Luis Miguel的經典情歌,他會在公路旅行時放超大聲聽,然後深深被感動;不過對年輕一輩來說,Luis Miguel就是老派、過時、老人家聽的。上週五我在公司說我要去聽Luis Miguel時,同事們都不敢相信,說我們很俗;水晶說他的同事都要去聽MADCOOL音樂祭,害他不好意思說自己要去聽Luis Miguel...
#年輕人不懂經典情歌的美好
#一旦看了影集就會被迷住了
🚗週六17:30:布蘭卡家鄉La Almarcha-瓦倫西亞(車程2小時)
20:00一抵達瓦倫西亞,停好車、到Airbnb整裝,我們就立馬出門覓食,在中央市場前方酒館速速解決晚餐,在21:20攔到了計程車,往港邊的會場出發。
1️⃣此行經典:一上計程車,司機就直直碎念說路況很糟糕,警察把往港口的路封住管制,可能只能把我們載到進港的門口... 然後司機開始跟同行們通訊息,每個同行都傳來很黑暗的消息:路封住了我正在繞路、卡在車陣裡動彈不得、趕快改走某條路... 搞得我們很緊張!演唱會表定21:30開始,我們本來就有錯過開場的心理準備,但這情況看來可能會錯過前半場... 結果,到了港口警察已經解除封路,我們在會場外圍下車,跟著人潮走過橋,21:45就進入會場了!
#司機是否太過神經質
2️⃣此行經典:安檢人員完全隨意,我們秀出手機裡的四張票,他老兄只問說你們有花個200元買票嗎?然後就這樣放我們進去了!
#西班牙的安檢真的常常是做做樣子
3️⃣此行經典:進場路上我們發現身邊的人潮有些不對勁,有些男士穿著西裝,女士更誇張,穿著閃亮亮作秀用的長禮服、露出整過的半奶、人人腳踏12寸細跟高跟鞋?!進到了會場,不得了,會場後方大約有200個做這番打扮的人士,簡直像一場吉普賽婚禮?!我們目瞪口呆,阿卡驚說這些「豐臀金」(Kim Kardashian)哪來的啊?他們雖然穿得像西班牙吉普賽人,但是講的語言我們認不出來,有些人講德文、有些人疑似講羅馬尼亞文,長得卻像阿拉伯人(不過阿拉伯女性不可能穿得這麼裸露啊)?由於男士臉上都有紅紅的曬痕,阿卡推論他們是來自土耳其或塞爾維亞那一帶的吉普賽人,搭地中海郵輪來玩、順便看演唱會。
總之,現場就是秀場,有男士在夜晚戴著太陽眼鏡晃、有女士穿著羊毛刺繡流蘇及地長裙、有一堆體型比阿卡大兩倍的超胖女士!布蘭卡說門票錢花得太值得了,此生還沒看過這麼奇異古怪的演唱會觀眾!阿卡開玩笑說等等有人鳴槍我們要馬上蹲下!(因為西班牙的吉普賽人很危險的!)
最厲害的是一群德國老兄,就在大家追趕背著啤酒噴槍的啤酒人買啤酒時,一位老兄掏出一疊鈔票問一位啤酒人說:我把你買下來,你今晚就跟我們走,如何?害啤酒人不知所措...
#我們懷疑德國老兄們也買了人幫他們佔一間流動公廁這樣整晚尿尿都不用排隊
4️⃣此行經典:本來擔心遲到錯過開場的我們,根本是多慮!王者遲到了一個半小時!我們等到不耐煩去吧台排隊買酒時,大約有20台警車從旁開進會場護送王者進場,整個排場超誇張!(隔天官方說法是王者被塞車卡住,警察只好幫他開道。)王一上台,等到生氣的觀眾大喊出去、出去,但是王就是王,他滿臉笑意,左邊看看、右邊笑笑,毫不在意台下在吵什麼,音樂一下直接開唱!
前三首歌,王都帶著奇怪的鼻音,而且舞台動作很明顯看得出他根本超茫、超醉!阿卡以他曾作為鍵盤手跟著樂團巡迴的經驗指出:鼻音是因為剛吃飽,食物卡住呼吸。也就是說,王根本就是剛剛才吃喝完嘛!(不愧是拉丁歌王!)
第四首歌前奏響起,是王的經典暢銷情歌、也是阿卡的最愛「Por Debajo De La Mesa」,我跟水晶都拿出手機開始錄影,殊不知王直接把麥克風交給全場觀眾唱,他乾脆休息不唱!前半段歌過去,我們還抱著一絲希望,想說王後半段會唱吧?結果他就這樣放著整首暢銷金曲不唱,留下錯愕傻眼到狂笑到不行蹲在地上打滾的我們!
