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不開的一本書,一些事】
Cathy Park Hong《Minor Feelings》
也不是說有意避開,就是知道了很久,沒拿起這書來讀。本書在2020年初出版,作者是一位美國韓裔著名詩人,這是她的第一本非詩集/非小說作品,書的副題是"A reckoning on race and the Asian condition":「種族和亞裔處境的反思」,隨著全球疫情後出現的反華情緒,和特別在美國發生襲擊亞裔人士個案數目大幅上升,令亞裔美國人身分認同成為熱門話題,而這書在今年初推出了 paperback,過去只讀沉悶的政經書籍的我,本來近期集中睇小說,但 Hong 的這書,再也避不開。
本書名列去年多個年終書評十大名單中,只不過是短短二百多頁、七篇文章,有什麼特別?作者以自己第二代韓裔美國人的身分和個人經歷,包括自己和一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故事,探討了種族、結構性種族歧視,和在白人社會主導下成長的影響等題目,也因為她是詩人和藝術家,特別討論了小時學習英文為第二語言,從而讓她對這語言有更敏感了體會和應用,和一些在藝術社群中亞裔面對的問題。
Hong 成長家庭環境中上,住在白人居住地區,甚至家有私家泳池,但不忘提醒讀者小時候住在洛杉磯Koreatown的「基層」地區,不過在1992年當地發生的黑人與韓裔種族衝突前,父親生意有成,已經搬走。與我之前介紹美國越南裔詩人/作家 Ocean Vuong 不同的,是後者以難民身分移居美國,在單親家庭中長大,一直貧苦地工讀,Hong 讀的是私立大學,但二人對英文為第二語言的體會,在他們作品中,可見相似的地方。
尋找一起走過的經歷
兩人相似的經歷,還有是一個刻苦、堅強但對子女十分嚴厲的母親,就像我們在流行文化中阿信再加「虎媽」的印象。Hong 提及,小時到白人孩子朋友家中玩,覺得很和平和安寧,父母慈祥,小狗可愛,但回到自己家中,父母總是吵吵鬧鬧,沒有寵物,但老人家總有些古古怪怪的習慣(像祖母親用咖啡罐裝自己的尿去後花園種蔥),我想如果拍成電視處境喜劇,應該嚇壞白人,但反過來,只會令他們對小數族裔 stereotyping 的印象定型,更根深柢固。
Hong 的文章中,帶出很多重要的問題,例如,她作為藝術家,作品是否被困在白人社會對亞裔的印象的框框內,要遷就他們怎看我們,才能有機會出版?甚至她透過於1982年在紐約姦殺被害的美國韓裔女詩人 Theresa Hak Kyung Cha 的事跡,質問為何媒體甚至她的藝術界同僚和朋友,分別都淡化報導或低調處理,難道亞裔面對的暴力,白人社會都不想提,不想知道太多,亞裔在他們眼中,最好是隱形?這狀況,也與黑人面對的問題和歧視,有所異同。
Hong 所提出的問題,未必有答案,卻能另我們反思自己的經驗。無論在那裡生活,或曾經在那裡生活,在「自己的國家」抑或「別人的國家」,是多數是少數,不要說沒有歧視,要是這樣說,肯定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包括在中國和香港。我也想,我曾經在美國留學和打工十多年,回到香港,種族上少數分子變回多數,但身分認同又在種族層面上增加變數,回歸後香港身分在國家全面管治下又不一樣了。但至少回想自己十多年在美國的經驗,究竟當時是怎樣的?
誰是「亞裔美國人」?
近年使用的「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一詞,原來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反越戰和民權運動示威浪潮最火紅的加州柏克萊(Berkeley)所創作出來的,今天最「建制」的形容詞,當年卻已是最「前衛」的。即使在八十年代我在美國讀大學時,對亞洲人的形容詞,很多人仍然以 "Oriental"(東方人)這個顯然極為殖民主義的詞語稱之。至近年,如果要向一些美國機構有需要填表,在種族一欄往往會以「亞裔美國人及太平洋島民」(Asian American and Pacific Islander)統稱,我都會不禁想,亞裔都夠包羅萬有了,怎麼把太平洋島民都打成一片?
反觀英國,近年在這些回應表格分類,都變得比較仔細了,會分為「中國人」、「華裔英國人」或甚至「香港人」,當然也有些「混血」、「其他」或「不想或選擇不回應」給選擇,始終,說是種族但其實也是身分認同的選擇問題。然而,是否美國人就是比較懶惰,還是白人主導思想下分不開,不想分?他們分不開華人、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等等,這都罷了,就是兩個東亞裔人的不同面孔,都總是分不開,我們分辨白人面孔卻沒這問題,是否我們看荷里活電影太多,他們看亞洲片太少?
