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 Deep State 之謎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路透社》消息指,北京當局「於閉門會議要求香港地產大亨守規矩,應運用資源和影響力維護國家利益,協助解決香港房屋短缺問題」。此一重量消息,旋即引發地產公司股價急挫,從恆地、新世界、新地到長實都錄得整體股價一成左右跌幅。《香港 01》也在今天(21 日)表示,該社獲悉香港一個「首富級家族」早前邀請國安公署要員到家中舉辦宴會,並邀請家中所有重要成員出席。消息指,宴方在席間表示「家族於反修例暴動期間的一些言論,並非同情黑暴,希望不要持續有所誤會。」消息甚至提到,「香港商界影響中央治港政策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的說法早於 2018 年經已出現。
林鄭被問到有關消息之後,也只好用官腔打發過去:她「無法證實相關傳聞,但感覺地產商今日較願意配合政府政策以解決房屋問題」。反正對高於自己層級的資訊,不承認不否認還是較好的做法。林鄭在中秋節早上在記者會的原話為:
//……事實上呢幾年呢,你問我自己嘅親身體會,因為我都當過發展局局長,都同所謂地產商打過交道,我覺得今日呢其實佢地係好願意係配合我地特區政府嘅政策……//
所以她也在回答中間接表達了:話題圍繞「地產商」而不是一般商界,而地產商今日比較主動支持政府,你就會聯想到以前地產商可能「不太主動」支持政府。
上述兩個非官方消息令人想到 2018 年的香港,似乎是「毫不重要的一年」,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當年表面上風平浪靜。2014 年佔領運動、2016 年旺角事件之後,社會「恢復平靜」,民主派大黨搞活動,也基於工作關係而宴請特首林鄭,後者也基於禮節而出席,還捐了 3 萬元。暴動青年被判入獄仍有「判刑合適」之說;「罪犯」逃亡也會被社會賢達公開勸告回港面對……一切似乎都很正常。然而從歷史時序的維度去看,19 年的事情必然部份肇發於看似安定的那一年。
2019 年一些人已經在討論「香港問題」的成因。對很多人來說,最初和現在的解釋一脈相承:暴亂是由外國勢力煽動資助的,激化了長期樸素追求民主自由的香港人,由守法的順民慢慢變為不守法的刁民。19 年的一切也是一個「青年問題」,是青年無法上流和置業而引發的社會騷亂。對愛好研究問題的人,這些解釋似乎說服力不足。因為很多參與者都不是青年人,早在更之前的事件,已經有中老年人在前線被捕。很多人也是有資產的,而不是手停口停的貧困人士。
然而人數較少的決策層要鉅細無遺理解中國境內的所有事情,本身就不可能,只好依靠「事件定性」,為之後的研究和跟進提供輪廓。事件定性之後,地方和前線的研究和跟進就會圍繞外國勢力資金流、地產問題、青年出路等等,至少表面上得如此。「社會事件」發生後,商界巨賈經過一輪醞釀,也紛紛在報章上表態反對暴亂。我們一直以為這些表態,是為了應對 19 年突如其來的種種事件。但「香港商界影響中央治港政策」的現象或觀察,應該不是香港特區近期的新聞,而是要追溯到英治前朝,那可能是一個起源傳承自 1840 年的「香港 Deep State」俱樂部。因而有「香港真正的統治階層不在政府而在馬會」的講法。
所以據說香港的地產問題是歷史問題,不是一兩屆政府可以解決。在有關消息流傳之前,我們由自己角度觀察一切,會覺得 19 年帶來了清算香港「利益固化」現狀的空隙。然而有關戰略卻可能是長期的。據《路透》和《01》的北京消息,這一切在 18 年已經正式提出,並不是 19 年。而且你再推遠一點,2014《一國兩制白皮書》已經提出了很多類似思路。
所以回到最切身的問題,很多經歷過 19 年之後洗禮的香港人,都會覺得/知覺自己好慘。表面上展露歡顏的人,也是有苦自己知,但其實最終人們會發現,所有人都要面對「改變」的。現在股民都會受影響。反對派就不用說了,這是香港人逃避了一兩個世紀最終還要首次面對的事情。在這個重置程序中,每一個政治光譜、社會階層、年齡層都鑲嵌了新的義務和守則。守則理論上是一樣的,但下降到現實時都有不同的則重點。創作人面對的是資金和創作的線,學者面對的是要不研究某些問題,地產商面對的是賺錢之外的「社會責任」,建制派要面對全新的選舉和競爭……甚至「藍絲民眾」內心都有莫名其妙的怨氣。