好在緊接的是另一首經典暢銷情歌「No Sé Tu」,而且王在休息了一首歌後,聲音恢復正常,高音如絲綢、中音如焦糖、低音如海潮,雖然舞台動作還是很鏘、很多怪異的即興,但是我們反而更加享受王這樣瘋癲的演出,布蘭卡一直說:太愛王這麼凡人的面向了!我們整晚都被他的鏘鏘演出和他那「如入無人之境」的王者風範震懾,那種「對 我他媽的很醉 但那又如何 我還是唱得像神 你還是得崇拜我」的態度讓我們陷入瘋狂,直稱他是「El Puto Amo」-英文就是The Boss,中文就是神人、魔人、屌人的概念!
#除了豐臀金吉普賽男女外其他粉絲也不太正常
#有位大媽整場錄影但她的手機爛到只看得到一團光暈宛如拍到外星人害我們笑到流眼淚
#有位長得超高的老兄一人操刀兩隻手機幫媽媽姊姊錄影被我們稱為腳架人
#有位太太叫布蘭卡不要站在她前面因為她要錄影是有事嗎
演唱會後半場,我們移動到會場後方,因為那兒離吧台近、空間大,跟著王的經典快歌跳舞跳得好開心好忘我,阿卡繼續他鳴槍的玩笑,我們跳一跳他就會大喊「Al suelo」(蹲低),然後我們四個瘋子就會蹲在地上抱頭狂笑!
5️⃣此行經典:演唱會在1:00出頭結束,離場時放起了絢麗的煙火,有點感動!但是走出港邊的路也是怪奇,路邊都是帶著小孩、北鼻的爸爸媽媽們或在喝酒、或在樹下乘涼。我們想說走到市區再攔計程車,殊不知一路都只有已載客的計程車... 走了半小時看到公車站牌,想說那等公車吧;等了20分鐘車終於來了,但來的卻是一台載滿了殭屍和鬼的車,寫著大大的「Completo」(客滿),就這麼呼嘯而過,留下半夜2:00快要崩潰的我們...
繼續走著,一路跟路人搶計程車(結果司機跟女朋友有約不載客)、一路還想租電動腳踏車(結果一台車一天要14歐比計程車一趟還貴),終於在3:00時攔到一台車,謝天謝地!一上車我們跟司機抱怨說整晚攔不到車,司機說今天瓦倫西亞只出了一半的車,還給了我們兩個字:「耐心」!
#隔天阿卡說耐心你他媽的頭啦
#這麼多人去聽演唱會竟然只出動一半的計程車人力這是什麼道理
#捷運只開到晚上十點半夜間公車客滿這是什麼城市規劃
6️⃣此行經典:搭計程車路上我們也是驚奇連連。半夜三點,路上卻有數對推北鼻散步的爸媽?!還有好多市民在遛狗?!
#水晶說路上被遛的狗比計程車多
#瓦倫西亞人不睡覺的嗎
7️⃣此行經典:司機放我們在Airbnb附近的Pizza小店下車,我們買了Pizza回到公寓的超大廚房吃。這間公寓的房東是上海人,人在上海所以出租。公寓大到一個不行,但是格局有點古怪,被我們稱為「Palacio Ming」(明朝皇宮)。就在我們邊吃宵夜邊開玩笑說房子很像鬼屋的此時,電突然斷了又來,我們馬上毛骨悚然解散回房睡覺...
隔天週日為了看下午五點的世界盃決賽,我們隨意在停車處旁吃了熱狗堡、喝過咖啡,就直奔馬德里的家(放棄了瓦倫西亞觀光)。一路上都在回顧這趟「Luis Miguel演唱會驚奇之旅」,再度笑到流眼淚。我們四人都各自看過很多演唱會,但我們都不約而同表示:王的演唱會毫無疑問,是此生看過最驚艷的演唱會!對他的崇拜又更上層樓了!
#回來後整週都在聽他的歌
#上下班聽心情超好
附上水晶幫在演唱會後半場狂熱跳舞的布蘭卡、我、阿卡拍下的影片,歌曲是「Cuando Calienta El Sol」-在影集第一集會聽到,但是原版MV比影集裡的版本還驚人!總之,關於Luis Miguel的歌曲,日後有空再來慢慢介紹;關於他的豐功偉業,那可是說也說不完(他跟瑪麗亞凱莉的一段情可能是台灣的大家比較熟知的),有興趣的朋友請維基百科;但我真的要大大推薦影集!不知道台灣的Netflix有沒有,大家不妨找找看吧!
#經典老派才是王道
#昨晚一口氣追了三集阿卡每集都看到流眼淚
#比拉丁美洲連續劇還要戲劇化的人生啊
王者之聲netflix下架 在 分享Netflix 10月完整下架片單 - Dcard 的必吃
應觀眾要求,完整下架片單也貼在這邊,要重溫經典的請把握時間~10/4,Dele,10/8,末代皇帝,10/9,降世神通:最後的氣宗,10/10,無論如何我愛你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