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編輯作為思想方式 #當壞學生開始當編輯
比起當前報紙藝文版萎縮的窘困狀態,#1990年代的另類文化場景 在報紙媒體上的聲量常大得令人驚訝,動輒有半版篇幅的深入報導。當時的新聞媒體中, #地下刊物 往往因為新奇戲謔的表面風格,甚至被貼上所謂的「搞笑刊物」標籤。主流通俗文化中從來不缺笑料。但重要的是,在那個年代,搞笑被認真賦予了一種鬆動體制的反叛意義。受到解嚴、三月學運以及本土化運動的影響,許多編輯自製刊物的大學生們,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時興的後現代、後結構、女性主義、精神分析與文化研究理論的影響,如何「#愉悅地革命」是一個比起革命來得更重要的事。
同時也有1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吳氏日本語:奇跡的な速攻法,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可以下載吳氏日文app快速記憶機 內容更多! https://ilovejp.club/app/YT ****************************************** 0:06 アイデアの秘訣は執念である。 0:15 自分の能力は...
文化研究理論 在 鋼琴詩人王俊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非常感謝 台語唱片xyz 的熱情推薦
寫得真的非常專業!!!!大推!!!!
王俊傑 一瞑聽江蕙 官方正式高畫質HD版本
http://youtu.be/aIS57IOORY4
深更放送:拆解「詩.響起」
我從不試圖「拆解」別人用心捏塑的音樂作品,或許是因為前輩作曲家、歌手劉福助先生曾與我閒談過一段話:「我拍拼一世人,遐的(那些)學者寫我,才用半點鐘爾爾,按呢敢有公道?」更是因為我已經看過台灣歌謠產業界有太多的「劉福助們」,用心做出一張張精緻的作品,卻總是被所知有限、所聽也有限的評論者,輕率地指指點點著。
業界裡當然也有很多詞曲作者、編曲家,已然摸索出一些創作程式,像是旋律的規則、配器的習慣、歌詞的韻腳與結構等等,這種過程大抵就是文化研究理論所謂的「文化工業」邏輯,照著程式去製造出一首作品,應該就沒有那麼難,但是我一樣沒有想要去拆解任何這類作品的欲望,畢竟那些被套用的程式,同樣也是前人逐一摸索出來可供仿效的經典,「濟戲濟人看」,更多作品在市場上流動,去滿足愛聽台語歌的聽眾們的胃口,應當都是值得給點掌聲的。
更何況還有很多前輩創作人,自己都還在市場上努力發表著新作,其中確實有一再重複自己風格的,當我翻到他們的大名時,大半就是會心地一笑--這果然是張老師、是邱老師......印證也慶幸自己的耳朵還沒有退步,不過也有每首作品都還試圖加入一些「新梗」的創作人,一旦翻出他們的名字時,當然就更有敬意在心中萌生。
武雄老師,就是常常令我驚呼的一個名字,已經寫過那麼多經典的他,還是盡力在每一首作品上別出心裁、變化多端,同時累積成一種品牌保證。當然經由他篩選過,同意合作的對象,往往也是相當卓越的品牌,而他竟然願意包辦另一個音樂人的前半生,而且號稱「拆解」過後會令對方成為台語說書人,這怎不令人期待再期待?
於是,這一整張武雄老師作詞,用13首歌講述鋼琴詩人王俊傑半生故事,並由主角本人作曲的「詩.響起」,就這麼逼著我一定要做出從未曾做過的「拆解」了。
因為這是一張層次太豐富的專輯,沒有「拆解」,真的不足以表達完整的敬意,它俗中不俗,從民謠、演歌、國標舞曲,每個時期在俊傑兄生命中出現過的台語歌,都是萃取養分的「程式」來源;但它卻誠意十足,從吉他、鋼琴到編曲與其他配器,全都是大師級的配備和演出,一點都不重複別人的「程式」;而且它極度創新,每首歌的都好聽到不可或缺,整體面貌終能拼出一幅引人入勝的人生風景。
若真要再「拆解」的話,每首歌的感動我都能再寫成這麼長的篇幅,就挑遙想當年之愛的<一瞑聽江蕙>來說說看吧,武雄老師用五言絕句的格式開場,規律的長短句間雜其中,讓俊傑和他的朋友們用鋼琴和弦樂,唱成一首歌詞與韻律起落緊密配合,有如慢板七字仔一般的抒情吟詩歌調,莫非緬懷舊情,本就好比戲曲中的高雅清音,倘若再細細咀嚼,又能察覺武雄老師除了數字藏頭之外,還藏進了他為江蕙寫的名作歌名,如果有一天俊傑兄當面告訴我,這其中根本就藏了他「初戀彼個人」的名字,我也一點都不意外,因為這就是武雄老師的功力與「頂真」。
