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作為思想方式 #藝文媒體的公共性
為何一本商業藝術媒體雜誌,要處理新聞性與公共性的議題?從 #胡永芬 這位,在解嚴前後投入藝文採訪的記者,最後當了藝文雜誌總編,以及深入視覺藝文生態各個層面的經歷,來思考藝文雜誌的媒體意義。胡永芬如何在一條都是靜態展、演的報導線,挑出新聞性?如何利用晚報出刊吃虧的時間感,從生態中找到新聞性?而她又如何看待藝文媒體與商業廣告中間的分野?訪談胡永芬與她力行的報導形式對於目前藝文媒體企劃思維的影響。
編輯作為思想方式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編輯作為思想方式 #鄧正健
在藝術/知識生產的崗位上,這四種行為會依次表現為「#作者」、「#評論者」、「#編輯」和「#教育者」四個身分。可是,這些身分一般都不太穩定,邊界時或模糊。有時崗位上的人亦不安於室,希望跨界,甚至是用一種層級較高的行為去命名層級較低的,於是我們偶而會聽到有人說:「#評論作為創作」、「#編輯作為評論」這類說法。看似是跨越固有的藝術/知識生產想象,或是重新定義舊有行為,卻又隱瞞了一個更根深蒂固的想象。
編輯作為思想方式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專題 #編輯作為思想方式 #當壞學生開始當編輯
比起當前報紙藝文版萎縮的窘困狀態,#1990年代的另類文化場景 在報紙媒體上的聲量常大得令人驚訝,動輒有半版篇幅的深入報導。當時的新聞媒體中, #地下刊物 往往因為新奇戲謔的表面風格,甚至被貼上所謂的「搞笑刊物」標籤。主流通俗文化中從來不缺笑料。但重要的是,在那個年代,搞笑被認真賦予了一種鬆動體制的反叛意義。受到解嚴、三月學運以及本土化運動的影響,許多編輯自製刊物的大學生們,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時興的後現代、後結構、女性主義、精神分析與文化研究理論的影響,如何「#愉悅地革命」是一個比起革命來得更重要的事。
編輯作為思想方式 在 【編輯作為思想方式】文化造型:蔣勳的一年《雄獅美術 ... - Facebook 的必吃
【編輯作為思想方式】文化造型:蔣勳的一年《雄獅美術》 文| 黃建宏. 台灣1960年代的前衛運動與1970年代相近於歐洲「前衛運動」的「現實」發聲有著對比性的根本差異,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