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科班、科班主副修畢業的、國外留學回來的一起上研習課,難道程度的落差,不會對程度好的來說太簡單,對程度淺的太難?
如果只是把音彈出來,當然會有程度之差,但其實我們習琴與教琴過程中,大家有些共同問題:
📍 一、#理論與鋼琴譜裡沒有連結
雖然念科班時都上過曲析課,但曲析課的內容沒有在鋼琴課裡做連結,所以容易出現樂理考試一百分,但看到鋼琴譜還是傻傻逐音看,即便很認真將曲析課裡上的內容寫在鋼琴譜裡做分析,也只是知識上知道,#難以明白它在詮釋上扮演的角色與意義,因此對於彈奏上的思考,難有幫助。
一般的鋼琴課,多在「修曲子」(老師幫你修成一個比較漂亮的樣子),較少講解。比較是學生之所以彈得好,是因為老師幫你想好,不見得是學生有比較理解音樂,所以對於「怎麼看」曲子,各程度的人,都有不少改善空間。
很多概念,建議在鋼琴課裡教。鋼琴課裡的邏輯很重要,對於練琴或對樂曲的理解都很有幫助。但不需要用很複雜的曲式分析去寫出每個和聲,會讓學生挫折老師崩潰。其實偏向清楚架構、了解語句,明白樂句的意思與陳述方式即可。有了判別依據,才能開始有想法,而漸形成自己的觀點。
(所以同學在上完研習後會有「學了這麼久,第一次覺得看懂譜」之感,樂譜有層次、變立體💡)
📍 二、#會彈不等於會教
這概念大家清楚。好的選手,不一定會變成好的教練;好的教練,Performance的狀態不一定比選手好,因為鍛鍊時間減少或年紀漸大,自然不在狀態內,但通常得要曾經也是程度不錯的選手,才能看出問題的眉角、給出策略,並且比選手更提早看出選手的狀態。
有些老師彈得不錯,但他是「#憑感覺會彈」或者在很小的時候就受了很好的教育,早已忘記小時候遇到問題的當下,是怎麼扭轉、解決的。
學生會有的問題,不見得是老師遇過的問題,然而,我們小時候只有學怎麼彈,沒有學怎麼教,當角色轉換成教學者時,角度不一樣,很多時候也能重新思考,幫助到自己的彈奏。
「#講述」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先很清楚自己想表達什麼,但有時即便清楚欲表達的內容,卻講的不明確,學生便不易理解。講述,是需要經過思考與練習的。
我分享了幾個方式讓大家練習,在學員講述時,提醒「用詞」,給些建議,基本上,用詞可以不同,但不能邏輯不正確。不只是在講述思考邏輯上,解決學生技巧與音色彈奏層面亦是如此。
教學最重要的是「深入淺出」,講複雜,不僅學生不易懂,容易有挫折或放空,主要也因為:後面真正難的東西還很多啊~🍵
📍 三、#流水帳學琴,#流水帳教琴
我們從小總流水帳練琴,若老師流水帳的教,我們長大以後,也易複製流水帳教學,憑感覺彈,也憑感覺教。台灣學生習慣把音找齊「再給老師修就好」,若沒有老師就不知如何處理、音樂該怎麼做,其實是因為譜上的依據與練琴方法沒有被建立起來。
記得跟大家分享過以前在美國念書時,曾有個樂段我就是聽不懂想不通,於是我就「等老師修」,課堂上我什麼也沒說,但鋼琴家老師聽完我彈非常生氣的說:「你剛剛那裏根本什麼想法都沒有,只是把音彈出來,你是等著我來告訴你嗎?」老師的語氣明顯覺得這樣的行為也太羞愧(只差沒講shame on you)😂。
這讓我在日後教學,更重視幫學生建立思緒,看懂樂譜框架,直到他們明白、能運用。看懂基本題,才有可能做應用題。
/
將課程設計為「連貫式」,是因為有實作才會有感,畢竟聽老師講都是容易的,在自己實作跟討論的過程,才會產生許多疑問。