自去年起,亞裔在美國因種族歧視遭受襲擊個案大增,亞裔美國人團體因而加強聯繫,作出回應,我曾經聽過當中他們舉辦的數個網上論壇,華日韓越還有印度、菲律賓等主要社群的參與都有,他們都會指出,一般美國人社會和白人主導的理解,甚至在不同亞裔之間,其實都未必完全了解「亞裔美國人」所包含的複雜性,不同的種族、文化、背景、語言,分隔了他們的互相了解,還有不同國家之間的政治和歷史的紛爭、新仇舊恨,在美出生的日韓中/港/台人後代,可能感受不深,但如果是新移民或者留學生,不幸地可能根本互相敵視,另一方面,新移民與否、教育程度、社會階層不同,對種族歧視的體會也不一樣。
我比較深刻印象的,是有一位講者曾經提出過,在媒體甚至官方的描述,不宜再簡化地以"China"或"Chinese"形容中國政府或官方的事宜或行為,中國餐說是"Chinese food"沒問題,但如果是政府的行為,就應該在內容和標題說明是"Chinese government",的確,任何政府也不能代表所有人,批評一個政府不應把不滿投射都該國的人民,這個建議,可圈可點!
黑暗的歷史
另外,他們在討論中提出的典型應對,必定包括在美國教育中加強亞裔在美過去面對的歧視歷史,由美國內戰結束後,失去了黑人勞動力後,美國於1860年代輸入數而萬計的中國勞工以參與興建鐵路,可說是美國鐵路尤其是開發大西部的,當初都是以中國人的血汗,甚至用上平均每公里幾條中國人命搭建出來的,但美國政府「打完齋唔要和尚」,之後卻因恐怕大量亞洲移民,通過了「排斥華人法例」(Chinese Exclusion Act 1882),中國人甚至其他亞洲人,甚至包括前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人,都難以移民美國,直到1960年代才真正開始改變。
今天亞裔美國人提出應該放進中小學歷史教材的,當然還有二次大戰時的日裔美國人的遭遇,他們無辜地被視為間諜,財產土地被充公,失去自由,年輕男丁卻被徵上戰場,保衛美國這「家園」,其他家人就關押在集中營多年,直到戰後才放出來,這段黑暗歷史。至於韓國和越南人,無論是否同意美國當年應否介入他們國家的內戰,阻止共產主義擴張,大概都會同意,美國接收不少來自兩國的難民或移民,多少都為贖罪。
然而,在今天美國的本土政治環境,種族主義反而更為抬頭,在部分州政府出現共和黨人大力打壓黑人投票權利和鼓吹白人至上主義,要提出亞裔美國人歷史觀,把這些美國帝國主義的黑暗歷史,放進教科書,談何容易!反過來說,政權用作政治宣傳教育的話不算,就是過去在華人社會和教材又有多少談論「賣豬仔」和美國反華移民法案?就是我這一代香港人,對這些事的印象,只有「華英雄」和黃飛鴻電影(但這些故事內容卻反而只較多描述中國人自己人打自己人多於受白人的歧視),難道這歷史連中國人自己都不想再提?
種族暴力未停止過
這兩年在美國發生多宗亞裔面臨種族暴力事件,特別在三藩市灣區和紐約市等地,以及在今年三月發生的亞特蘭大按摩院槍擊案中的受害者,回想我接觸這些仇恨罪案(hate crime)的報導,始於1982年的陳果仁案。案發於我入讀美國大學前的幾個月,案件和之後數年關於的審判的報導,在我讀大學時訂閱的星島日報(記住當年未有蘋果甚至world-wide web!),應該一直看到這案件的發展。
陳果仁在中國廣東於1955年出生,六歲被被同來自廣東的養父母從孤兒院收養,帶到美國長大,於1982年二十八歲之齡,在美國底特律一家脫衣舞會所與朋友慶祝八日後將舉行的婚禮時,與在場人士起爭執,後來被兩名白種人追打,以棒球棍擊至腦死亡,四日後正式離世。這是否種族仇恨罪案?有證人表示,聽到兇徒曾經說:「都係因為你班XXXX令我哋無工做」(It's because of you little motherfuckers that we're out of work.),兩名被告當然否認說過。
歷史背景,當年美國因日本經濟起飛,尤其美國汽車業面對日本進口車競爭,節節敗退,三大汽車廠大量裁員,而底特律正是美國汽車業傳統重鎮,失業情況嚴重,雖然陳果仁是華人,相信很可能是被錯誤當作為日本人而被害。然而,州政府的審判,竟然輕判兩名兇徒罰款三千美元,守行為三年了事,華人團體說,等同公告天下,三千大元可以買起一條中國人命。
之後,有華人律師和記者介入,根據侵犯死者公民權利把案件推上聯邦法庭,原本把兇徒當中一人成功入罪判監廿五年,另一人就脫罪,但在兩年後上訴判決,兩人獲無罪釋放。最終,家人僅能以民事訴訟控告兇徒,獲判約一百五十萬美元,還要分期每月幾百元地給被告慢慢還,慢慢玩!因此,今年的亞特蘭大槍擊案,社會爭論是否應該以種族仇恨罪行控告兇徒,但歷史告訴我們,在美國,要如此入罪,十分困難,結果,恐怕又是不了了之。
