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青年》閱後感:讓生命回歸多元,得先學會說「不」。
我的上一本讀物:《起源》
老實說,之前一直對這本書有種排斥感,或許是因為這個詞最近在許多自媒體上被廣泛地運用到幾乎爛掉的地步,被許多鼓吹創業的講師們趁著這機會大力地推廣,與我本質上自我定位為一個專業人士也所矛盾,因此一直認為這不過是個譁眾取寵的著作。
終於,我還是把它買回來看了,讀到一半就覺得當初自己實在太主觀,更為許多人在推廣此書中的論調時帶有的明顯立場感到可惜,最後更為作者似乎沒有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推廣與課程感到扼腕。
斜槓青年中的「斜槓」一詞,指的是在名片的頭銜中廣泛使用「/」這個標點符號來標記出自己各類角色,以我自己為例,可能會長成類似:翻譯/作者/教育工作者(我該加入Youtuber這個選項嗎哈),換句話說,其核心理念是活出一個自己的多元人生:由於人類本身就是一個複雜與豐厚的存在,我們有許多自己想做的、也有自己擅長的、更有自己長久學習的,所以活出一個「自己」本有的樣子,與人生的快樂和自我實現有至關重要的關係。
可惜的是,許多人在談到這概念的時候,似乎將其視為一種「多元收入」,但作者在書裡面就非常明確地提到:「多元收入」不是其核心理念,其核心理念是「多元人生」。
撇開作者受到明顯的亞洲哲學影響(她對佛學思潮、冥想與儒家思想有一定程度的涉略),書中讓我拍案叫絕的一點,是她在前半段就非常強調的一的概念:欲望的節制。然而,這種欲望的節制並不是來自「強迫的壓抑」,而是來自對自我的認識、進而提升的取捨能力。
這一點實在是說得太好了!這其實也是印度哲學在生活中開始實踐的一個重要核心基礎。印度哲學龐大的系統中,不論是哪一個學派都有一個高度的共識:僅僅思想是沒有用的,我們必須付諸實踐。而這個付諸實踐的過程,首要的第一步就是「戒律」,不論是在婆羅門體系中吠陀主義的瑜伽經,或是耆那教、佛法這些沙門主義,都同樣重視「戒律」的重要性。
為什麼呢?因為戒律的核心精神,是一種自我審視、節制的能力,而節制是我們開始「向內觀察」的開始。現代社會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人的生活變得越加「單薄」;相對於多元的生活,人們變得只剩下單一的價值:賺的錢多寡、職位高低、關注人數多少等等,而由於多元不復存在,我們只能在這少數的幾個單一競賽中追求「多、高、大、尚」。一個比較恰當的例子,或許是我們從營養均衡的自助餐,走到單一營養麵包店。因此我們不再有辦法從每種食物都攝取一點、並適量知道自己能吃多少;我們只能從同一類食物(澱粉)中追求數量。
這讓我想到近期我最愛的一本書《人類大歷史》(這本書讓我愛到甚至動過去以色列求教於作者門下的念頭)中談到,人類社會的第一次重要知識革命,就是生產力的革命:從漁獵社會走向農業社會。理論上來說,漁獵社會時代的人們過的更愜意,他們吃到的食物種類非常多,從野果、小動物到各種植物,營養均衡、充分運動且不需要工作太久。但這樣的社會架構讓人類的數量有所限制,無法發展成龐大的社會。
相對的,農業社會存在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單一營養來源、工作時間長(農作物可不好照顧)而且人類的運動量減少而固定(彎腰、插苗等等)。那為什麼人類會走向農業社會呢?
因為,農業社會才能養育更多的人。換句話說:為了高、大、上、多,而放棄了高品質的少&微;為了整體的利益(人口擴張)而放棄了個體的快樂。
這就是我們現在面臨到的問題!當所有人都追求賺更多錢的時候,經濟效益的膨脹容許人類整體的利益(在基因層面來說,就是數量擴張),因此社會把複雜、多元的人們變成單一種類:一面追求經濟膨脹的賺錢機器與花錢機器。但這過程犧牲的是個人的生活與品質,甚至最重要的:快樂。
人類本身就是多元的生命,只有活回多元的生活,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但要回到多元生活、或者說活得像人的第一步就是先學會在追求效率、快、高、大、上、多等「機械式人生」中按下暫停鍵,這個暫停鍵就是「自制」,自制才能開始讓我們喚醒自己的內在覺察力,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適合什麼。
印度哲學中,重視在這個階段透過對心理的自制與生理的自制來達成練習:前者是透過一定戒律的遵循,後者則是來自一個簡單的建議:節食。當然,這不是說你要餓到,而是要「每食知節量(佛經語)」。
我很對剛回鍋擔任馬國首相的馬哈迪,他接受專訪時說的一段話印象深刻:「我維持適度的飲食習慣,不管東西有多美味。」
他認為,這是他長壽的秘訣;我更相信,這是他精力充沛的關鍵。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楊定一‧全部生命系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修行之間 (14):一個追求真實的人可能遇到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楊定一真原醫 #楊定一靜坐 #楊定一全部生命 #解脫 #意識覺醒 #意識能量 #活在當下 #實修 #心結 #療癒 #靈性成長 #開悟 #閉關修行 #戒律...