課堂選的教材從不長的開始,例如創意曲跟徹爾尼三十:皆邏輯清楚、教學常用,大多只有兩頁。會看了,再看古典奏鳴曲,古典的曲子看不懂,浪漫派更難以理解,浪漫派是應用題,後浪漫樂派是超級應用題。
技巧也是,訓練及修正基本技巧或觸鍵,建議 #在短小曲子裡學_在長曲裡應用。
/
當然,我並非只重視理性層面(邏輯與技術),藝術層面(感覺、文化與音樂的想像)也非常重要。以前常在教兒童時用音樂說故事,或讓他們在樂譜裡填上旁白。
只是 #邏輯與技術 較易系統化,#藝術層面 則較抽象,需要更多時間醞釀,「想像」是透過感染,「文化」則是需要長時間潛移默化。前者適合開課,後者只適合分享。
簡單來說,基本邏輯是最前端的工作,手上技術會花你不少時間,而藝術層面是終端(在你背譜完的很久很久以後才會完成)。
-------------------
📍【#巴哈創意曲】專題(線上zoom)
🌟7/27- 8/31 (每周二) 早上10:00-12:30 共六週。
🌟課程綱要與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aXPwiGxT7xd4Jrcn8
🌟〔更新〕港澳或其它海外朋友若想用Paypal 付款,請以 #台幣 轉帳至:https://paypal.me/PianistPei
📍【#古典專題-#莫札特】( 舊生優先)
🌟7/22- 8/26 (每周四) 早上10:00-12:30 共六週。(下週四開始喔哈哈)
*匯款完成才算完成報名,欲報名者請加蔡老師line (ID: pchuantsai)
🌟如果想看上過同學的課後心得請見蔡老師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pchuan18/
/
#學鋼琴 #鋼琴老師 #教師研習 #鋼琴 #音樂班 #音樂系 #在職進修 #學音樂很有趣
浪漫樂派意思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曾經,20元法郎上的著名人物有誰? 法國音樂大師德布西158歲生日!🎉 】
大家在學法文、去法國生活或旅遊的過程中,可能多多少少會接觸一些法國的音樂、法國的作曲家。有些朋友學了法文之後,會慢慢去了解法國的藝術、音樂,嘗試在法國欣賞當地的音樂演出,也有些朋友是為了到法國進修音樂,而開始了法文的學習之路。
在158年前的8月22日,一位重量級的音樂家,誕生在法國巴黎東邊的 Saint-Germain-en-Laye。我們常常可以在電影、電視的配樂聽到他的音樂,而且,他也是「唯一」曾經出現在法國鈔票上的音樂家。法國在改用「歐元」之前,使用的貨幣是「法郎」,鈔票是每個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也因此,鈔票上的設計會放上具有代表性的「國家象徵」。而這位音樂家的照片,之所以被放在「法郎」上,就是因為他為法國開啟了「印象樂派」,是法國人非常重視的人物。
說到這裡,大家或許已經猜到了,這位紙鈔上的音樂家就是「德布西」« Claude Debussy »!昨天剛好是他158歲生日,他的事蹟又再次被提出來讓大家懷念,我覺得他的個性非常法國,他所做的事情也很有意義,所以我今天想分享給大家。不過我個人對於古典音樂不太熟悉,因此也希望對音樂有興趣,或是音樂人朋友能夠再多補充給大家一些資訊!