當然,與當年中國人被當作日本人不同,這兩年如果說有人因疫情而仇視華人,但不少在美國街頭被襲擊的,卻是其他族裔的亞裔人士,可謂諷刺,並且,這也不是因為認錯,不少襲擊者顯然沒打算再理會他們是華人或是其他亞洲人,就是發洩要叫他們「滾回家」,即使他們不少根本是土生土長美國人。可幸的是當年陳果仁案只有美國華人稍為關心,今天可能因為所有其他亞裔都一同受害,亦相信因為社會始終有少許進步,不同族裔的亞裔人士總算更大程度地合作起來。
選擇忘記的歧視?
回望我在美國生活的那些年,究竟有沒有受到種族歧視?要說出具體例子的話,我說不出來,但說沒有遇上,我可以肯定地說,一定有。小的事情地方,面對過的白眼,服務上當我隱形,言語上的欺凌,必定有,但很奇怪,雖然說已經過了廿多年,是真的完全記不起來,還是我潛意識要忘記這些事、那些人?相反,像 Hong 書中形容,美國人對亞裔有些既定形象、行為模式,作為「乖乖」的「模範少數族裔」,我們只要「fit」進這些模式,自然大體上「相安無事」。當時,不自覺下,受害者也成為了種族歧視的幫凶。
我的大學處於中西部非常保守的印第安納州(Indiana),白人絕對佔最多,黑人也少,不過,可能因為屬於理工科目較强的學校,來自分布大量不同國家的留學生算多,我大學第一年時,宿舍同房被分派了一個美國人,他來自本州的中型城市,從未踏足外國,甚至連美國本土可能只去過少數鄰近的州分,我這個香港仔同房,對他可能已算是個衝擊。我們相處不錯,但我相信他也覺得,他潛意識下覺得自己是主,我是客,他是大,我是細,而我都是用最典型的亞裔方式,用學科成績證明自己的實力,得回多些尊重,尤其因為我們主修科目一樣。不過,不自覺下,這也許又已墮進「模範少數族裔」的stereotype 了。反而我有印象的,是他初時常笑我寫中文信給家人朋友(我1993年在入學第二學期才拿到電腦戶口,學識用互聯網和電郵,減少了手寫信),寫的中文字是"chicken scratch",如果以今天標準來說,算是有點歧視成分了,不過,當年,算了。
與 Hong 描述她的大學生活比較(我比她約早十年入大學),我們都是在中西部的保守州分(她在艾奧瓦州 Iowa),不過她讀藝術,我讀的是工程,也許在亞裔的模範形象中,數學、理科能力較佳,讀這些科目的話白人接受,問題較少,只要是繼續在這些方面發展,可謂各取所需,當年就算是畢業後要在當地找工作,拿工作簽證留在美國,入籍,都不困難。後來我碩士畢業後進入大型電腦公司,先後在東西岸,前後兩家公司工作,回想起來,都是走不出這亞裔模範形象。
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聘請我的是一位台灣人,從一開始,我真的有想過,他是不是因為我是華人而挑選了我?結果我都沒有問過他,當時組中除了我倆沒有其他華人,而我們也從沒有在工作內外講國語。當年我讀的是電腦工程,但第一份工作卻是在電腦公司生產硬碟的製造工程部門寫相關控制機械的程式,老實說,並不十分「夾」,大學學的都不一樣,要重新學過,而硬件製造可說是比較「悶」,結果兩年後在公司轉職到西岸矽谷的前線部門,才擔上較接近軟件顧問和諮詢的工作。矽谷在科技人才上即使當年已經是個大溶爐,我的同事幾乎來自世界各地,說什麼種族歧視?雖然最終大老闆,基本上全是白種人。
後來我在1994年返回香港工作後,無論是朋友討論或是媒體訪問,問及我為何回流,我的答案都會說,在香港可以更快踏上更高的職位,事業發展更好。當然,也許在一刻是那樣,不過,我也會補充說,如果留在矽谷多一會,等及互聯網 dotcom 泡沫吹起,留在美國也許發展更好也說不定。不過,當時在美國大公司所見的,的確是即使科技行業也有這個玻璃天花(glass ceiling),上面的職位望得到,但不會能上到去。我沒有詳細數據,但即使至今,大家印象中仍會覺得,除非自己創業,在美國大型科技企業的最高層,華人等亞裔的不多,除了印度人。
Minor Feelings
Hong 書中說的 minor feelings,是指當「美國式樂觀主義被置於你的身上,與自己種族實況面對呈現矛盾,導致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人家告訴你,一切在改善中,自己卻覺得,都是一樣;人家說,亞裔多成功,自己卻感覺失敗。」相反,當我們覺得,「受夠了」,要對自己誠實一些,即使要令其他人覺得「難相處」,卻會被視為「敵意、忘恩負義、妒忌、令人沮喪、好戰」,就像白人社會覺得我們走出模範樣式,出了軌。
想起來,當年離開美國,的確有點兒這些感受。不過,奇怪的是,今天在香港,如果嘗試把種族部分,自己選擇用一樣你感受到的東西代替,這「認知失調」和「被當作出了軌」的感覺,同樣出現。這,又是什麼?
