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經歷「必經過程」,才能真正學習成長】
這天是我跟督導開會的日子。在蘇格蘭這裡的訓練規定,實習生每諮商六次就得跟督導見一面,聊聊實習過程遭遇到的困境。
我的督導叫做「譚雅」。
老實說,我每次等著跟他會談的時候,腦袋裡就會浮現紅色警戒裡面「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瘋狂大笑拿槍掃射的肌肉生化女戰士(不知道我在說什麼的人就算了,不用估狗,督導真的不是長那個樣子),一直到他圓潤的笑臉出現在螢幕上的那一刻,我才驚覺啊是這個「譚雅」,不是那個「譚雅」啊!
人類的腦袋真的是一個很麻煩的東西(搖頭)。
跟督導談話的時候,我有時候有預備主題,有時候隨機發揮。今天我有備而來,想要跟督導討論「諮商關係的終結」,也就是「ending」這件事。我對著螢幕上的譚雅,先交代了一下前因後果:
「就是啊,我實習的諮商中心,有諮商時數的限制,每一個個案最多可以諮商48次。我現在有一個個案,已經會談了42次,只剩下6次了。我想要談談怎麼樣幫個案做好結束這段關係的心理準備,還有我可能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於是我們開始聊起我目前對「結束」的概念和經驗,譚雅也時不時補充他自己的想法。他提到每個個案對於「說再見」這一件事的反應都不一樣,有的人會表現得毫不在乎,好像這件事情對他毫無影響,時間一到就瀟灑離開;有的人一聽到「結束」兩個字就倉皇發冷,好像你打算要拋棄他一樣。
「這些都跟個案過去和『結束』這件事的經驗有關係。」督導說,「如果他的經驗越負面,會需要越長的時間。我曾經花九個月幫一個個案準備好離開諮商,不過一般來說,我大概會抓個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幫個案做心理建設。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需要,但是把這個探索的機會準備好是很重要的。當我們意識到一件事情要『結束了』,常常會引發很多強烈的情緒,需要仔細去引導。」
「唉唷,好吧。果然是需要長一點的時間才比較周全吧。三個月確實聽起來時間比較足夠啊啊啊,唉呀怎麼辦才好。」
「怎麼了嗎?」
「我其實記得48次這個上限啦,我也記得第一次會談時我有跟個案提過。可是,恩,已經過了一年多了,而且,恩,中間又因為封城什麼的發生好多事情,我整個忘記要追蹤會談次數,是因為我同學最近剛好提到這件事才想起來⋯⋯。」
「你覺得你做錯事了嗎?」譚雅問。可能是看到我扭扭捏捏結結巴巴的,明顯很心虛。
「怎麼說,我跟個案說的時候他整個大驚。我覺得我好像搞砸了。」
我確實覺得很不安,畢竟記得這些規章是我的責任,我有提醒個案的義務,結果因為我「忘記了」,害個案必須在倉促之下很意外地結束諮商關係,這樣難道不是很失職嗎?
譚雅笑了。
「對實習生來講確實是很困難的的狀況。大家都聚焦在怎麼開始,怎麼跟個案建立關係,怎麼維持關係。雖然課堂上一直有提到「收尾」的重要性,但是沒人有那個心思去注意,往往都是當終點已經來到眼前的時候,才突然驚覺『啊,要結束了嗎?糟糕我該怎麼處理?』」
我很不好意思地搔搔頭。
「安,這是一個必經的學習過程啊。」譚雅溫和地說:「不管文獻上課堂上再怎麼反覆強調,只要你沒有實際的經驗,他們都只會是一些虛無飄渺沒有真實感的知識。正是因為個案那個大驚的表情,你才會理解「收尾」為什麼重要。那個表情會留在你的心裡,你以後再也不會忘記需要提前幫個案做心理準備。我們就是必須要經歷過這些事情才會學會的。」
.
譚雅給了一個很重要的結語:
.
.
We all learn by doing and experiencing, not by being told.
我們都不是被道理「教」會的,而是透過實作和經驗才學習到的。
.
.