👉🏽不甩德國主流樂派,致力於「用音樂說法文」« parler français en musique »
雖然法國巴黎一直是歐洲藝術發展的重鎮,但在19世紀時期,整個歐洲音樂界,皆以「德國音樂」為首。因為那是「浪漫樂派」的年代,代表人物包括貝多芬、李斯特、蕭邦等音樂家,尤其,在德布西的年代,巴黎音樂圈人人推崇歌劇音樂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華格納正是德國「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歌劇聞名,像是《漂泊的荷蘭人》等等。(朋友們!如果有華格納的粉絲,再麻煩幫我補充你們喜歡的作品)
但是!德布西很不合傳統,或是可以說,他叛逆得很「法式」。
雖然身邊的人總是在談德國音樂,但德布西憧憬著「法國自己的音樂」,他對於什麼風格、類型的音樂適合法國,有一套自己的想法。而且,認為德國的音樂,尤其是當時主流的浪漫樂派,並不適合放在法國。因此他拒絕德國主流的音樂。德布西創作初期的作品,歌劇《佩利亞與梅麗桑德》 « Pelléas et Mélisande »,被視為法國音樂對於德國音樂的回應。
德布西不喜歡當時西方古典音樂的「規定」,不喜歡作曲還要照著前人的規矩走。根據他德布西寫下的評論,他認為音樂的固定格式很沒意思,樂句一再「反覆」(反覆是指「一樣的旋律,一再出現在一部作品中」),只會顯得愈來愈無聊。
德布西不甩德國主流的音樂風格,把全新的音樂視野帶進了法國。他用自己「身為法國人的角度」思考:什麼樣的音樂適合帶給法國人欣賞?因此,法國人給他的音樂很高的評價,認為德布西不只做音樂,更是「用音樂說法文」。
他創作了很多創新的音樂作品,並且愈來愈具有影響力,帶領西方音樂的發展「走入下一個階段」—法國的印象樂派。
👉🏽 德布西被奉為音樂界的「莫內」
喜歡藝術的朋友,應該都聽過印象派畫家「莫內」 « Claude Monet » ,他也是一位法國人。
很多人一提到「法國」,就會想到「印象派」的藝術作品,而莫內就是19世紀「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印象派」著重「光影」的變化,在藝術畫作中加入了更多「忠於光線」的細節,是在法國發展出來的重要藝術流派。
同樣地,我們可以把「印象派」的概念放到「音樂」上,在音樂創作中加入更多「自然」的細節。而這正是德布西的風格。
雖然德布西覺得自己的音樂是屬於「德布西派」,而不屬於任何音樂派別(是不是很法國?),但是因為他的音樂非常「如詩如畫」« pittoresque »,充滿了「自然」的元素,人們認為這種風格跟印象派藝術家「莫內」很相似。有點把印象派「畫作」的創作手法,融入到「音樂」上創作的概念。因此,後世視他為「印象派」音樂的開創者。
如果朋友們對於印象派的音樂有興趣的話,可以聽聽看德布西的大作《牧神的午後前奏曲》« 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 »。這部作品對於「夢境」,做出「忠於自然」的音樂詮釋,對於19世紀當時的歐洲音樂產生劃時代的影響,被視為西方音樂從「浪漫主義」走進「印象主義」的關鍵。我在看完這些資料後,再回頭聽這首曲子,就有不一樣的感受了!
德布西除了是音樂家之外,還是一位作家。他曾寫下很多文章,捍衛法國的傳統,反對德國主流音樂,被認為是法國的民族主義者。因為德布西的寫作帶有「民族主義」的色彩,再加上他的音樂具有「反華格納」風格(剛剛提到華格納是德國浪漫主義音樂家),所以,在二戰期間,法國跟德國開戰時,法國政府還曾經以德布西作為「反德國」的精神典範,用他的故事來激勵法國士兵的愛國精神。可見他對於法國的音樂發展的貢獻,已經擴展到政治、社會的層面,進而成為法國人永遠的精神象徵。
朋友們!你是否也跟我一樣對德布西有新的認識了呢?你們喜歡德布西的音樂嗎?說起法國音樂,你們還會想到誰呢?
歡迎在下面留言給我,這邊也特別邀請音樂專業的朋友們和我們一起討論!