我甚至會認真聽一些藍絲頻道,他們描述的世界仍然充滿危機,雖然表面上的暴徒已經被鎮壓,但很多人的意識已經被污染,例如移民就被形容為扔下父母沒有孝心,因而很多黃絲移民,因而黃絲都沒有孝心,因而黃絲根本沒有道德,被黃絲佔據的香港也沒有希望。當然藍絲網絡只是在重演早期反對派動員政治中的「激語主義」,盡量聳動地描述出一個即將毀滅的世界,而「正義」一方永遠是弱勢,令人很焦慮。
所以有些藍絲也會覺得自己弱勢,他們覺得黃絲影響力無處不在。始終人如果沒有敵人的話會相當寂寞。由於每個階層或取向要面對的新世界也不一樣(移民的香港人也要面對適應 literally 的新世界),使得後重置的社會也進入了原子化的前夜。也許在一段長時間的各散東西之中,廣義的光譜不同的香港人,也只能以 2019 年來作歷史的相認。即使是一方支持一方反對,起碼是在說同一件事,我懷疑這樣的共同點將越來越珍希。
這當然是在一個大破大立時代下人人皆要承擔的轉變,經那一兩年的濃縮蒸製,我們之間的其他連繫變得薄弱和平面。要證明外國聯繫也是在否證「存在民間自發」那一點,但不代表不防範民間一旦自發時會動用的網絡和資源。先不說「商界」在 19 年對《逃犯條例》的態度,也不說地產問題形成的民怨是否香港政治問題的動力之一……「民企」和「人民」走得太近,如何?
雖然兩次重大歷史分水嶺的背景其實相距極遠,但「六七暴動」之後,英政府快速推出了大量公屋,很多人和家庭受惠至今。據房屋署網站一篇名為〈公屋發展歷程〉的文件,香港公屋政策從 1967 至 1977 這十年間的重大內容是:
//1971 華富邨落成,是首個規劃成自足社區的公共屋邨,設有商場、學校、巴士總站,以及其他社區配套設施。
1972 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計劃」,在 1973 至 1982 年間,為 180 萬人提供有獨立設施的居所。
1973 重組原來負責公共房屋的多個機構,成立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以推展政府的公共房屋計劃。 政府又將徙置事務處和市政事務署轄下的屋宇建設處合併成為房屋署,作為房委會的執行機關。「第一型」和「第二型」徙置大廈的重建工作率先在石硤尾邨展開。
1976 政府決定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計劃),協助中低收入家庭和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租戶成為業主。//
甚至有說之後興建的籃球場、遊樂場,都有著「讓殖民地青年發泄多餘精力」的用心。用這個角度來說,當年很多人沒參與暴動,但在之後都獲得了好處:一個較有「住屋正義」意識的社會。現在就是一個「搵地方起籃球場」的過程。當年港英成功將反殖政治鬥爭吸納進房屋政策之中,成果有目共睹,培養了一整個靠攏英國的世代。現在中國人能不能呢?這是中西之間廣義隔空比拼的一個中層項目。至於高層項目是「核心文明對周邊地帶持續郡縣化」此一歷史傳統,更是一個出於潛意識的不必回答題,20 世紀之後的傳統認為,「做不做」的問題已經由前人答了,現在的問題僅是「如何做」的問題。當然,他們也知道自己必須首先通過「起籃球場」的考驗。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睿富財經頻道WealtHub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早前新樓盤開售,市場反應非常熱烈。《致富解碼》今集邀請到祥益地產總裁汪敦敬(Lawrance),介紹新書《龍市樓論》並分析龍巿模式,剖析香港2009年後至今的「新常態」樓市數據,助你配置 Smart Money 入市。 【第7集主題:#香港樓市】 主持:天窗文化集團 CEO 李偉榮、資深 iBa...
