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的政治智慧:一封書信免兵戈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陳忠海
漢朝初年,原本向朝廷稱臣的南越王趙佗稱帝,使國家面臨南北分裂的危險,此時漢朝國力尚不雄厚,恢復和發展經濟是當時的首要問題,但國家統一又是不容動搖的原則,面對這樣的矛盾,漢文帝充分運用政治智慧,制定和實施了正確的決策,最終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國家統一面臨挑戰
秦朝建立後在嶺南地區設立了桂林、南海、象郡等3個郡進行管轄,但秦朝很快陷入戰亂,中央政權對嶺南地區鞭長莫及。當年遠徵嶺南的秦軍中有一個叫趙佗的人,祖籍河北,後來留在了嶺南,任南海郡龍川縣令,他趁亂掌握了南海郡的實權。
趙佗下令斷絕與中原的交通,「絕道聚兵自守」,同時清除郡內仍忠於秦朝的官員,在重要崗位上全部安插心腹,實力增強後又向附近其它地區發起進攻,大約在公元前204年前後吞併了桂林郡和象郡,控制了整個嶺南地區。此時中原地區仍在混戰,趙佗於是公開稱王,自封為「南越武王」,歷史上稱這個地方割據政權為南越國,其控制範圍南至今越南中部,史書稱其疆域「東西萬餘里」。
漢朝建立後南越國繼續存在,雙方形成了對峙,劉邦很想將其征服,但漢初民生凋敝,無力再興兵南徵,於是派名士陸賈赴嶺南,封趙佗為南越王。陸賈向趙佗陳述利害,趙佗接受了漢朝的分封,向漢朝稱臣,劉邦命令趙佗「和集百越,毋為南邊患害」,雙方還開通關市發展貿易,這之後,南越在經濟上對中原地區的依賴程度很高。
劉邦駕崩後漢惠帝即位,隨後呂后稱制,掌握了朝廷大權。呂后大約覺得南越國不太服管,雙方關係變差,呂后一生氣,下令「毋予蠻夷外粵金鐵田器」,「金鐵田器」指的是鐵製、銅製的各種農具,當時嶺南地區還無法製造這些先進生產工具,全部從中原地區貿易中取得,這條禁令無疑掐住了南越的脖子。
呂后也許是想拿這些來施壓以使趙佗低頭就範,但已經當了十多年南越王的趙佗已不再是原先那個小縣令,也不是陸賈幾句話就能讓其乖乖就範的了。趙佗乾脆自稱「南越武帝」,與漢朝徹底決裂,並發兵攻打與南越相接的長沙郡,佔領數縣。呂后大怒,派將軍周灶討伐南越,由於地理環境不熟、北方將士不適應嶺南氣候等原因進展緩慢,而此時呂后駕崩了,劉邦的兒子劉恆即位,周灶率軍回師。趙佗既不取消帝號,也不向漢朝朝貢,擺出一副與漢朝「平起平坐」的姿態。
漢文帝的政治智慧
劉恆繼位時漢朝國力仍然較為有限,還在休息生養的階段,同時內部也面臨許多挑戰,發生過濟北王劉興居叛亂事件,南越成為當時漢文帝手上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如果繼續對南越用兵,一來面臨軍事上的風險,弄不好就會重蹈呂后遠徵無功的覆轍;二來即使軍事上取勝,也會付出巨大代價,對於仍處在百廢待興的漢朝來說也是不划算的事。鑑於此,漢文帝決定改變解決南越問題的策略。
漢文帝瞭解到,趙佗之所以稱帝並攻打長沙郡,是因為他認為呂后聽信了長沙王吳芮的讒言,劉邦當年封吳芮為長沙王,將長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等5個郡作為其封地,其中有3個郡在趙佗手中,趙佗認為吳芮想拿回封地才挑撥南越與朝廷的關係,趙佗曾分別派內史、中尉、御史等3次赴長安進行申辯,但都被呂后扣壓。這些表明,趙佗本意沒有蓄意分裂漢朝的打算,讓他取消帝號重回漢朝仍有可能。