#杰宇的法文邂逅
#法國音樂
#德布西
#印象派
浪漫樂派意思 在 許哲珮 Peggy Hsu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來聽歌囉!🔮
🧚🏻♀️ 強烈建議聆聽《失物之城》專輯配戴耳機或於個人空間以音響獨自享用,以獲得潛意識連線最佳品質 🧚♀️
🔮導聆:
「溫泉小鎮」
將古老傳說揭開序幕,一切都從這裡(北投)開始。Peggy以Acapella的人聲魔法搭配極簡玩具鋼琴等招牌雪后音色,如驟風如咒語,帶我們循著裊裊泉煙,走進北投這座魔法小鎮。
「My Little Secret」
潛意識概念的延伸,穿越那道光,那扇門,潛意識之旅從這裡開始。去探索未知和自我,在倒數之後,白色長廊門後的那一端,你看到了哪個時空、又看見了誰?金馬電影配樂盧律銘帶來溫柔心碎、療癒又詭譎的電子弦樂編曲,鋼琴、提琴以及電子聲響綿密交織拉扯著,伴隨著Peggy的耳語呢喃,深入你的神經,觸碰你的秘密。
「垂死天鵝」
在很久以後,或是很久以前,物換星移,一切歸零。這首旋律和聲難度極高的歌曲由製作人王希文操刀編曲,以弦樂四重奏與豎琴鐵琴,處理Peggy複雜的音符,用最大的理性與感性,詮釋超越宇宙時空的情感與救贖。
「石板畫家之死」
台灣最奇葩的音樂鬼才十九兩張瀚中,以手風琴、豎琴和各種詭異樂器節奏聲響,畫出這首充滿視覺奇幻畫面的編曲,加上王希文金玉輝煌的宮廷弦樂以及張家瑋神秘的低音長笛,我們一起乘著魔毯、騎著駱駝,在沙漠中探索古埃及皇室的秘密。
「失物之城」
若所有遺失的靈魂碎片若都來到這座失物之城,留下的都是破碎的記憶情感,那請交時間守候。若想尋回遺失的自己,請來到這座失物之城,我們用生命與記憶穿梭。電影配樂Miogo陳依婷以古典弦樂四重奏加上大量電子音色,延續My Little Secret的脈絡,於各種音符序列與軌道之間堆疊、爆發、解構,在3D的立體聽覺下,由遠而近、由近至遠,聽見來自淺意識的聲響,觸碰深藏遺忘的情感記憶。
「最後一封情書」
過去、現在、未來,這是專輯中扣著「前世今生」主題概念三部曲的第一部曲 -「過去」。1920的巴黎,女子播放了一張黑膠唱盤,那是首浪漫的香頌、是她寫給他的最後一封情書;沙龍內的悠揚琴聲,來自金曲爵士鋼琴家許郁瑛,以及手風琴藝術家十九兩張瀚中,特邀旺福Mami獻聲法語口白,以及演員莫子儀獻聲神秘男子。一段遺憾錯過的愛情,前世是如何影響著今生?神秘又動人的密碼,我們用音符解開。
「在沒有你的城市晚安」
第二部曲 -「現在」。來到今生,他們或許沒有相遇。在時空中穿梭,從夢境中乍醒,漫漫黑夜與窗外的轟雷,那是新銳指彈好手李友廷細膩誠摯的吉他編曲,以及佛跳牆Bass手奧迪的無琴格貝斯;在現代繁忙的夜裡,面對城市喧囂的孤寂,每顆心依舊在自己的夢與緣中追逐、找尋。
「Someone Over the Rainbow」
許多來催眠的人帶著其中一個主題是思念離開的親人,往往他們會在某個很美的地方相遇,瀑布邊、大草原、白雲上、藍湖畔、彩虹橋,所以Someone Over the Rainbow也代表著催眠過程中,潛意識能到達的一段思念之旅。開場溫暖的弦樂四重奏搭起一座彩虹橋,在橋的彼端,那個人是否也在等待?許郁瑛輕柔的鋼琴觸鍵以及王希文富情感的弦樂編曲,尾奏用音符串起故事的前世與今生,加上莫子儀的歌聲,帶著我們一起跨越彩虹,到雲的那端,重逢、相遇。
「巫女- Ki-Pataw」
呼應前世今生概念,「巫女」是溫泉小鎮的前世,「北投」這個地名,是從平埔族「Ki-Pataw」而來。傳說北投的溫泉充滿療癒能力,久遠以前就是女巫們所聚集、守護的地方。而這平埔族語「北投Ki-Pataw」,指的是女巫的意思。在巫女的魔法草藥室裡,帶有吉普賽與那卡西風味的手風琴聲中,你聽見了什麼咒語?
