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記者會,大家一直提到母奶庫,與大家再度分享碩論的一部分整理的文章。
【現代奶媽 — 母乳銀行】
公視《主題之夜》節目,於2018年12月8日播出〈神奇的母乳〉紀錄片,片中提到「母乳銀行」的需求:然而,對於無法獲得母乳的嬰兒,「母乳銀行」便提供了重要的替代選擇。母乳銀行已有悠久的歷史,但數十年前,由於市面上越來越多工業生產的替代食品,西方最後一間母乳銀行在1970年代關閉。不過,隨著母乳漸受重視,當前全球趨勢又慢慢走向母乳銀行的復興。然而,不管是來自嬰兒母親或捐贈者的乳汁,複雜的篩檢步驟,需要合格員工、冷藏和殺菌設備,以及其他種種投資,這讓母乳銀行的設立複雜且昂貴。此外,母乳的取得並不容易,母乳捐贈的數量有限,但如果鼓勵母乳買賣,卻可能間接導致剝削了貧窮孩童的營養來源。
其實鄰里間的「共生共養」,是「乳汁共享」的起源。Joanna學姊是我爬山時認識的朋友,聊起故鄉才知是同高中的校友,所以就一直「學姊,學姊」地叫得親切。學姐的大姊跟她差了17歲,長姊若母,學姊小時候都是大姊幫她洗澡、照顧她,還做衣服給她穿。 因為大姊的年紀比我母親稍長一些,三胎都哺餵母乳,又照顧家中妹妹們的生產,剛好橫跨了嬰幼兒餵食方式轉變的年代。跟大姊相約訪談,想知道在大姊生產的那個年代,生產、坐月子與哺餵孩子的情形,以及當了婆婆之後,幫媳婦們坐月子的經驗,比較兩代母職傳遞方式的不同。
萍:您剛才講也有人沒奶的,那些人欲安怎?
姊:有的人用米麩、有的人用牛奶,有的人吃糜(台語唸:um ,米湯的意思)。阮大兄一個同學,大我兩、三歲,伊子出世以後攏沒奶給他吃,攏飼糜,也沒錢買牛奶。糜你甘知?那陣也不是調工煮的,做田人阿,攏煮大鼎飯,飯撈起來以後,倒水落去煮。欲吃粥的撈去吃,剩的糜給他吃,所以他叫做「糜ㄟ」(大笑)。
萍:他的身體甘會較不好?
姊:還好,不過與阮大兄的囝仔相打攏打不贏。那陣的人較有韌性阿,遇到沒奶,我與你若是差不多時間生的,我就同齊飼阿,愛真好的才會這樣做啦!也有人用錢買「若無我一割錢給你,你幫我飼囝仔」,也有人這樣,不過真少啦!有的人生一個沒剛好囝仔過身(死亡),別人的子她就會抱來飼。以早的人攏互相幫忙,足單純ㄟ,足好ㄟ。
(訪談逐字稿,2013年9月8日)
總是會有奶不夠的母親,也會有失去母親的小孩,與失去小孩的母親。「乳汁分享」,是人與人之間單純互助的表現,讓人為之動容。在醫院工作時,也常有早產兒的母親,因為自己孩子沒有存活下來,而認真擠奶提供給新生兒加護病房的動人故事。而在社會較上層的階級,無論古今中外,一直都有「奶媽」這樣專屬於女性的工作。隨著配方奶盛行,奶媽這項專屬於女性的工作消失。
一、擠乳器出現:人奶商品化,奶媽消失