我明白,但是還是有點罪惡感:「可是,這樣個案不是很衰嗎?被迫當我的試驗品?」
譚雅看著我。
「好啦我知道,個案也會因為這個機會明白他自己看待『結束』這件事情的觀點,是一個機會讓他去檢視過去的關係,也會讓他更明白今後他希望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其他需要『說再見』的狀況,你是要說這個吧?」
譚雅笑了。
***
在閉關的時候,孩子的一舉一動都發生在眼前,而且一天重複多次。不止刺眼,也很容易引發家長「這樣下去還得了」或者「這種習慣不改不行」的焦慮。
我家的例子並不是閉關限定,但是應該有很多家長也很受不了——蕃茄在早晨非常拖拉。
他並不是不會看時鐘,但是他的個性非常遵照自己的步調。出門對我來說就是,刷牙,吃早餐,換衣服,穿鞋,十五分鐘內解決。但是蕃茄就是會刷牙,哼哼歌,吃早餐,突然想到什麼好笑的事情一定要講,換衣服又哼哼歌,跟玩偶講講話,在三雙鞋子之間考慮半天,穿鞋子又哼哼歌⋯⋯只要一開口手上的動作就停下來,耗費的時間就無限延長。
搞什麼啦!!這樣是要幾點才能出門??要遲到了啊!!!
而且他不給人提醒。跟他說他現在幾點了他會生氣,跟他說他要快一點他會生氣,跟他說我們在等他出門也生氣,而且還尖叫。
「不要再提醒我了!!遲到又不會怎麼樣!!」
跟他好說歹說舉例說明,遲到會自己一個人進教室很奇怪,會錯過一開始上課的活動,會麻煩老師特地跑出來幫他開門,但是他只覺得「那有什麼關係」。
天啊!
於是每天早上我都在「提醒」跟「不提醒」之間天人交戰。提醒又是一大早就吵架,不提醒看他在那邊東摸摸西摸摸抓屁股哼小曲真的會把我憋到中風。有時候忍到後來脫口而出:「拜託一下喔都幾點了??」就前功盡棄,又是一陣衝突收場。
到底該管他還是不該管?
在〈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這本書裡提到:「我們習慣原諒或最小化別人孩子的行為,並放大自己孩子的行為。⋯⋯當孩子的行為不如我們所願時,有沒有別的事情才是升高我們心中憤怒的因素?」也就是說,其實當父母的我們,經常會因為內心裡其他的事情,導致我們無法客觀判斷自己的孩子的行為的嚴重程度。
我花了一些時間思考我到底在抓狂什麼,發現背後隱藏著「不可以添麻煩」的禁令,這個麻煩不只是對別人的麻煩,也包括對我自己的麻煩。這樣「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的心態,嚴重影響我看待「錯誤」的方式。只要是「錯誤」就需要花上額外的時間去「修正」,這樣就是增添額外的麻煩,所以當然要避免犯錯,難道不是這樣嗎?
這個邏輯本身確實很合理,但是我想起我在日本的經驗。
當我還在日本教英文的時候,學校的課程是全英文授課,著重在口說訓練。每一課的第一頁都是一個圖片,我們會要求學生說說看圖片裡發生什麼事。很多明明程度不錯的學生,就這樣看著圖發呆,奇怪的沈默持續了好一陣子。就算我問「怎麼了,需要幫忙嗎」,學生只會搖搖頭,然後繼續死盯著圖片。
我花了很久的時間去猜測,去逼問,才發現這些學生拼了命在腦袋裡排列組合,想要講出一個完美無缺的句子,偏偏有一些介系詞例如at/on/in/for之類的用法相當微妙,導致他們無法判斷到底應該使用哪一個才好,就直接卡在自己的思緒裡。
當我終於理解他們的困境,告訴他們:「如果你思考了半天,真的被你猜對了,下次你又得重新猜一次了。這樣不是很沒意義嗎?如果你說錯了,我們一起再重新溫習一下所有介系詞的使用時機,是不是反而可以一次釐清所有的觀念?過度在意錯誤,擔心要麻煩我說明這麼簡單的文法,結果反而讓我們失去了更多吧?」
.
We learn from doing and experiencing, not by being told.
.
