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攝影家介紹:K.K. DePaul (Kim DePaul)
美國賓州的藝術攝影師,創作題材以家人為主。2014年榮獲 LensCulture Portrait Award 並在歐美各地開設攝影工作坊。因為丈夫而開始接觸攝影,也因為攝影而開始面對不堪的家族史所帶給她的影響。
1929年,DePaul 的祖父因殺人罪而被叛了絞刑,使得她的家人們極力隱瞞這個家族黑歷史。長大後,從祖母的遺物中才得知這個事件,因此 DePaul 開始對揭露秘密,以及真假之間的界線感興趣。作品長年都以重曝、古典顯影、以及複合媒材來拼湊她家族的故事。
對 DePaul 來說,一直把傷痛深埋在心裡,只會讓痛苦的感覺在心裡腐爛。而家人們的照片經由切割以及重建,她也覺得自己正在填補過去所缺少的一塊。攝影對她來說,就像是一面鏡子,讓她好好去檢視自己的變化、成長。也讓她從父親死去、家族的陰影中走了出來。
Photo credit: K.K. DePaul
http://www.kkdepaul.com/
小編 x 楚涵
註:影響小編很深的藝術家。
----------------------------------
Youtube https://goo.gl/eadEpL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1imageart01/
MEDIUM https://medium.com/@1imageart01
一影像頻道 邀請您支持與分享
#複合媒材與攝影
#古典顯影
#重複曝光
#私攝影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攝影家介紹」的推薦目錄:
- 關於攝影家介紹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攝影家介紹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攝影家介紹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攝影家介紹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攝影家介紹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攝影家介紹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攝影家介紹 在 認識臺中前輩攝影家」:主題一國語版(一)余如季生平介紹 的評價
- 關於攝影家介紹 在 1839當代藝廊_當期展覽介紹_日本當代攝影展攝影 ...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攝影家介紹 在 介紹攝影家——細江英公- 攝影板 - Dcard 的評價
攝影家介紹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銳攝影家介紹:Svetlana Bailey
俄羅斯攝影家 Bailey 擅長探索虛實之間的曖昧關係。在系列作 “Once There Was There Wasn’t” 將她的照片、她的私人物與祖母的老家擺放在一起,並稱之為「相機內的拼貼照」(in-camera collage),來探索她家族的歷史。透過具有記憶性質的照片、舊家、現成物的結合,她覺得自己就像用一種跨時空的方式和祖母交流,談論著她現在的生活,以及又把自己帶入祖母的生活。
而這些把不同的元素拼湊起來,就像是把家庭的故事用另一種方式再講述一次。而在重述的過程中又有許多細節失去、取代及增添。有新的成員進入了家庭,而讓每一代的家庭各有不同的故事。
對 Bailey 來說,這樣的過程暗示了人們積累知識和經驗後,它們與人及地方的混合在一起並改變記憶。
Photo credit: Svetlana Bailey
http://svetlana.com.au/
文字翻譯編輯自 PDN 雜誌:
https://www.pdnonline.com/…/svetlana-baileys-camera-collag…/
小編 x 楚涵
----------------------------------
Youtube https://goo.gl/eadEpL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1imageart01/
MEDIUM https://medium.com/@1imageart01
一影像頻道 邀請您支持與分享
#靜物攝影
#PDN
攝影家介紹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代攝影家介紹:Shirin Neshat
現居於美國紐約的 Neshat 是一位伊朗裔的攝影師以及電影製作者。在她1979年回到伊朗時,她開始研究女性在政治,歷史,生活上的地位,希望能藉由藝術能為歷史上以及現在依然在為了自己自由的女性發聲,並希望藝術不只是娛樂,還能傳達自己對於政治的批判與愛。
Neshat的代表作 “From The Women of Allah Series” 以自拍,並用墨水在照片中的臉及身體上,寫著她對於人生的疑問,生命中所交織著愛與仇恨。並借此來以流亡藝術家的身份去批判政治。
在近期的系列 “The Book of Kings series”,Neshat 從波斯詩人 Ferdowsi 於11世紀所寫的 “Shahnameh”(國王之書)所啟發,來探討究竟誰才是愛國者。是那些支持現在的政府制度的人,還是為了讓國家更好而反抗現金政府制度的人?這系列她找了許多人,並拍攝他們的肖像,並寫下或畫下他們對於政府的想法。
藝術除了帶來娛樂的效果,也是一種和世界溝通的語言。 Neshat 希望能讓藝術不只感動觀賞者,並且能帶給他者啟發。
Photo credit: Shirin Neshat
Artsy: https://www.artsy.net/artist/shirin-neshat/works
流亡的藝術 TED:(有中文字幕)
https://www.ted.com/talks/shirin_neshat_art_in_exile…
小編 x 楚涵
----------------------------------
Youtube https://goo.gl/eadEpL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1imageart01/
MEDIUM https://medium.com/@1imageart01
一影像頻道 邀請您支持與分享
#黑白放相
#複合媒材與攝影
#流亡藝術家
#女性主義
#自拍攝影
攝影家介紹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攝影家介紹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攝影家介紹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攝影家介紹 在 1839當代藝廊_當期展覽介紹_日本當代攝影展攝影 ... - Facebook 的必吃
1839當代藝廊_當期展覽 介紹 _日本當代 攝影 展 攝影家 Kozo Miyosh 三好耕三,長期使用8x10大型相機創作長達40多年,於2009年把相機升級為16x20超大尺寸拍攝創作, ... ... <看更多>
攝影家介紹 在 介紹攝影家——細江英公- 攝影板 - Dcard 的必吃
介紹攝影家 ——細江英公 ... 一般人可能比較常聽過森山大道,但卻比較少人認識他年輕時的老師:細江英公(1933-)。 第一次知道他是因為,當我看到《球體寫真二元論》的封面( ... ... <看更多>
攝影家介紹 在 認識臺中前輩攝影家」:主題一國語版(一)余如季生平介紹 的必吃
2020走讀臺灣|「行・攝臺中-認識臺中前輩 攝影家 」:主題一國語版(一)余如季生平 介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