19世紀開始發展的科學母職使得母職也開始醫療化,「奶媽」這個肩負餵養自己與雇主小孩的職業,也同時被醫療化了。Golden關於美國奶媽社會史的研究指出, 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因為嬰兒餵食關乎兒童的健康,於是兒科醫師出面設立機構管理奶媽。在奶媽到服務家庭之前,會先幫她們做身體檢查,確定身體的健康狀況。對奶媽同時設立了科學與道德標準,有一整套醫學的流程,篩選合適奶媽,還將她們的乳汁置於顯微鏡下檢查。到了二十世紀,即便於家庭裡服務的奶媽近乎消失,醫院與孤兒院為要了降低嬰兒死亡率,尤其是醫院的早產兒沒有人奶幾乎活不了,所以仍然雇用奶媽。對機構來說,有擠乳器之後,請乳汁提供者定時到醫院,使用擠奶器將乳汁擠出,負擔的成本較低。於是機構逐漸不再雇用奶媽,乳汁提供者的社會階級也開始發生轉變。以往擔任奶媽多為社會中下階級,大多數為單親媽媽,擔任奶媽成為機構中的工作人員,有一份正式工作的收入,可以同時改善家庭經濟與社會處境。而只要將奶擠出送至醫院,讓提供乳汁的母親,轉為以中產階級增加家庭收入為主,奶媽於是消失。
因為醫院裡的早產兒與病嬰,一直都還是有人奶的需求,所以擠乳器是醫院當中必備的「醫療器材」,人奶也成為一種「治療藥物」。即便社會開始轉為配方奶餵食為主,仍有一些兒科醫師一直努力著。1910年,在美國波士頓的Fritz Talbot醫師,為了幫病嬰尋找奶媽,找了三天都還找不到,讓他深刻體會失去奶媽對嬰兒存活的影響,成立了「波士頓奶媽管理中心」(Boston Wet Nurse Directory),希望能夠維持讓這些孩子活下去的人奶來源。一樣在波士頓的另一頭,一位細菌學家Francis Parkman Denny為了救細菌感染生病的寶寶,央求哺乳中的鄰居手擠一些乳汁餵孩子,只喝了3盎司寶寶就活了下來,讓細菌學家大嘆人奶的「殺菌力」無敵,於是在Tolbot成立奶媽管理中心的隔一年,成立了美國第一家母乳庫。Denny參考乳牛擠乳器的設計,設計了人類使用的擠乳器,尋求捐乳者用擠乳器將乳汁擠出。而因為父母越來越覺得寧可收到罐裝人奶,也不願意雇用奶媽住在家中,Tolbot醫師後來也將奶媽管理中心改為母乳庫,稱為「母乳管理中心」(Directory of Mother’s milk)。
隨著配方奶餵食新生兒成為主流,母奶商品化與治療效果又開始被擠壓到邊緣。1920至1930年代蓬勃發展的母乳庫(人奶買賣),也開始面臨經營困難的問題。到最後能留下來的,大多靠的是慈善捐款,Talbot成立的母乳庫在1962年結束,象徵著「商品化人奶」時代的結束。因為人奶對早產兒與病嬰的治療用途需求仍在,人奶變成一種「禮物」,是捐奶者「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表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公捐的血庫開始大量成立,曾有人想要讓母乳庫也跟血庫一樣依需求成立卻沒有成功,因為血液沒有替代品而母奶有。1930年兒科名醫William McKim Marriott 在其著作的教科書寫著「無法得到母親餵養的孩子,人工餵養與收集來的人奶餵養有著一樣的功效。」 時至今日,母乳哺育提升,人奶有沒有可能再度「商品化」?有一個母奶媽媽曾分享,她在台北工作,孩子在台中給外公外婆照顧。第一次用宅急便寄送冷凍母奶回台中時,上頭內容物註明「母奶」,宅急便說這是「體液」,無法運送。後來她重新改寫為「乳製品」,母奶就送回台中了。我們是如何看待「擠出來的奶」呢?
