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型性騷擾 ]
最近一個朋友上班上得心很累,但累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公司的人。
公司一個 40 幾歲與老闆十分要好的資深男子,每次和人說話總是靠得太近,近到你可以聞到他從身體深處呼吸出來的味道。明明是兩個人並排坐著開會,他就要靠近到手臂幾乎快要碰到妳,近到妳可以感覺到他身體的熱度,但是又沒有真的碰到妳,所以好像妳這時說什麼,反而顯得自己「想太多」,甚至被其他人覺得「花癡自以為有魅力」;他會突然從妳的背後出現,手上拿著一盤小點心,問妳要不要吃。此時他的手會不必要地擱在妳的手臂上,幾乎快要碰到妳的胸部,但又不是真的有碰到,所以這時候妳如果做出厭惡的反應,他反而會表現一臉無辜說「怎麼了怎麼了」,好像妳才是心術不正想太多的人。
這位朋友是不是真的想太多呢?這位主管是不是只是單純對身體界線比較「不敏感」呢?
她觀察這位主管和其他男同事如何互動,發現他在和男人互動時,絕對不會有身體貼這麼近的時候,也不會動不動就在男人的胯下半徑內來回遊走,就算兩人平行坐著,點心盤也從來不會靠在男人大腿根近睪丸處。
曾經和一個外國朋友聊到 “microaggression sexual harassment”,我暫譯為微型攻擊性騷擾,講的就是這種外表好像若有似無,但對受害者卻實質存在且令人非常不舒服的性騷擾(記得學術上好像有類似的詞,例如 Gender Microaggression 等等,我和朋友的聊天用語有受到這個詞彙的啟發,但是這邊先不細究這個詞本身的意義,單純就以我們聊天的情境為主)。這種騷擾虛無縹緲,外人看好像沒什麼事,就連受害者本身也會在內心先懷疑自己一輪,「我是不是誤會他了?」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和「不經意」,卻讓人心中的噁心感一層一層堆疊,說這叫 “microaggression” 或許還太客氣,這就是貨真價實的侵略,只是多了看似天真的掩飾罷了。
工作已經很煩了,還要處理這些情緒勞動,真的好累。
我自己也曾經遇過類似事件,對方每一次與我說話,都貼得很近(但他和其他男生說話時不會這樣,因此排除他聽力不佳等潛在問題),但我當時只告訴自己想太多,他又沒有真的碰到我,有什麼好大驚小怪。
但有一次我真的忍不住了。我在公共空間用電腦,他突然從我後面出現,問我在看什麼,接著他整個人的身體罩上我的身體,雙手放在電腦桌上,眼睛盯著螢幕,我整個人被他「籠」進他的身體範圍裡。我當下什麼都沒說,只是整個人連帶滾輪電腦椅,直接從他腋下滑出去。
他問:「怎麼了?」我說:「太擠了。空間給你用。」
我想他應該知道我的意思了。後來他來找我說話,一開始仍然靠得太近,我依然面不改色往後退一步,他也沒有跟上來,幾次之後,他和我說話變成刻意離得很遠,好像覺得我誤會他了他很委屈,但是我從頭到尾什麼都沒跟他說,他會這樣判定並做出這樣的行為改變,代表他本來就心裡有鬼且心虛。
有一種人,是那種「有多少就吃多少」那一型,碰不到你的胸部,接近一點也好。我常覺得,對身體界線有正確認知,不只是做人的基礎,更是辦公室的專業吧,可惜社會上嘴上談專業,言行不專業的還是太多。
後來我覺得,遇上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事情,就不要花太多時間去想是不是自己想太多,畢竟感到不舒服本身就已經是一個正當理由,當下直接退開就對了,你只是很單純地想要多一點空間,不行嗎?
