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臉需要勇氣…
時代力量主席 #陳椒華立委,ㄧ位藥師居然質疑ㄧ群專業醫師,栽贓抹黑ACIP成員,這些都是長期為台灣醫界付出與努力醫師們
陳椒華你到底算哪根蔥?隨便一位資歷就打趴你
ACIP召集人 #李秉穎
現職: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
主治醫師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小兒科
副教授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
理事長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預防接種諮詢小組召集人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
理事長
—亞洲鏈球菌預防策略聯盟
主席
專長:小兒科學、小兒感染、疫苗學
#李文生
—萬芳醫院感染科
—感染科 主任
—感染科 主治醫師
—感染控制室 主任
—臺北醫學大學內科學系 部定副教授
專長:內科學、感染症學、感染控制、臨床微生物學
#林奏延
現職:
—國家衛生研究院董事長
—長庚大學醫院系小兒科教授
經歷:
—衛生福利部部長
—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
—衛生署副署長
—長庚兒童醫院院長
專長:小兒科學,小兒感染,疫苗學,兒童急救加護醫學
#邱政洵
現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
—長庚大學醫學系兼任教授
經歷:
—長庚兒童感染科住院醫師
—長庚兒童感染科總醫師
—長庚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專長:小兒科學、感染症、疫苗、細菌致病機制、基因體學、抗生素抗藥性
#黃玉成
現職:
—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北區指揮官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
—長庚大學中醫系兼任教授
經歷:
—長庚兒童內科部副教授
—長庚大學中醫系副教授
—羅東聖母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住院醫師
專長:小兒科學、小兒感染、疫苗學、流行病學
#區慶建
現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產後護理之家主任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專任講師
專長:婦產科學、高危險妊娠、生殖醫學
#張美惠
現職:
—台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中央研究院院士
經歷:
—臺大醫院肝炎中心主任
—臺大醫院小兒科主任
—台灣小兒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
—台灣小兒科醫學會理事長
—世界小兒消化系醫學會主席
—台灣大學醫學院小兒科教授
專長:小兒科學、小兒肝病學、小兒胃腸學、肝炎、肝癌
#張鑾英
現職:
—台大醫院小兒部教授
—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
專長:小兒科學、小兒感染
#許瓊心
現職: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部資深主治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新生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
—早產兒基金會董事
專長:一般小兒科、新生兒疾病
#陳伯彥
現職:
—台中榮總兒童醫學部兒童感染科主任
—臺北榮民總醫院 臨床病毒及細菌室 臨床研究員
—衛生署防疫處中區顧問
專長:小兒科、兒童感染科、兒童免疫與過敏科
#陳宜君
現職:
—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任
—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
合聘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常務監事
—台灣病毒學會理事
—國際人類暨動物黴菌學會副會長
專長:內科學、感染症學、臨床及分子黴菌學、院內感染症、血液腫瘤病人相關感染症、老人感染症
#陳秀熙
現職: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
—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專長:生物統計學、流行病學、疫苗成本效益分析
#楊崑德
現職:
—國防醫學院微免學科合聘教授
—馬偕醫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 教授
—馬偕兒童醫院 主治醫師
專長:免疫過敏病、新生兒感染免疫
#劉清泉
現職 :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 小兒科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任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 兼任教授
—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 兼任研究員
專長:一般小兒科學、小兒感染症學、疫苗學、臨床微生物學及流行病學、醫源性感染管制、腸病毒、登革熱及A群鏈球菌致病機轉的研究
#顏慕庸
現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院長
專長:感染科、一般內科、急診醫學
#趙安琪
現職:
—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副主任
—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副教授主治醫師
專長:婦產科學、腫瘤生物學、人類乳突病毒、基因變異研究
#謝育嘉
現職: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主任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
—長庚大學醫學系兼任副教授
專長:小兒科學、小兒感染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9萬的網紅觀點,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人:詩瑋 來賓: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早產兒基金會董事 許瓊心醫師 主題:早產兒守護者許瓊心醫師與她的巴掌仙子 若問許瓊心醫師這一生有什麼重要資產?她的答案是一個又一個救治小病人的故事。利用威而鋼,讓小男孩免於截肢的重大傷害;做紅血球洗滌,幫助六百公克的孩子「換血」...