二、人奶是最佳的母乳代用品
配方奶餵食對嬰幼兒健康的風險,常是「該做而未做的科學研究」。也因為兒科醫師很少會提配方奶對嬰兒健康可能造成風險,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儘管知道母奶是最合適的嬰兒食物,還是很容易將配方奶視為母奶理想的代用品,母奶代用品的第二順位,應該是其他母親的奶。
媒體主持人于美人於育兒有聲書中, 講述她「求奶告急」的那段日子,「…兒子因為體質的關係,消化能力過於衰弱,必須要餵食母奶,可是偏偏我沒有奶水,甚至連脹奶的感覺都沒有。母奶協會也派人來幫忙,忙了一個半小時,只擠出5c.c.。後來我就在廣播節目裡面公開徵求奶媽,算一算我兒子總共吃過工程師的奶、家庭主婦的奶、檢察官的奶、法官的奶、還有大陸媳婦北京媽媽的奶。老天爺給了他這麼多媽媽,是這麼多媽媽幫我把兒子養大。在那段接受母乳救濟的日子,我徹底了解什麼叫感同身受…」也因此等兒子長大些,于美人總是告訴兒子要懂得感恩與互助。而作家吳淡如於2009年早產,女兒出生時只有1700公克,她的山東好友雪兒贊助她1萬c.c.母奶,吳淡如趕緊拿出LV包包當禮物送她。 媒體名人可以藉由媒體登高一呼,維持女性互助網絡,而一般民眾,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也很容易藉由網際網路連結,於是也有人開始在網路上分享母奶。但是對於這樣的現象,無論是政府或是大部分的民眾,甚至是醫護人員都是持負面看法。
民視即時新聞曾報導,網路上有許多低價販售母乳的情況,但是母乳的來源不清楚,產生許多疑慮,有議員將這些網拍母乳進行抽驗,發現裡面含有「格蘭氏陰性菌」,可能引發嬰兒敗血症甚至死亡,不過目前卻無法可管,因此議員出面呼籲政府應立即訂定法規,要求網路全面下架。 新聞出來之後,也有兒科醫師在部落格寫道:「所謂無法可管是衛生主管機關的推托之詞,當事務官能真心體諒人民,就一定會找出合適的法條嚴懲不肖業者或個人。至於母親也應有足夠認知,用錢也許可以買得到很多東西,但是母乳哺餵實在要靠媽媽的真心投入而親力親為才行,只要頻繁多次餵食而不要焦慮奶量不夠,就能夠可以做到充分餵食。」 並不是「媽媽的真心投入而親力親為」就一定有足夠的奶水給寶寶,網路母奶一上架馬上就被搶購,可見需要人奶的寶寶並不少。衛生主管機關是應該要管這件事,但不是懲罰,而是應該想辦法讓有需求的寶寶,都能喝到安全來源的人奶才是。
在台灣台北市立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設有母乳庫,台中醫院設立衛星站收集捐贈母乳。2018年4月20日成大醫院新設南區母乳庫。捐乳媽媽們到母乳庫,填寫詳細的問卷,並完成抽血檢驗(檢驗項目包含:A,B,C型肝炎、HIV愛滋病、HTLV人體乳突病毒、梅毒、全血檢查及肝功能),這些統整的結果交由母乳庫負責醫師審核,檢查合格通過後(約需1~2個星期)才通知捐乳媽媽們可以開始捐乳。而使用對象目前依病情的需要,主要提供給以下族群的嬰兒使用:早產兒、先天性異常、重大手術後、腸胃道疾病、餵食不耐、或是一些媽媽疾病或死亡而無法哺乳的孩子…等等,一般以住院中的病嬰優先。若臨床上符合可申請的條件,可以請醫院負責照護的醫師填寫醫囑單(可在母乳庫網站上下載列印),附上病歷摘要,即可傳真至母乳庫,之後再經由醫師審核後評斷可否領取母乳,再由專責人員連絡領取時間及數量。目前領取母乳庫的母奶均不需要額外付費。 若不符合這樣條件的孩子,就沒有辦法從母乳庫取得人奶。難道一般健康足月兒,母親乳汁不足時,就只能選擇配方奶嗎?