再跟隨著CD一首一首轉動到了唯一的男女對唱曲<情人的香味>,俊傑兄就像帶著月琴、弦仔走唱江湖的「歌仔先」,樂器和歌聲早就成為一體,分不清誰是誰的搭配,歌仔先的歌聲或許不夠優美,故事卻保證動人,男主角唱的、彈的、演的都是自己,當然不必操作台語歌壇極其高度重視演唱(大部分是轉音)技巧的「程式」,但卻為了聽歌的人,邀來了一位極其入戲的對手許慧瑩小姐,也就是寶島聯播網名主持人Momoちゃん,她的唱功絲毫不遜於那些台語一線歌手,早在<天燈>這首歌中就已教人清楚領會,這次她卻將昂然的高度換成另一種嬌態,完全融入了帶有香味的情人這個角色,極度發揮了引導聽眾去感受、而且不自主地學唱這樣的感染力。
好吧,話都讓我說完了,那還聽什麼歌?其實我最喜歡的,是還沒有挑出來介紹的另一首,且先讓我私藏,改天你也聽完了這如此有誠意的一張專輯,我們再來交換秘密吧。
王俊傑 一瞑聽江蕙 官方正式高畫質HD版本
http://youtu.be/aIS57IOORY4
文化研究理論 在 游大東【鴻鵠志-影視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http://mongrocery.blogspot.hk/2005/10/blog-post_10.html
【Reading】六八九宣布正式重建華富邨,這個港英時代興建的最大型公共屋邨正式走向末日。我一直喜歡城市規劃和房屋設計的事情,於是素來有閱讀公屋設計的源流。
九年前,大學時代,曾邀約住在華貴邨的朋友一起到華富邨走一趟,發現只要住在華富,根本不用離開,因為整個社區設施齊備,還要背山面海,想郊遊、玩水,不過是十多分鐘的路程。那時一個平民與富豪共享土地資源的時代,可惜來到千禧年過後,特區政府完全丟棄這種思維,你窮到住公屋?就不能享有海景,海景只是屬於買到租到貝沙灣的人才能夠享受。
如今正式將華富邨納入重建項目,跟長沙灣蘇屋邨、觀塘裕民坊重建一樣,都是文化研究理論當中,資本主義累積資本方式改變出現的情況。就趁那邊還未拆的拆,塵土飛揚時,快找天好好的行一遍。
文化研究理論 在 吳氏日本語:奇跡的な速攻法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可以下載吳氏日文app快速記憶機 內容更多!
https://ilovejp.club/app/YT
******************************************
0:06 アイデアの秘訣は執念である。
0:15 自分の能力は、自分で使ってみなければわからない。
0:26 新しい真理の発見のときはつねに少数派である。それが正しければ多数派になる。
0:41 科学研究も人間の知的好奇心にもとづく創造であって、芸術やその他の文化活動と同じものだ。
0:56 理論物理学という学問は、簡単にいえば私たちが生きているこの世界の根本に潜んでいるものを探そうとする学問である。本来は哲学に近い学問だ。
⭐️【建議學習方法】
一人一世界,斯人斯語,向企業家借力量!名言不只可以用眼讀,更可以用心讀、用口朗誦!為協助大家建立口說的能力,已調整每畫面時間,建議採用跟讀法,訓練口說的能力。初期或許跟不上,可以多試幾次喔~
*****************************************
⭐️⭐️⭐️(最新電子書索取)3個月合格日檢N2有可能嗎?⭐️⭐️⭐️
https://ilovejp.club/2003252/2020
⭐️索取日檢課程資料 https://ilovejp.club/ask...
⭐️吳氏日文LINE:https://line.me/ti/p/%40wusjp......
請搜尋ID: @wusjp
⭐️吳氏日文官網:https://www.wusjp.com
⭐️吳氏日文Youtube: https://ilovejp.club/YT
⭐️吳氏日文FB:https://www.facebook.com/wusjp5488/
⭐️吳氏日文 IG:https://www.instagram.com/wusjp5488
⭐️吳氏日文 Android APP https://ilovejp.club/app/YT
⭐️訂閱電子報https://ilovejp.club/newspaper
⭐️索取日檢課程資料 https://ilovejp.club/ask
#快速學日文 #50音 #日文動詞 #日文文法 #日文學習瓶頸 #五段動詞 #打工度假 #日語速成 #日語常用句 #日本留學 #日語檢定 #N5 #N4 #N3 #日文單字 #日語補習班#日文線上教學 #第二外國語 #快樂學日語 #日語句型 #敬語 #日本就業 #日本打工#日文
#日文字母 #日文自學 #日文五十音表 #日文五十音寫法 #日本就業 #湯川秀樹
文化研究理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文化研究理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