政策執行理論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地產 Deep State 之謎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路透社》消息指,北京當局「於閉門會議要求香港地產大亨守規矩,應運用資源和影響力維護國家利益,協助解決香港房屋短缺問題」。此一重量消息,旋即引發地產公司股價急挫,從恆地、新世界、新地到長實都錄得整體股價一成左右跌幅。《香港 01》也在今天(21 日)表示,該社獲悉香港一個「首富級家族」早前邀請國安公署要員到家中舉辦宴會,並邀請家中所有重要成員出席。消息指,宴方在席間表示「家族於反修例暴動期間的一些言論,並非同情黑暴,希望不要持續有所誤會。」消息甚至提到,「香港商界影響中央治港政策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的說法早於 2018 年經已出現。
林鄭被問到有關消息之後,也只好用官腔打發過去:她「無法證實相關傳聞,但感覺地產商今日較願意配合政府政策以解決房屋問題」。反正對高於自己層級的資訊,不承認不否認還是較好的做法。林鄭在中秋節早上在記者會的原話為:
//……事實上呢幾年呢,你問我自己嘅親身體會,因為我都當過發展局局長,都同所謂地產商打過交道,我覺得今日呢其實佢地係好願意係配合我地特區政府嘅政策……//
所以她也在回答中間接表達了:話題圍繞「地產商」而不是一般商界,而地產商今日比較主動支持政府,你就會聯想到以前地產商可能「不太主動」支持政府。
上述兩個非官方消息令人想到 2018 年的香港,似乎是「毫不重要的一年」,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當年表面上風平浪靜。2014 年佔領運動、2016 年旺角事件之後,社會「恢復平靜」,民主派大黨搞活動,也基於工作關係而宴請特首林鄭,後者也基於禮節而出席,還捐了 3 萬元。暴動青年被判入獄仍有「判刑合適」之說;「罪犯」逃亡也會被社會賢達公開勸告回港面對……一切似乎都很正常。然而從歷史時序的維度去看,19 年的事情必然部份肇發於看似安定的那一年。
2019 年一些人已經在討論「香港問題」的成因。對很多人來說,最初和現在的解釋一脈相承:暴亂是由外國勢力煽動資助的,激化了長期樸素追求民主自由的香港人,由守法的順民慢慢變為不守法的刁民。19 年的一切也是一個「青年問題」,是青年無法上流和置業而引發的社會騷亂。對愛好研究問題的人,這些解釋似乎說服力不足。因為很多參與者都不是青年人,早在更之前的事件,已經有中老年人在前線被捕。很多人也是有資產的,而不是手停口停的貧困人士。
然而人數較少的決策層要鉅細無遺理解中國境內的所有事情,本身就不可能,只好依靠「事件定性」,為之後的研究和跟進提供輪廓。事件定性之後,地方和前線的研究和跟進就會圍繞外國勢力資金流、地產問題、青年出路等等,至少表面上得如此。「社會事件」發生後,商界巨賈經過一輪醞釀,也紛紛在報章上表態反對暴亂。我們一直以為這些表態,是為了應對 19 年突如其來的種種事件。但「香港商界影響中央治港政策」的現象或觀察,應該不是香港特區近期的新聞,而是要追溯到英治前朝,那可能是一個起源傳承自 1840 年的「香港 Deep State」俱樂部。因而有「香港真正的統治階層不在政府而在馬會」的講法。
所以據說香港的地產問題是歷史問題,不是一兩屆政府可以解決。在有關消息流傳之前,我們由自己角度觀察一切,會覺得 19 年帶來了清算香港「利益固化」現狀的空隙。然而有關戰略卻可能是長期的。據《路透》和《01》的北京消息,這一切在 18 年已經正式提出,並不是 19 年。而且你再推遠一點,2014《一國兩制白皮書》已經提出了很多類似思路。