三、分享乳汁:以德國為例
德國在2014年1月成立了第一家網路母奶商店,讓媽媽們可以輕鬆在網路上買到母奶。這個商店的出現,讓許多沒有奶水的媽媽多了一個選擇來替自己的寶寶取得母奶,不過,德國也有機構認為這些從網路上買到的母奶有可能會對寶寶造成危險。創辦這間網路母奶商店的穆勒(Tanja Müller)是一位母奶太多的媽媽,常常需要把多餘的母奶擠出來才行,有一天,她突然想到為什麼不把媽媽們聚在一起,把多出來的母奶分享出去呢?於是在1月的時候,成立了德國第一家網路母奶商店。德國的國家母奶哺育委員會(National Breastfeeding Committee)強力譴責網路母奶商店,德國營養協會(The Nutrition Commission)也表示買賣沒有經過監管的母奶可能會帶來高度風險。像是細菌和病毒就有可能從送出母奶的媽媽身上傳給其他寶寶,傳遞愛滋病、肝炎、梅毒等傳染病。跟台灣很類似的情況,官方都是先予以譴責,醫學專家也提出警告。但是媽媽們的行動力是非常強大的。
非營利機構「媽媽的母奶銀行」(Mother's milk banks)就採取了一個方法避免傳染病傳染,他們直接和診所合作,徹底檢查捐贈母奶的媽媽和送出的母奶。送來的母奶會先冷凍,然後等到捐贈的媽媽送出最後一批母奶之後,會再對媽媽進行一次血液檢查,確保媽媽在捐贈期間沒有受到任何感染。所有的母奶也都會送去做測試,檢查裡面有沒有細菌。媽媽的母奶銀行總監吉鮑爾(Corinna Gebauer)則是強調應該要讓母奶保持冷卻,吉鮑爾:「如果儲藏母奶的時候沒有保持在適當的溫度,細菌很快就會長出來,喝到的小孩就有可能會感染。」其實這樣的步驟就是母乳庫運作的標準程序。台灣的母乳庫如前面所提,也是類似的程序。而上一段提到,美國早在二十世紀初成立的第一家母乳庫也是用這樣的方式建立起來的。
面對眾多的質疑,網路母奶商店創辦人穆勒回應,她是假設所有的媽媽都會自己承擔風險,並強調她的網站有多麼盡心盡力地告知媽媽們有哪些風險。穆勒現在也在和一家專門做細菌測試的實驗室合作,檢查母奶有沒有摻水或是奶粉在裡面。穆勒說:「我不能想像買母奶的媽媽不會先測試母奶」
2014年國際線上哺乳會議, 任教於澳洲西雪梨助產系的Gribble博士以「乳汁分享」(Milk Sharing)為題授課,她提到:「說到嬰兒餵食,什麼是危險的行為呢?當某種餵食方式已被證實是較危險的,為什麼還是較容易被選擇呢? 在母親無法親自哺餵母奶時,代用品的順序應該是母親自己擠出來的奶,從其他健康哺乳者或母乳庫來的人奶,最後才是配方奶。但在許多地方,第一個想到的卻是配方奶。」在比較「分享來的乳汁」與「配方奶」時,我們應該用更對稱的方式來評估兩者的風險。
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中,對於風險的選擇不同。人乳在醫學中被看作體液,所以需要被管制。但若將其看成是一個身體製造出來,提供另一個身體營養的物質,那麼,乳汁的獨特性該如何被討論?乳汁的分享不只是醫學問題,也是文化問題。在以往母乳哺育是建立在女性社會網絡中,互相分擔家務勞動、建立社會連結、加強社區凝聚力的一種方式。工業革命改變了這一切,而生物醫療化的當代,社會大眾更信任的是專家,以往鄰居朋友的社區網絡瓦解。這樣的現況,女性主義有沒有著力點?如何讓女人做出她們想要的選擇,而不是受限?健康當權者總是警告婦女乳汁分享的風險,卻沒注意到相同的風險亦存在於配方奶餵食中。如果有關當局能提供適切的指引,乳汁分享並沒有那麼危險,這還是優於配方奶餵食的一種餵食選擇。而從兒童權利的角度來看,母乳庫應該與血庫一樣,讓有需要的人都能用得到。期待台灣政府能更積極的建立母乳庫,讓「共生共養」在當代,藉由母乳庫的乳汁分享來實現。
照片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wanyu.claire/photos/a.102159017918319/164781131656107/?type=3&theater
捐肝術後照顧 在 魏智偉 奔跑吧鋼鐵急診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鋼鐵魏:阿~嘴嘴開開
孩子:不要!
