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位於米蘭的國際知名藝術雜誌 Mousse在第 74 期發表對於台灣山海、歷史與藝術創作之間,如何交互連結的的綜觀,並映照出人類社會當下的普世行為。文章來自定居台北的 Robin Peckham ( Taipei Dangdai台北當代聯合總監),揉合「在現場」與「文化不同源」的視角,在海洋史的向度上延展及連結思考。
「為了讀懂藝術家辯證台灣山海關係的作品,或是透過台灣來讀懂藝術與山海,我想到了兩種廣泛的分類及比喻:一種是發散、多向的思維,另一種是純物質的;一種是文化層面,另一種是生物性的;一種看向南方與東方,回溯政治策略與古航海家的路線,另一種則看進地球的深處,充分檢驗岩層的堅硬與海水的濕度。」
本篇論述了下列藝術家:
Meuko Meuko | NAXS corp. | #黃嘉俊 | #劉芸怡 | #倪灝 | #蔡佳葳 | #許家維 | #洪子建 | #區秀詒 | #張永達 | #蘇郁心 | #蘇匯宇 Su Hui-Yu | #吳其育 | 姚瑞中 Yao Jui chung | #羅智信 | #楊順發 | #盧昱瑞 | #林銓居 | #吳季璁 | #CemelesaiTakivalet #達給伐歷 | #AruwaiKaumaka #武玉玲
「如果說這篇文章道出了任何一種普世性,那即是以欲望為溫床、萌生於生態自然中的意識。山與海並不主動提供故事的素材,而是山海作為根本之物,成為被述說、被詮釋的對象。」
🔵
▍This Piece of Land, These Bits of Sea ▍
The 74th issue of Milan-based, internationally-renowned art journal Mousse
Magazine features a survey on the interrelationships of Taiwan’s land- and seascapes, history and artistic practices, while shedding light on current global human conditions. The article by Taipei-based Robin Peckham, Taipei Dangdai co-director, sets out from the realm of maritime history, intersecting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in-situ with culturally diverse lineages to bridge and extend such reflections.
"In attempting to read and understand works (like these) that engage the land-sea dialectic over and through Taiwan, I have come across two broad categories. One is discursive where the other is material; one is cultural where the other is biological. One looks south and east, following policy and retracing the routes of ancient seafarers, while the other looks down, testing out the hardness of rock and the wetness of water."
The article discusses works from the following artists:
Meuko Meuko | NAXS corp. | #HuangChiachun | #YunyiLiu | #NiHao | #CharweiTsai | #HsuChiaWei | #JamesTHong | #AuSowYee | #ChangYungTa | #SuYuHsin | #SuHuiYu | #WuChiYu | #YaoJuiChung |
#LuoJrShin | #YangShunFa | #LuYuJui | #LinChuanChu | #WuChiTsung | #CemelesaiTakivalet | #AruwaiKaumaka
“If there is a universalism to be discovered here, it is in the ecological nature of the consciousness that is created in this matrix of desires. Mountains and seas do not provide source matter for stories but rather become the very substrate of what can be said.“
台灣美術雙年展 Taiwan Biennial2020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林銓居 在 幸福.原來在這裡-池上鄉福原社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從山中來─林銓居個展 2018 / 07 / 07 - 09 / 25
池上鄉中西三路6號
10:30-17:30 週三.四公休
藝術家年表 |
民國52年 (1963年)
出生於台北縣萬里鄉鏡湖
家裡在二坪村,世代務農,耕種四甲水田,父親同時經營了一間雜貨店、一個苗圃種苗場、冬季時兼營鱔魚中盤商。
攝影 | 陳儷方
____________________
「從萬里來到池上,正是林銓居又一次貼近土地的具體實踐。」
藝術家林銓居以回顧展的形式特別將自己的生命歷程編排成年表,在欣賞作品之餘,可以透過年表了解藝術家從農村到世界藝術舞台的脈絡。
『台灣的好,從鄉鎮開始』_ 台灣好基金會 Lovely Taiwan董事長柯文昌
-09/26-09/30展覽更換暫停開放
雲門風景 劉振祥攝影展 2018/10/1 - 11/10
林銓居 在 台東製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365日計劃】 No.262 #台東生活
池上的田,總是穩穩地舖滿在巍然屹立的中央山脈腳下,一年之間,順應時序更換裝扮,時而澄澈如鏡、時而搖曳生姿、時而青綠鮮嫩、又時而艷黃如陽,年復一年,在農民勤作耕耘下,餵養著池上人。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自日治時期開始,池上以農為生,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讓一群愛鄉愛土的樸實農人種出引以為傲的米。#多力米 的梁大哥說農人離不開土地,但又是誰說在鄉下生活就只能每日柴米油鹽醬醋茶?
透過 #蔣勳 老師以及 #台灣好基金會 的牽引,梁大哥將家中60年的老穀倉自費改建為池上藝術館的基地,交付到建築師陳冠華團隊手上,讓穀倉的新面貌中依舊有著專屬於農家的老靈魂。
藝術館內接續展出蔣勳、席慕蓉、林銓居、葉海地、連明仁、池上鳳珠、董承濂、簡翊洪等藝術家的作品,邀請藝術家們駐村感受池上之美,住進池上,用雙眼、耳朵與心去聆聽這塊土地;居民們也能在日常裡欣賞藝術美學的薰陶,對小鎮人家而言,真正難得。
穀倉內創作以各種姿態流動著,畫作、木雕、裝置,藝術如同數十年來穿過穀袋裡粒粒稻米的風與光,飄在空氣中的,盡是一股令人滿足的心安。
_
最新展覽資訊:
📣 我從山中來─林銓居個展 2018 / 07 / 07 - 09 / 25
📣 09/26-09/30展覽更換暫停開放
📣 雲門風景 劉振祥攝影展 2018/10/1 - 11/10
_
池上藝術村 池上穀倉藝術館
池上鄉中西三路6號
10:30-17:30 週三.四公休
#台東製造 #地方生活 #365日
林銓居 在 林銓居(Chuanchu Lin) | Facebook 的必吃
林銓居 已經註冊了Facebook。加入Facebook 來聯絡林銓居及更多你可能認識的朋友。Facebook 讓人們盡情分享,將這個世界變得更開闊、聯繫更緊密。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