所以回到最切身的問題,很多經歷過 19 年之後洗禮的香港人,都會覺得/知覺自己好慘。表面上展露歡顏的人,也是有苦自己知,但其實最終人們會發現,所有人都要面對「改變」的。現在股民都會受影響。反對派就不用說了,這是香港人逃避了一兩個世紀最終還要首次面對的事情。在這個重置程序中,每一個政治光譜、社會階層、年齡層都鑲嵌了新的義務和守則。守則理論上是一樣的,但下降到現實時都有不同的則重點。創作人面對的是資金和創作的線,學者面對的是要不研究某些問題,地產商面對的是賺錢之外的「社會責任」,建制派要面對全新的選舉和競爭……甚至「藍絲民眾」內心都有莫名其妙的怨氣。
我甚至會認真聽一些藍絲頻道,他們描述的世界仍然充滿危機,雖然表面上的暴徒已經被鎮壓,但很多人的意識已經被污染,例如移民就被形容為扔下父母沒有孝心,因而很多黃絲移民,因而黃絲都沒有孝心,因而黃絲根本沒有道德,被黃絲佔據的香港也沒有希望。當然藍絲網絡只是在重演早期反對派動員政治中的「激語主義」,盡量聳動地描述出一個即將毀滅的世界,而「正義」一方永遠是弱勢,令人很焦慮。
所以有些藍絲也會覺得自己弱勢,他們覺得黃絲影響力無處不在。始終人如果沒有敵人的話會相當寂寞。由於每個階層或取向要面對的新世界也不一樣(移民的香港人也要面對適應 literally 的新世界),使得後重置的社會也進入了原子化的前夜。也許在一段長時間的各散東西之中,廣義的光譜不同的香港人,也只能以 2019 年來作歷史的相認。即使是一方支持一方反對,起碼是在說同一件事,我懷疑這樣的共同點將越來越珍希。
這當然是在一個大破大立時代下人人皆要承擔的轉變,經那一兩年的濃縮蒸製,我們之間的其他連繫變得薄弱和平面。要證明外國聯繫也是在否證「存在民間自發」那一點,但不代表不防範民間一旦自發時會動用的網絡和資源。先不說「商界」在 19 年對《逃犯條例》的態度,也不說地產問題形成的民怨是否香港政治問題的動力之一……「民企」和「人民」走得太近,如何?
雖然兩次重大歷史分水嶺的背景其實相距極遠,但「六七暴動」之後,英政府快速推出了大量公屋,很多人和家庭受惠至今。據房屋署網站一篇名為〈公屋發展歷程〉的文件,香港公屋政策從 1967 至 1977 這十年間的重大內容是:
//1971 華富邨落成,是首個規劃成自足社區的公共屋邨,設有商場、學校、巴士總站,以及其他社區配套設施。
1972 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計劃」,在 1973 至 1982 年間,為 180 萬人提供有獨立設施的居所。
1973 重組原來負責公共房屋的多個機構,成立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以推展政府的公共房屋計劃。 政府又將徙置事務處和市政事務署轄下的屋宇建設處合併成為房屋署,作為房委會的執行機關。「第一型」和「第二型」徙置大廈的重建工作率先在石硤尾邨展開。
1976 政府決定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計劃),協助中低收入家庭和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租戶成為業主。//
甚至有說之後興建的籃球場、遊樂場,都有著「讓殖民地青年發泄多餘精力」的用心。用這個角度來說,當年很多人沒參與暴動,但在之後都獲得了好處:一個較有「住屋正義」意識的社會。現在就是一個「搵地方起籃球場」的過程。當年港英成功將反殖政治鬥爭吸納進房屋政策之中,成果有目共睹,培養了一整個靠攏英國的世代。現在中國人能不能呢?這是中西之間廣義隔空比拼的一個中層項目。至於高層項目是「核心文明對周邊地帶持續郡縣化」此一歷史傳統,更是一個出於潛意識的不必回答題,20 世紀之後的傳統認為,「做不做」的問題已經由前人答了,現在的問題僅是「如何做」的問題。當然,他們也知道自己必須首先通過「起籃球場」的考驗。
政策執行理論 在 Starman 資本攻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看見今天的事態發展,不禁令我想起一兩年前寫的文章….