媽媽:嘴嘴開開,醫師「北北」抓蟲蟲
北...北......
....
兒科的急診醫師,很少,要愛護....
—————————————
分享來自一個兒科前輩的故事...
關於「男人約定」的故事
十多年前一個膽道閉鎖大孩子,因為出生時沒檢驗,三個月後才診斷,經手術後,肝臟還是被淤積的膽汁傷害,肝硬化和腫脹的肝,讓孩子有黃疸的膚色,和細瘦四肢頂著的大大肚子。
因為疾病使然,孩子狀況漸漸變得不好,經歷了幾次食道靜脈曲張出血,後來孩子的爸爸提出了捐肝的要求。
一天,兒科醫師在幫孩子做肚子超音波。
孩子:「我不想治療、不想換肝了!」
兒科醫師:「為什麼?」
孩子:「爸爸為了我已經很辛苦,我不想用爸爸的肝,這樣很不孝。」
兒科醫師:「這是爸爸愛你的方式啊!而且這樣你才有機會好好照顧爸爸。」
孩子:「我長這麼奇怪,同學都笑我肚子大,常常帶我到角落垂我肚子。」
兒科醫師聽完,不捨的端詳孩子清秀的臉龐。
兒科醫師:「你有喜歡的女生嗎?」
孩子害羞的點頭。
孩子:「我長這麼醜,又被欺負,沒辦法保護那個女生。」
兒科醫師:「你長這麼帥,簡直是帶點黃色的金城武,等你換完肝,就可以去追那個女生了!」
孩子眼睛一亮!
孩子:「真的嗎?」
兒科醫師:「等你手術成功後,記得追那個女生,然後帶來給我看。」
孩子和兒科醫師,打勾勾,訂下了男人的約定。
後來,由於病況太差,手術後孩子就沒有醒來。
兒科醫師曾偷偷到加護病房看孩子
但是捨不得,看了那一次,就難過得不敢再去看他
兩週後,孩子就當小天使還離開了
沒能完成追女孩的約定~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兒科急診醫師
捐肝術後照顧 在 魏智偉 奔跑吧鋼鐵急診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鋼鐵魏:阿~嘴嘴開開
孩子:不要!
媽媽:嘴嘴開開,醫師「北北」抓蟲蟲
北...北......
....
兒科的急診醫師,很少,要愛護....
—————————————
分享來自一個兒科前輩的故事...
關於「男人約定」的故事
十多年前一個膽道閉鎖大孩子,因為出生時沒檢驗,三個月後才診斷,經手術後,肝臟還是被淤積的膽汁傷害,肝硬化和腫脹的肝,讓孩子有黃疸的膚色,和細瘦四肢頂著的大大肚子。
因為疾病使然,孩子狀況漸漸變得不好,經歷了幾次食道靜脈曲張出血,後來孩子的爸爸提出了捐肝的要求。
一天,兒科醫師在幫孩子做肚子超音波。
孩子:「我不想治療、不想換肝了!」
兒科醫師:「為什麼?」
孩子:「爸爸為了我已經很辛苦,我不想用爸爸的肝,這樣很不孝。」
兒科醫師:「這是爸爸愛你的方式啊!而且這樣你才有機會好好照顧爸爸。」
孩子:「我長這麼奇怪,同學都笑我肚子大,常常帶我到角落垂我肚子。」
兒科醫師聽完,不捨的端詳孩子清秀的臉龐。
兒科醫師:「你有喜歡的女生嗎?」
孩子害羞的點頭。
孩子:「我長這麼醜,又被欺負,沒辦法保護那個女生。」
兒科醫師:「你長這麼帥,簡直是帶點黃色的金城武,等你換完肝,就可以去追那個女生了!」
孩子眼睛一亮!