當老師的我可以明白這件事,可以對學生寬容,鼓勵他們犯錯,但是當家長的我居然就盲目了。也許是因為,我對自己的錯誤並沒有給予相同的寬容吧。
我想起譚雅的微笑,還有他對我的接納。
蕃茄才五歲,對於「守時」這件事完全沒有概念是很正常的。如果我每天這樣催促蕃茄,就算我真的成功讓他從不遲到,等我一放手他一定還是故態復萌。而如果我催促了,他還是遲到,那他也無從體會遲到對他造成的影響,因為他滿腦子都在生我的氣。我想,他就是需要親身去經歷,然後從經驗當中去得到自己對於「遲到」這件事情的結論吧。
於是,我深呼吸,把自己穩定下來。不催促蕃茄,也不告知他時間。我把兩人份的早餐準備好,吃完自己那一份之後說:「我去換衣服在玄關等你」。然後就坐在門口等待蕃茄任何時間出現。為了刻意讓自己分心,我還拿出手機來滑。
蕃茄遲到了一兩天,準時一天,又遲到一兩天,到了某天下午,他發表了感想:
「我不喜歡遲到的感覺。」
「為什麼?」
「因為大家都已經在玩了很奇怪,而且我不喜歡早上自己一個人進學校。」
「那,早上的時候我提醒你好嗎?」
「好。」
那之後的早晨,溝通美好順利許多。
.
.
「我們都不是被道理『教』會的,而是透過實作和經驗才學習到的。」
.
.
閉關期間,一起學習寬心,讓孩子體會「必經過程」吧。
---
歡迎到匿名塗鴉牆留言:
[蕃茄家塗鴉牆--錯誤是必經過程](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gjufdvgaxs2mmnmp)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的推薦目錄:
- 關於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在 心理師的媽寶研究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在 [心得] 推薦一本全年齡適合的教養書- 看板BabyMother 的評價
- 關於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在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的自我開始-許瑞云醫師X 陳怡嘉老師 ... 的評價
- 關於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在 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法國父母最信賴的心理學家,帶你擺脫 ... 的評價
- 關於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在 [心得] 推薦一本全年齡適合的教養書- 看板BabyMother 的評價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我認真善待自己,我才能真心支持孩子】
相信很多人在學生時期,班上總會有那麼幾個同學,上課總是拿張紙在亂畫,好像沒動手塗鴉就無法坐定在教室裡一樣。他們很容易被叫去負責做教室佈置,或者是被指定當學藝股長之類的。我就是那個類型的人之一。
可能因為畫圖是一個陪伴我很多年的習慣,也曾經專攻過一段時間,跟蕃茄用畫筆交流對我來說是一件很輕鬆的事。從蕃茄一歲多,第一次發現用「筆」這個東西可以在「紙」上留下一些有顏色的痕跡開始,我就經常跟他一起坐在桌邊玩「畫圖遊戲」。
這遊戲沒有什麼規則,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目的。就只是拿一張畫紙和幾隻筆,你畫一條我畫一條,你畫一圈我畫一圈,輪流用筆在紙上「玩」。有時故意跟對方一樣,有時故意跟對方不一樣;有時候用很多顏色,有時候只用一種顏色;有時候畫一點點就換一張紙,有時候畫很久還堅持不換紙。這個「畫圖遊戲」我們可以玩很久,很像用畫筆在對話一樣。
去年三月英國封城,開始了二十四個小時膩在一起的生活,「畫圖遊戲」被發揮到極致。每天我都會跟蕃茄一起花上兩三個小時在紙上玩。由於大量的經驗累積,畫紙上的「創作」從線條開始變成圖型,再進化成簡單的物品,再發展成簡單的畫作。到了某一個程度,蕃茄似乎培養了足夠的自信,開始要求「分家」。那之後就轉變成我跟蕃茄一人一張紙各畫各的。這一年多來,蕃茄像是被啟動了畫圖開關一樣,如果讓他拿到紙筆,就可以一張一張接著畫,不止元素越來越豐富,細節越來越精巧,也開始出現有故事性的連續圖片。他的每一張創作,我跟傑克都覺得非常精彩。
某一天下午,我有預定得完成的閱讀進度,所以陪蕃茄畫了一陣子圖,看他開始進入狀況之後,我就站起身。
「蕃茄,那我得進房間讀書了唷。」
「好喔掰掰。」
道別完我沒有立刻離開,而是站在蕃茄身旁又觀察了一陣子。我看著他拿起筆毫不猶豫就開始畫,完全不需要尋找靈感或是打草稿。也像是有某種天生的配色直覺,不管用哪些色彩組合去畫,最後都還是很好看。他似乎也完全不認為自己有什麼東西畫不出來,想畫大象就可以畫,畫小洋裝就可以畫,雖然畫得不怎麼像,但是他從來不會覺得挫折。
我摸摸蕃茄的頭,轉身走向房間。
真好,這樣應該證明我們有做對某些事吧。蕃茄小小年紀,就已經克服了困擾我跟傑克多年的弱點:總覺得自己畫得很差,總覺得自己不會配色,總覺得自己想畫的東西不值一提。蕃茄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沒有讓這些心魔纏住他,他很自由。太好了,這麼小就發現自己有熱情的事物,以後應該可以充滿自信地長大吧。
我腳步輕盈地回到房間,一屁坐在書桌前。
毫無預警地,剛才的思緒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蕃茄才五歲,就可以做到這麼多事了,我一個成年人,在磨蹭什麼啊?