早幾年,我已看到資本主義已開始步入盡頭。資本主義下的所謂自由經濟,造成「貧者愈貧,富者越富」的社會問題,當各個經濟板塊被資本家壟斷,底層通往上層的階梯斷裂,即意味著現行的資源分配機制需要調整,才能重回健康的循環。然而,這是一種既得利益者的取捨,對貪婪的資本家而言,這種取捨實在有如「切膚之痛」。
這種資源重新分配的機制最後往往要通過政府/政權去執行。然而,當一個充滿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權用它的方式去管理一個實行自由經濟多年、極端資本主義特質入血的社會,使用極端性推倒重來的政策是預料之內。
其實每一種「制度」都有它的好處和壞處,「制度」決定了資源分配的方式,而資源分配講求平衡。任何一種「制度」實施得太久,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會慢慢將資源分配推向極端,繼而將「制度」迫向盡頭。這個時候,政府的角色是在「制度」運行的過程中盡量取得平衡,而非一刀切地執行另一種「制度」。
香港,在「無為」的政府下,「制度」很多年來都沒有平衡過,一直以來都是傾斜的,直到水一滴不剩的向下流乾才發現問題,今天才正視可能已經太遲。
《資本主義的盡頭》
//別以為樓市回調,受惠的一定是未買樓的小市民,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短暫的樓價下跌,對大業主/有實力的投資者而言,只是純粹帳面上的損失,卻是他們增持有價值資產的入市良機;而小市民在失業率高企的陰霾下只會更沒條件、更不敢入市,甚至連部份有一兩層樓的中產、中小企老闆亦可能因為經濟壓力而被迫出售手中資產。
年輕時讀經濟,受張五常經濟理論影響,總是崇尚自由經濟,認為自由經濟下的價格機制(price mechanism)才是最有效率分配市場資源的遊戲規則,因為經濟理論告訴我只有「價高者得」的規則,才不會引致經濟浪費,即經濟學上所謂的「Deadweight loss」/ 「Economic inefficiency 」,資源才能最終分配到「最有價值」的人手上。
然而,經濟學中所謂最有「價值」的人只代表他是能出「最高價格」的人,並不代表他是「最有需要」的人。在完全自由市場主導的價格機制下,走到最後,所有資源最終都會落入最有錢的資本家手中。
一個發展中國家要發展,資本主義下的市場經濟絕對有效促進經濟增長,正如鄧小平所講「先讓一部份人富起來」。可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後,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並不應該純粹追求經濟增長,而更應該投放更多資源於民生和教育。如果一個已發展國家的經濟增長,假設每年4%,當中的3.99%會落入資本家手,而大部份人只能去分那0.01%(正如倫敦、紐約、北上廣深以外城市的人均收入與一線城市之距離),這又有何意義?大部份人根本不能受惠國家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好處,他們可能寧願拖慢經濟增長去換取更「平等」的資源分配。經濟以外,當權者/資本家為自身的利益著想,不應繼續極大化自己的利益,賺盡每一個銅板,置民生和社會問題之不理,因為當民粹主義抬頭,最後必然引致「物極必反」的結果,當社會「攬炒」發生,大家失去的將會更多。英國脫歐(Brexit)便是一實例。
如果我們能夠預視完全市場化的經濟模式走到最後的結果會是「所有資源都會落入最有錢的資本家手中」,那麼我們應該早就預視到貧富懸殊的嚴重及其所引起的社會問題,及早反思問題所在並改善,社會資源應該相對「平等」地重新分配,而不應只管「經濟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
因此,我非常認同大發展商應更主動地捐出更多土地,用以興建更多公營房屋,以滿足市場需求。幫助別人,即是幫助自己。李嘉誠十億十億派的應急錢幫助中小企,從另一個角度,其實也就是幫助自己。試想一下,李嘉誠,香港就是「李家的城」,其集團系內業務遍及地產、零售、電訊、民生,總之香港人的衣食住行都關佢事。如果中小企、零售商倒閉潮發生,市民失業,消費能力大受影響,導致樓賣唔出,商場無人去,商鋪寫字樓無租收,無人去豐澤買電器,屈臣氏無生意,到頭來自己一樣會受到傷害。因此,先不論他本身對香港的感情,在商言商,香港鉅富要在香港「長治久安、千秋萬載」,求神拜佛都希望香港平平安安,香港死,佢重傷;反之,香港繁榮穩定,他比所有人都要賺得更多。因此,他比香港所有人更不想「攬炒」,更緊張香港的前途,這是再合理不過。區區數十億撐住香港,何足掛齒,另一方面,對他老人家來說,更贏得「發財立品」、拯救香港的名號,成功創造了「李嘉誠經濟圈」,反過來逆市下促進了市民於李嘉誠經濟圈消費,這算盤從商業角度都打得響。
