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族的始祖傳說與太陽神圖騰】
(右下最後一張是阿茲特克文明太陽石的圖騰。)
排灣族人從何而來,從遠古的神話傳說中大抵與太陽、陶壺、百步蛇有關。
相傳陶壺誕生一男一女,通婚繁衍排灣族人。例如:古樓社自認為陶壺女嬰與百步蛇的後代;傳說古早有金壺、銀壺與陶壺等三個古壺,後來陶壺被狗撞裂並出現一女嬰,等到女嬰成年後還與百步蛇結為夫妻,生下三個男孩,大兒子是古樓社頭目,二兒子是武潭村頭目,三兒子為巫師始祖。
關於太陽與百步蛇的傳說,有古早太陽神產下紅、白兩個卵,交由百步蛇孵化,之後各孵出男嬰與女嬰,他們是排灣族貴族的祖先;而平民的祖先則是由青蛇所孵化的。牡丹社則傳說大武山上有一棟白色石屋,太陽神在該屋的陶壺內產下兩個卵,不久便孵化出一男一女,他們後來結婚生子,子孫陸續下山墾拓,建立排灣族各部落。
此外,還有傳說排灣族祖先是由天神與兩位男女神所創造的,後來諸神返回天庭,後代子孫會拿竹子打擊籐球,娛神且祈神保佑,這與現今五年祭的刺球關係密切。或者傳說大武山上有神仙居住,並創造一個「真人」,他不僅繁衍排灣族人,更教導人民耕種、狩獵、語言、文化等,此「真人」即為排灣族的祖先。
在臺東的東排灣族群則有「竹生」、「石生」的神話傳說,與卑南族傳統的「石生知本社群、竹生南王社群」或許有某種程度的地緣關聯與文化雷同性。傳說,有一天一根竹子迸裂出許多蛇,長大後的蛇紛紛化成人類,成為排灣族的祖先;或者傳說女神立竹於地,竹子的上下節各生出一女一男為東排灣族的祖先。關於「石生」則是傳說一日大石迸裂出一男一女,成婚剛生下的孩子總有缺陷,直到後來才生出健康的後代,子孫逐漸繁衍,於是部分往知本遷徙,成為卑南族祖先,其他子孫則南移成為排灣族祖先。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南島民族廳 聽完了臺灣史前史,再來就是要進入了南島民族廳,邀請到展示教育組 #蔡念儒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臺灣南島文化與臺灣的16個族群。 展覽說明: 臺灣南島民族的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且各族群的文化有異有同。本項展示採取一個族群一個主題的...
排灣族巫師文化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晚就是【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高雄SOGO誠品】十二月活動,這個月我們聚焦在排灣族的精彩工藝,在這裡也帶大家多認識一下排灣族的社會與文化。
這篇來自【聯合報】上轉載自中研院【研之有物】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台灣人類學家胡台麗、劉璧榛與《當代情境中的巫師與儀式展演》研究群對於排灣族「巫文化」的研究。從中可以發現面對當代社會來自各方各面的挑戰,排灣族巫師如何展演各項儀式,回應來自族群裡的各項需求。
期待今晚見到大家
-------------------------------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高雄SOGO誠品】十二月活動
主題:成為排灣族:賦予生命的藝品
x《藝術原境:臺灣原住民族創造力人類學》
分享人:蕭鄊唯博士(台東大學人社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主持/對話: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
時間:12/18/2020 1900-2030
地點:高雄SOGO百貨12樓 誠品書店
排灣族在台灣原住民擁有最豐富的藝術表現。在這場分享中,蕭鄉唯博士將帶我們從排灣族的藝品(陶壺、琉璃珠、禮刀...等)理解背後的社會文化脈絡,並探討族人如何於儀式中藉由藝品的流動建構身份。
活動網址:https://fb.me/e/1S5WjNIdM
-------------------------------
受到現代化與經濟衝擊,台灣許多原住民離開部落,到了都市尋求發展。經歷社會變遷,巫文化仍然保存神祖靈想傳承給後代的精神,例如排灣族古樓村女巫師執行儀式中的唱經 (marada) ,神祖靈會在唱經中附身女巫,透過女巫的口,唱出神祖靈的旨意與教誨
排灣族的巫師皆為女性,稱為 puringau 或 marada ,在各類祭典儀式中扮演重要角色。女巫唱經時手上會拿著桑葉,一邊搖動桑葉、一邊唱經,桑葉裡還會放豬肉條,面前也擺著削了一些豬骨的祭葉祭品。
上方照片中,祭葉祭品和生豬祭品的中間,有一個巫師箱袋,巫師箱袋裡面有巫珠、小刀和豬骨。在最隆重的唱經儀式中,會殺豬並排列肉塊來象徵一整條豬,肉塊皆挑選豬體右側上方的部位,因為族人認為是比較好的部位。以豐盛的豬為祭品,希望換取神祖靈的福庇。
古樓的唱經 (rada) 文本非常嚴謹,整體架構是固定的,所有要成巫的女子都要能背得起來這一套唱經。過去未曾有人花精神力氣研究唱經的內容和含意,但胡台麗在研究助理柯惠譯協力下,一句句請教女巫師,花了十幾年的時間翻譯,釐清唱經的意思與脈絡。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udn.com/news/story/12681/5068000
排灣族巫師文化 在 楊勇緯 Yang Yung We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恭禧 勇緯獲得原住民專門人才獎勵-「體育傑出人才獎」👏👏👏
感謝大會與評審的肯定!