好心情「啪」地一聲就被折斷了。
我也是一個喜歡畫畫的孩子啊,為什麼我什麼都沒有得到呢?
家裡的經濟無虞,但是家長選擇送我去兩個老師家學鋼琴,只給我12色的彩色筆。小孩子不需要用那麼好的,大人說。我其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我只是想要多幾種顏色而已,12色裡面沒有皮膚色,沒有畫蝴蝶結的紫色,也沒有適合畫草地的那種綠色。而且我也沒有紙。我只能從廣告紙裡面去挑,或者是等過年的時候換下來的月曆紙,可是銅版紙不適合用彩色筆,畫上去不容易乾,手一壓到就糊掉了,而且顏色還變得很淺。
會畫圖的人不管用什麼工具都可以畫,大人說。
這句話太精闢,毫無反駁的餘地,於是我接受了。我不會畫圖,所以我要乖乖等老師教,老師在的時候會告訴我怎麼畫,所以我可以用多一點的顏色,才不會因為不懂事亂畫浪費好工具。
然後有一天,大人覺得我夠大,給了我一盒36色的彩色筆,甚至有親戚送我當時的夢幻文具組「黑白派」,但是我卻沒有高興的感覺,反而是不知所措。
「這些禮物太好了,顏色太多了,我不會,我不知道怎麼畫這麼漂亮的圖。」
於是我帶著36色彩色筆去學校,卻還是只用裡面的12色畫圖,只偶爾用上紫色,因為彩虹不能少一色。而黑白派,我始終找不到配得上這麼高級的工具的靈感,最後在家長「送你這麼好的東西也不用」的碎念聲中,原封不動地被丟進垃圾桶。
我是個愛畫圖的孩子,從小到大每一堂課我都在塗鴉,但是我只有在美術課時畫的圖是有顏色的,其他時間我只用鉛筆畫圖。鉛筆沒有顏色,鉛筆還可以擦掉,我不用擔心我用錯顏色,也不用擔心畫的圖太爛,畫得好的圖再來上顏色就好。
成年以前,我從來沒有幫自己畫的圖上過顏色。
我的心裡是有遺憾的。長大之後,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買一些漂亮的色紙、紙膠帶、色筆、剪刀等文具,有時候甚至會藉故生日,買好一點的牌子。書桌右邊最上層的小抽屜,就專門放這些小文具。我有時會用這些材料做小卡片,在同學生日的時候送出去,但是大部分的時候,我就只是把他們拿出來看看。
家長指著我的「收藏」說:「你這些東西買了都不用,下次不要買了。」
「你自己囤的東西更多,有什麼資格說別人!!!」我立刻用十倍大的音量大吼回去。
我一直以為,我生氣的理由是,我已經是不怎麼花錢的人了,連買點漂亮的小東西都要被挑惕。現在我才明白,也許擁有那些東西,對我來說是保有一種「希望」。等我有一天,我真的會畫圖了,我就可以用那些東西了!要我不買,等於是要我承認「我這輩子都不可能會畫出美麗的圖」,我沒有辦法接受,我沒有辦法放棄。
那一小抽屜的美麗文具,跟著我從台灣搬到各國,從來沒有離身過。到了日本這個文具大國,更是明顯出現膨脹,變成滿滿一整箱。我會使用裡面的東西,但是我總是拿裡面最便宜,品質最差的紙;色筆和顏料不管怎麼買,都是24色。也許那是我自己最後得出的一個平衡?我不甘於只有12種顏色可以使用,但是我也不相信我值得36色的「高級品」,於是我停留在24這個很有分寸的位置。
「很會畫圖」這一天,遲遲等不到,卻等到蕃茄出生,長大,好奇的眼光落在我收藏多年的文具箱上。
孩子,你喜歡畫圖嗎!