早 產兒 醫學會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前陣子有藝人因產檢時發現子宮頸變短,在社群上善意提醒媽媽們要少抱大寶、不拿重物避免子宮頸變短,意外引起不少媽媽群組的騷動,擔心家裡沒人協助育兒,根本只能一打一,該如何是好?雖然我有即時發一篇短文回應,但又深怕不夠完整產生誤會,決定再寫一篇長文講清楚。
孕期子宮頸變短有兩種情況:1.無預警的子宮頸閉鎖不全。2.規律宮縮導致的子宮頸變短。雖然成因不同,但不論哪種狀況,實務上都無法預防,當然也和抱小孩、提重物無關。
**常見原因1:無預警的子宮頸閉鎖不全
子宮頸閉鎖不全通常發生在孕期四到六個月,主因是子宮頸先天結構發育較脆弱,隨懷孕週數越來越大,漸漸支撐不住變重的胎兒和羊水,被撐開變短,最終可能會打開,使得羊膜膨出而破水,引發早產。
雖然理論上變短的子宮頸可以靠縫線做子宮頸環紮手術補救,但醫師極難預測誰會發生,以及會在幾周發生,因為子宮頸脆弱程度無法透過檢測預先得知,變短時也未必會有出血、腹痛或分泌物增加的狀況,因此很多案例發現時,子宮頸已完全打開,根本無法縫合,只能待下次懷孕時做預防性縫合,避免再次早產。
我也曾遇過好幾個媽媽前一週產檢子宮頸長度正常,這週檢查時就發現子宮頸全開,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便超音波檢查如此普及,卻只有少數案例能在子宮頸變短早期發現,成功靠緊急環紮手術安胎到足月。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鄉野流傳,孕婦肚子用力、便秘、咳嗽會讓胎兒掉出來,據我推測,這些案例很可能就是子宮頸閉鎖不全。因為當子宮頸完全打開,肚子只要稍微出力,胎兒就會毫無預警掉出來。只不過過去產檢未常規檢查子宮頸,無法做診斷,才會被以訛傳訛,過度延伸成肚子用力導致早產。
**常見原因2:早期宮縮引發子宮頸變短。
這種狀況較常見,且和子宮頸閉鎖不全無警訊不同,孕婦通常會發現有腹痛、規則宮縮、陰道出血等症狀。因此當出現上述情形時,醫師都會檢查子宮頸的長度是否有變短,如果有,早產機率會大幅提高,需要給予安胎藥,有時也會需要把產婦轉診至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學中心。
相反的,如果僅有宮縮但子宮頸長度正常,其實早產風險則大幅降低,醫師並不會看到黑影就開槍,一味的給予安胎藥或限制媽媽活動。
不管是哪種狀況引起,醫界目前尚無法找到方式預防。當發現子宮頸變短時,醫師會給予安胎藥物(抑制宮縮、黃體素),並依據個人子宮頸和宮縮的狀況建議產婦減少活動量,當然也不適合繼續運動。
**減少活動不代表要24小時臥床
不過除了子宮頸已完全打開、羊膜囊都已經膨出的狀況外,我不會建議產婦二十四小臥床。
首先,各項研究已清楚指出,臥床並不會降低早產發生率,再加上躺著不活動會導致產婦肌肉流失、血栓風險增加、產後憂鬱症比例提高,因此我認為臥床完全就是弊大於利。
而減少活動量、停止運動的臨床建議也常被錯誤連結成子宮頸變短的原因。每次只要有類似經驗分享,下面就會有許多媽媽留言表示「我也是抱小孩後才早產」、「孕婦還是多休息,不然早產兒好難照顧」、「拿太多重物真的會早產」,更強化了這個錯誤連結。
每次我看到類似留言,心情總是很複雜。一方面深知早產的辛苦不好意思反駁媽媽的個人經驗,二方面又擔心引發其他孕婦的焦慮,日常起居變得綁手綁腳。更令我無奈的是,這些討論串最終還常會變成其他人指責或規範孕婦的武器。