當然這是我在某種情境下的一種處理方法,不是絕對正確或唯一的,大家還是要看自己的情形去處理。
只是想說,遇到這種事不要一再忍耐,你幫他著想,他卻一心只想吃你豆腐。
歡迎追蹤我的 IG:abby_chao_
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2021 散文新書《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誠品: https://bit.ly/3ryMu8N
誠品【限量簽名版】: https://bit.ly/36ZO8a5
誠品蝦皮【限量簽名版】:https://bit.ly/3i2sb0y
#性騷擾 #sexualharrassment #辦公室 #工作 #work #office #abbychao #少女A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天新增6例確診病例,其中5例境外移入,只有1例本土病例,創下新低。另外新增5例死亡個案,都有慢性病史。高端疫苗下週開打,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高端會依照仿單,相隔28天打第二劑,未來與美國談判疫苗雙邊認證時,也會爭取高端列入認證範圍。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
「慢性病範圍」的推薦目錄:
- 關於慢性病範圍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慢性病範圍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慢性病範圍 在 公視有話好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慢性病範圍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慢性病範圍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慢性病範圍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慢性病範圍 在 健保署- 【那些慢性病可以領慢性病連續處方箋?】... 的評價
- 關於慢性病範圍 在 慢性病範圍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慢性病範圍 在 慢性病範圍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慢性病範圍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近蠻多各疫苗產生抗體的研究
包含對 #年齡 的影響也多有發表
莫德納對比輝瑞/BNT,產生抗體濃度較不受年齡超過50歲影響
JAMA9月刊登一篇莫德納與BNT的比較
這是維吉尼亞大學於6月招募167名受試者的研究
這裡可以大致看出此族群總體而言莫德納的抗體濃度比BNT高
第一劑 BNT 5.9 μg/mL vs 莫德納19.1 μg/ mL
第二劑 BNT 45.9 μg/mL vs 莫德納 68.5 μg/mL
輝瑞/BNT 第一劑 於50 歲以上 IgG (2.1 μg/mL)
低於接受 BNT162b2 的 50 歲以下年輕族群(10.2 μg/mL)
其第二劑 於 50 歲及以上 IgG(31.1 μg/mL)
同樣低於年輕族群(59.0 μg/mL)
尤其可以看出受試者抗體反應範圍散佈較大,尤其第一劑
非常不一致
莫德納 50 歲以上 第一劑 14.7 μg/mL、第二劑 71.8 μg/mL
圖顯示莫德納年齡影響因素不大
這篇發現 BNT 在老年人與年輕人中引起的抗體水平相對較莫德納低
尤其老年人受到的影響更大
而接受莫德納的老年人與年輕人,第二劑抗體水平則幾乎沒有差異
但是基於不同疫苗產生的抗體,要視為不同種類的抗體來看
所以直接比較莫德納與輝瑞/BNT抗體不見得完全正確
而是要著重在同一廠牌疫苗到第二劑的抗體是受試者反應一致,較為有意義
不同疫苗帶來的抗體未必能直接比較
在下一篇有可以領會這道理的說明:
—
疫苗保護力的 #續航性 是最近的學術熱門話題
Lancet也有在今年八月時刊登
輝瑞/BNT疫苗 和 #AZ疫苗 產生的抗體,70天 #下降將近一半以上
(Spike-antibody waning after second dose of BNT162b2 or ChAdOx1)
這篇收錄今年6月
605 位接種了兩劑輝瑞BNT疫苗(33%) 或兩劑AZ疫苗 (67%) 的志願者
抽取了血液樣本進行分析。
發現無論接種者的年齡、性別
以及是否患有慢性病 (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糖尿病)
在接種兩劑疫苗6週後,體內總抗體將開始下降,並在 10 週內下降超過 50%。
BNT二劑接種完
從 21-41天的抗體中位數 7506 U/mL ,降至 70 天後的 3320 U/mL
AZ二劑接種完
從 0-20 天時的中位數 1201 U/mL,降至70 天后的 190 U/mL。
隨著時間推移,輝瑞BNT的抗體下降了½
而AZ疫苗誘發導的抗體甚至下降至原本的⅕~⅙
感覺AZ掉的速度更快
但是配合之前有講過的英國收錄大規模研究
BNT的保護力會在三個月後降12%、AZ的保護力會在三個月後降6%
這就感覺不一致了
雖然輝瑞/BNT疫苗產生的抗體顯著高於AZ
抗體隨時間下降幅度也沒有比AZ大
但是AZ產生的抗體所帶來的同樣保護力,所需濃度沒有BNT來得多
慢性病範圍 在 公視有話好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Delta 已在社區,疫苗政策該調整應戰嗎 ❓
.