所以,我說這書避不開,是因為有些事,有些感覺,是避不開的。《Minor Feelings》最成功之處,最另我覺得是所讀最佳的書之一的原因,是因為它出奇地令讀者反思。不只是共鳴,更加是反思。
#CathyParkHong #MinorFeelings
#和你讀
#光讀書 #書評 #讀書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暗網仔出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暗網仔返香港 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vabPSRIBpwSJEMAPCnzVQ/joi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
「歧視亞洲人英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歧視亞洲人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歧視亞洲人英文 在 單媽美國奮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歧視亞洲人英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歧視亞洲人英文 在 暗網仔出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歧視亞洲人英文 在 [童年] 種族歧視? (+ 翻譯) - 看板StupidClow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歧視亞洲人英文 在 The Bilingual Lens 雙語視界- [時事英文] 美國影集: 菜鳥移民 ... 的評價
- 關於歧視亞洲人英文 在 美國人會不會歧視亞洲人呢?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歧視亞洲人英文 在 #請益遇到歧視亞洲人的情況都怎麼處理? - 留學板 | Dcard 的評價
歧視亞洲人英文 在 單媽美國奮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移民美國前期常見的心理障礙》
如果是常看新聞的人就會發現
台灣的電視新聞內容20-40%都會扯到美國
所以有一部份的台灣人都有美國夢
覺得美國什麼都好都進步
忘記了美國也是由凡人構成的
有一些人抱持著夢想就來打拼
最後乘夢而來 鍛羽而歸
以下談談一般移民跨越過蜜月期之後
可能會遇到的心理/生活障礙
1. 誤解和惡意
剛剛遷居到新國家的人
常常過於敏感
會因為一兩個當地人某些動作和語言
自行腦補過度解讀
認為傷害了他們的感覺
甚至最終決定搬回台灣
事實上就是
不管哪個國家都有善人跟沒耐性的人
不是每個人都有耐心去辨識你的口音
遇到不友善的人
比如說聽到你的口音後
態度轉為不耐或是不理人
理性處理 找別的窗口就好
千萬別為了這樣的人影響自己的情緒
Grace 個人都會設想
這些人是比較封閉保守不願意跟外國人接觸
或是自己日子過得不好
所以拿相對弱勢的外國人出氣
這樣退一步去思考氣就消了
不用跟他們計較
況且美國的總體氛圍是個人主義
對外籍人士和各種種族信仰的包容度
其實比台灣高很多 大部份的人都是友善的
為了一兩個異類 自我信心崩潰沮喪
甚至放棄自己的生涯規劃回國
根本不值得
有人謠傳共和黨很多種族歧視者