另外要說明的是,標準的子宮頸測量應採用陰道超音波,且因每個人天生子宮頸長度就不同,判斷的標準應該是有沒有「變」短,子宮頸的內口形狀有無改變、有無打開,而不是單純比長度。不過,一般來說各大醫學會共識是短於2.5公分就會明顯增加早產風險,須特別留意追蹤。
最後還是要強調,即使醫學進步、產檢普及率極高的狀況下,我們仍沒好的方式預防子宮頸長度變短,這也就是爲什麼早產的發生率在健保實行二十多年來無法下降的主因。既然如此,就不需要為了那個未知的恐懼,犧牲媽媽的活動權,徒增早產媽媽的罪悪感,讓我們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
早 產兒 醫學會 在 眼科陳慶隆醫師-視網膜的大小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紅外線治療眼底疾病的可能性1
美國眼科醫學會AAO在2020年8月分享了一篇討論未來可能利用紅外線用來改善一些眼睛疾病的文章,但我們要強調,目前,此項技術只用在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以及少數人體臨床實驗,尚未被任何衛生醫療主管單位核准一般性的治療使用,千萬『不要』用在他人與自己身上。
粒線體的工作示意圖出自參考6。
眼部照射紅光圖出自以下網站
https://www.ophthalmologytimes.com/view/photobiomodulation-shows-the-power-of-light
眼後部血管網圖來自以下網站的Figure1
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paper/Functional-Hyperemia-and-Mechanisms-of-Coupling-in-Newman/91a9816bb538f9d30fd0604e2f27ae1f9bf0bc69
紅外線治療、低劑量雷射治療low level laser therapy,或是光生物調節Photobiomodulation (PBM),美國眼科醫學會引用的4篇論文所討論的紅光或近紅外線波長為625nm~1000nm(nanometers,奈米),所以這次只會就文章中的資料討論,不會討論到波長更長的紅外線。
其實紅光的運用歷史悠久,1903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得主芬森N. R. Finsen使用紅光治療普通狼瘡,可以說是為紅光的醫療利用開啟新局。有趣的是,真正可實用的研究是在1960年代出現的,研究者想要用雷射在實驗鼠身上誘發皮膚癌,但卻發現使用的694奈米波長的雷射反而使實驗鼠身上被剃掉的毛快速生長,因為實驗設計有「不照射雷射」的對照組,正好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
此後,紅光/近紅外線成為一個在醫學領域備受矚目的研究主題。目前在傷口癒合或疼痛控制或是神經性損傷上都有動物或人體上的成效,細項這邊就不多談了。(參考2)
可以從參考2的回顧中了解,紅光/近紅外光對眼睛細胞層面的作用,主要發生在粒線體中如細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一氧化氮NO的變化,使細胞內的代謝速率增加(文獻3,5的內容也是在論述關於如何改善粒線體功能降低老化的發炎反應與增加ATP的供應)。另外也會抑制穆勒氏細胞Müller’s cells產生會影響感光細胞代謝的自由基。以上由細胞或動物實驗-老鼠來驗證。
從AAO網站文章中引用的研究,我們可以瞭解到一件事,研究中專注於視網膜上的代謝情況,如上一段所述,為什麼呢?