我只考慮了幾秒,就把箱子拆開,把所有的好東西都掏出來。
想畫圖的話,什麼素材都要去嘗試!
我把鉛筆、水性中性油性筆、水彩、粉彩、蠟筆、彩色鉛筆、壓克力顏料全部拆開。
想畫圖的話,什麼地方都可以畫!
我把粉彩紙、色紙、卡紙、和紙、影印紙全部攤出來。
想畫圖的話,什麼組合都可以很精彩!
我把各種功能的剪刀、刀片、紙膠帶、打洞機、釘書機、打印機全部找出來。
我做得很成功!我證明自己知道如何灌溉孩子對畫圖的興趣!我給蕃茄足夠的空間、時間和材料,讓他變成一個喜歡畫圖,有自信可以畫圖的孩子!我成功了!
但是,好奇怪,為什麼他看起來這麼刺眼。
憑什麼蕃茄可以用這麼好的東西,憑什麼他想畫圖就可以畫圖,憑什麼他可以從我這裡得到勇氣、熱情、靈感,憑什麼我渴望了一輩子都沒有的東西他可以這樣輕而一舉地就拿到?他才五歲就有了一個明亮的人生方向,而我都快四十了,還搞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我是一個笑話吧?接下來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
我沮喪地坐著,被烏雲籠罩。
「看著孩子獲得我們不曾擁有的,不見得是件容易的事。這指出了欠缺,突顯了我們原本能夠,也應該擁有這些。」
這段話出自《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我現在深切體會到它的含義,卻不知道能怎麼辦。
我的童年已經過去了,我的人生也去了大半了,往事已經無從改變。我以為我想要當一個不同的父母,所以給孩子提供不同的教養,結果孩子真的茁壯了,我卻過不了心裡的坎,對他擁有的一切充滿嫉妒。我這麼偏差,果然還是放棄的好吧?趁孩子還沒發現我的惡意以前早點退出?
「不,所以不能再逃避了,你得讓自己的人生沒有遺憾才行。」我心裡的聲音說。
啊,是這樣的嗎?
因為嫉妒自己的孩子,內心開始充滿怨懟,也導致孩子不敢放手追逐自己的人生,我意識到,這樣的陷阱比想像中更容易出現。唯一能夠化解這個悲劇的方法是,我必須開始認真的過生活,讓我自己快樂滿足,讓我的生命裡充滿我喜歡的事物。
「犧牲」和「付出」不會消除「嫉妒」,「滿足」才會。
這是我開始經營部落格的初衷,因為我發現我喊了一輩子想要寫作,卻從來沒有真的踏出第一步。我也在去年生日的時候,強迫自己買了一盒60色的彩色鉛筆。我不要再「幻想」我可以自在使用很多漂亮的顏色了,我要「開始學習」自在使用顏色。我加入蕃茄開始大量使用收藏的紙膠帶,一起用他裝飾作品,找出各種可能的用途。如果我可以告訴蕃茄「沒關係,多練習就好」,我也可以告訴我自己「沒關係,多練習就好」。
為了能讓我能夠毫無顧忌地愛你,看見你,感受你,支持你,我必須同時學會愛我自己。
事不宜遲,我要出發了。
–––
歡迎到匿名塗鴉牆留言
[蕃茄家塗鴉牆--善待自己](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n8k0q0w59ortltvz)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在 心理師的媽寶研究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謝謝《my best好物推薦新媒體》的邀請,分享了8款我覺得我自己親身體驗的好書與好物。分別是: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
《魔法親親》
《像青蛙坐定-給孩童的正念練習》
《爺爺的天堂筆記本》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3M | Post-it 多用途白板貼》
《CANJUNE肯園 | 複方精油 聚焦》
《準媽媽心靈解憂書》
文章裡有詳細的介紹呦❤️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在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的自我開始-許瑞云醫師X 陳怡嘉老師 ... 的必吃