當一個人發覺自己賺錢賺得越來越容易,越來越輕鬆之時,要思考一下究竟是誰造就自己的成功,而「他們」能夠生存嗎?如果「他們」是自己的成功因素,當「他們」都生存不了,自己安逸的日子還能長遠嗎?希望世界不會走進資本主義的盡頭。//
全文:
資本主義的盡頭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20/02/blog-post_26.html?m=1
政策執行理論 在 睿富財經頻道WealtHub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早前新樓盤開售,市場反應非常熱烈。《致富解碼》今集邀請到祥益地產總裁汪敦敬(Lawrance),介紹新書《龍市樓論》並分析龍巿模式,剖析香港2009年後至今的「新常態」樓市數據,助你配置 Smart Money 入市。
【第7集主題:#香港樓市】
主持:天窗文化集團 CEO 李偉榮、資深 iBanker 蕭少滔
業界嘉賓:汪敦敬 Lawrance(祥益地產總裁)
著名樓市評論員,從事地產代理業30 年以上,撰寫樓市評論文章20 多年,長期剖析樓市實況、置業財技和房屋政策。汪敦敬被譽為「預測最精準的樓市專家」,從2009年開始研究龍市理論,檢視香港樓市數據的十年印證,於新書《龍市樓論》闡釋龍市規律發展,「龍一」升市及「龍二」調整市如何交替出現,而總體呈現一浪高於一浪的勢頭。
00:00 本集精華
00:42 節目宗旨
01:43 嘉賓介紹
02:09 龍市是甚麼?
03:27 新書內文的QR Code有甚麼作用?
04:37 高現金流、低借貸率、供應不足、財富效應這四個因素,在2020年和2009年有否重覆?
10:50 市場帶有許多長期負面因素,為何仍對樓市抱樂觀態度?
12:29 住宅樓未來數月走勢如何?
16:40 有意移民的人對市場有影響嗎?
21:45 現時剛性需求強烈?
25:57 疫情和失業浪潮會否令分析出現滯後?
➤ 全新單元《iBanker見聞錄》,資深 iBanker 蕭少滔(Alex)暢談投行二三事。
【第2集主題:投資銀行上市角色】
蕭少滔(Alex)簡介:
擁有超過二十年企業融資專業經驗,涵蓋廣泛的投資銀行以及上市公司的管理工作。先前為星星地產(1560.HK)的獨立非執行董事,以及中國首控集團有限公司(1269.HK)之投資銀行部門董事總經理。另外曾於香港著名投資銀行主管資本市場部門業務,包括星展亞洲以及招商證券。企業管理方面,蕭先生曾任職越秀集團資本經營部副總經理,參與2005 年全球首個中國房託越秀房地產信託基金(405.HK)的上市工作,是資產證券化的專家、並出任越秀集團的各上市公司投資者關係主管。
蕭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系獲得國際工商管理學士學位,其後獲取法國政府獎學金負笈法國深造,取得法國巴黎高等商業學院頒發之金融碩士學位。
30:33 節目介紹
31:44 投資銀行如何分類?
32:50 國企到美國或香港上市時沒分國家隊,整個運作是如何?
34:22 銀行如何考量上市項目大小?
35:38 其他國家的企業在香港的活躍程度如何?
36:25 香港有多少投資銀行從業員?
37:17 香港對投資銀行有甚麼吸引因素?
39:02 投資銀行有沒有分類?
? 鎖定睿富財經頻道,《致富解碼》新集數逢星期六 10a.m. 上線!
#致富解碼 #汪敦敬
======================================================
【2020年10月活動 現正開放報名】
➤ 英國物業投資150分鐘速成班(?完成速成班後可獲贈豐盛國際HKD2,000置業現金回贈!)
https://bit.ly/3dubZRW
======================================================
新書介紹 ➤ 龍市樓論(汪敦敬)
實體書(登記天窗會員享9折): https://bit.ly/3hQmtvl
Google Play 電子書:https://bit.ly/3kb4Yr1
牛熊巿周期在樓巿不復見,香港樓巿的「龍巿模式」乘勢而起,
撥開雲霧,看通「龍巿」的升降規律,你的財富才能「飛龍在天」!