呂后當初下令毀了趙佗父母的墳墓,漢文帝命人將其重修,每年奉祀,並派人守護,又召見了趙佗留在中原的親屬,任命其官職並厚賜。做完這些,漢文帝又給趙佗寫了封信,仍命陸賈送去。
漢文帝讓陸賈帶去的這封《賜南越王趙佗書》寫得很用心也很精彩,歷來評價很高。信的一開頭寫道:「皇帝謹問,南越王甚苦心勞意。」這句話既擺明雙方的地位,奠定原則和基礎,同時又親切、低姿態。緊接著是一句「朕高皇帝側室之子」,漢文帝知道趙佗對他的父親劉邦很有好感,所以強調了自己是劉邦的兒子,同時他又是劉邦與薄姬所生,意在強調自己是「側室之子」,一方面繼續低資態;另一方面與呂后劃清界限,不讓趙佗產生誤會。漢文帝在信中還告訴趙佗,他家祖墳已被修護,進一步增進好感。
之後漢文帝筆鋒一轉,說南越掀起戰火以來,雙方損失都很大,「長沙苦之,南郡尤甚」,南郡是趙佗的地盤,這句話表面看來是慨嘆,也有慰問之意,但其實軟中帶硬,意思是「殺我八百,你自損一千」。就趙佗關心的長沙王封地問題信裡也專門進行瞭解釋,認為那是高祖皇帝很久之前做出的決定,並不刻意針對趙佗,漢文帝向趙佗承諾,只要他接受朝廷的封王,取消帝制,「服領以南,王自治之」。漢文帝還讓陸賈帶去一些禮物,包括「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以示慰問。
趙佗看到這封信,感動之餘也陷入沈思,他是個能洞悉大勢的人,與漢朝長期僵持下去不是辦法,於是取消了帝號,重新接受漢朝所封的南越王。還準備了一批貢禮,包括「白璧一雙,翠羽千尾,犀十座,紫貝五百,桂壺一器,生翠四十雙,孔雀二雙」,派特使赴長安朝貢。
付出小代價達成大目標
趙佗於漢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去世,按照史書上的說法,他大約活了100多歲,歷經漢朝數位皇帝,稱帝這場風波過去後趙佗果然信守了他的諾言,至死都為漢朝的藩屬,形同諸侯王,使廣大嶺南地區留在了漢朝的版圖之內,維護了國家統一。
這場危機得以化解與陸賈「二使南越」有關,陸賈因此被稱為漢朝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但重要的還是漢文帝的正確決策。南越問題很複雜,一味用強或一味示弱都不行,對分寸的拿捏、原則性和靈活性的把握都要求很高。漢文帝劉恆雖然沒有他的孫子漢武帝劉徹那樣的雄才大略,但他很務實,也很細心,沒有他的高瞻遠矚和周全的安排,南越問題就無法順利解決。
解決難題離不開對機遇的把握。把握機遇有不同的層次:一是認識機遇,機遇到來時能看到,從而不讓它擦肩而過;二是利用機遇,因勢利導、趨利避害,讓機遇為我所用;三是製造機遇,需要機遇時沒有怎麼辦?那就創造機遇來為我服務。漢文帝從大局著眼定下南越問題的基本策略後,為打破僵持的局面,他耐心細緻地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包括整修趙佗祖墳、任命其親屬為官、精心撰寫書信、挑選最合適的人出使等,在沒有機遇的情況下創造出了機遇。
漢文帝解決南越問題的啟示還有,解決重大的原則問題、棘手問題,不一定必須付出重大代價,在挑戰面前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既要不失原則,又不能縱一時之忿,要從國家和民族的最大利益出發,充分運用策略技巧、發動政治智慧,只要能審時度勢、順勢而為、精心謀劃,一樣可以用小代價達成大目標。