心念#自癒力#許瑞云#鄭先安#啟動自癒力#能量醫學為什麼病老是看不好? ... 最好的教養 - 從面對真實 的 自我開始 -許瑞云醫師X 陳怡嘉老師(2020) #許瑞云 ... ... <看更多>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在 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法國父母最信賴的心理學家,帶你擺脫 ... 的必吃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法國父母最信賴的心理學家,帶你擺脫焦慮、解決親子衝突的34堂療癒課、 23種高成效的對話練習·內容簡介☆ 法國暢銷教養 ... ... <看更多>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在 [心得] 推薦一本全年齡適合的教養書- 看板BabyMother 的必吃
是否因發佈心得而有優惠: no
--
大家好,我是安。
想用這篇文章跟大家推薦一本我覺得非常受用的教養書。
因為字數有點多,如需網頁好讀版請點以下連結:
https://reurl.cc/Q3AZ9o
--
【讓我們理智斷線的,很可能不是孩子的行為,也不是我們「欠缺修行」,而是。。。】
我最近開始強調,很多我覺得很有用的教養原則,他們是真的有用,但是只在我
「內心平衡自在」的時候有效。
今天我想談談什麼是「內心平衡自在」。
不是,他不是「心情很好」的意思。
當我「內心平衡自在」的時候,我還是會開心會憤怒,有情緒起伏,但是那種心境下的情
緒很乾淨清爽毫不粘膩,而且層次豐富。高興的話就是非常純粹的高興,很像把臉貼上冰
飲料杯的那種直接又爽快的感覺,而且有各種繽紛的變化。可能是小小的驚喜,帶著一點
興奮的好奇,想開口唱歌的快樂等等。憤怒也是,可以感覺到他一開始還只有一點點,然
後慢慢累積,在累積到爆炸的程度之前我都能保有理智思考我要怎麼回應,或者是否要離
開現場。但是事情解決之後立刻可以回復平靜。
同樣的道理「內心不平衡不自在」不是「心情不好」的意思。
當我的內心「不平衡不自在」的時候,我也還是會開心會憤怒,也會有情緒起伏,但是那
個感受不同,有種混沌泥濘的感覺,而且模糊不清。在這種心境下的高興,總會讓我有種
「隔一層紗」的距離感,像是戴著手套在摸東西一樣,高興,但是罩著一層陰影。愉快的
心情很難留住,經常有無法言喻的煩躁。一旦發怒,往往瞬間就炸開,攻擊性的言語動作
想也不想就丟出去,而且事後一些說不清楚,很討厭的感覺還會繚繞很久很久。
很難懂齁?
我也不是一開始就明白的。我成長在一個認為表達情緒是沒有教養的環境,有很長的一段
時間,我對自己內心的狀態毫無概念,只知道自己有情緒起伏,會開心會難過,但是大家
不都是這樣嗎?
最先讓我打開這扇門的機緣,很奇妙,是從「別人」身上看見的。
當時蕃茄一歲多一點,正喜歡嘗試自己吃飯,卻又還不太能順利控制自己的動作。然後我
就發現,如果蕃茄不小心弄倒水杯,原本和顏悅色還跟蕃茄有說有笑的傑克,會瞬間變臉
,還會發出「嘖!」「幹什麼啦!」等等非常不耐的聲音,有時甚至會用力把碗筷拍在桌
上。與此同時,同桌吃飯的我,心情卻沒有什麼變化。「小孩打翻水不是很正常嗎?而且
只是水啊?」我歪著頭想。
為什麼同樣看見蕃茄打翻水,傑克反應的那麼大,像是突然被人偷襲,在大腿內側捏下去
一樣,我卻很輕鬆地覺得收拾一下就沒事了?
發現這件事之後,我也發現,如果蕃茄把牙刷丟在地上,一腳踩過去,我平時「冷靜」和
「好言好語」的能力會瞬間失靈,會立刻把蕃茄推走,有時還大喊「欸有沒有在看啊你!
!」,奮不顧身去「拯救」牙刷。而這種時候,反而換成傑克一頭霧水,不知道我到底為
什麼這麼不爽。
這不是耐性不夠,因為我親眼看過傑克,或是我自己,在其他時候對蕃茄非常有耐心的樣
子。而且明明同樣的行為,兩個人的反應卻截然不同,再加上客觀分析起來,真的都是小
事,是蕃茄當時的年紀本來就經常會出現的狀況,所以明顯是反應特大的那一個人,對這
件事的容忍度特別低。
為什麼會這樣?