孩子:「真的嗎?」
兒科醫師:「等你手術成功後,記得追那個女生,然後帶來給我看。」
孩子和兒科醫師,打勾勾,訂下了男人的約定。
後來,由於病況太差,手術後孩子就沒有醒來。
兒科醫師曾偷偷到加護病房看孩子
但是捨不得,看了那一次,就難過得不敢再去看他
兩週後,孩子就當小天使還離開了
沒能完成追女孩的約定~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兒科急診醫師
捐肝術後照顧 在 捐肝後生活's post 的必吃
術後 快8個月了,對我這位捐肝者來說,除了傷口縫合處偶而會有些癢癢,還有不能激烈運動(不能上健身房)跟搬提超過15公斤的重物外(無束腹帶情況下),其實生活無大礙 ... ... <看更多>
捐肝術後照顧 在 [經驗] 來分享捐肝的經驗希望能給需要的人參考- 看板Anti-Cancer 的必吃
在捐肝之前
要有一些心理建設
必須要了解你的意志,因為這並非是小手術
然而捐肝一定有很多耳語,親戚朋友堅持著要捐不捐之類的
但決策還是還自於家庭,別忘了那些說閒語不是照顧的人
跟家裡的成員商量並作出決定不用管其他人
然後沒有那種要捐才孝順
沒這回事!
走安寧療法有時候也是個選項
捐了不代表成功,只是給個機會
一但做出決定絕對不能後悔
只能向前邁進不回頭看
------------------------
正題:
我爸是B肝轉肝硬化
不菸不酒
已經拖了好幾年
只是最近越來越嚴重開始有腹水,胸水
後來轉到成大醫院,情況越來越不樂觀
沒過幾天抽一次腹水,胸水則是用引流的方式
但未達肝昏迷
醫生說這樣的情況可能拖不到幾個月
後來我跟我媽提出說我要捐肝
當然
起初媽媽是非常反對我去捐肝
因為他認爲我還有大好前途
要捐也是他捐
但是我就每天慢慢說服她,找資料給她看
跟她說肝其實會長出來
而且老人的肝其實對受贈者的存活率還是會有影響
對捐贈者而言,恢復的也很慢,風險也會變高
與其這樣,那不如我捐吧
這個決定在手術前只花了10天的時間去做檢查
抽血,肝的大小,CT,MRI,心肺功能,心臟功能...
聽說這些檢查有80%會卡在肝的大小
若肝的大小不夠,後面檢查全部喊卡 (所以有些女生捐肝會捐不成)
然後脂肪肝也不能捐,如果事先就有預計要捐就要規劃去運動
在會診期間
我爸的狀況是醫生手裏case比較差其中之一
瘦骨如材,營養不良
我也詢問醫生有關風險的問題
醫生說大概有2~3成,執得一拼
醫生本來是要切我左肝,後來因為我的data數據都不錯
為了提高受捐者的生存率,所以後來改成切右肝
(這裡要注意的是切肝只會切一整個左肝或一整個右肝
不會有那種部份右肝的情況,且不管切哪邊都要把膽囊拿掉
,膽囊拿掉副作用就是不能吃太油,不然很容易跑廁所,但目前我無感就是了)
2018/3/20
是我動手術的前一天
麻醉醫生亦是我高中同學,來到我的病房跟我說明麻醉過程
並跟我說捐肝者其實不是病人,他會值班等我麻醉還沒退掉的情況下拔呼吸管
讓我醒來會舒服一點
讓我非常的感動
因為呼吸管聽說是最不舒服的
2018/3/21
約早上 7:00
我被推到手術台
感覺像是待宰的羔羊
旁邊的醫生給我戴上氧氣罩沒多久我就昏過去
等我醒來後,已經是下午的事了
我已經被推到加護病房
我只記得我嘴巴沒有東西,
身上插滿一堆管子
然後旁邊的媽媽,阿姨們一直叫我的名字
因為實在太疲憊然後腹部酌熱感疼痛,所以又昏睡過去
在當我又再醒來後
又是一陣強烈的疼痛,旁邊的護士跟我說你可以按按鈕來止痛
(按按鈕止痛是自費)
於是我按了一下,發現效果不錯,於是又按了幾下
結果開始嘔吐,但一嘔吐肚子又收縮痛到又不想吐
於是這晚一直疼痛,冒汗,發燒,打藥的循環
2018/3/22
這天早上換藥
從我身上L型傷口撕下的棉布真的他X的痛得要命
