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好過日
#城市需要怎樣的河?:談台中綠川
圖文/ 陳信諭 醫師
每座城市都有一條標誌性的河流,也反映城市獨特的風貌,高雄自然是淡鹹揉合、五光十色的愛河;至於我曾求學多年的台中,大概就是流經台中公園和火車站前的綠川。
說大概,乃因綠川本身是一條很小的河,水勢也小。 台中盆地和台北盆地不同,乃一多條河川形成的聯合沖積扇,地勢東北高而西南低,難以形成湖沼大河,只見盆地上多條小溪蜿蜒往低處而去。
綠川之所以成名,和縱貫鐵路與日本殖民時代台中城的建立有關,其名稱也是當年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巡視 #新盛溪(舊名)時,因河岸景色綠映青翠而改名至今。
但綠川也因為近百年來的城市發展,河道被馴化、人工化,上游河道多已被加蓋成道路,而台中公園內的日月湖即綠川河道改道後的殘蹟。至於河水本身,因民生汙水的排入(台中汙水下水道接管率尚不高,遠落後高雄),也變得髒臭不堪。對比日本殖民時代的美景,也常被用來諷刺兩個殖民政府間的治理差異。
因此,台中市府在2016年底啟動「#新盛綠川水岸廊道計畫」,在綠川下方埋入箱涵,上游暗渠段設截流導水槽,每日可截流約2萬4千公噸晴天汙水後引入河川下方箱涵,並將淨化後的乾淨水放流回綠川表層,「水質分流」、「#河川立體化」之後,看得到的水質大幅提升,同時防洪能力也因截面積變大而大增。
近年台中如此改造的還有柳川,也成了熱門景點,但這樣的立體化,也招來不少「不自然」、「破壞生態系」的非議。
但,真的有其他的生態工法可以拯救綠川嗎?
我們回來看看高雄幸福川,原本稱為二號運河的這條愛河支流,同樣也流過火車站前,同樣也髒臭不堪。在2011年改造過程中,市府強調工法和清溪川不同,是要打破水泥護面、引入活水,而非淨化後再排入的水源,而因水量豐沛,下游可以行船,和綠川的旱溪型態也不同。但改造完成後,卻出現因坡度落差過小,水體流動慢,仍容易累積污染與淤泥,發出惡臭的問題。
當然兩條河狀況不同,但在「人工、乾淨」 以及「自然、淨化能力受限」之間,工程仍有討論強化的空間。例如在考慮生態鍊所需環境條件,和人工水質淨化與分流並不矛盾。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綠川改造後,在行人動線、周邊文化的連結上都有所改善(儘管尚非全面),而台中中區再生的作為,也讓站前一帶比起高雄車站或三塊厝前,有了額外的新活力。
從別人的改造經驗裡,我們要做的不是單純批評或讚賞,而應該擷取所長,反省所短,讓高雄做得更好。期許幸福川的水質改善可以在兼顧自然生態下再升級,也期望高雄市府能在「河川改造以外」,納入更多周邊城市活化與文化體驗的元素在內。
#台中 #綠川 #高雄 #幸福川
Search
河川立體化 在 新北市蘆洲區公所- 河川空間立體化說明會 蘆北重點開發-銀河灣 的必吃
河川 空間立體化說明會 蘆北重點開發-銀河灣:將打造智能現代化的新北未來城⭐️樓地板22萬5000平方公尺⭐️全台最大室內休閒遊樂中心⭐️首創河岸巨幕觀賞國際體育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