我回想起傑克看到水被打翻的瞬間,像是變了一個人一樣突然爆炸的情緒和表情(沒辦法
,我看不見我自己的XD),與其說是憤怒,總覺得更像害怕,好像被某種東西逼到角落
的感覺。「看你幹的好事,死定了啦!!」我莫名覺得好像是這樣的心情。
我想起來,傑克曾經告訴我,在他小的時候,家裡有長輩的脾氣相當暴躁。難道是因為這
樣嗎?曾經有人對他打翻水,或者是「搞砸」事情的時候這麼生氣?所以他一看到水打翻
就覺得會「大難臨頭」嗎?
雖然出賣傑克(躲),可是我是從這樣的方式開始明白,也許為了能和孩子更和諧相處,
更適切地對小孩的行為作出反應,我必須要去弄清楚過去在我身上發生了什麼事,也必須
去觀察我內心的狀況。
但是接下來呢?知道了又能怎麼樣呢?
所以我想在這裡跟大家推薦一本書,叫做《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是法國諮
商師伊莎貝爾・費歐沙的著作。
這本書總共分成四個章節,分別是「當我們面對孩子時」「是什麼讓我們失控了?」
「不同年齡的孩子」和「23種自我練習。」作者用非常明快又精確的語言,加上恰到好處
的舉例,讓讀者理解:「為什麼我很想要當一個好父母,卻往往做不到?」
作者在自序裡提到:「愛一個孩子並非如此容易。有許許多多複雜的動力交雜在一起,讓
事情變得更加複雜首先,應該要釐清這些控制我們的潛意識動態。面對蠢事、失望、
違抗,還有孩子的情感與需求時,在我們做父母的人身上發生了什麼?」
對於像我一樣,時常感覺到自己的極限的父母,作者給了很明確的方向,告訴我可能是什
麼原因讓我無法用我期望的方式對待我孩子,我在面對孩子時的那種無力感、焦慮、憤怒
、甚至是憎恨,究竟來自哪裡?又該如何去處理?
這一本,加上之前我推薦過的《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算是我現在面對教養,類似
「聖經」等級的讀本。不過我並沒有把這兩本書「背起來」,只是都把他們都整本讀過,
然後就放回書櫃供著。
他們在我的生活中發揮功用的狀況是像這樣的:
前一兩個月,大概有將近三個禮拜的時間,我覺得心情一直很不快。那陣子蕃茄非常煩人
,因為他一直會問一些「蠢問題」。所謂的「蠢問題」,在我的定義裡就是「廢話」,根
本不需要說出口的東西,就是蠢問題。例如說我拿了一把刀子出來,蕃茄問我「媽媽你要
切什麼」,那就是個蠢問題,你看不就知道了?
但是蕃茄就是一直問,一直問一直問一直問。
某個週六早上,蕃茄說想要跟我一起做勞作。我耐著性子拿出兩張A4的紙,一人一張。蕃
茄開始畫圖,我想著割朵小花會不會讓自己心情好一點,就一把拿起旁邊的美工刀。蕃茄
立刻問我:「媽媽你要割什麼?」
「是不會看嗎?」我馬上一句話甩回去。蕃茄安靜了幾秒,有點遲疑地說:「你有點兇。
」
我知道自己理虧,沒有回話,深深吸了好幾口氣。不行,這個狀況真的快把我煩死了,我
得想辦法教會他有些問題根本就不需要問。我又深吸一口氣,盡力讓自己的語氣聽起來很
平和:
「你知道我剛剛為什麼很兇嗎?」
「我不知道。」
「因為你剛剛是不是又在我手一拿起來你就問我問題了?」
「對。」
「你問我幹嘛割下來,你現在知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割下來了?」
「知道。」
「所以剛剛如果你每一個步驟都問問題,我要一直回答你,是不是就沒有機會做了。那個
問題是不是其實可以不用問?」
蕃茄愣愣地看著我好一陣子,低下頭:「對不起。」
一聽到「對不起」三個字我就後悔了。我確實不知道蕃茄到底為什麼要一直問「蠢問題」
,可是我隨便都可以想出好幾個理由。他可能只是很想跟我親近。他可能真的不懂。他可
能只是很急著想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他可能有其他想法但是目前的語言能力表達不出來。
這些理由有哪一個值得我這麼兇的?或者需要他道歉認為他做錯事?沒有。那我到底在兇
什麼?