守舊 排外 討厭亞洲人
Grace 正巧住在共和黨大票倉
五年來遇到的怪奇人物
跟台灣比 認真說起來還少一點
但如果有人蓄意攻擊你
對方言論的確涉及種族歧視
Grace 建議不要姑息
採證事後通報主管機關或報警處理
因為 你的姑息 只會讓這些人
更大膽的去尋找下一個受害者
2. 不便和無聊
除非你住美國超級大城市
一般美國賣場八點或九點就打烊了
週日可能還提早到六點關門
市中心除了電影院也沒有很多娛樂
以Grace 住的田州大城市為例
市中心可以數出來的娛樂場所
大概就是兩家電子遊樂場
一家迷你攀岩場 動物園
幾家迷你高爾夫 博物館
除非你和美國人一樣熱愛戶外和運動
不然應該住了兩週就想跳上飛機回家
住美國95%以上的情形
從你住的地方出發
想買瓶飲料都得開車五分鐘以上
每天早上伴隨起床的不是人聲
而是蟲鳴鳥叫
如果有庭院還得按時剪樹除草
每天的生活
真是好山好水好無聊
再加上地廣人稀
所有我們台灣一家便利商店可以辦好的事情
在美國都要跑好幾個地方
等上三天 五天 半個月
Grace 在美國生出海量的耐心
去應對這裡常常出錯的職員
和公家單位顢頇的辦事態度
想著不傷他們自尊的方式去指正他們
或是提醒他們辦好他們的份內事情
所以跳上飛機移居前
最好先想想自己是不是喜歡戶外活動
有沒有心臟去適應他們的行政系統
3. 無法融入社交圈
因為語言能力的限制
像Grace 這樣已屆熟齡才移民的人
是極難像幼年或是青年移民的族群
可以在短時間內把語言能力衝上
說出一口沒有外國口音的英語
最重要的是能準確無誤地表達意思
Grace 在很短的時間把這個能力提升
並融合了一些幽默感在內
偶而出錯的異國腔英文
在應付工作或教學上
大致上沒有很大的問題
跟職場上同事們
也能達到簡單閒聊的開玩笑
或是背景比較類似的同事
(比如:單親或前單親的女同事)
能達到比較深入的交流
會偶爾約出去吃飯的程度
但是說到排除職場外的交朋友閒聊
除非是對異國文化極有興趣的美國人
一般人很難長時間有耐性的去辨認你的口音
更何況當兩個本地人聊起當地的文化
本地歷史事件 或是一些古流行
比如說上一屆郡長的軼聞
以前學校流行的募款活動
就跟台灣人說起「中部粽」「聯考」
會讓非台灣人搞不懂你在說什麼一樣
類似情況發生Grace 往往插不上口
也很難跟別人攀上什麼交情
更不用說可以跟當地人深交到什麼程度
排除語言障礙
西方文化的本身就和東方非常不同
比方說 摸清他們職場的潛規則
怎麼恰到好處的讓上司看到你好用
又不搶了他們的風頭 都是一門功夫
如果不是挫折忍受力高
又觀察力強 願意學習的人
一定會時時都有格格不入的感覺
也會產生有過身在異鄉的人才會明白的孤寂
不過Grace 要告訴你
你並不寂寞
因為美國人自己
也有很多職場適應困難
或是社交生活貧乏的人
美國因為地廣人稀
非常多的人下班是零社交的
如果這些人沒有家庭
回家就看電視看到睡著的人很多
同時美國職場跟台灣不同
他們非常尊重員工私人生活
所以大多是職場並沒有
下班後一定要跟老闆 同事交際的潛規則
只要跟同事保持基本的來往
有亮眼的工作表現
把主管或老闆關係弄好
不用擔心會變成邊緣人
Grace 本身就沒有很強的交際需求
對於大型群體活動沒有很大的興趣
大多數的時間用來讀書、運動看手機新聞
交朋友只要兩三個知心的人就滿足
搬到美國不過就是換個地方宅
所以這些事情並不會影響太大
但如果你本人是社交王
兩天沒跟朋友一起吃飯玩耍就孤單寂寞冷
偏偏英文沒有很溜
Grace 誠心建議你
好好評估美國是否值得你
捨去在台灣經營已久的人脈
遷居美國之前把英文練好
搬來後才不會悶出病來呀!
—————-
若您喜歡Grace 的分享
請到評論區給Grace 五顆星鼓勵
讓Grace 有更多動力寫文章分享!