因為視網膜或更明確地說,感光細胞的代謝需求,是眼睛一張開始看東西就不會停止而且非常大量,直到閉起眼睛才會下降。在黑暗中看東西也是會運作的。但感光細胞的代謝,需要視網膜色素上皮層RPE來協助。所以,RPE的活力才會這麼受到重視,否則感光細胞不是餓死就是被自己製造的代謝廢棄物淹死(誇飾法)。(補充:視網膜各層,除了RPE,剩下的都不會再生。RPE是凋亡後,有新的RPE細胞補上。另外,粒線體就是所謂的細胞的發電廠,活著的細胞內通常都會有粒線體,感光細胞自己也有。參考6)
因此,回顧中眼科的紅光/近紅外光(以下稱FR/NIR)主要研究的適用症就是與RPE相關的眼底疾病,例如:年齡/老年相關性黃斑部病變(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 DR)、早產兒視網膜變性(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視網膜色素變性/色素性視網膜炎(Retinitis Pigmentosa, RP)、還有視網膜的甲醛毒性問題(Methanol toxicity in the retina),這些都與RPE是否健康有活力來維持感光細胞正常代謝有關。當然可能還有其他未提及的視網膜病症或是眼部其他病症。
另外,參考2中也提及,年齡相關性黃斑部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弱視Amblyopia (包含屈光不正Ametropia或斜視Strabismus造成的)、視網膜色素變性Retinitis Pigmantosa已經有臨床研究。根據論文分享的內容,在多數的結果中,都是呈現改善的傾向。但除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研究有說明是「閉眼」情況下照射治療,其他研究並沒有提及照射光線時是閉眼或張眼。(再次提醒,雖然已經有臨床實驗,但這樣的治療是還沒有被任何主管單位批准為常態性治療使用,目前甚至沒有標準的照射時間、照射劑量、甚至光線波長。請勿在他人或自己身上執行照射。)
AAO文章中還有一個研究因為題目比較特別,我們下個星期再來分享喔!
──────────────
參考文獻
1. Reena Mukamal, 《Does Red Light Protect Aging Eyes?》
https://www.aao.org/eye-health/news/red-light-protect-aging-eyes-rlt-pbm-near-infrared
2. Ivayla I. Geneva, 《Photobiomod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retinal diseases: a review》, Int J Ophthalmol, Vol. 9, No. 1 Jan. 18, 2016.
3. Chrishne Sivapathasuntharam, Sobha Sivaprasad , Christopher Hogg , Glen Jeffery ,《Aging retinal function is improved by near infrared light (670 nm)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corrected mitochondrial decline》, Neurobiology of Aging 52 (2017) 66-70.
4. Claudia Núñez-Álvarez , Carlota Suárez-Barrio , Susana Del Olmo Aguado , Neville N Osborne, 《Blue light negatively affects the survival of ARPE19 cells through an action on their mitochondria and blunted by red light, Acta Ophthalmol》. 2019 Feb;97(1):e103-e115.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0198155/
5. Harpreet Shinhmar, Manjot Grewal, Sobha Sivaprasad, Chris Hogg, Victor Chong, Magella Neveu, and Glen Jeffery, 《Optically Improved Mitochondrial Function Redeems Aged Human Visual Decline》,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20, Vol. 75, No. 9.
6. Eells J. T..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the Aging Retina》. 2019 May. Biology, 8(2), 31. https://doi.org/10.3390/biology8020031
早 產兒 醫學會 在 觀點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主持人:詩瑋
來賓: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早產兒基金會董事 許瓊心醫師
主題:早產兒守護者許瓊心醫師與她的巴掌仙子
若問許瓊心醫師這一生有什麼重要資產?她的答案是一個又一個救治小病人的故事。利用威而鋼,讓小男孩免於截肢的重大傷害;做紅血球洗滌,幫助六百公克的孩子「換血」;追蹤觀察四歲孩子的排便狀況,看了整整一年的大便照片;只因家長一句話,她依循古禮收「契囝」,成為許多孩子的乾媽;為了讓家長隨時求援,成為「二十四小時醫師」。聽許瓊心醫師和她孩子們的故事!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日 11:00 am-12:00pm
本集播出日期:2019.12.11
《親愛的醫師媽媽:早產兒守護者許瓊心醫師與她的巴掌仙子》
→收藏好書: https://is.gd/J8ffxa
-----
按讚【觀點】FB: https://www.facebook.com/AllTheBestVi...
訂閱【觀點】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觀點
九八新聞台@大台北地區 FM98.1
官網: http://www.news98.com.tw
線上收聽: https://goo.gl/8NA4vB
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News98
Apple Podcast: https://goo.gl/Y8dd5F
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news98
早 產兒 醫學會 在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Taiwan Society of Neonatology - Posts 的必吃
今天由幾位有豐富經驗的婦產科醫師以及新生兒科醫師從安胎、母體轉診、生產救濟事故討論到出生後的黃金時間、低溫療法、以及早產兒的預後。我們看了國際的趨勢也將台灣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