勇緯是「排灣族」的一員,藉這個機會也來介紹一下排灣族吧!
排灣族文化中以家名、家族的觀念與嚴謹的階級體系,貫穿社會中政治、婚姻、宗教與藝術各層面。排灣族人在小米收成後舉行「小米收穫祭」。另外,布曹爾群每五年辦理「五年祭」,迎請來探視子孫的祖靈,又稱為「人神盟約祭」。現今人口約102,730 人(民國109年 (2020 ) 1 月)。
排灣族的傳統宗教信仰與觀念,從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開始遭政府約束與干擾,民國50 年代(1960 年代),基督教、天主教傳入部落,使現在各部落間都能看到西方式的教堂建築,並且與傳統宗教信仰同時並存。近年,排灣部落的教堂中,耶穌聖像、瑪麗亞聖像與十字架上,也能看到排灣風格的雕刻與紋飾,呈現出傳統文化與現代信仰之間的對話。排灣族歲時祭儀中以小米收穫祭最為重要,另外則是布曹爾群每五年為周期舉行一次的盛大祭典。祭儀中有祭司和巫師掌理各項儀式,祭司主持儀式,巫師則能和神靈與祖先直接溝通,是祭典儀式中的核心人物。
更多介紹請到 原住民族委員會 網站參考哦!
排灣族巫師文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南島民族廳
聽完了臺灣史前史,再來就是要進入了南島民族廳,邀請到展示教育組 #蔡念儒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臺灣南島文化與臺灣的16個族群。
展覽說明:
臺灣南島民族的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且各族群的文化有異有同。本項展示採取一個族群一個主題的方式,介紹各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面向,包含族群關係、族群文化的多元性、建築文化、兩性與親屬、海洋文化、會所制度、生計方式、祭儀、精靈觀念、分合與連結等。展廳中除了呈現原九族文化,亦介紹近年歷經民族識別過程的七族,以完整呈現當代臺灣原住民族的重要發展歷程,及其族群文化,並且延伸介紹世界南島語族跨越海洋的文化連結。觀眾參觀所有的展示廳之後,對於南島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可以獲得一個初步的印象,並且做為更進一步探討的基礎。
社會人群關係:
本展示室為南島民族廳的第一廳,介紹了世界南島語族的範圍以及可能擴張的途徑,試以說明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的關係。透過多媒體的互動,一覽臺灣原住民族的基本概況,同時在展廳內迴廊上,還有多媒體觸控語言學習機,以真人發聲,學習臺灣原住民族的基本問候語。本展示室另呈現族群之間的人群關係,諸如透過契約的展示介紹平埔族與外來族群的互動關係。泰雅族與周邊族群的多元文化融合,在文面與織布文化上,又擁有在地的文化獨特性。排灣族的聚落與建築是以大型繪圖介紹部落的選址與空間佈局,而建築生活空間,則是以石板屋立體模型呈現。此外,在族群人群關係中,還介紹了阿美族重要的兩性分工的互動模式。
工藝、生計與社會:
本展示室的主題為雅美族(達悟族)海洋文化的工藝技術、卑南族會所制度的社會組織、魯凱族現代的生計方式等。縮為「工藝、生計與社會」作為展示室的標題。本展示室最醒目吸引人的,即是放置展廳中間的三艘雅美族拼板舟,並採用多媒體播放方式介紹整體架構的組成。展示中有十二人座的大型刻紋的拼板舟,也有小型無紋飾的拼板舟,它各具什麼特性,邀請您來參觀討論。在卑南族會所制度的介紹是運用多媒體播放,同時也放置了少年會所的模型,並且透過大型繪圖介紹了會所內學習的內容。此外,為了讓大眾瞭解臺灣原住民的現代生活情況,特別將魯凱族散布在各行各業的工作照片,製作成大型百工圖呈現在展示室的挑高牆面上。
祭儀與精靈觀念:
臺灣原住民族的原始信仰相當地特殊,本廳採用大型繪圖、文物與看板介紹賽夏族、鄒族、布農族的祭儀與精靈觀念。 並以多媒體播放賽夏族、鄒族的祭典紀錄片。賽夏族的矮人祭是南島民族之中相當特殊的祭典,祭祀中述說著族人與矮人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族人展現傳統祭儀、服飾與
社會型態的重要祭典:
戰祭與小米祭是鄒族的重要祭典,呈現部落與家屋的結構關係。近年來鄒族積極走出部落,進行以傳統儀式為基礎的文化展演,1997年演出舞台劇《Tsou伊底帕斯》。 布農族的巫術具有除病消災或使人身陷災厄的效果。巫術多由巫師進行,成巫儀式、法器以及每年增強法力的祭典是巫師力量的來源。但巫術絕非巫師的專利,而是所有的人都想要嘗試學會的一種能力。
分合與連結:
近年臺灣原住民族的民族意識逐漸提升,2000年後政府識別出七個民族。本主題除了用圖文介紹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概況,以及識別出的七族傳統文化,同時也呈現七族強化的文化特質。如噶瑪蘭族的香蕉絲文創產業;撒奇萊雅族的重現火神祭;太魯閣族語言文字化的族語詞典;賽德克族文化展演的多媒體運用產物;邵族的觀光在地發展的神話商品;拉阿魯哇族的貝神祭;卡那卡那富族的米貢祭。此外,臺灣原住民族的發展,已跨越到世界南島語族的視野。在最後,以大量的活動照片(包括南島語族文化特徵,以及在臺灣與海外舉辦的各項交流活動「南島文化節」、「世界原住民廣電聯展」、「南島語族至臺灣原住民族部落探尋」、「臺灣原住民族海外南島文化交流」等),呈現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族的重要關係。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排灣族巫師文化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何經泰以拍攝社會邊緣者的人像攝影聞名,如經濟狀態趨於弱勢遊民的《都市底層》、遭受政治傷害者的《白色檔案》、記錄職災受傷者與家庭真實面貌的《工殤顯影》等等,皆能安靜而深刻的具象化被攝者的生命景觀。
於台東土坂村所拍攝的系列,係是何經泰未曾曝光的全新創作。他打造暗房車,在排灣族5年祭期間拍攝該部落貴族階級,包含頭目、家臣與巫師等。5年祭至今從未間斷舉辦,是以部落結構、儀式保持相當完整性,繁瑣而且有各種禁忌。
何經泰一反此前的議題性拍攝,不再用報導式的型態紀實土坂村。他自言這一次是比較散文式的作法,聚焦的並非5年祭儀式與祭典,他更有興趣的,是原始部落的完好結構,乃至該村風景和局部事物。他企圖為土坂村拍攝影像式的散文。
此外,何經泰選擇用最古老的工藝濕版攝影進行創作。改良過的濕版是透過火棉膠塗抹在鋁板,置入銀液盒,再進入暗房,於藥水未乾時,顯影、定影、沖洗等等,是相當複雜的工序。
他表示,拍照多年後,在全面數位化、機器化的年代,採用如此慢速的方法,有種回到手工製作的原始、美好狀態。且濕版底片的製作容易產生意外,譬如邊沿模糊、畫面的流動感,皆是美麗的意外,何經泰十分享受這種相片做壞的感覺。
小檔案
何經泰,1956年生於韓國釜山,政大哲學系畢業,既是紀實攝影家,也是資深媒體攝影工作者,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周刊》、《民生報》、《自立早晚報》、《時報新聞刊》、《工商時報》、《Playboy》中文版攝影指導、《Smart智富月刊》攝影主編、《非凡新聞e周刊》攝影主任、《明報週刊》副總編輯,現於新北市瑞芳區經營HOHObase好好基地。
1990年在夏門攝影藝廊展出《都市底層》,並出版同名攝影集。1991年在爵士藝廊展出《白色檔案》,並出版同名攝影集。1995年於誠品書店及台北攝影藝廊展出《工傷顯影》,並參與布魯賽爾國際藝術節。2003年在台北NGO會館展出《工殤顯影II—家族陰影》,同年出版攝影集《木棉的顏色》。2003年榮獲第7屆台北文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