圖:每天都開心不得了的夏令營科學老師Mrs. Grace與負責的疫苗科學攤位。今天博物館竟然請來了county 的電路維修人員,現場示範怎麼跟路邊高壓電線保持安全距離。Grace 等下週夏令營工作結束之後,會再發一篇文分享下週即將發生的工作上又一奇遇。
歧視亞洲人英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更多新聞可以關注 MIXFIT IG
https://www.instagram.com/mixfitmag/
-
#再次提醒大家謹言慎行的重要性
正所謂「人紅是非多」,美國當紅女歌手 Billie Eilish 不久前才因為演員男友曾在社群網路上講述歧視、恐同的言論,遭到網友批評、抵制。沒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今又因為她以前拍攝涉嫌歧視亞洲人的影片,再度被推上風口浪尖!只見 Billie Eilish 在影片中不僅刻意模仿亞裔人和非裔人講英文的口音,更脫口而出 Chink(中國豬)一詞, 此影片一曝光立馬讓全網暴動!大家都不可置信,這樣的話會從 Billie Eilish 口中說出,也有許多粉絲表示對她感到十分失望甚至揚言要脫粉,這也是她出道以來面臨到最大的危機!而經過五天的沈澱後,稍早 Billie Eilish 終於發出道歉聲明。
-
稍早,Billie Eilish 透過 IG 限動發布超長篇幅的道歉聲明,內容主要表示該段影片是她 13~14 歲時拍攝的,那時她剛好唸了一段饒舌歌手 Tyler, The Creator 的歌曲〈Fish〉當中的歌詞,她當時也不知道 Chink 一詞帶有歧視的意味,對於自己曾經說出這樣的話,Billie Eilish 深感抱歉。此外,她也說明疑似模仿他國人的英文口音,完全誤會一場。她表示自己從小就會用奇怪的腔調和家人,寵物講話,沒有想要刻意模仿在模仿任何人。
-
儘管如今 Billie Eilish 已經親上火線澄清了,但相關話題仍持續延燒,且網友們似乎仍無法接受她的道歉聲明,不知道大家對此事件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MIXFIT #MIXFITmag #BillieEilish
歧視亞洲人英文 在 暗網仔出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暗網仔返香港
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vabPSRIBpwSJEMAPCnzVQ/joi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C6E5s6CMT5sVBInKBbPDQ?sub_confirmation=1
暗網? 陰謀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5RVLpFkAKQ&list=PLGzW5EwcApFuqKoowMHS9v8W34vIPyrtk
鬼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rmkFI1ik0&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
我的100K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破解Kate yup事件是假的! 不是綁架! 不要被騙! (Facebook上的證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NJVt56ORWo&t=2s
曼德拉效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utzRIE_uE&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index=17&t=5s
深刻個人經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Roa6Vs1qWc&list=PLglqLngY6gv4mm_doLUUJx4zq5KvLJ2VE
爲何是亞洲人才會載口罩 | 口罩的歴史
今天有好多問題要解答.
為何我會在 ‘暗網仔出街’ 而不是 暗網仔2.0出片呢? 因為2.0下一條影片會有sponsor, 所以他們在做最後的部分.
如果大家想幫助我的 #暗網仔返香港’ 大行動等我書展可以返來香港見大家, 請之後去看那條2.0和我們今天這條影片.
多個外國網上文章標題是: “why people in Asian countries wear masks...” “...why Asians wear surgical masks in public” 作為一個北美州生活20多年的我, 經歷過2003年Sars後看到外國人/亞洲人這一點的分別.
先要了解口罩有3 大種類.
最有效是這種respirator口罩, 通常是前線醫護人員使用的.
Surgical mask: 一種20世紀中期生產給手術室醫生防止他們感染病人.
Cloth masks- 這種口罩是19世紀末醫護人員常用. 現在還有第三世界國家會用, 但不是太有效.
今天focus去講第二種surgical mask. 載口罩能對實物作出保護, 阻止病毒粒子進入呼吸道, 亦保護嘴角邊空氣流出.
1897年法國外科醫生Paul Berger巴黎si手術是第一次採用surgical mask的記錄.
“載口罩” 的習慣亞洲的起點居功於日本1918至1920年對抗來自歐洲的spanish flu. 當年該病毒非常利害. 全球死亡率高達2000萬至4000萬人. 亞洲最cham是印度, 沒了國家總人口的5%.
1923年 ‘関東大地震’ 19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industrialization令到 ‘口罩’ 這樣東西變成文化一部份. 冬天時日本人也會載口罩.
其實也不難想像的. 日本是很講禮節的一個國家. 平時病了也會選擇載口罩.
近年日本用戶一年花在口罩的錢超過2億美元.
近年日本年青人也把口罩變成潮流, 台灣跟這個風也佷強大. 中國fashion week ‘smog couture’ 更用了最大型facemask走fashion show.
所以 ‘口罩’ 在亞裔地區變成日常用品只證明日本真是帶領潮流的地方嗎?
其實另一説法是根深tuy goo於中國醫suet.
中醫所謂的 ‘外邪’ 分開6淫的: 風, 寒, 暑, 濕, 燥, 熱. 而 ‘風邪’ 是六淫之首. 頭暈, 汗出, 惡風, 等等gam yuek我們身體的症狀也是因 ‘風’ 已起的.
而韓國一個民間傳說是開著風sin睡覺會殺死人的. 所以可知道 ‘風’ 被視為多麼危險. 而用口罩保護自己口鼻不准風去進入傷害自己.