新北 #幼兒園 群聚感染事件,是近期疫情延燒熱點,雖然今日確診並未進一步擴大,但也已累計 27 例。更重要的是,基因定序發現其中一些個案可能感染已久,這是否表示,Delta 在社區中已有數波的傳播鏈?亟待疫調進一步追蹤。
.
面對 Delta 疫情進入社區,各界也不斷討論,原本規劃的學生施打 #BNT 計畫,以及長者施打第二劑速度等,疫苗策略是否該調整?對此,台北市醫師公會常務理事 #周賢章、英國註冊醫師 #葉庭瑜、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 #何美鄉、台大公衛學院教授 #陳秀熙 等專家學者,近日都在節目中談到看法。
.
周賢章》適時開放長輩混打第二劑選擇!
.
周賢章表示,對 Delta 的社區疫情並不特別意外,且相較上次疫情,醫療量能有顯著提升,但政府仍需要更靈活苗政策,來提升社區保護力。從上一波流行,許多基層醫師就了解 Delta 「總有一天會進來」,因此必須爭取時間,對長輩、學校、機構等盡快提高覆蓋率。
.
「現在只是小考」周賢章強調,病毒未像上次進入高齡族群,不至於失控造成醫療癱瘓,仍有機會檢討應變。
.
他認為,既然施打國、高中生政策已定,就照計畫執行,但仍會有多出來的 BNT 疫苗,政府應開放高齡者 #混打 BNT,作為第二劑使用更有效率,而非繼續施打 18 至 22 歲。周賢章說,從醫護開放混打後,並沒有傳出更嚴重的副作用,既然已經累積實證,為何不給高齡者混打選項?
.
葉庭瑜》「避重、救心」健康青少年打一劑就好
.
葉庭瑜則依據英國疫苗接種和免疫聯合委員會 #JCVI 的最新指引,建議更細緻規劃 12 至 18 歲疫苗政策,讓 #健康青少年 僅施打 #第一劑,將可騰出劑數用於中高齡人口。
.
資料顯示,12 至 15 歲兒童接受第二劑疫苗後,每百萬劑只預防 0.16 個兒科加護病房案例,5.74 個住院,但卻可能發生 12 至 34 例的 #心肌炎 副作用。因此,英國 JCVI 認為疫苗效益過低,並不建議對 12 至 15 歲兒童全面施打。
.
回到台灣現況,葉庭瑜提出「#避重 #救心」策略,作為疫苗政策調整方向。他指出,BNT 對青少年的住院保護力仍高達 94%,可以有效避免重症,慢性病等高風險青少年,更應完整接種兩劑,來對抗 Delta 疫情(避重)。
.
至於健康青少年,則先施打第一劑就好,以避免心肌炎(救心),因為目前多數心肌炎發生在第二劑後,可持續觀察國外資料。葉庭瑜表示,在疫苗有限情況下,剩下,劑數則應優化安排,提升 40 歲以上第一劑、高齡第二劑的覆蓋率。
.
何美鄉》疫苗打學生,恐沒花在刀口上!
.
何美鄉則認為,如果社區已有 Delta 疫情,疫苗政策必須大調整,將疫苗主力再度轉往高風險族群,盡可能將他們打滿、打齊。
.
何美鄉以美國疫苗實際施打後的數據說明,無論是莫德那或 BNT 疫苗,僅施打一劑的 #確診保護力,都與未打疫苗者沒有顯著差異。她也比較不同地區資料,指出現有疫苗對 Delta 的確診保護力差距範圍大,最低僅有 39%。
.
此外,美國兒科醫學會資料也顯示,雖然感染速度很快,但致死率並沒有增加。對此,何美鄉表示,如果疫苗足夠,要打到兒童當然很好,但現階段不打的話也沒有影響,一劑疫苗用於高風險族群的報酬率較高。
.
因此,她更強調,當基因定序證實是 Delta 病毒,就是政策進行滾動式調整的時機,「寄望用施打小孩,來阻擋傳播,你會大失所望,而且沒把疫苗用在刀口上──也就是高風險族群。」
.
陳秀熙》衝全民第一劑、長者第二劑可兼顧
.
陳秀熙則指出,九月底疫苗預計可供給量達 1700 多萬劑,足以衝高青少年第一劑覆蓋率、同時補足高齡第二劑,在台灣疫情控制的條件下,兩政策不衝突。
.