「龍巿模式」非常強勢,作者於書中詳細解說支持其運行的四大因素:
高現金流:資金續創新高,2020年是97年的5倍以上;
低借貸率:香港貸存比率低於1,遠較97年高位健康;
供應不足:整體一手供應下降及二手放盤量大跌;
財富效應:供滿樓人士、換樓客、「加按」套現等人再成樓巿新力軍。
作者亦傳授逾30年物業投資的真知灼見,提醒年輕人如何做好準備,捕捉「龍二」時機上車,才能成為擁有資產的贏家。另外,基建發展預視樓巿未來,作者亦分析香港未來多個大型基建,剖析值得預早部署的潛力區段,以佔盡天時地利人和,與龍共舞。
「《龍巿樓論》絕對是投資初哥及資深投資者的入巿秘笈!」—— #黎永滔 /百億舖王
「著作所彰顯的創見、膽識和自信,已足夠令人動容!」—— #王文彥 /中原地產創辦人
「匯聚了汪敦敬博士38年的地產智慧,讀完這本書,你就會明白甚麼是『書中自有黃金屋』!」—— #蔡志忠 /香港專業地產顧問商會會長
聯同
#張炳強、#黃雍盛、#張翹楚、#邵志堯、#方文彬、#Ann姐、#Anthony、#KingSir葉景強、#葳葳、#諗sir、#法子、#亮劍、#PP
強勢推薦
======================================================
【更多推薦影片】
➤ 科技股受美國總統大選影響? | 嘉賓:譚新強: https://youtu.be/YJBhxBo1qKs
➤ 如何利用 FinTech 金融科技賺錢? | 嘉賓:陳立德:https://youtu.be/OfAWOlWncL8
➤ 英國樓市尋寶圖,倫敦Zone 1、2以外的最佳選擇:https://youtu.be/kzDjuMVszBs
======================================================
【追蹤 WealtHub睿富,即可獲得最新財經金融資訊】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ub.hk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ealthub18/
YouTube: https://youtube.com/c/睿富財經頻道WealthubC...
Website: http://www.wealthub.hk/
投資涉及風險。本節目純為嘉賓個人意見分享,不構成任何投資招攬或建議。本節目對閣下因援引有關資料所引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龍市樓論 #Wealthub #iBanker見聞錄 #睿富財經頻道 #樓市 #香港樓 #蕭少滔 #iBanker #投資銀行 #投行
政策執行理論 在 路怡珍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小路問路 #英語專訪 #雙語主播
川普搬出《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國家緊急法》強勢禁止TikTok,逼得TikTok走馬上任不到90天的全球執行長閃電請辭。
落馬的可不只TikTok。如果沒有美國本土企業趕在9月中完成收購,TikTok、Wechat恐怕都將絕跡於美國境內。
但這一切到底是怎麼開始的?
川普為什麼強勢下這步棋?只因為個資疑慮嗎?
重點是下一步的執行呢?若 TikTok 達成與收購方達成協議,將還需要獲得美國和中國官方的批准才能出售。消息人士表示,關閉應變計畫的目的也在於為抖音全球營運做準備,以防中美任一國否決該協議。字節跳動本週以備忘錄要求工程師擬定關閉美國 app 的應變計畫。字節跳動也為抖音美國員工和供應商擬定個別計畫,在關閉時期能可獲得補償。
Bitmark的創辦人/CEO接受我的訪問,談到美國政府需要 同時 禁止抖音和微信的思路。訪談前半部很歡快,後半部成了政治驚悚劇,還好最後有一個困難卻溫暖的解方。
這是全新推出「小路問路2.0」豪華精裝版,升級過去國際專訪系列,更多精彩內容🔍 臉書粉絲頁🔍 #主播路怡珍
_
感謝媒體報導: https://www.nownews.com/news/global/5052545
川普接連禁抖音微信 專家:為防堵中國這步棋
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影音應用程式「抖音海外版」( TikTok )出手封殺,連帶微信( WeChat )等中國 app 也被禁止,以資安和隱私為由,華府背後的真實考量,引發外界關注與分析。知名台灣主播路怡珍在自製節目「小路問路 2.0 」中,請來 Bitmark 創辦人兼 CEO 摩斯普茲( Sean Moss-Pultz ),探討 AI 先行、助推理論和意圖,與美國政府近期政策可能的關聯。