就是因為這樣吧!
Finish影片之前我想分享一個我看到美國財經網Business insider説載口罩未別是最好方法.
“Surgical masks are typically more useful to people who are already sick because it prevents them from spreading an infection to others”
“Small infection droplets cannot be filtered by the surgical masks” Hyo-Jick Choi, assistant to professor of chemical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 said.
這個很重要!
“Surgical masks do not have the function to kill the virus,” 話病毒可以在口罩上生存數小時至一星期.
“That means wearing a mask with virus particles for too long could actually put you and others at risk”
但有辨法的!
“The world health privatization prioritizes several safety measures over wearing masks, washing your hands frequently, using and discarding tissues when you sneeze or cough, and maintaining a 3-foot distance from people.”
所以這些事比載口罩更有效. 那爲什麼很多人會花很長時間排隊買口罩. 這個...會不會真的只是已變成習慣呢?
#暗網仔返香港
歧視亞洲人英文 在 The Bilingual Lens 雙語視界- [時事英文] 美國影集: 菜鳥移民 ... 的必吃
因而造成了底特律汽車工人對日本人的仇恨(hatred for the Japanese),而最先遭受到種族歧視的卻是美籍華人。 美國民眾對亞裔美國人普遍有聰明、勤奮、不關心政治的印象( ... ... <看更多>
歧視亞洲人英文 在 美國人會不會歧視亞洲人呢? - YouTube 的必吃
美國人是否會 歧視亞洲人 呢?我想要與大家分享我的真實想法,順便練習英語聽力吧!#studyabroad #usa #english #america #taiwanese #native #speaker ... ... <看更多>
歧視亞洲人英文 在 [童年] 種族歧視? (+ 翻譯) - 看板StupidClow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必吃
最近看到種族歧視的新聞,
突然想起我的國/高中讀書時期 XD
-----------------------------------------
國小畢業後搬到國外讀書
一開始很不適應(英文太差),
所以交不到什麼朋友
我媽就把我丟在白人寄宿家庭學英文
念個郊區國中,
那裡>97%的學生都是白人
幾乎沒有華人/印度人/韓國人
也因如此,
我遇到許多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食物篇一>
某端午節我帶了粽子到學校嗑
想說應景一下,記念一下屈大哥
沒想到我一拿出便當一群白人就圍了上來…
(PS 我那時候英文很破,為了真實感我就不做修飾了…)
A: 「What is that? Are you going to eat it?」
(那是什麼? 噁~~~~ 你真的要吃那東西嗎)
小百合: 「This is…uh…… Sticky rice!」
(這是… 嗯… 糯米)
A: 「Stick rice? I don't see no sticky rice」
(糯米? 我沒有看到糯米啊)
小百合: 「Because… uh, we wrap it with leaves」
(因為外面用葉子包著啦)
A: 「What? 」
(啥鬼?!)
然後我就默默的把粽葉打開,指著裡面的糯米給他看
沒想到A看後大驚,興奮的大喊
A: 「OOOO~~~You are eating a BANANA? 」
(喔喔喔,你原來在吃香蕉啦)
小百合 (汗): 「Uh… no, this is not a banana 」
(呃… 不是啦,這不是香蕉)
A: 「Yes it is! This is rice in BANANA!」
(明明就是! 這是糯米蕉)
小百合: 「隨便你… 」
A: 「Hey guys, come over and check it out! He is eating rice in banana!」
(來人啊,快過來看小百合吃糯米蕉!!!)
<食物篇二>
某次我帶的便當裡有顆皮蛋
由於皮蛋在國外 (尤其是鄉下地方) 非常珍貴
我決定要留到最後才吃
好不容易解決完其他食物後,
我用手拿起那顆黑亮透明的皮蛋,正準備入口時…
同學B叫住了我…
B: 「Oh my god! Don't eat that! It's going to kill you!」
(天啊,你不可以吃它! 你會死的!!)
小百合: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
(你在說什麼啦)
B: 「That thing you are holding! It's rotten!」
(你手上的東西,它都腐爛了)
小百合: 「It's an egg. It's ok, it's supposed to be black」
(喔喔,這是一顆蛋啦,不用擔心,它本來就長這樣的)
B: 「No, it's not OK! It has weird thing growing all over it.