當然這是有前提的,任何談判或者外交活動都要有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作持盾,否則「不戰而屈人之兵」只能成為一句空談。漢朝初期國力尚未達到漢武帝時的鼎盛,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尤其實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經濟恢復得很快,朝廷實行低稅率,百姓生活大為改善,漢朝的軟、硬實力都在迅速增長,這才是漢文帝真正的底氣,也是讓趙佗甘心稱臣的前提。漢文帝繼位之初就以較小代價順利解決了南越問題,為和平發展贏得了時間,文景之時漢朝的發展速度很快。想想看,如果漢文帝像呂后那樣因一時之怒就大起刀兵,那「文景之治」也許就不可能出現了。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漢文帝 #漢朝
漢朝官職 在 英雄故事 HeroStor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三國迷多半都聽過袁家兄弟的金字招牌「四世三公」。
三公,東漢指的是司馬、司徒、司空。不同的時代,三公的官職名稱不同。
在周朝以前,三公曾經是帝王以下最高級官員的代稱,當時為太師、太傅、太保。消滅周朝的秦國,在統一天下之前,使用的是丞相制,分置左右,另設御史大夫。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皇帝,即使是同一個官名,作用也不盡相同。有些學派認為左右丞相加御史大夫,基本上就是另一種三公制。後來到了漢朝,先是合二相為一,又加設大司馬大將軍,就是漢武帝把事情搞得很複雜。
史前文話 的「新漢演義」▶ https://tinyurl.com/yxmt44sp
漢朝官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三國魏晉時期的將軍職位有哪些?都督、車騎、四征、四鎮哪個權位重?|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看三國魏晉的史書也好,小說也罷,我們總是被各式各樣的官職名稱繞暈,文官還好,多看幾遍也就明白了,像丞相、尚書、州牧、刺史、太守等,大多能搞清楚,可輪到武職,徹底抓瞎了。
不少人知道武職中的級別高低,例如最高級別的大將軍,次一級的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再次一些的四鎮(鎮東、鎮西、鎮南、鎮北,征、平也是加方位)、四征、四平,以及最後的雜號將軍。
這些將軍名號大多是瞭解的,可對於護軍、領軍以及三國兩晉時期的「都督」就有點懵了,護軍、領軍、都督同我們上述的將軍,哪個權位更重呢?
兩漢時期,驃騎將軍、車騎將軍並不常設,朝廷有戰事,便會任命一位大將為車騎將軍或車騎大將軍,帶不帶「大」字,須得看這位大將的威望、資歷的高低。
東漢外戚鄧騭、竇憲,領兵討伐匈奴、西羌等,皆是以「車騎將軍」的名義出征。兩漢時期,一旦出現驃騎、車騎名號,便是時局不穩有了戰亂。
東漢末年的曹操,雖然大多沿用漢朝制度,卻也有所變化,比如驃騎、車騎的名號,就不能隨便用,畢竟曹操沒有當皇帝,劉備登基前不過是左將軍,驃騎、車騎地位太高,誰又有資格做呢?