摩斯普茲認為,在針對抖音和微信的禁令背後,凸顯了「 AI 先行」這個關鍵點,即透過 AI 挑選特定影音呈現給觀眾,以達成某種特殊目的,如改變人們的思考模式、影響民主進程等等,藉由一次次的潛移默化,至終改變人們的決定(助推理論)。
摩斯普茲形容,微信就像 1 個吸塵器,大量吸取所需要的資料,然後透過具備 AI 技術的「大腦」(抖音)去操控這些資料,兩者結合起來,就是威力強大的武器,產生出來的 AI 系統並不限於只能在特定區域運作,而是能到其他任何地方,所以並非只是「資料應該儲存在哪裡」的問題。
摩斯普茲也提到, AI 的存在目的應是人類要共同捍衛的價值,並幫助所有人都一起變好。雖然臉書( Facebook )、谷歌( Google )等科技大廠亦可能具備 AI 技術,但就像原子能量被發現後,研發者可以決定是用它來製造核武殺人,或是提供電能幫助全世界一樣,「背後的意圖是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臉書、谷歌主要的目標,是賣出更多廣告以促進消費力,這與美國的資本主義社會、消費至上的作風有關,而非煽動意識形態對立,或是讓美國政府藉此達成政治目標。
此外,同樣都是科技公司或社群媒體,但對國家領導人的批評,卻會招致完全不一樣的結果。在美國,民眾可以因為不同意臉書或谷歌的管理模式,而發起抵制或抗議,就算公開嘲弄川普也不至於惹禍上身;但在中國,科技公司甚至不被允許上傳任何批評習近平的言論,否則馬上就會被下架,相關人員還會因此蹲苦牢。
「小路問路」是由專長科技商業趨勢與國際外交領域的主播–路怡珍所製作的節目,第一季共有 39 集,而升級版的「小路問路 2.0 」則剛剛製作、首映了 1 集。邀請嘉賓進行對談,圍繞著 3 個核心,即國際時事評論、未來產業趨勢和知識轉譯分享,希望藉由深入淺出的討論方式,持續幫助觀眾了解複雜的國際議題,也讓台灣的聲音能更被國際聽見。
政策執行理論 在 林穎孟 迎夢台北大安文山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生理性別(sex)、社會性別(gender)、以及性傾向(sexuality),因此性別平等教育,便是依此基礎,包含性教育、情感教育,以及認識和尊重不同性傾向,也就是必須認識同志。
性別平等理論基礎,是所有性別、性傾向的平等,由於反同概念基礎建立在「同志比異性戀的位階次等」,那自然不是性別平等專業範疇,世界上不會有任何一個性平專業學術,會主張反同。
本次「第八屆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名單有嚴重兩個問題:
1.民間委員女性人數不足導致市府內派有反同紀錄的勞動局局長。
2.遴選出有前科、缺乏性平意識的委員。
教育局讓不具備性平專業的委員入選,多達六人,違背性平委員會設置要點第一條明文「需具備性平意識」,還替這些有疑慮的委員背書。遴選委員被推薦的資格表,裡面明文寫著具性別意識、無違反性別平等教育法之行為,這只是打勾就好的行政流程?竟沒有對候選人做基本的背景調查?
而性平教育委員會是以專業掛帥的單位,會影響整個台北市的性平教育政策走向,現在問題浮現不趕緊處理,待問題委員5/29上任,任期屆滿,還有權力可以推薦別人及自薦。我再次強調,缺乏性平專業不能拿「多元言論」來搪塞。這是蔑視專業,也違反台北市政府「尊重專業」的精神。
台北市政府自己的女性權益促進委員會(簡稱女委會)也認為事態重大,已提出質疑要求要在5/29前開會檢討「第八屆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名單,然而性別平等辦公室以「防疫」、「議會開議難抽身」「委員的提案訴求沒有急迫性」等理由延後處理。
因此我昨日在民政部門質詢時,質詢身為性別平等辦公室執行長的社會局長劉志光,要求在5/29前請召開女性權益促進委員會臨時會利用公開機制檢討報告,確實究責,讓有問題委員退場。
根據規定,台北市性別平等辦公室是台北市政府所有性平政策的最高指導機關,對所有局處有督導責任,由於此事緊急且重大,因此我要求局長要趕緊讓女委會召開臨時會,對此做出調查報告,並檢討遴選機制,而不是讓整個市府性平教育工作開倒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