You are going to get sick if you eat it.」
(不可以! 你不可以吃! 你看看它外面都長滿了怪東西,你吃了會完蛋的)
小百合: 「No, you see, it's an egg!」
(不是啦,你看,這只是顆蛋啦)
B: 「I don't care! If you eat that thing I am going to tell the teacher.」
(我不管!! 你吃的話我要去跟老師說)
最後在他的堅持下…
我只好把蛋收起來…
<食物篇三>
經過皮蛋和粽子的洗禮後,
我同學似乎對我吃的東西感到非常好奇
由於我天生個性低調,
我在往後的幾的星期都只吃三明治之類的西式午餐
不過這樣依然無法阻止他們的好奇心
C: 「What are you eating today?」
(你今天午餐吃什麼)
小百合: 「A sandwich」
(三明治)
C: 「What's inside?」
(裡面包什麼?)
小百合: 「Ham」
(火腿)
C: 「Is it dog ham?」
(是狗肉火腿嗎)
小百合: 「No」
(不是)
C: 「Is it cat ham?」
(是貓肉火腿嗎)
小百合: 「No」
(不是)
C: 「Don't lie. Chinese people eat dogs and cats. My mom told me that. 」
(不要騙我,我媽跟我說中國人會吃貓肉和狗肉)
小百合: 「Is your mom Chinese?」
(你媽是中國人嗎?)
C: 「No! 」
(不是)
小百合: 「Enough said.」
(我說完了)
<CHING CHONG DONG篇>
有次下課時某同學跑來跟我說話
D: 「CHING CHONG DONG!」
(音同"青中東")
小百合: 「? What the hell are you talking about?」
(靠杯你在說什麼鬼啦)
D: 「CHING CHONG DONG DONG!!」
(青中東東!)
小百合: 「…………」
D: 「CHING CHONG DONG DONG!!」
(青中東東!!)
小百合: 「I don't understand what are you trying to say.
If you want to say Mandarin properly I can teach you」
(說實話我聽不懂你在說啥鬼。你想說中文我可以教你)
D: 「Well, you guys always say Ching chong dong!
Don't you know what that means?」
(你不知道什麼是"青中東"? 你們一天到晚說"青中東"啊你會不知道")
小百合: 「………………………Oh yes, I think I know what that means now.
It means "I have a small penis and I cry every day because of that"」
(………………… 對了,我想我懂了。青中東的意思是"我有一個小老二
而且我每天都為它哭泣)
D: 「………………………」
<功夫篇>
E: 「Hey, do you know Kung Fu?」
(嘿,你會功夫嗎?)
小百合: 「No」
(不會)
E: 「Are you related to Bruce Lee」
(你跟李小龍是親戚嗎?)
小百合: 「No」
(不是)
E: 「Do you know karate?」
(你會空手道嗎?)
小百合: 「No」
(不會)
E: 「What kind of Asian are you?」
(你是拿門子的亞洲人啊)
小百合: 「One who can kick your ass in school.」
(功課比你好的亞洲人)
<轉學篇>
三年多後我轉學到了市區高中
念高中時我決定要堅強,而且絕對不能被欺負
你知道,我個子小又是轉學生,算是個easy target.
沒想到第一天上體育課就出狀況了
那天是打籃球,大家自由練習
我練習到一半的時候有人突然傳球給我
還來不及反應腦袋就被K了一下
我一轉身,
看到一個高大(目測>185cm)的同學挑釁的看著我
我看了看周遭,發現老師不在場
此時我深深呼了一口氣
「小百合,該來的還是來了。你一定要他給一個下馬威,不然你之後就完了」
於是我使盡全身的力氣,
拿起身邊的球,往他砸去
順利的K中那位仁兄
(那時臂力頗差,能K中他我也很驚訝)
大夥看到這幕全都愣住了
全班停了下來,盯著我看
正當我打算撂幾句狠話結尾時…
旁邊一個小女生開口了:
「對不起… 剛剛傳球給你的人是我,我不是故意的….」
「對不起… 剛剛傳球給你的人是我,我不是故意的….」
「對不起… 剛剛傳球給你的人是我,我不是故意的….」
之後我默默的跑去跟高大同學道歉…
沒想到他笑得很開心 XD
呼,還好當時沒開打
鐵輸的 XD
**
解釋一下 "ching chong dong"好了,大家好像很好奇 XD
中文是個很難學的語言,
對某些外國人來說,
中文某些發音聽起來就像是 "Ching chong dong"
有些外國人覺得好玩,
看到亞洲人就會跑去說一串"Ching chong dong"之類的話
以為自己"說中文"可以拉近距離
有些人覺得這樣很幽默
當然也有人覺得是惡性挑釁啦
--
我是小百合。
因為個性柔弱清純,所以綽號小百合。
https://www.facebook.com/lilyfishyfish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6.108.111.17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upidClown/M.1399114239.A.677.html
※ 編輯: fishyfish (66.108.111.174), 05/03/2014 18:51:1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