我不知道。我明白我不需要那麼兇,但是我做不到,我就是一聽到他問問題就會「牙」起
來。那陣子他每天都問好幾輪,我就每天都煩好幾輪。他也問傑克,但是傑克就不會煩,
他可以沒有負擔地回答完問題,什麼事都沒有。
是我的問題,我想。
我又再次想到《你會希望父母讀過的書》裡說的「無論孩子的年紀多大,他都會以行動來
提醒你,你在他這個年紀時所經歷的情緒。」
該來的果然還是躲不掉,我深深嘆了一口氣。於是,在某個不忙碌的晚上,我泡了杯熱茶
,坐在沙發上,開始思考起我的四歲。
客觀的事實是,四歲的時候,我們剛搬離阿嬤家,那之後我就非常少看到阿嬤,而媽媽變
成我的主要照顧者。這樣的轉換過程會順利嗎?我想到蕃茄如果指定要傑克,傑克卻不在
時他情緒失控的樣子,我跟蕃茄是同一個類型的孩子,一定不會順利的,尤其我的母親對
孩子並沒有什麼耐性。
這樣的話,如果在我四歲的時候問了跟蕃茄一樣的問題,會發生什麼事呢?
一開始我完全想像不出來,只能猜測「也許媽媽的反應跟我一樣」,但是接下來就覺得「
然後咧」,腦袋一片空白。我也不知道怎麼辦,就繼續放空了一陣,結果腦中突然閃過一
個想法:「想像不出來,會不會是因為從來不存在?」
非常有可能啊,我心想。媽媽是個上班族,回到家就已經很累了,哪有可能有心力應付一
個話多的孩子?加上我之前很有可能一天到晚吵著要阿嬤,他最大的願望應該是希望我一
點聲音都不要有吧。到快要五歲的時候,我可能已經學會「閉嘴就對了」,這樣的推測很
合理
「不公平!」我腦海中突然出現一個很激動的聲音:「憑什麼蕃茄可以想問什麼就問什麼
,為什麼他可以不用擔心會被罵,或者是被打?為什麼大家都讓他,為什麼大家都喜歡他
!!!」
我的胸口變熱,明顯有一股非常澎湃的情緒湧上來。因為太驚訝,我呆坐在那裡不知道該
做什麼。隔了好一陣子,情緒緩和下來,我突然想起什麼,走到書櫃前,拿起「最好的教
養,從面對真實的自我開始」開始翻。果然,在第二章的第十三節《我們與孩子的競爭》
裡找到「沒理由你擁有我以前沒有的東西」這句話。
原來如此,我曾經被迫學會「什麼都不要問,不要講」,所以蕃茄想說什麼就可以說什麼
的自由,讓我很不平衡吧。我這才明白,繚繞在我心頭數週,那種粘膩不快的感覺,代表
我的內心處在「不平衡又不自在」的狀態,所以我才會這麼容易就爆炸。
真是繞了好大一圈才搞懂啊!
不過,自從讓心裡那個孩子痛快地發了一頓脾氣之後,很神奇,我對蕃茄的「蠢問題」就
這樣免疫了。我什麼額外的事都沒有做,就只是聽見那個心聲,讓心裡的情緒慢慢流掉,
這件事就不再讓我厭煩了。
我覺得很值得。
我會繼續分享書中讓我覺得有幫助的段落。如果有興趣,歡迎一起來閱讀,一起思考!
---
更多有關教養的思考在這裡,歡迎來玩:)
https://www.facebook.com/tomatogreenlif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79.66.4.95 (英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606483375.A.DC2.html
※ 編輯: Annchang (79.66.4.95 英國), 11/27/2020 22:12:12
書中確實有提到的。
腦海中突然出現的「不公平」的想法,其實就是小時候的自己的聲音。
在我的經驗裡,反而是要給自己一個安靜的空間,
讓負面不安的情緒流洩出來,而不是壓抑。
有時候是會哭泣,有時候是胡亂畫圖,有時候是放空,
心裡存著一個「為什麼」在感受的時候,慢慢會有一些聲音浮出來。
我推薦的這本書裡也有建議一些思考的方向。
當你「猜對」的時候,心情會突然變得很激動,有種「啊就是這樣」的感受
如果還想知道更多細節,我可以再分享一些文章:)
※ 編輯: Annchang (79.66.4.95 英國), 11/30/2020 06:40:2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