他表示,年輕族群目前打疫苗比例低,而 Delta 確實就是在下探年輕族群,包括高職生、幼兒都染疫,因此仍應盡可能提高所有年齡層的第一劑覆蓋率。
.
陳秀熙試算,12 歲以上各年齡層第一劑覆蓋達 90%,尚須 960 萬劑,高風險的 60 歲以上,第二劑打到 90 %,則尚需474 萬,兩者兼顧,九月底前的疫苗量應仍夠支應。他認為,當前台灣仍維持相當不錯的 NPI 措施,若加上一劑,仍能夠帶來保護效果。但這也表示,接種 AZ 的長輩,必須要開放混打 BNT,而第一劑接種莫德那能否開放混打其他疫苗,也仍是問題。
.
整理、設計|汪彥成
慢性病範圍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今天新增6例確診病例,其中5例境外移入,只有1例本土病例,創下新低。另外新增5例死亡個案,都有慢性病史。高端疫苗下週開打,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高端會依照仿單,相隔28天打第二劑,未來與美國談判疫苗雙邊認證時,也會爭取高端列入認證範圍。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0862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慢性病範圍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如何落實分級醫療、減少大醫院門診量?區域聯盟是關鍵
⭐台灣在2018年4月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每7個人中就有1個是老人。由於老年人口多有多重共病,醫療需求高,加上無法自行判斷正確就醫科別,可能衍生出就醫安全與無效醫療等問題,且大型醫院就診人數過多,長時間候診亦會造成老人就醫的困境,也相對排擠其他重症病患的就醫權益,故健保署提出分級醫療等相關策略,使區域級以上醫院自107年起每年門診量減量2%、5年減量10%,希望可以透過醫療體系院所間的分工與合作,維護全民健康。
⭐ 107年90家區域級以上醫院,符合減量範圍件數計2197萬件,雖然較去年同期減少51.5萬件,整體下降約2.3%,略高於原設定目標,但門診減量措施大多是透過整合門診和延長開藥日數的方式,#減少的只是本來就會來大醫院就診的那批人來的次數,並沒有達成大病到大醫院、小病到小醫院就醫的初衷。
⭐107年第3季未達標的醫學中心有6家,區域醫院有14家,共計20家,第4季未達標的醫學中心有8家,區域醫院有27家,共計35家,相比上一季多出了15家,新法規才剛上路,執行效果馬上變差,到底健保署的區域級以上大醫院門診減量措施,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健保署真的有信心可以在5年減少10%門診量嗎?
⭐此外,在雙向轉診下轉上的部份,民眾端雖然有部分的負擔優惠,經轉診至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就醫者,醫學中心的門診費由210元降至170元,區域醫院的門診費則由140元降至100元,#但診所端卻沒有相關的鼓勵措施。在誘因不足的情況下,健保署要如何結合不同層級的醫療院所,提供病患連續性、整合性的照護?
⭐在醫療體系的垂直整合計畫中,#區域聯盟無非為最重要的策略,只有落實雙向轉診及慢性病共同照護,才能有效減少門診量,讓民眾就近就醫。
⭐以台南為例,台南的垂直整合醫療體系,由上往下分別為醫學中心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區域醫院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地區醫院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以及社區基層的診所與長照機構。無論是由上轉下,或者是由下轉上,成大附醫花錢花人力,甚至還有免費救護車接送和跨院雙主治醫師服務。即使如此,成大醫院卻還是未能達成健保署減少2%門診量的目標。
⭐其實不只成大附醫未達標,台大醫院在去年實施的星月計畫,也僅提供2個轉診名額,與健保署提出的5年減少10%門診量目標相差甚遠。難道公立醫療體系在分級醫療上沒有更好的做法了嗎?
⭐其實台北榮民總醫院在接辦宜蘭醫院後,門診量就有達到減少2%的目標,署立新竹醫院、竹東醫院還有署立雲林醫院改制後,門診量也都減少了2%,若是衛福部願意讓成大附醫承接或委託經營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及其新化分院,讓醫學中心更好下轉輕症病患,不僅可以將資源優先用於急重症患者照護,還能幫助建立民眾對於家庭醫師或經常就診醫師的觀念與習慣。
#質詢
#分級醫療
#門診量
#區域聯盟
慢性病範圍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動脈硬化是隨著人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血管疾病,也是造成中風的主要原因,但它就像「沉默殺手」,我們通常很難察覺,往往都得到引發嚴重疾病才會發現。雖然無法避免動脈硬化,但若是想要延緩硬化速度,「血壓」的控制就非常關鍵,其中「脈差」是一個觀察方式。
脈差(脈壓差)是什麼?