戒律的重要 在 熊仁謙.大鼻子哲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斜槓青年》閱後感:讓生命回歸多元,得先學會說「不」。
我的上一本讀物:《起源》
老實說,之前一直對這本書有種排斥感,或許是因為這個詞最近在許多自媒體上被廣泛地運用到幾乎爛掉的地步,被許多鼓吹創業的講師們趁著這機會大力地推廣,與我本質上自我定位為一個專業人士也所矛盾,因此一直認為這不過是個譁眾取寵的著作。
終於,我還是把它買回來看了,讀到一半就覺得當初自己實在太主觀,更為許多人在推廣此書中的論調時帶有的明顯立場感到可惜,最後更為作者似乎沒有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推廣與課程感到扼腕。
斜槓青年中的「斜槓」一詞,指的是在名片的頭銜中廣泛使用「/」這個標點符號來標記出自己各類角色,以我自己為例,可能會長成類似:翻譯/作者/教育工作者(我該加入Youtuber這個選項嗎哈),換句話說,其核心理念是活出一個自己的多元人生:由於人類本身就是一個複雜與豐厚的存在,我們有許多自己想做的、也有自己擅長的、更有自己長久學習的,所以活出一個「自己」本有的樣子,與人生的快樂和自我實現有至關重要的關係。
可惜的是,許多人在談到這概念的時候,似乎將其視為一種「多元收入」,但作者在書裡面就非常明確地提到:「多元收入」不是其核心理念,其核心理念是「多元人生」。
撇開作者受到明顯的亞洲哲學影響(她對佛學思潮、冥想與儒家思想有一定程度的涉略),書中讓我拍案叫絕的一點,是她在前半段就非常強調的一的概念:欲望的節制。然而,這種欲望的節制並不是來自「強迫的壓抑」,而是來自對自我的認識、進而提升的取捨能力。
這一點實在是說得太好了!這其實也是印度哲學在生活中開始實踐的一個重要核心基礎。印度哲學龐大的系統中,不論是哪一個學派都有一個高度的共識:僅僅思想是沒有用的,我們必須付諸實踐。而這個付諸實踐的過程,首要的第一步就是「戒律」,不論是在婆羅門體系中吠陀主義的瑜伽經,或是耆那教、佛法這些沙門主義,都同樣重視「戒律」的重要性。
為什麼呢?因為戒律的核心精神,是一種自我審視、節制的能力,而節制是我們開始「向內觀察」的開始。現代社會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人的生活變得越加「單薄」;相對於多元的生活,人們變得只剩下單一的價值:賺的錢多寡、職位高低、關注人數多少等等,而由於多元不復存在,我們只能在這少數的幾個單一競賽中追求「多、高、大、尚」。一個比較恰當的例子,或許是我們從營養均衡的自助餐,走到單一營養麵包店。因此我們不再有辦法從每種食物都攝取一點、並適量知道自己能吃多少;我們只能從同一類食物(澱粉)中追求數量。
這讓我想到近期我最愛的一本書《人類大歷史》(這本書讓我愛到甚至動過去以色列求教於作者門下的念頭)中談到,人類社會的第一次重要知識革命,就是生產力的革命:從漁獵社會走向農業社會。理論上來說,漁獵社會時代的人們過的更愜意,他們吃到的食物種類非常多,從野果、小動物到各種植物,營養均衡、充分運動且不需要工作太久。但這樣的社會架構讓人類的數量有所限制,無法發展成龐大的社會。
相對的,農業社會存在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單一營養來源、工作時間長(農作物可不好照顧)而且人類的運動量減少而固定(彎腰、插苗等等)。那為什麼人類會走向農業社會呢?
因為,農業社會才能養育更多的人。換句話說:為了高、大、上、多,而放棄了高品質的少&微;為了整體的利益(人口擴張)而放棄了個體的快樂。
這就是我們現在面臨到的問題!當所有人都追求賺更多錢的時候,經濟效益的膨脹容許人類整體的利益(在基因層面來說,就是數量擴張),因此社會把複雜、多元的人們變成單一種類:一面追求經濟膨脹的賺錢機器與花錢機器。但這過程犧牲的是個人的生活與品質,甚至最重要的:快樂。
人類本身就是多元的生命,只有活回多元的生活,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但要回到多元生活、或者說活得像人的第一步就是先學會在追求效率、快、高、大、上、多等「機械式人生」中按下暫停鍵,這個暫停鍵就是「自制」,自制才能開始讓我們喚醒自己的內在覺察力,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適合什麼。
印度哲學中,重視在這個階段透過對心理的自制與生理的自制來達成練習:前者是透過一定戒律的遵循,後者則是來自一個簡單的建議:節食。當然,這不是說你要餓到,而是要「每食知節量(佛經語)」。
我很對剛回鍋擔任馬國首相的馬哈迪,他接受專訪時說的一段話印象深刻:「我維持適度的飲食習慣,不管東西有多美味。」
他認為,這是他長壽的秘訣;我更相信,這是他精力充沛的關鍵。
戒律的重要 在 楊定一‧全部生命系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修行之間 (14):一個追求真實的人可能遇到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楊定一真原醫
#楊定一靜坐
#楊定一全部生命
#解脫
#意識覺醒
#意識能量
#活在當下
#實修
#心結
#療癒
#靈性成長
#開悟
#閉關修行
#戒律

戒律的重要 在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導讀人:常慧法師
禪雖不是修行佛道的唯一方法,卻是修行佛道的通途或要門,它以戒律的生活與禪觀的定力為基礎,智慧與慈悲為目的。
聖嚴法師以「述而不作」的態度,介紹禪門的重要文獻,逐篇從藏經中抄出,予 以分段、分目、標點,而作成此書。
本集邀請馬來西亞監院常慧法師,與大眾解讀聖嚴法師在本書中對於禪宗體證的修行的方法與指引,並且一窺禪籍精華的原貌。

戒律的重要 在 本因法師開示講座集—《戒律對修道的重要》-1 - Facebook 的必吃
久暫,無不以是否制戒攝僧為定,則知 戒律 關係佛法的 住世,是非常 重要 的,釋尊制戒,實亦為此。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