「戰」
空蕩蕩的戰場,飄著雪,櫻花開了又落,落了又開,正如生命更迭與世道交替;這是一個屬於中世紀大和之國的故事。由古至今,不同時空國度,人類因戰爭進化或毀滅,在回溯前世的過程中,上戰場的英雄或惡霸,經歷了轟轟烈烈,也就一瞬之間的生命終結,但徒留給那些在家鄉煎熬擔憂的,是無止盡等待的漫漫長年... 特邀日本三重奏團體「KOBUDO−古武道−」合作編曲與演奏。古武道是由活躍於不同音樂派系的三位頂級藝術家,妹尾武 Takeshi Senoo(鋼琴),古川展生 Nobuo Furukawa(大提琴),藤原道山 Doxan Fujiwara(尺八)所組成,他們在尊重日本傳統和情感的同時,透過融合不同音樂根基,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聲響世界。
「離別曲」
當靈魂完成了使命、生命修完了課題,你會如何告別?這是專輯的終曲也是生命的終曲。Peggy以自己的角度,as療癒師/催眠師/敘事者,回應每一位故事中的角色,回應每一首關於離別的主題;有意識的告別是多麼難得的美好,聽王希文以極為大膽的編制,齊聚華語樂壇跨世代大提琴家 - 范宗沛、呂超倫、劉涵,以三把大提琴,送行。
這是一張以「潛意識」與「前世今生」為主題概念,透過Peggy另一個專業 - 催眠師的身份,以及她最擅長的魔幻寫實敘事,來呈現音樂本身的作品。專輯共收錄十一首許哲珮原創詞曲,歌曲劃破了無垠的時空與國界,連結了神秘的前世與今生,一段段尋回的久遠記憶和此刻當下的關聯,all based on true stories,全都是真實故事的延續。
經過了上張獲14項音樂獎項提名的《搖擺電力公司》專輯、《潮派對》跨界演出以及《月光下的搖擺少女》音樂劇之後,Peggy再次攜手金獎配樂鬼才王希文合作。他們像在音樂旅程約定好了一般,一起在音符與節拍之間碰撞、冒險;相較於之前的奔放戲謔,彼此累積了更多的默契和信任,伴隨著時間的成長與自我進化,面對這次的主題概念,他們擦亮自己的直覺,釀出更多內斂沈穩的情感與體悟。在面對十一首如電影般歌曲,Peggy也用最大的感性與靈性,唱出不同以往的甜蜜與苦澀。
這張專輯以弦樂四重奏為主軸,乘著合成器、人聲、鋼琴、吉他、木管、手風琴等聲響,延展時間軸上的各種樣貌。從個人到群體、 從概念到故事、從意識到靈魂,尋找內心深處震動的音頻。合作音樂人除了個個才華洋溢技藝高深外,也都是感性的心靈藝術家,包括許郁瑛、張瀚中、盧律銘(Luming)、陳依婷(Miogo)、李友廷、張家瑋、黃文萱.. 。更特邀日本三重奏團體「古武道」合作編曲與演奏,演員莫子儀跨刀獻聲,美國Sterling Sound資深混音師Randy Merrill製作母帶後期,無論是跨界合作與規格質感,團隊費盡心思與心力,尋找著最適合的聲音。整張專輯多數歌曲皆透過no-click同步錄音完成演奏,除了捕捉音樂家當下的呼吸,也記錄了音樂心靈交流的瞬間。
https://rock-mobile.lnk.to/Hypno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