脈差是指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的差值。心臟內科醫師洪惠風指出,年紀超過60歲以上的人,若發現收縮壓減舒張壓「大於60以上」時,可能就需要就醫檢查是否有特別因素。
脈差的原因?
洪惠風醫師回應,當動脈硬化程度愈厲害時,脈差就會愈大。但反過來說就不見得,還有其他原因會造成脈差大。包括主動脈瓣閉鎖不全、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疾病,或處在非常緊張的情緒時脈差也會變大,因為會刺激交感神經造成血管變硬。
洪惠風醫師指出,若是已排除特別因素,就有可能是動脈硬化造成脈差增大。由於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有很多,他強調,此時就應盡快回過頭檢視可控制的因素是否都控制得當。「想辦法控制這些才是最重要的重點。」
動脈硬化可控制因子:血壓、血糖、血脂肪、吸菸、體重、運動
減緩動脈硬化,血壓應控制在什麼範圍?
「無論用任何手段,血壓一定要控制在理想的標準內,」洪惠風醫師指出,最基本的要求在家血壓應小於135/85(mmHg)。若有像是糖尿病等疾病,要求就更嚴格,可能要小於130/80(mmHg)。
血壓的標準範圍
一般人:135/85(mmHg)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等):130/80(mmHg)
洪惠風醫師說,只要在家血壓能控制好、並維持較低的壞膽固醇數值,如此就能減緩動脈硬化及老化的速度。
測量血壓:在家最好
洪惠風醫師表示,有一種現象稱作「白袍高血壓」,意思是許多人在家裡測量血壓時數值沒問題,但因為到醫院會緊張造成測量的血壓數值升高。
此外,還有一種稱作「隱藏式高血壓」,剛好與上述相反,是在醫院時血壓都正常,但回到家中測量實際上是高血壓。洪惠風醫師表示,這兩種現象都會讓醫師判斷錯誤。
「若是在家測量的血壓都在標準範圍內,大概問題就比較小。」洪惠風醫師說,還是以在家測量的血壓為準。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1月號《清血管防中風》,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https://shop.everydayhealth.com.tw/product_detail.php?product_sn=1549
【相關影片】
動脈硬化不可避免,這樣做可延緩30年【洪惠風醫師】
https://youtu.be/U4XQQH6dsTg
血管變窄還可能腦中風,頸動脈硬化,怎麼面對及治療?【周孫立醫師】
https://youtu.be/_4l5Yt5urno
頭暈、麻痺、走路不穩...忽略這些症狀,中風機率增5成【林志豪醫師】
https://youtu.be/YdISrBgFMkE
【相關文章】
心肌梗塞發作有前兆嗎?心臟名醫洪惠風:8成無症狀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7633
動脈硬化延緩30年!心臟科名醫6招防中風、心肌梗塞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826
偶爾才運動反而易中風!7張圖挑出你的專屬防中風運動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827
#洪惠風 #動脈硬化 #中風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慢性病範圍 在 慢性病範圍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必吃
也說明:附表全民健康保險慢性病範圍. 疾病名稱(特定診療項目代號). 一. 癌症(12). 二. 內分泌及代謝疾病. 甲狀腺機能障礙(05). ... <看更多>
慢性病範圍 在 慢性病範圍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必吃
也說明:附表全民健康保險慢性病範圍. 疾病名稱(特定診療項目代號). 一. 癌症(12). 二. 內分泌及代謝疾病. 甲狀腺機能障礙(05). ... <看更多>
慢性病範圍 在 健保署- 【那些慢性病可以領慢性病連續處方箋?】... 的必吃
... 慢性病連續處方箋 ⚕醫療辦法所列出的慢性病範圍有101種喔! 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病、癲癇、哮喘、慢性肝炎、腦血管病變、關節炎、癌症藥物 ... ... <看更多>