三國時期不同於兩漢,它時局混亂,因此兵制在不斷完善變革中,車騎、驃騎、大將軍僅僅代表官位,具體實權,其實在護軍、領軍、都督手裡。我今天就帶大家瞭解下魏晉(以魏國、西晉)的兵制。
魏晉時期,朝廷的軍隊分為兩種,一種是中央軍,由中樞朝廷直接掌控,另一種是地方兵,由刺史(管州兵)、太守(管郡兵)、縣令(管縣兵)等掌管。
漢末諸侯,董卓、袁紹、袁術等人,都是靠地方兵割據一方。因此司馬炎滅吳後,決定「罷州兵」,不允許州郡建立地方兵,這是有歷史根據的。
地方兵一般僅僅負責本地防務,防備敵方、維護治安等,有的時候還得接受中央軍指揮,開赴戰場。中央軍是曹魏作戰主力,分為中軍、外軍。
三國早期(曹操時期),各方勢力都在擴張發展中,制度都不完善,沒有所謂的中軍、外軍之說。直到曹丕黃初三年,命大將軍曹真為「都督中、外諸軍事」,才有了中外軍的說法。
曹魏的中軍的根基是虎豹騎,虎豹騎最早是曹操親軍,從這也能看出中軍的大致作用——保衛君主安全。一般來說,中軍是拱衛都城、皇宮的軍隊,也會參與對外作戰,這並不是死規定。
車騎將軍、驃騎將軍、衛將軍等,都是中軍將軍,而四鎮、四征等確是外軍將軍,兩者不僅有地位上的差別,還有職權上的區別。
曹魏的中軍由武衛、中壘、中堅、驍騎、游擊五營組成,其中武衛營為精銳主力,許褚便是武衛將軍,負責保衛曹操、曹丕安全。
中軍的統帥便是中領軍、中護軍,中領軍為正,負責皇宮、城內防務,中護軍為副負責京城外部防務。司馬師借助中護軍的職務之便,才能私養3000死士,最後有了發動高平陵之變的資本。
外軍更好理解——中央軍駐守地方的軍隊,外軍的指揮權在「都督」手中。司馬懿淮南三叛中的毌丘儉、諸葛誕,都屬於四鎮將軍,也掛有「都督」銜。四鎮頭銜,只是表面毌丘儉、諸葛誕二人級別高,都督保證了二人手中權力大小。
毌丘儉是鎮東將軍,揚州都督,諸葛誕也曾為鎮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正是二人能執掌一揚州的外軍(都督銜),才有反抗司馬氏的資本,不過司馬氏實力更為強大。
司馬氏篡魏過程中,為了收攏大權,不斷將中軍規模擴大,到了後期,司馬氏手中握有20萬中軍,以絕對實力碾壓曹魏,自不存在被曹魏翻盤的可能。
兩晉時期,兵制發展逐步完善,能讓我們一窺究竟。同曹魏一樣,西晉也分中央軍、地方軍,雖然司馬炎下旨罷州兵,但是不少州郡仍握有兵權,這是世家的「特權」。
東漢時期,大將軍為軍事首領(其實皇帝才是,只不過被外戚架空),西晉卻是「都督中、外諸軍事」才是全國最高軍事統帥。所以司馬炎一朝,僅有司馬孚擔任過,便一直空著,防備權臣篡權。
中央軍同樣分為中、外二軍,中軍也是西晉的精銳以及主力。西晉中軍分為宿衛軍、牙門軍二部,宿衛軍拱衛皇宮、京城,牙門軍駐守於城外,起著機動部隊和預備役的作用。
宿衛軍只是一種習慣上的稱呼,而非官方名,它整體建制有六軍、四軍、六校、二營。六軍指領軍、護軍、左衛軍、右衛軍、驍騎軍、游擊軍。六軍是中軍主力,負責守衛皇宮內部宮殿,地位較高於其他宿衛軍。
四軍指左右前後四軍,每軍有1000人,負責皇宮宮門警戒,前後左右表示方位,說白了就是東城門守衛軍、西城門守衛軍等。
六校營指原五校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加上新設立的細軍校尉。每個校營大約11000人。二營指積弩和積射二營,每營2500人,由積弩、積射將軍分別統領。
太子東宮同樣有宿衛力量,也可劃歸為宿衛軍,早期僅有左右衛率,後來又增加前、後衛率和中衛率,一共五軍總兵力1萬多。
外軍同曹魏一樣,中央軍派駐地方的軍隊,一般由帶有「都督某州諸軍事」頭銜的人(大多是西晉宗室)率領,都督制能促進西晉政局安穩,卻也為「八王之亂」埋下隱患。
兩晉時期,車騎將軍沒有兩漢那麼顯赫了,當然這裡指的是權柄,而非地位,車騎將軍還是最高級別的那一波,不過權柄已經歸於「都督」手裡,東晉皇帝和地方士族平分權力,諸如王敦、桓溫都帶著「都督中外諸軍事」的頭銜,而都督也成了權臣標配。
西晉的中軍、外軍在內亂中消耗殆盡,使得匈奴、鮮卑、羌、氐等趁虛而入,使得神州陸沉,偏安江左數百年。這算是制度的錯,還是人的錯?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