我整個痛到眼淚是用飆的,然後眼睛又痛
然後又不敢一直按按鈕,靠著定時定量的嗎啡來麻醉疼痛
中午後開始可以吃蒸蛋,但只能吃少少的
後來護士覺得我ok後就把我的鼻胃管給拔掉
拔掉的過程會有點噁心,但很快就會沒事的
到了下午
醫生決定把我轉到普通病房
於是幫我打了很強效的止痛,讓我在換病床的時候感受不到疼痛
順便把我右手上面的動脈管給拿掉,完全不會痛
就這樣順利轉到普通病房
2018/3/22-24
在轉到普通病房後也是過得很煎熬
前3天在普通病房水深火熱
腹部會痛又不敢按太多嗎啡
食慾不振,腰痠背痛,坐起來又是一陣暈眩,又是冒冷汗發燒
只能一直躺著吊點滴打抗生素讓時間沖淡一切
但也必須逼著自己進食,這幾天都是吃一些蒸蛋,稀飯,但都不下幾口
3/24 終於可以自己去小便,於是就可以拔導尿管,拔的過程會有一點痛,但個人覺得還好
2018/3/25
當我坐起來的時候
有明顯比前幾天還不會那麼暈
於是就開始逼自己吃一些醫院的伙食
因為麻醉藥的關係,每次排氣都是一陣藥味,每次聞到都會讓我覺得噁心
所以往後根本沒在按按鈕止痛,胃口也是差強人意,醫院的伙食我只吃了20%左右
因為沒在按按鈕止痛的關係,麻醉醫生也幫我把脊髓針給拔掉,並改成口服止痛藥
(脊髓針是用來打止痛藥的,在注入瞬間背部會涼涼的,拔叫脊髓針完全不會痛)
個人因為不喜歡靠藥物,吃了幾次口服在能忍受疼痛範圍內,停掉口服
靠自己進食,下床運動來改善症狀
2018/3/26
早上起來明顯比前幾天好上不少
開始下床到醫院外走走路
胃口也開始大增
可以吃掉80%的伙食
也可以坐椅子
但因為肝還沒長回來的關係,還是很容易疲憊
靠著軟便劑,我也終於有大號
狀況層次提升不少
護士決定拔我的靜脈導管(在右脖子側),長約15公分,但拔的過程無痛
2018/3/27
我可以走得更遠
而且胃口變得更好
於是終於可以到加護病房探望我爸
2018/3/28
也是我出院的一天
身上最後的管子只剩下引流管(插在肚子裡的管子用來排水用)
拔引流管說真的"蠻痛"的
就像有東西從肚子裡抽出來
所以如果越晚拔聽說越痛
如果要排名身上拔線的不舒服感:
引流管 >> 鼻胃管 > 導尿管 >> 動脈管 = 靜脈管 = 脊髓針
至於呼吸管沒有排是因為我沒有感受過
Q & A:
Q1:
活體肝移植的成功率和血緣有關係嗎?
A1:
基本上還是會有關係,兄弟姐妹的肝因為都承襲來自同個父母,所以排斥照理說會比
小孩來的小
但是以重要性來說,肝越年輕反倒是主要原因
年輕的肝 > 血緣
Q2:
不同血型的肝可以捐嗎:
A2:
可以,但流程會比較複雜一點,前置作業要先洗個血
我和我爸就是不同血型的例子,我是AB,我爸是A
洗血前,在配對過程中我爸對B型抗體為32倍
倍率越小越好
32倍聽說是可以直接移植不用洗血的範圍(但為了保險起見還是洗了3次)
通常還是會洗到個位數倍率才會移植
有些高則是上百倍,非洗不可
後記:
感謝鄉民們看我落落長的心得文
希望能回饋給正在做決策的你們
目前在家休養中
我爸也轉到普通病房
若有資訊會再補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71.198.3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nti-Cancer/M.1522240435.A.62C.html
27歲
※ 編輯: phoenixlife (118.171.198.37), 03/29/2018 11:53:28
※ 編輯: phoenixlife (118.171.198.37), 03/29/2018 11:54:4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